第124章 這種念頭不是孤例
玄幻:反派的我徹底擺爛 作者:小妹仔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何文惠引領著弟弟何文達進了門,而何雨生與何曉緊隨其後進入了房屋。
看到母親於秋花後,何文惠焦急地問道:“媽媽,您是不是已經沒有辦法治愈眼睛了?”
“你怎麽會這樣認為?”
於秋花不自覺地反問了一句。
“我就擔心您出了問題,否則不會讓文達離開我們。”
何文惠的話音未落,淚水已悄然滑落臉頰,這份消息對她來說太過沉重。
“家裏是不是還有其他人?”
於秋花問道,她剛剛聽到了超過兩個人的腳步聲。
“是我的朋友何曉,及他的伯父,正是他們幫助我把文達找迴來了。”
何文惠邊說邊抹去臉上的淚痕,為兩人做了簡單的介紹。
“阿姨,初見,您辛苦了。”
何曉禮貌地打著招唿,他心知肚明眼前的這位就是未來的嶽母大人。
“謝謝你們幫忙找到文達。”
於秋花感激地迴應。
“文惠,出來一下。”
何雨生輕聲說道。
二人來到門外,何曉亦隨之走出。
何雨生從隨身物品中拿出一遝人民幣,遞給何文惠說:“這是一千塊錢,請你收下。”
“何叔叔,這些錢我不能接受,更不用說是這樣的金額。”
何文惠連忙推辭道。
“我不是為了幫你個人,我是為了何曉考慮。
你母親雙目失明,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此切斷,沒有這筆錢的話,你的學業可能會受到影響,你的未來也會蒙上陰影。”
何雨生語重心長地解釋著。
聽罷,何文惠陷入深深的思考,何曉也在默默地反思。
“而且,這不是無償的援助,而是貸款,待你大學畢業了之後,還需要歸還。”
何雨生補充道。
“能否給我一點時間,我和媽媽商量一下?”
何文惠懇求地說。
“當然可以,你自己決定。”
何雨生點了點頭。
何文惠迴到屋內商量後,半個小時後返迴,最終同意了接收這筆款項。
“何叔叔,這裏是一份借條,我一定會按時還款的。”
何文惠鄭重聲明。
對此,何雨生未再多言,隻是默默地收起了借條。
時光荏苒,轉眼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
這段時間裏,關於何曉和何文惠的情況,何雨生不再過多關注,他相信能做的已經盡力了。
與此同時,在繁忙的努力之下,自行車製造工廠終於完工並完成設備的安裝,現在隻需等待工人完成培訓就可以投入生產了。
何雨生召集了所有招聘的新工人們進入車間,準備開始培訓課程。
“培訓之前,我想告訴大家一件事情,我們工廠提供兩種不同的薪資製度,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分別是:基本月薪和計件製。”
何雨生高聲宣布道。
“比如,如果您是在裝配部門工作的員工,可以選擇穩定的月薪,金額為每月二十七塊五,或選擇按完成的數量計酬,即裝配一輛車可以獲得兩角錢。
您實際能夠得到多少報酬,完全取決於您的工作效率。”
通常情況下,一個正常的工人如果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每日能裝配大約五到六輛車;等到逐漸掌握技巧之後,裝配七八輛也不在話下。
如此一來,顯然選擇後者將會獲得更高的薪酬。
如今的工人通常上班時間會有些散漫,平均每天如果能組裝完成三輛車就已經算不錯了。
“按照生產數量計算報酬,感覺非常不穩定啊,我還是覺得領取固定的薪資更好些。”
“如果是按照數量計算,萬一沒有什麽工作分配給我們,我們不就是連一分錢都拿不到,全家隻能麵臨生活的困境了嗎?”
“...22..”
何雨生的話音剛落,下麵就響起了陣陣討論聲,大多數人傾向於固定薪資,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
“工資的領取方式完全取決於你們自己,工廠不會幹預,不過決定後需要等待下一個季度才能調整。”
何雨生繼續解釋道。
“你們可以迴家與家人討論商量,在正式上崗前告知廠方即可。
現在我們先開始培訓吧。”
何雨生並沒有意圖說服大家選擇計件製,他明白說教並無助益,關鍵是要讓現實的結果展現給工人看,使他們自行領悟。
相較於生產泡麵,製作自行車的工藝明顯更為複雜,工人曆經整整一個月的嚴格培訓,方才能夠逐步投入生產線。
自行車工廠的辦公室裏,
“哥,隻有很少的人選擇按量計算薪酬,絕大部分同事選擇了固定薪資。”
何雨水說道,工廠裏每個人都已向他匯報了自己的決定。
“這種觀點由來已久,想要短時間轉變確實不易。
但當他們看到了具體的收益差異,情況自然會發生變化,不用過於擔心。”
何雨生說道。
“嗯,我知道了。”
何雨水點頭讚同。
“曉白,客戶那邊聯係得如何了?”
何雨生進一步詢問。
“我已經走訪了多家百貨商場,發現自行車是一項很搶手的產品,隻要我們生產得出,銷量方麵絕對有保證。”
周曉白迴複說。
“這樣的話,就沒有任何值得擔憂的問題了。”
何雨生滿意地說。
光陰似箭,轉眼又過了一月。
這一天,恰逢自行車廠發放薪資的日子,財會處門外聚集著一條長龍。
“王滿倉,二十五塊七毛錢。”
韓春明大聲通報。
領到薪資後的王滿倉滿心歡喜地離去了。
發薪過程中,隊伍中幾名員工輕聲交談。
“胖墩,你選了計件工資,你知道這月總共賺了多少嗎?”
一名年輕員工問著一旁的另一位顯得有些笨重且直率的男子。
“我妻子一直幫我記錄著我每天裝好了多少,至於實際數額是多少,我自己還沒有算清楚。”
胖墩如實迴答。
“計件肯定是不及固定工資多的。
早告訴你了,別選計件,你現在就算想換,也得等下個季度才行了。”
年輕人說道。
“這是因為我妻子建議我才這麽選擇的。”
胖墩說明道。
實際上,胖墩並不是一個愚鈍的人,他隻是為人實在,做事總是全神貫注,從來不圖走捷徑。
正因為此,他妻子才建議他嚐試計件工作模式,希望利用這一優勢獲得更多的迴報。
“王富貴,三十六元。”
韓春明接著報出。
聽到自己的名字被叫到,胖墩立刻上前領取了他的工資。
“什麽,三十六元,胖墩的收入怎麽會這麽高?”
旁邊的一位年輕員工聽到數字後幾乎不敢置信。
“你這個月共完成了八十二輛車的組裝,這是你應得的工資。”
韓春明遞給胖墩相應的報酬,並附上這樣的說明。
“感謝。”
當胖墩拿到了這一筆豐厚的收入時,心中感到異常激動。
“隻要你願意勤懇工作,按件計算工資無疑會賺得比領取固定工資更多。”
“當時 嘛沒選按件算的錢,每個月至少少了十塊,一個季度就要差上三十塊,這數目足夠覆蓋我一個月的基本工資了。”
眾人沉默了,那些選擇了固定薪酬的員工此刻都在懊悔,痛斥起自己為何當初沒有選擇績效薪資方式。
“胖墩一個月能組裝出一百八十台,而我的速度顯然比他快,肯定也能多裝不少。
下一個周期,我定要選績效計酬。”
一位年輕的工人暗自心想。
這種念頭不是孤例。
見到按件薪酬者的收入如此可觀,多數人打算在下一個季度轉而采取按件計薪的方式。
有些更直接跑到何雨水的辦公室裏申請立刻改換。
“最初的選擇是出自你們自願,現在的變更已不再可能,須等待至下一個計費時段才可行。”
何雨水果斷地迴絕。
規則就是用來遵守的,必須嚴格執行方具公信力。
一旦開了這樣的先例,不僅對最初選擇件工的人員不利,也會削弱整個體係的有效性。
“兄長真有先見之明,誠然就像你說過的那樣:人們看見實實在在的好處,自然會主動要求改變現狀。”
何雨水微笑著說道,這時恰巧何雨生步入她的辦公室查看上月的財會記錄。
“俗語雲‘世間紛爭無數,歸根究底皆為私利’。
真正的智者鮮見其人,絕大多數隻會顧及個人的實得利益。”
何雨生迴應著妹妹的問題。
“哥,你能猜猜我們上個月的收益達到了多少?”
何雨水帶著笑問到。
“可能是十萬吧?”
何雨生試著猜測。
“實際上十五萬,在很多職工尚處於適應階段的時候。
我相信,待全體工人都改為按績效付酬,大家的積極性被極大提升後,預期收益還將會有進一步的上漲。”
何雨水興奮地說。
“比我想象的更好一些。”
何雨生笑道。
“這全靠哥你設計的那個生產流程出色,既高效,又幾乎沒有廢品。
我已經考察過其他國企自行車工廠,同樣產能水平下的他們獲利僅是我們的不足三分之一。”
何雨水說道。
“如今市場空間還廣闊著,一旦生產流程捋順,我會繼續擴大生產範圍,再建幾條產線,提升產出量。”
何雨生說道。
他對比起麵條工廠來,更加看好自行車工廠的發展潛力。
長遠目標是實現產品升級,製造出摩托與汽車,並建立自家的品牌。
“隻要你說一句話,我就得忙碌得不可開交,還有嫂子也是如此。”
何雨水抱怨著。
“有能力當然得多貢獻,誰讓我們的雨水越來越能獨當一麵呢。”
何雨生笑著解釋。
“你就不要再說這類恭維的話了,我也不是小姑娘了。”
看到母親於秋花後,何文惠焦急地問道:“媽媽,您是不是已經沒有辦法治愈眼睛了?”
“你怎麽會這樣認為?”
於秋花不自覺地反問了一句。
“我就擔心您出了問題,否則不會讓文達離開我們。”
何文惠的話音未落,淚水已悄然滑落臉頰,這份消息對她來說太過沉重。
“家裏是不是還有其他人?”
於秋花問道,她剛剛聽到了超過兩個人的腳步聲。
“是我的朋友何曉,及他的伯父,正是他們幫助我把文達找迴來了。”
何文惠邊說邊抹去臉上的淚痕,為兩人做了簡單的介紹。
“阿姨,初見,您辛苦了。”
何曉禮貌地打著招唿,他心知肚明眼前的這位就是未來的嶽母大人。
“謝謝你們幫忙找到文達。”
於秋花感激地迴應。
“文惠,出來一下。”
何雨生輕聲說道。
二人來到門外,何曉亦隨之走出。
何雨生從隨身物品中拿出一遝人民幣,遞給何文惠說:“這是一千塊錢,請你收下。”
“何叔叔,這些錢我不能接受,更不用說是這樣的金額。”
何文惠連忙推辭道。
“我不是為了幫你個人,我是為了何曉考慮。
你母親雙目失明,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此切斷,沒有這筆錢的話,你的學業可能會受到影響,你的未來也會蒙上陰影。”
何雨生語重心長地解釋著。
聽罷,何文惠陷入深深的思考,何曉也在默默地反思。
“而且,這不是無償的援助,而是貸款,待你大學畢業了之後,還需要歸還。”
何雨生補充道。
“能否給我一點時間,我和媽媽商量一下?”
何文惠懇求地說。
“當然可以,你自己決定。”
何雨生點了點頭。
何文惠迴到屋內商量後,半個小時後返迴,最終同意了接收這筆款項。
“何叔叔,這裏是一份借條,我一定會按時還款的。”
何文惠鄭重聲明。
對此,何雨生未再多言,隻是默默地收起了借條。
時光荏苒,轉眼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
這段時間裏,關於何曉和何文惠的情況,何雨生不再過多關注,他相信能做的已經盡力了。
與此同時,在繁忙的努力之下,自行車製造工廠終於完工並完成設備的安裝,現在隻需等待工人完成培訓就可以投入生產了。
何雨生召集了所有招聘的新工人們進入車間,準備開始培訓課程。
“培訓之前,我想告訴大家一件事情,我們工廠提供兩種不同的薪資製度,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分別是:基本月薪和計件製。”
何雨生高聲宣布道。
“比如,如果您是在裝配部門工作的員工,可以選擇穩定的月薪,金額為每月二十七塊五,或選擇按完成的數量計酬,即裝配一輛車可以獲得兩角錢。
您實際能夠得到多少報酬,完全取決於您的工作效率。”
通常情況下,一個正常的工人如果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每日能裝配大約五到六輛車;等到逐漸掌握技巧之後,裝配七八輛也不在話下。
如此一來,顯然選擇後者將會獲得更高的薪酬。
如今的工人通常上班時間會有些散漫,平均每天如果能組裝完成三輛車就已經算不錯了。
“按照生產數量計算報酬,感覺非常不穩定啊,我還是覺得領取固定的薪資更好些。”
“如果是按照數量計算,萬一沒有什麽工作分配給我們,我們不就是連一分錢都拿不到,全家隻能麵臨生活的困境了嗎?”
“...22..”
何雨生的話音剛落,下麵就響起了陣陣討論聲,大多數人傾向於固定薪資,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
“工資的領取方式完全取決於你們自己,工廠不會幹預,不過決定後需要等待下一個季度才能調整。”
何雨生繼續解釋道。
“你們可以迴家與家人討論商量,在正式上崗前告知廠方即可。
現在我們先開始培訓吧。”
何雨生並沒有意圖說服大家選擇計件製,他明白說教並無助益,關鍵是要讓現實的結果展現給工人看,使他們自行領悟。
相較於生產泡麵,製作自行車的工藝明顯更為複雜,工人曆經整整一個月的嚴格培訓,方才能夠逐步投入生產線。
自行車工廠的辦公室裏,
“哥,隻有很少的人選擇按量計算薪酬,絕大部分同事選擇了固定薪資。”
何雨水說道,工廠裏每個人都已向他匯報了自己的決定。
“這種觀點由來已久,想要短時間轉變確實不易。
但當他們看到了具體的收益差異,情況自然會發生變化,不用過於擔心。”
何雨生說道。
“嗯,我知道了。”
何雨水點頭讚同。
“曉白,客戶那邊聯係得如何了?”
何雨生進一步詢問。
“我已經走訪了多家百貨商場,發現自行車是一項很搶手的產品,隻要我們生產得出,銷量方麵絕對有保證。”
周曉白迴複說。
“這樣的話,就沒有任何值得擔憂的問題了。”
何雨生滿意地說。
光陰似箭,轉眼又過了一月。
這一天,恰逢自行車廠發放薪資的日子,財會處門外聚集著一條長龍。
“王滿倉,二十五塊七毛錢。”
韓春明大聲通報。
領到薪資後的王滿倉滿心歡喜地離去了。
發薪過程中,隊伍中幾名員工輕聲交談。
“胖墩,你選了計件工資,你知道這月總共賺了多少嗎?”
一名年輕員工問著一旁的另一位顯得有些笨重且直率的男子。
“我妻子一直幫我記錄著我每天裝好了多少,至於實際數額是多少,我自己還沒有算清楚。”
胖墩如實迴答。
“計件肯定是不及固定工資多的。
早告訴你了,別選計件,你現在就算想換,也得等下個季度才行了。”
年輕人說道。
“這是因為我妻子建議我才這麽選擇的。”
胖墩說明道。
實際上,胖墩並不是一個愚鈍的人,他隻是為人實在,做事總是全神貫注,從來不圖走捷徑。
正因為此,他妻子才建議他嚐試計件工作模式,希望利用這一優勢獲得更多的迴報。
“王富貴,三十六元。”
韓春明接著報出。
聽到自己的名字被叫到,胖墩立刻上前領取了他的工資。
“什麽,三十六元,胖墩的收入怎麽會這麽高?”
旁邊的一位年輕員工聽到數字後幾乎不敢置信。
“你這個月共完成了八十二輛車的組裝,這是你應得的工資。”
韓春明遞給胖墩相應的報酬,並附上這樣的說明。
“感謝。”
當胖墩拿到了這一筆豐厚的收入時,心中感到異常激動。
“隻要你願意勤懇工作,按件計算工資無疑會賺得比領取固定工資更多。”
“當時 嘛沒選按件算的錢,每個月至少少了十塊,一個季度就要差上三十塊,這數目足夠覆蓋我一個月的基本工資了。”
眾人沉默了,那些選擇了固定薪酬的員工此刻都在懊悔,痛斥起自己為何當初沒有選擇績效薪資方式。
“胖墩一個月能組裝出一百八十台,而我的速度顯然比他快,肯定也能多裝不少。
下一個周期,我定要選績效計酬。”
一位年輕的工人暗自心想。
這種念頭不是孤例。
見到按件薪酬者的收入如此可觀,多數人打算在下一個季度轉而采取按件計薪的方式。
有些更直接跑到何雨水的辦公室裏申請立刻改換。
“最初的選擇是出自你們自願,現在的變更已不再可能,須等待至下一個計費時段才可行。”
何雨水果斷地迴絕。
規則就是用來遵守的,必須嚴格執行方具公信力。
一旦開了這樣的先例,不僅對最初選擇件工的人員不利,也會削弱整個體係的有效性。
“兄長真有先見之明,誠然就像你說過的那樣:人們看見實實在在的好處,自然會主動要求改變現狀。”
何雨水微笑著說道,這時恰巧何雨生步入她的辦公室查看上月的財會記錄。
“俗語雲‘世間紛爭無數,歸根究底皆為私利’。
真正的智者鮮見其人,絕大多數隻會顧及個人的實得利益。”
何雨生迴應著妹妹的問題。
“哥,你能猜猜我們上個月的收益達到了多少?”
何雨水帶著笑問到。
“可能是十萬吧?”
何雨生試著猜測。
“實際上十五萬,在很多職工尚處於適應階段的時候。
我相信,待全體工人都改為按績效付酬,大家的積極性被極大提升後,預期收益還將會有進一步的上漲。”
何雨水興奮地說。
“比我想象的更好一些。”
何雨生笑道。
“這全靠哥你設計的那個生產流程出色,既高效,又幾乎沒有廢品。
我已經考察過其他國企自行車工廠,同樣產能水平下的他們獲利僅是我們的不足三分之一。”
何雨水說道。
“如今市場空間還廣闊著,一旦生產流程捋順,我會繼續擴大生產範圍,再建幾條產線,提升產出量。”
何雨生說道。
他對比起麵條工廠來,更加看好自行車工廠的發展潛力。
長遠目標是實現產品升級,製造出摩托與汽車,並建立自家的品牌。
“隻要你說一句話,我就得忙碌得不可開交,還有嫂子也是如此。”
何雨水抱怨著。
“有能力當然得多貢獻,誰讓我們的雨水越來越能獨當一麵呢。”
何雨生笑著解釋。
“你就不要再說這類恭維的話了,我也不是小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