婠婠目光一轉,看向一旁茶幾上的一卷皮革,好奇道:“不知這是什麽?能讓石師隨身攜帶,可否讓婠婠一觀?”
“哦?”
蘇昱辰身形一頓,看了她一眼,看的婠婠渾身一冷,似笑非笑道:
“你倒是會打蛇上棍。你想要看也不是不行,不過等你能讓我滿意再說吧。”
“不過可以提前告訴你,這是石之軒的《不死印卷》,原本是在石青璿手中,她留著無用,我就討要來看看,之後忘記還她了。”
“這門武功中物極必反,生死循環,真氣生生不息的理念,對你的天魔大法倒是大有好處。你若是能融匯貫通,未必不能依靠自己走出一條通天大道來。”
婠婠眼神一亮,道:“不知如何才能從石師手中換取一觀呢?”
蘇昱辰搖了搖頭:
“等我想到了,或者你做到了再說吧。你要是能取來《道心種魔大法》或者《禦盡萬法根源智經》給我一觀,也可以拿去看看。”
“哦,《禦盡萬法根源智經》是大明尊教的武功。除了尊主許開山之外,還有影子刺客楊虛彥也會。”
“以石師的武功,為何不自己去取呢?”婠婠不解道。
蘇昱辰笑了笑,平淡的道:“我隻是感興趣,並不是需要。有了就看看,沒有也沒什麽大不了。”
………………
這天宋師道登門拜訪。
“石師似乎對魔門並無偏見?”
蘇昱辰看了他一眼,道:
“你見過婠婠了!可是對陰葵派不放心麽?如果說偏見,我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沒有偏見,隻要它有好的一麵。”
“孔夫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漢時儒家之所以能獨尊天下,罷黜百家。皆因為儒家能兼容包並,隨世而移,符合了當朝者的需要。”
“但這並不是說其他學說就一無是處了。儒家最大的貢獻,就是製定了‘禮’。有了‘禮’,統治階層,或者說皇帝就有了從根本上的法統身份,這一點是維護了穩定的。”
“儒家製定了禮,使的武將雖然跋扈但不敢輕易反叛,使天下黎庶多了敬畏之心,這都是好的,我們不能否認。”
“但是同樣的,儒家並不是萬能的。城池營造、水利疏通、農業養殖、商貿往來等等,這些事關國事民生的內容,他們並不精通。”
“你作為帝王,不能帶著固有印象片麵去看某一方勢力。魔門傳承諸子百家學問,現在固然是偏離了正道,但是其中百家的精華卻是好的。”
“選擇其中好的留下,不好的直接砍掉就是,現在選擇的權力在你,並不在魔門,這是大勢所趨。”
“而且隻有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才能不勞心費心。你隻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合適的人放在適合的位置即可。”
“你若是熟讀史書,就應該發現一個道理。曆代開國之君,有獨用‘純儒’的麽?而且曆代開國之臣,有‘純儒’麽?”
宋師道點點頭,道:“如今想來,曆朝曆代的滅亡,似乎都和重用純儒有關。大部分儒生都隻是好空談,言之無物,但如石師所說,他們製定的禮儀,卻是穩固了階層,讓各階層行事有所依,不再是一團亂麻。”
蘇昱辰搖了搖頭,並不打算在這個問題上深說,這涉及到了社會生產力的水平、開民智的利害關係等等。
“石師可是不認同師道說的?”宋師道看他搖頭,不由好奇道。
蘇昱辰搖了搖頭,道:“這個問題你可以自己思索。還記得我曾經跟你說過的三省六部製麽?”
宋師道恍然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石師那時候就已經想到如何安置諸子百家的學說了麽?”
蘇昱辰道:“安置諸子百家這隻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則是劃分職權,將朝堂分開若幹個團體,避免其中有人做大。還有,就是擴大朝堂上的人數,給寒門進身之階,避免世家再次做大。”
宋師道點點頭,又猶疑道:“三省六部製雖好,但君臣分離,朝臣若是合起來,也容易欺瞞皇帝,長此以往,對後世統治不利。”
蘇昱辰並不意外,道:“所以我才說,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麵,有利有弊,分開來看,利大還是弊大!而且你完全可以自己想辦法,增設機構,製衡朝臣。”
宋師道點頭道:“石師的意思,是說像軍中一樣,在朝堂,朝臣之間設置細作,掌握動向,避免他們聯合起來?”
蘇昱辰淡淡的道:“凡事無絕對!我並沒有一棒子打死世家門閥,為何?”
宋師道眉頭一挑:“因為世家門閥和寒門並不和睦。即便短暫聯合,也終究會各行其道,並非鐵板一塊,隻要操作的好,就可以分化他們。”
“而且還有你宋閥的人!他們卻是天生的保皇黨!隻有宋家坐穩皇位,他們的權力富貴才能得以保全。”蘇昱辰指點道。
宋師道喃喃自語道:
“世家門閥根深蒂固,勢力龐大,絕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決的。隻有寒門和魔門聯合起來,才能和世家抗衡。”
“而宋氏一族天然就必須站在皇帝這一方,隻要皇帝需要,他們就可以左右平衡,不讓任何一家獨大。”
“所以世家門閥,寒門和魔門,保皇黨,這三者缺一不可,又不可讓一家獨大。”
“再加上隱藏在朝臣中的細作,獨屬於皇帝的人,這樣才能穩固!石師所言,卻是真正的帝王之學。”
蘇昱辰搖了搖頭,道:“製衡之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權謀之術,終究隻是小道。若是天下黎庶都活不下去了,再好的權謀,也止不住行將餓死之人的殺心。”
宋師道點頭道:“弟子明白!石師曾經說的舟水之論,弟子謹記在心。”
蘇昱辰擺了擺手,不在意道:“這個天下如何,終究還是要看黎庶自己的選擇。切莫把自己看的太高,也莫要把黎庶看的太低賤。好了,你去吧!”
“哦?”
蘇昱辰身形一頓,看了她一眼,看的婠婠渾身一冷,似笑非笑道:
“你倒是會打蛇上棍。你想要看也不是不行,不過等你能讓我滿意再說吧。”
“不過可以提前告訴你,這是石之軒的《不死印卷》,原本是在石青璿手中,她留著無用,我就討要來看看,之後忘記還她了。”
“這門武功中物極必反,生死循環,真氣生生不息的理念,對你的天魔大法倒是大有好處。你若是能融匯貫通,未必不能依靠自己走出一條通天大道來。”
婠婠眼神一亮,道:“不知如何才能從石師手中換取一觀呢?”
蘇昱辰搖了搖頭:
“等我想到了,或者你做到了再說吧。你要是能取來《道心種魔大法》或者《禦盡萬法根源智經》給我一觀,也可以拿去看看。”
“哦,《禦盡萬法根源智經》是大明尊教的武功。除了尊主許開山之外,還有影子刺客楊虛彥也會。”
“以石師的武功,為何不自己去取呢?”婠婠不解道。
蘇昱辰笑了笑,平淡的道:“我隻是感興趣,並不是需要。有了就看看,沒有也沒什麽大不了。”
………………
這天宋師道登門拜訪。
“石師似乎對魔門並無偏見?”
蘇昱辰看了他一眼,道:
“你見過婠婠了!可是對陰葵派不放心麽?如果說偏見,我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沒有偏見,隻要它有好的一麵。”
“孔夫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漢時儒家之所以能獨尊天下,罷黜百家。皆因為儒家能兼容包並,隨世而移,符合了當朝者的需要。”
“但這並不是說其他學說就一無是處了。儒家最大的貢獻,就是製定了‘禮’。有了‘禮’,統治階層,或者說皇帝就有了從根本上的法統身份,這一點是維護了穩定的。”
“儒家製定了禮,使的武將雖然跋扈但不敢輕易反叛,使天下黎庶多了敬畏之心,這都是好的,我們不能否認。”
“但是同樣的,儒家並不是萬能的。城池營造、水利疏通、農業養殖、商貿往來等等,這些事關國事民生的內容,他們並不精通。”
“你作為帝王,不能帶著固有印象片麵去看某一方勢力。魔門傳承諸子百家學問,現在固然是偏離了正道,但是其中百家的精華卻是好的。”
“選擇其中好的留下,不好的直接砍掉就是,現在選擇的權力在你,並不在魔門,這是大勢所趨。”
“而且隻有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才能不勞心費心。你隻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合適的人放在適合的位置即可。”
“你若是熟讀史書,就應該發現一個道理。曆代開國之君,有獨用‘純儒’的麽?而且曆代開國之臣,有‘純儒’麽?”
宋師道點點頭,道:“如今想來,曆朝曆代的滅亡,似乎都和重用純儒有關。大部分儒生都隻是好空談,言之無物,但如石師所說,他們製定的禮儀,卻是穩固了階層,讓各階層行事有所依,不再是一團亂麻。”
蘇昱辰搖了搖頭,並不打算在這個問題上深說,這涉及到了社會生產力的水平、開民智的利害關係等等。
“石師可是不認同師道說的?”宋師道看他搖頭,不由好奇道。
蘇昱辰搖了搖頭,道:“這個問題你可以自己思索。還記得我曾經跟你說過的三省六部製麽?”
宋師道恍然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石師那時候就已經想到如何安置諸子百家的學說了麽?”
蘇昱辰道:“安置諸子百家這隻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則是劃分職權,將朝堂分開若幹個團體,避免其中有人做大。還有,就是擴大朝堂上的人數,給寒門進身之階,避免世家再次做大。”
宋師道點點頭,又猶疑道:“三省六部製雖好,但君臣分離,朝臣若是合起來,也容易欺瞞皇帝,長此以往,對後世統治不利。”
蘇昱辰並不意外,道:“所以我才說,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麵,有利有弊,分開來看,利大還是弊大!而且你完全可以自己想辦法,增設機構,製衡朝臣。”
宋師道點頭道:“石師的意思,是說像軍中一樣,在朝堂,朝臣之間設置細作,掌握動向,避免他們聯合起來?”
蘇昱辰淡淡的道:“凡事無絕對!我並沒有一棒子打死世家門閥,為何?”
宋師道眉頭一挑:“因為世家門閥和寒門並不和睦。即便短暫聯合,也終究會各行其道,並非鐵板一塊,隻要操作的好,就可以分化他們。”
“而且還有你宋閥的人!他們卻是天生的保皇黨!隻有宋家坐穩皇位,他們的權力富貴才能得以保全。”蘇昱辰指點道。
宋師道喃喃自語道:
“世家門閥根深蒂固,勢力龐大,絕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決的。隻有寒門和魔門聯合起來,才能和世家抗衡。”
“而宋氏一族天然就必須站在皇帝這一方,隻要皇帝需要,他們就可以左右平衡,不讓任何一家獨大。”
“所以世家門閥,寒門和魔門,保皇黨,這三者缺一不可,又不可讓一家獨大。”
“再加上隱藏在朝臣中的細作,獨屬於皇帝的人,這樣才能穩固!石師所言,卻是真正的帝王之學。”
蘇昱辰搖了搖頭,道:“製衡之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權謀之術,終究隻是小道。若是天下黎庶都活不下去了,再好的權謀,也止不住行將餓死之人的殺心。”
宋師道點頭道:“弟子明白!石師曾經說的舟水之論,弟子謹記在心。”
蘇昱辰擺了擺手,不在意道:“這個天下如何,終究還是要看黎庶自己的選擇。切莫把自己看的太高,也莫要把黎庶看的太低賤。好了,你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