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一啄,皆有天定。昔日前輩師徒遺失此經,今日再歸武當,也是緣法。想來現在也不算晚。”朱昱辰道。
張三豐將經書收了起來,轉身道:“翠山,你今日且下山去,尋了無忌與素素迴來。”
張翠山神色振奮,當即領命就要離去,殷梨亭便與他同去。
旁白在一旁提示到……
【‘蝶穀醫仙’胡青牛因舊日‘紫衫龍王’黛奇斯之故,發誓不再救助教外之人】
【‘白眉鷹王’殷天正,為救外孫張無忌,重歸明教護教法王之位,張無忌與殷素素得以留宿‘蝴蝶穀’】
………………
等張翠山二人離去,張三豐道:“道友之恩,老道無以為報,隻有一點武道心得,道友不妨多留幾日,一起交流。”
【張三豐感念你贈書之情,無以為報,他願將剛剛整合的太極拳理念傾囊相授,你得道門大宗師指點,煉氣化神有了飛躍進展】
看到旁白,朱昱辰抱拳拱手道……
“但有所願,不敢請爾。”
“晚輩此來打擾,卻也另有一事,和前輩徒孫張無忌有關。”
“哦?”張三豐眉頭一皺,問道:“道友也是為了謝遜而來?”
聽到這話,宋遠橋等人不由神色苦澀了一分,雖然已經決定將謝遜交給滅絕師太帶上峨眉看管,但此事沒完沒了,以後也不知道還有多少苦主會找上門來。
朱昱辰點點頭,又搖搖頭,道……
“此事和謝遜有關係,但也沒什麽太大關係,主是和張無忌有關。”
“我贈送此經,卻也是想和令徒孫交換一門武功,崆峒派七傷拳。”
“七傷拳?”張三豐撫須道:“以道友的武功境界,似乎並不需要這一門武功拳法才是!”
朱昱辰右手隨手一掌,掌影剛猛霸道又不失飄逸靈動,變化多端又瀟灑不羈,正是‘趙客縵胡纓’。
掌風落在地麵上,“哢”的一聲脆響,石板紋絲未動,仿佛沒有受力,完整如新。
其他人還不覺得,張三豐右手衣袖一揮,一陣清風吹拂,石板化作一層層粉末吹開,露出下麵一半焦黑一半寒冰的岩石,撫須讚歎道:“掌力兼具剛柔,正反,曲直,冰火,輕重,緩急…諸多技巧,道友對陰陽的領悟,已經堪稱完美。”
朱昱辰道……
“我道家修行,從煉精化氣而始。上古人族如何,我等不得而知。現如今人族之身,並不能常常過度索取,否則煉氣還未圓滿,氣血就已枯竭。”
“現如今修行,一方麵向外索取五穀雜糧,天地寶材;一方麵強化己身,佛門有易經洗髓經,前輩也有純陽無極功,九陰真經開篇也講易經鍛骨。”
“佛道兩家皆如此,為的就是在煉氣之前,盡量強化體魄,達到真氣自生的境界,從而不損傷人體本源。”
“如前輩所說,崆峒派七傷拳的七種力道,並不是我看重的。我看重的,是這套拳法的本質。”
“據說崆峒乃是道家前輩廣成子昔日道場,這套拳法據說傳自廣成子。而常人內功不足,必然‘一練七傷,七者皆傷’,傷及五髒六腑。”
“晚輩懷疑,這部拳法,乃是廣成子所著的道家築基動功,用來強化五髒六腑,從而使身體重新煥發生機。”
“後人用它來打架鬥毆,隻怕落了下乘,毀了前人心血。隻是我若去崆峒派強取這門拳法,那幾個老家夥未必樂意。”
“剛好這門武功曾經落在謝遜手中,令徒孫張無忌也會,所以一事不煩二主,麻煩他抄錄一份給我。”
張三豐點頭道:“道友所言,令老道茅塞頓開,如此隻怕老道也要貪圖一眼,看看這門拳法有何玄妙了。”
朱昱辰搖頭一笑,知道他是想接下這門拳法的因果,他日即便崆峒派知道了,也是找他張三豐算賬,和朱昱辰無關。
隻是這等小事兒,就沒必要計較了,量崆峒五老知道了,也隻能打落牙齒吞進肚子裏。
說不定就是知道了,反而暗地裏會大肆宣揚,畢竟這門拳法他崆峒派視為雞肋,如今張三豐拿去了他門中拳法,那武當豈不是要欠崆峒派一個大人情。
………………
武當山七俠得知隻是為了一門拳法,而且如今師父已經答應,想來五弟一家不會拒絕,都不由鬆了口氣。
“另外還有一事,我也是最近才有想法,卻也和武當、張無忌有關。”朱昱辰接著道。
“哦?”
張三豐失笑道:“老道竟然不知,我這徒孫還是個大寶藏。道友且說來聽聽。”
此話一出,眾人都不失笑,場中氣氛更是好了許多。
朱昱辰搖頭失笑,說道……
“如今元庭衰弱,天下義軍四起,導致民不聊生,生民多艱,想必真人也多有體會。”
“我意盡早結束亂世,讓中原大地恢複生機,所以想讓令徒孫張無忌扛起反抗大旗,坐一坐皇帝的位置,不知真人意下如何?”
此話一出,武當諸人不由麵麵相覷,宋遠橋不由道:“我那侄兒有何等才情,能讓前輩如此看重,他一個稚子,此事是否太過兒戲?”
朱昱辰搖頭道……
“恰恰相反,如今他卻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原因有三。 ”
“第一,他母親殷素素,外祖父殷天正,義父謝遜,皆為明教中人。”
“而且‘青翼蝠王’韋一笑因為修煉寒綿掌走火入魔,一直需要飲用人血緩解自身狀態,如果張無忌能練成九陽真經,幫助韋一笑祛除隱患。”
“明教五大護教法王,就有三位站在他這邊。”
“當日明教教主陽頂天亡故於明教光明頂,曾經留有遺書,尊謝遜為明教下一任教主。”
“楊逍自視甚高,想來不屑違背陽頂天遺命,範遙也是一樣。”
“謝遜之師成昆,以謝遜之名禍亂江湖,更勾引陽頂天之妻,使得陽頂天行功之時走火入魔而亡。可以說和明教有著不死不休的大仇。”
“我想若是殺了成昆,加上謝遜起出陽頂天遺書,明教教主之位,落在張無忌身上再無異議了。”
張三豐將經書收了起來,轉身道:“翠山,你今日且下山去,尋了無忌與素素迴來。”
張翠山神色振奮,當即領命就要離去,殷梨亭便與他同去。
旁白在一旁提示到……
【‘蝶穀醫仙’胡青牛因舊日‘紫衫龍王’黛奇斯之故,發誓不再救助教外之人】
【‘白眉鷹王’殷天正,為救外孫張無忌,重歸明教護教法王之位,張無忌與殷素素得以留宿‘蝴蝶穀’】
………………
等張翠山二人離去,張三豐道:“道友之恩,老道無以為報,隻有一點武道心得,道友不妨多留幾日,一起交流。”
【張三豐感念你贈書之情,無以為報,他願將剛剛整合的太極拳理念傾囊相授,你得道門大宗師指點,煉氣化神有了飛躍進展】
看到旁白,朱昱辰抱拳拱手道……
“但有所願,不敢請爾。”
“晚輩此來打擾,卻也另有一事,和前輩徒孫張無忌有關。”
“哦?”張三豐眉頭一皺,問道:“道友也是為了謝遜而來?”
聽到這話,宋遠橋等人不由神色苦澀了一分,雖然已經決定將謝遜交給滅絕師太帶上峨眉看管,但此事沒完沒了,以後也不知道還有多少苦主會找上門來。
朱昱辰點點頭,又搖搖頭,道……
“此事和謝遜有關係,但也沒什麽太大關係,主是和張無忌有關。”
“我贈送此經,卻也是想和令徒孫交換一門武功,崆峒派七傷拳。”
“七傷拳?”張三豐撫須道:“以道友的武功境界,似乎並不需要這一門武功拳法才是!”
朱昱辰右手隨手一掌,掌影剛猛霸道又不失飄逸靈動,變化多端又瀟灑不羈,正是‘趙客縵胡纓’。
掌風落在地麵上,“哢”的一聲脆響,石板紋絲未動,仿佛沒有受力,完整如新。
其他人還不覺得,張三豐右手衣袖一揮,一陣清風吹拂,石板化作一層層粉末吹開,露出下麵一半焦黑一半寒冰的岩石,撫須讚歎道:“掌力兼具剛柔,正反,曲直,冰火,輕重,緩急…諸多技巧,道友對陰陽的領悟,已經堪稱完美。”
朱昱辰道……
“我道家修行,從煉精化氣而始。上古人族如何,我等不得而知。現如今人族之身,並不能常常過度索取,否則煉氣還未圓滿,氣血就已枯竭。”
“現如今修行,一方麵向外索取五穀雜糧,天地寶材;一方麵強化己身,佛門有易經洗髓經,前輩也有純陽無極功,九陰真經開篇也講易經鍛骨。”
“佛道兩家皆如此,為的就是在煉氣之前,盡量強化體魄,達到真氣自生的境界,從而不損傷人體本源。”
“如前輩所說,崆峒派七傷拳的七種力道,並不是我看重的。我看重的,是這套拳法的本質。”
“據說崆峒乃是道家前輩廣成子昔日道場,這套拳法據說傳自廣成子。而常人內功不足,必然‘一練七傷,七者皆傷’,傷及五髒六腑。”
“晚輩懷疑,這部拳法,乃是廣成子所著的道家築基動功,用來強化五髒六腑,從而使身體重新煥發生機。”
“後人用它來打架鬥毆,隻怕落了下乘,毀了前人心血。隻是我若去崆峒派強取這門拳法,那幾個老家夥未必樂意。”
“剛好這門武功曾經落在謝遜手中,令徒孫張無忌也會,所以一事不煩二主,麻煩他抄錄一份給我。”
張三豐點頭道:“道友所言,令老道茅塞頓開,如此隻怕老道也要貪圖一眼,看看這門拳法有何玄妙了。”
朱昱辰搖頭一笑,知道他是想接下這門拳法的因果,他日即便崆峒派知道了,也是找他張三豐算賬,和朱昱辰無關。
隻是這等小事兒,就沒必要計較了,量崆峒五老知道了,也隻能打落牙齒吞進肚子裏。
說不定就是知道了,反而暗地裏會大肆宣揚,畢竟這門拳法他崆峒派視為雞肋,如今張三豐拿去了他門中拳法,那武當豈不是要欠崆峒派一個大人情。
………………
武當山七俠得知隻是為了一門拳法,而且如今師父已經答應,想來五弟一家不會拒絕,都不由鬆了口氣。
“另外還有一事,我也是最近才有想法,卻也和武當、張無忌有關。”朱昱辰接著道。
“哦?”
張三豐失笑道:“老道竟然不知,我這徒孫還是個大寶藏。道友且說來聽聽。”
此話一出,眾人都不失笑,場中氣氛更是好了許多。
朱昱辰搖頭失笑,說道……
“如今元庭衰弱,天下義軍四起,導致民不聊生,生民多艱,想必真人也多有體會。”
“我意盡早結束亂世,讓中原大地恢複生機,所以想讓令徒孫張無忌扛起反抗大旗,坐一坐皇帝的位置,不知真人意下如何?”
此話一出,武當諸人不由麵麵相覷,宋遠橋不由道:“我那侄兒有何等才情,能讓前輩如此看重,他一個稚子,此事是否太過兒戲?”
朱昱辰搖頭道……
“恰恰相反,如今他卻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原因有三。 ”
“第一,他母親殷素素,外祖父殷天正,義父謝遜,皆為明教中人。”
“而且‘青翼蝠王’韋一笑因為修煉寒綿掌走火入魔,一直需要飲用人血緩解自身狀態,如果張無忌能練成九陽真經,幫助韋一笑祛除隱患。”
“明教五大護教法王,就有三位站在他這邊。”
“當日明教教主陽頂天亡故於明教光明頂,曾經留有遺書,尊謝遜為明教下一任教主。”
“楊逍自視甚高,想來不屑違背陽頂天遺命,範遙也是一樣。”
“謝遜之師成昆,以謝遜之名禍亂江湖,更勾引陽頂天之妻,使得陽頂天行功之時走火入魔而亡。可以說和明教有著不死不休的大仇。”
“我想若是殺了成昆,加上謝遜起出陽頂天遺書,明教教主之位,落在張無忌身上再無異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