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月瑤微微揚起了雪白修長的脖子,望向高了自己將近一個頭的男子。
宋宴清今日穿了一身玄色常服,上麵的暗繡十分的精致,一掌寬的腰帶勒出男子 精瘦的腰身,這是南月瑤前段時間讓七星樓的繡娘做的。
他的腰間掛著一枚玉佩,墨藍色的穗子,隨著陣陣微風晃動,上麵正是臨安公主府的紋樣。
三千青絲半披半紮,顯得整個人清潤無比,臉上扣著一張銀色的麵具,隻露出一雙深邃的眼睛。
南月瑤伸出白皙纖長的柔荑,衣袖順勢滑落到手肘處,露出了一隻水頭很好的玉鐲。
南月瑤緩緩將宋宴清臉上的麵具摘了下來,露出了溫文爾雅的麵龐,眉眼英俊,棱角分明。
宋宴清也順勢將雙手扶在了南月瑤的腰間,隔著衣料能感受到彼此的體溫,兩人離得很近,還能嗅到對方身上特別的香味。
宋宴清微微低頭,在南月瑤的額間印下一吻,如此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對待一件稀世罕見的珍寶。
南月瑤閉上了雙眼,長長的睫毛如同蝴蝶翅膀一般在她的眼下投下了一片陰影。
兩人享受著暴風雨前的寧靜,這一刻,這個世界仿佛空無一人,隻剩下了彼此,感受著對方的心跳,感受著片刻的溫存。
半晌後,兩人分開,望著對方的臉,看見彼此眼中自己的身影。
“等我迴來。”
南月瑤微微勾唇淺笑,在夕陽的光影下,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光,下一刻就要離開了。
看著這一幕,宋宴清的手上微微用力,南月瑤也仿佛感覺到了麵前男子的不安,向前一步,環上男子精瘦的腰身,將臉貼在了宋宴清的胸膛上。
“宴清,一切都會結束的。”
宋宴清愣了一下,然後很快就反應過來,伸出雙手,迴抱住南月瑤,嗓音清潤。
“好,我等你迴家。”
微風吹過,兩人的衣角隨風翻飛,勾勾纏纏,仿佛在訴說著這對戀人的依依不舍,樹下的曼陀羅風鈴隨風搖曳,流光溢彩。
南月瑤乘著馬車緩緩駛入了冰冷的宮牆,麵色冷峻,南月瑤進宮後乘坐轎輦,來到了壽康宮。
“皇祖母。”南月瑤剛剛進入殿內就看見太後在窗旁站著,親自修剪花枝。
聽到聲音,太後迴過頭來,看見了南月瑤清麗的身影,唇角勾起,放下了剪刀。
“安兒來了,快些坐吧。”
太後緩緩轉身,南月瑤也邁步過來,祖孫二人在窗旁的圓桌旁坐下。
南月瑤清麗的目光望向了窗台上放著的幾盆奇珍異草,唇角微勾。
“皇祖母親自照料這幾盆花草,個個兒長勢都極好呢。”
聞言,太後也微微點頭,十分的滿意自己的傑作。
“這些啊,都是上次宇文邕他們來,帶給哀家的,到現在了,還是和六月的時候一個樣兒。”
南月瑤笑意更深,“皇祖母精心照料,它們怎敢不好好長?”
太後聞言,伸出蒼老的手,刮了一下南月瑤的鼻尖,不同意道。
“你啊!就會逗哀家開心,那花草難不成跟人一樣會阿諛奉承?”
雖然是這麽說,但是語氣裏未見一絲一毫的責怪。
祖孫二人又說了好一會兒的話,南月瑤說自己許久未見晉陽王了,想親自請他過來用膳。
太後也同意了,隻是天色漸晚,太後便派了幾個人給南月瑤掌燈,以免看不清路給摔了。
在禦花園,南月瑤還碰上了苗珠月,但是兩人現在仍舊要裝作互不相識的樣子。
南月瑤表現得十分冷淡,甚至是有些不耐煩。
“大晚上的逛禦花園,柔妃娘娘還真是好興致。”
麵對南月瑤不太友善的語氣,苗珠月也是麵帶微笑,一副十分柔和的模樣,至少在外人麵前看來是這樣的。
“今日皇上不在,本宮閑來無事,故而夜遊禦花園罷了,希望沒嚇到殿下。”
南月瑤微微仰起脖子,唇角微勾,看起來有些刁難人的模樣。
“這兩日中元節,百鬼夜行,可是安生不得,柔妃娘娘最好還是閉門不出的好,免得遇到了什麽不幹淨的玩意兒。”
苗珠月微微低頭,仍舊是一副謙和的模樣。
“多謝殿下關心,本宮記下了。”
南月瑤聞言,帶著一行人浩浩蕩蕩的離開了,苗珠月眼神微微望向後方,然後才迴正過來。
看南月瑤走遠了,苗珠月身旁的宮女上前來替她打抱不平。
“臨安公主這也太欺負人了,竟是連禦花園也不讓逛嗎?”
“住口,臨安公主說什麽、做什麽,豈是你能置喙的?”
苗珠月厲聲喝止身旁婢女的話,她瞬間感到十分的委屈。
“在皇宮中這麽多年了,別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迴去之後將殿門關上,謝絕外客,等皇上迴來再說。”
那宮女本來還想說些什麽,但是看苗珠月嚴厲的神色,瞬間就噤聲了,低下了頭,委委屈屈道。
“是。”
苗珠月知道,南月瑤這是在提醒自己,這兩日宮裏麵不安生,不要出門才會安全無虞。
等兩隊人馬都走了之後,那些值夜的宮女太監才聚在一起小聲討論。
左不過就是說,南月瑤對苗珠月的態度不好是因為什麽罷了。
南月瑤帶著眾人來到了乾清宮門外,找到了晉陽王。
“皇兄。”
晉陽王看見自家清麗可人的妹妹,露出了微笑。
“安兒,你怎麽來了?”
南月瑤俏皮的迴道,“自然是許久未見皇兄了,想的緊,所以來嘍。”
雖然知道南月瑤並不是這樣的想法,但他仍舊被哄得十分高興。
“行了,別逗我開心了,到底為了什麽?”
南月瑤將麵上的笑容收起,從懷中拿出了一張紙,遞給了晉陽王。
晉陽王接過後,仔細看了上麵的內容,眉頭蹙起。
“看來這個中元節真的成了百鬼夜行了。”
南月瑤麵色凝重,對此她也十分的同意。
“皇陵那邊有太子皇兄和五皇兄,而且我也派了人過去,應該是由慶王親自領兵,總之人不會少。”
宋宴清今日穿了一身玄色常服,上麵的暗繡十分的精致,一掌寬的腰帶勒出男子 精瘦的腰身,這是南月瑤前段時間讓七星樓的繡娘做的。
他的腰間掛著一枚玉佩,墨藍色的穗子,隨著陣陣微風晃動,上麵正是臨安公主府的紋樣。
三千青絲半披半紮,顯得整個人清潤無比,臉上扣著一張銀色的麵具,隻露出一雙深邃的眼睛。
南月瑤伸出白皙纖長的柔荑,衣袖順勢滑落到手肘處,露出了一隻水頭很好的玉鐲。
南月瑤緩緩將宋宴清臉上的麵具摘了下來,露出了溫文爾雅的麵龐,眉眼英俊,棱角分明。
宋宴清也順勢將雙手扶在了南月瑤的腰間,隔著衣料能感受到彼此的體溫,兩人離得很近,還能嗅到對方身上特別的香味。
宋宴清微微低頭,在南月瑤的額間印下一吻,如此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對待一件稀世罕見的珍寶。
南月瑤閉上了雙眼,長長的睫毛如同蝴蝶翅膀一般在她的眼下投下了一片陰影。
兩人享受著暴風雨前的寧靜,這一刻,這個世界仿佛空無一人,隻剩下了彼此,感受著對方的心跳,感受著片刻的溫存。
半晌後,兩人分開,望著對方的臉,看見彼此眼中自己的身影。
“等我迴來。”
南月瑤微微勾唇淺笑,在夕陽的光影下,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光,下一刻就要離開了。
看著這一幕,宋宴清的手上微微用力,南月瑤也仿佛感覺到了麵前男子的不安,向前一步,環上男子精瘦的腰身,將臉貼在了宋宴清的胸膛上。
“宴清,一切都會結束的。”
宋宴清愣了一下,然後很快就反應過來,伸出雙手,迴抱住南月瑤,嗓音清潤。
“好,我等你迴家。”
微風吹過,兩人的衣角隨風翻飛,勾勾纏纏,仿佛在訴說著這對戀人的依依不舍,樹下的曼陀羅風鈴隨風搖曳,流光溢彩。
南月瑤乘著馬車緩緩駛入了冰冷的宮牆,麵色冷峻,南月瑤進宮後乘坐轎輦,來到了壽康宮。
“皇祖母。”南月瑤剛剛進入殿內就看見太後在窗旁站著,親自修剪花枝。
聽到聲音,太後迴過頭來,看見了南月瑤清麗的身影,唇角勾起,放下了剪刀。
“安兒來了,快些坐吧。”
太後緩緩轉身,南月瑤也邁步過來,祖孫二人在窗旁的圓桌旁坐下。
南月瑤清麗的目光望向了窗台上放著的幾盆奇珍異草,唇角微勾。
“皇祖母親自照料這幾盆花草,個個兒長勢都極好呢。”
聞言,太後也微微點頭,十分的滿意自己的傑作。
“這些啊,都是上次宇文邕他們來,帶給哀家的,到現在了,還是和六月的時候一個樣兒。”
南月瑤笑意更深,“皇祖母精心照料,它們怎敢不好好長?”
太後聞言,伸出蒼老的手,刮了一下南月瑤的鼻尖,不同意道。
“你啊!就會逗哀家開心,那花草難不成跟人一樣會阿諛奉承?”
雖然是這麽說,但是語氣裏未見一絲一毫的責怪。
祖孫二人又說了好一會兒的話,南月瑤說自己許久未見晉陽王了,想親自請他過來用膳。
太後也同意了,隻是天色漸晚,太後便派了幾個人給南月瑤掌燈,以免看不清路給摔了。
在禦花園,南月瑤還碰上了苗珠月,但是兩人現在仍舊要裝作互不相識的樣子。
南月瑤表現得十分冷淡,甚至是有些不耐煩。
“大晚上的逛禦花園,柔妃娘娘還真是好興致。”
麵對南月瑤不太友善的語氣,苗珠月也是麵帶微笑,一副十分柔和的模樣,至少在外人麵前看來是這樣的。
“今日皇上不在,本宮閑來無事,故而夜遊禦花園罷了,希望沒嚇到殿下。”
南月瑤微微仰起脖子,唇角微勾,看起來有些刁難人的模樣。
“這兩日中元節,百鬼夜行,可是安生不得,柔妃娘娘最好還是閉門不出的好,免得遇到了什麽不幹淨的玩意兒。”
苗珠月微微低頭,仍舊是一副謙和的模樣。
“多謝殿下關心,本宮記下了。”
南月瑤聞言,帶著一行人浩浩蕩蕩的離開了,苗珠月眼神微微望向後方,然後才迴正過來。
看南月瑤走遠了,苗珠月身旁的宮女上前來替她打抱不平。
“臨安公主這也太欺負人了,竟是連禦花園也不讓逛嗎?”
“住口,臨安公主說什麽、做什麽,豈是你能置喙的?”
苗珠月厲聲喝止身旁婢女的話,她瞬間感到十分的委屈。
“在皇宮中這麽多年了,別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迴去之後將殿門關上,謝絕外客,等皇上迴來再說。”
那宮女本來還想說些什麽,但是看苗珠月嚴厲的神色,瞬間就噤聲了,低下了頭,委委屈屈道。
“是。”
苗珠月知道,南月瑤這是在提醒自己,這兩日宮裏麵不安生,不要出門才會安全無虞。
等兩隊人馬都走了之後,那些值夜的宮女太監才聚在一起小聲討論。
左不過就是說,南月瑤對苗珠月的態度不好是因為什麽罷了。
南月瑤帶著眾人來到了乾清宮門外,找到了晉陽王。
“皇兄。”
晉陽王看見自家清麗可人的妹妹,露出了微笑。
“安兒,你怎麽來了?”
南月瑤俏皮的迴道,“自然是許久未見皇兄了,想的緊,所以來嘍。”
雖然知道南月瑤並不是這樣的想法,但他仍舊被哄得十分高興。
“行了,別逗我開心了,到底為了什麽?”
南月瑤將麵上的笑容收起,從懷中拿出了一張紙,遞給了晉陽王。
晉陽王接過後,仔細看了上麵的內容,眉頭蹙起。
“看來這個中元節真的成了百鬼夜行了。”
南月瑤麵色凝重,對此她也十分的同意。
“皇陵那邊有太子皇兄和五皇兄,而且我也派了人過去,應該是由慶王親自領兵,總之人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