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明的天命,掌握在我手中,我命由我不由天命!!
短視頻:給古人紅色震撼! 作者:愛吃麻婆豆腐的蘇小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幕的聲音再度響起。
【朱允炆的命到底如何?】
【首先要提及的是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廢除了宰相製度,他立誌將國家的權力盡數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元璋身世出身農民,年少氣盛,縱使後期眼界大開,但在他的治國理政中,許多政策依然籠罩著鄉土的偏見。】
【朱元璋的確是百年難遇的英明帝王,但他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宰相製度的曆史傳承,這一製度延續了千年,無論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還是宋祖,他們都沒有舍棄這一製度,為什麽呢?】
【其中必定有其深刻的道理,而朱元璋卻未曾相信。他的廢宰相之舉,導致了權力極度集中,最終使得他和太子朱標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
【國家大事,不管是大小,最終都要由朱元璋來親自審批、做出決策!】
【此時,朱標開始承擔起部分責任,協助朱元璋分擔國事,同時他也肩負著自己的使命!】
【超負荷的工作量,加上朱標本就身體虛弱,長期承受巨大壓力,最終在一次重大事件的衝擊下,洪武二十四年,年僅三十五歲的朱標因病早逝!】
【朱元璋無疑是導致朱標英年早逝的罪魁禍首!】
隨著話音的落下。
朱元璋的身體突然失去支撐,踉蹌地向後倒去。
他臉上滿是不敢相信的神情。
但天幕所述,條理清晰,證據確鑿,他試圖辯駁,卻再也找不出任何反駁的理由。
朱標在旁,幫助父皇分擔了許多工作。
因此,難道他真的可以認為自己沒有直接害死朱標?
朱元璋緩緩地迴過頭,那眼眸中滿是凝重與關切,直直地望向身旁的朱標。
此刻正處在洪武十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朱允炆方才呱呱墜地,帶來了新生命的喜悅,可這喜悅並未完全驅散朱元璋心中的陰霾。
而朱標呢,雖仍處於年少之時,風華正茂的年紀本應活力滿滿,但如今卻明顯能看出他的身體狀況不佳,健康已然亮起了紅燈。
天幕甚至連這些細節也未曾忽略。
若天幕所說的屬實,那麽他廢除宰相製度後,帶來的負擔隻會讓朱標的身體更加堪憂。
三十五歲,正是人們認為最強盛的年紀,難道這一切不真實?
朱標沒想到,他居然會在如此年輕的時候離世!
心中五味雜陳。
他原本希望通過天幕能看到自己登基後的成績,沒想到,他居然連登基的一天都沒等到!
“父皇,您不用自責,這一切不過是天命的安排!”朱標沉痛開口。
“但按此來看,雄英恐怕也……”
話音未落,朱元璋猛然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我的兒早逝,那我的大孫子該如何?”
天幕的聲音繼續響起。
【洪武十六年四月,朱標之子、朱元璋的長孫——朱雄英,年僅八歲,突發病重不治,意外去世!】
【同年七月,馬皇後因病去世!】
這一消息一出。
朱元璋如遭雷擊,腦中轟然響起。
他難以置信地注視著天幕。
洪武十六年,四月,年僅八歲的朱雄英去世,三個月後,馬皇後也病逝?
朱元璋眼中血紅,憤怒彌漫!
如今是洪武十年,也就是說,再過五年,他的大孫子,五年後,他的妻子便會先他而去?
“天啊!”
“我這一生已經足夠痛苦了!”
“為何老天還不放過我!”
朱元璋痛苦不堪。
他對自己的妻子,對兒子朱標,以及對孫子朱雄英的痛失,心中充滿了絕望。
朱標也未曾料到,短短十五年,大明竟經曆如此沉痛的變化。
一旁的群臣此時都默默地後退,屏住唿吸,似乎不敢再發出一絲聲音。
胡惟庸悄悄擦去額頭的冷汗。
若按照天幕的所言,朱元璋要廢除宰相製度,那他,作為最有權力的宰相,豈能幸免?
然而此刻,天幕給出的內容似乎讓他稍微鬆了口氣……
一旁的朱標見此,安慰道:
“父皇,莫要過於悲傷,這一切皆為天命!”
“而且依我兒之見,這或許未嚐不是好事!”
朱標語氣輕鬆地開口。
朱元璋聽後一愣,“好事?”
“白發人送黑發人,這又怎麽能算得是好事?”
朱標搖了搖頭,“父皇,此言差矣。依照天幕所示,眼下的大明,正經曆一場巨變!”
“此時是洪武九年,而我們已經得知了接下來的天命。”
“既然我們知曉了未來的軌跡,那麽我們便有機會去改變它。或許,咱們能從現在開始改寫曆史,逆天而行!”
朱元璋頓時眼中一亮。
“此言極是!”
“對,咱們要將這一切改變!我們要不讓這一切再度發生!”
他瞬間恢複冷靜,意識到,既然自己已經知曉未來的天命,他便能提前作出準備。
如朱標所言,這其實是上天賜予的良機。
他剛才因過於悲傷而失去理智,但當他恢複冷靜,那個曾以一己之力打江山的洪武大帝又迴來了!
“大明的天命,掌握在我手中,我命由我不由天命!!!”
“看來,贍養親王製度、戶籍製度確實存在漏洞!”
朱元璋目光堅定,再次注視著天幕。
“既然我兒和雄英都已不在,那麽允炆繼位,似乎是合情合理的選擇。”
“讓我們看看,允炆會如何治理國家!那個可能會害死我兒的第二個原因,又究竟是什麽!”
“我相信,允炆必定能做得好。永樂大帝,或許正是允炆的後代!”
朱元璋眼神寒冷,注視著天幕,期待著未來的變數。
朱標點頭同意。
雖然他已經不在人世,但至少大明的江山還在他兒子的手中,他也期待看到朱允炆的治理成果。
然而,站在一旁的燕王朱棣,心情卻極為複雜。
若大明是屬於朱標,朱雄英的,那他並無異議。
甚至他曾經設想著,待朱標登基後,他將化作大明最鋒利的長劍,輔佐其開疆拓土!
但如今,朱標死去,朱雄英死去,憑什麽是朱允炆繼位,而不是他朱棣?
朱棣歎了一口氣,“或許,這就是天命吧。”
“我又能怎樣呢?”
“難道我還能反天命不成?”
朱棣自嘲地低下頭。
【朱允炆的命到底如何?】
【首先要提及的是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廢除了宰相製度,他立誌將國家的權力盡數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元璋身世出身農民,年少氣盛,縱使後期眼界大開,但在他的治國理政中,許多政策依然籠罩著鄉土的偏見。】
【朱元璋的確是百年難遇的英明帝王,但他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宰相製度的曆史傳承,這一製度延續了千年,無論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還是宋祖,他們都沒有舍棄這一製度,為什麽呢?】
【其中必定有其深刻的道理,而朱元璋卻未曾相信。他的廢宰相之舉,導致了權力極度集中,最終使得他和太子朱標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
【國家大事,不管是大小,最終都要由朱元璋來親自審批、做出決策!】
【此時,朱標開始承擔起部分責任,協助朱元璋分擔國事,同時他也肩負著自己的使命!】
【超負荷的工作量,加上朱標本就身體虛弱,長期承受巨大壓力,最終在一次重大事件的衝擊下,洪武二十四年,年僅三十五歲的朱標因病早逝!】
【朱元璋無疑是導致朱標英年早逝的罪魁禍首!】
隨著話音的落下。
朱元璋的身體突然失去支撐,踉蹌地向後倒去。
他臉上滿是不敢相信的神情。
但天幕所述,條理清晰,證據確鑿,他試圖辯駁,卻再也找不出任何反駁的理由。
朱標在旁,幫助父皇分擔了許多工作。
因此,難道他真的可以認為自己沒有直接害死朱標?
朱元璋緩緩地迴過頭,那眼眸中滿是凝重與關切,直直地望向身旁的朱標。
此刻正處在洪武十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朱允炆方才呱呱墜地,帶來了新生命的喜悅,可這喜悅並未完全驅散朱元璋心中的陰霾。
而朱標呢,雖仍處於年少之時,風華正茂的年紀本應活力滿滿,但如今卻明顯能看出他的身體狀況不佳,健康已然亮起了紅燈。
天幕甚至連這些細節也未曾忽略。
若天幕所說的屬實,那麽他廢除宰相製度後,帶來的負擔隻會讓朱標的身體更加堪憂。
三十五歲,正是人們認為最強盛的年紀,難道這一切不真實?
朱標沒想到,他居然會在如此年輕的時候離世!
心中五味雜陳。
他原本希望通過天幕能看到自己登基後的成績,沒想到,他居然連登基的一天都沒等到!
“父皇,您不用自責,這一切不過是天命的安排!”朱標沉痛開口。
“但按此來看,雄英恐怕也……”
話音未落,朱元璋猛然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我的兒早逝,那我的大孫子該如何?”
天幕的聲音繼續響起。
【洪武十六年四月,朱標之子、朱元璋的長孫——朱雄英,年僅八歲,突發病重不治,意外去世!】
【同年七月,馬皇後因病去世!】
這一消息一出。
朱元璋如遭雷擊,腦中轟然響起。
他難以置信地注視著天幕。
洪武十六年,四月,年僅八歲的朱雄英去世,三個月後,馬皇後也病逝?
朱元璋眼中血紅,憤怒彌漫!
如今是洪武十年,也就是說,再過五年,他的大孫子,五年後,他的妻子便會先他而去?
“天啊!”
“我這一生已經足夠痛苦了!”
“為何老天還不放過我!”
朱元璋痛苦不堪。
他對自己的妻子,對兒子朱標,以及對孫子朱雄英的痛失,心中充滿了絕望。
朱標也未曾料到,短短十五年,大明竟經曆如此沉痛的變化。
一旁的群臣此時都默默地後退,屏住唿吸,似乎不敢再發出一絲聲音。
胡惟庸悄悄擦去額頭的冷汗。
若按照天幕的所言,朱元璋要廢除宰相製度,那他,作為最有權力的宰相,豈能幸免?
然而此刻,天幕給出的內容似乎讓他稍微鬆了口氣……
一旁的朱標見此,安慰道:
“父皇,莫要過於悲傷,這一切皆為天命!”
“而且依我兒之見,這或許未嚐不是好事!”
朱標語氣輕鬆地開口。
朱元璋聽後一愣,“好事?”
“白發人送黑發人,這又怎麽能算得是好事?”
朱標搖了搖頭,“父皇,此言差矣。依照天幕所示,眼下的大明,正經曆一場巨變!”
“此時是洪武九年,而我們已經得知了接下來的天命。”
“既然我們知曉了未來的軌跡,那麽我們便有機會去改變它。或許,咱們能從現在開始改寫曆史,逆天而行!”
朱元璋頓時眼中一亮。
“此言極是!”
“對,咱們要將這一切改變!我們要不讓這一切再度發生!”
他瞬間恢複冷靜,意識到,既然自己已經知曉未來的天命,他便能提前作出準備。
如朱標所言,這其實是上天賜予的良機。
他剛才因過於悲傷而失去理智,但當他恢複冷靜,那個曾以一己之力打江山的洪武大帝又迴來了!
“大明的天命,掌握在我手中,我命由我不由天命!!!”
“看來,贍養親王製度、戶籍製度確實存在漏洞!”
朱元璋目光堅定,再次注視著天幕。
“既然我兒和雄英都已不在,那麽允炆繼位,似乎是合情合理的選擇。”
“讓我們看看,允炆會如何治理國家!那個可能會害死我兒的第二個原因,又究竟是什麽!”
“我相信,允炆必定能做得好。永樂大帝,或許正是允炆的後代!”
朱元璋眼神寒冷,注視著天幕,期待著未來的變數。
朱標點頭同意。
雖然他已經不在人世,但至少大明的江山還在他兒子的手中,他也期待看到朱允炆的治理成果。
然而,站在一旁的燕王朱棣,心情卻極為複雜。
若大明是屬於朱標,朱雄英的,那他並無異議。
甚至他曾經設想著,待朱標登基後,他將化作大明最鋒利的長劍,輔佐其開疆拓土!
但如今,朱標死去,朱雄英死去,憑什麽是朱允炆繼位,而不是他朱棣?
朱棣歎了一口氣,“或許,這就是天命吧。”
“我又能怎樣呢?”
“難道我還能反天命不成?”
朱棣自嘲地低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