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祖孫三人扯衣裳
孫女是福星錦鯉,我是黴星極品 作者:麥苗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嗯,許是這次聲音足夠大。
行人們瞅一眼破布上擺的石榴後,有幾人走了過來。
石榴碩大飽滿,鮮紅惹眼,許是熟的太過,表皮炸開了一道口子,露出裏麵如寶石一般明豔的石榴籽,略略靠近攤子,誘人果香直衝鼻腔。
“小姑娘,石榴怎麽賣。”
一個頭發半白的老婦人拿起一顆石榴,問道。
大毛妮呆住,對啊,石榴怎麽賣,是論個賣,還是論斤賣。
她有些慌,忙看向梁青娥。
梁青娥拍拍她的肩膀,衝老婦人笑著道:“這是咱家的頭茬石榴,你瞅瞅長的多好,好吃的很,你要的話就一文錢一個吧。”
石榴是果子,一咬一口水,莊戶人家寧願花一文錢買個雞蛋,都不會甘願花一文錢買個不頂餓的果子。
若不是這石榴果今年結的極好,又沾了小孫女的福氣,有些不可說的效果,梁青娥也不會開口喊一文錢一個。
她想的很簡單,一文錢一個,若有人識貨,那就賣了。
若無人識貨,那就還帶迴家去,老實說,這要不是大孫女頭一迴擱草市擺攤子,不好打消她的積極性。
她絕對不止叫一文錢,最起碼一個石榴果得賣兩文。
老婦人皺了皺眉,她挑一個最大最飽滿,石榴表麵最多裂口的,湊近鼻尖聞了聞,而後緊緊握進了手中。
裂口越多,證明果子熟的越好,透過裂口傳出來的石榴味濃鬱香甜,且石榴子紅彤彤的,瑩亮飽滿,瞧著就讓人口舌生津。
老婦人歎一口氣,家裏老頭子這些天吃不進飯,隻吵著心裏燥熱,想吃些涼涼的果子,偏今年家裏的果子長的澀口。
同村裏相好的人家討來的果子老頭子也覺沒滋沒味。
希望這石榴果能對他的胃口,好歹能把老頭子的饞蟲引出來,多少吃些飯吧。
”銅子給你。”她摸出一個銅子,放到了大毛妮手裏。
大毛妮握著銅子,笑的一側嘴角露出一個甜甜梨渦。
石榴攤自老婦人開了張後,接下來詢問的人就多了許多。
石榴果賣相好,果味濃鬱香甜,透過裂口,石榴子如一顆顆瑪瑙子,瑩潤透亮,不過一刻多鍾,二十個石榴,幾乎都賣完了。
大毛妮看著布攤上最後一個石榴,又看了看旁邊仍舊吆喝幹辣椒的老阿奶。
她伸手扯扯梁青娥的衣襟,見阿奶低頭看過來,忙悄悄指指石榴,眼睛一轉,瞟了一眼旁邊幾步遠的老阿奶。
梁青娥一愣,反應過來她啥意思後,眼裏染上笑意,衝大孫女點了點頭。
大毛妮拿著最後一個石榴果,放到了老婦人麵前的籮筐裏。
“阿奶,多謝你給咱們讓出個地兒,這個石榴是賣剩下的,您老莫嫌棄。”
老婦人忙把石榴又推迴去:“不是多大的事兒,留著你們自家換錢。”
見大毛妮執意不肯拿迴去,她又去往懷裏去摸錢袋。
隻大毛妮二毛妮手腳十分麻利,片刻之間,就把破布頭又蓋在了雞蛋籃子上。
老婦人一手拿石榴,捏著銅子的手揚起,見三人走的腳步不停,也隻得作罷。
石榴的香味飄進鼻腔,別說,還真挺香,她咽了咽口水,想起家中的孫兒孫女,眯著眼把石榴小心揣進懷裏。
石榴賣的順當,祖孫三人心情都頗好,順著草市走出去,三人走到鎮上,一路往於家雜貨鋪行去。
於金寶正站在櫃台後招唿客人,一眼瞧見嶽母和侄女兒過來,忙出櫃台迎幾人進去。
梁青娥擺擺手:“你且忙著,莫怠慢了客人,我自去後院找喜心和親家說話。”
於金寶確實走不開,聞言揚聲衝後院喊一聲,忙又掀開通往後院的簾子,親自送三人進去。
聽老娘侄女兒們來家,林喜心可說是喜出望外,自打秋收開始,她好久都沒見著老娘了。
範氏在灶房忙活,聞聽親家來家,手往遮水裙上一擦,就趕緊走了出來。
母女親家相見,自是一番寒暄問候。
梁青娥把罩著背簍和籃子的破布一掀,笑著道:“家裏的幾株果樹今年掛果頗多,每樣摘了些給你們嚐嚐,若吃著好,隻管讓女婿還來家摘。”
範氏見那石榴足有碗口大,蘋果又大又飽滿,再看親家解開的布袋口,那棗子也是紅亮亮的……
她知這些都是親家特意給兒媳帶來的,便也不推辭,忙找出藤筐,籃子,把果子和雞蛋還有菌菇木耳都騰出來。
方含笑對林喜心道:“你陪你娘說說話,我先蒸個蘋果與你吃,一會兒魚收拾好,燉魚湯的時候放幾個棗子和菌菇進去,喝著又營養又滋補。”
說著又衝梁青娥道謝:“親家有心了,喜心這幾日說娃兒頂著胃,不覺餓呢,親家也幫我勸著些,這不吃飯怎麽能行。”
梁青娥眉心輕皺,見閨女果然上腹部高高隆起,她忙安撫道:“都是這麽樣過來的,待再過一個月,娃兒往下走,胃就舒坦了。”
範氏也忙附和兩句,撿起個蘋果,就進了灶房。
母女二人又說一番話,主要還是梁青娥憂心閨女懷胎辛苦,於飲食和睡眠上問的格外細致些。
見閨女無甚大礙,多是婦人懷胎遭遇的孕期反應,她也就安了心。
待範氏把蘋果蒸好,梁青娥就開口告辭。
範氏和林喜心忙留三人吃過飯再走,然梁青娥隻道家裏一堆事等著她張羅,實在走不開。
範氏聞言,忙從房中包了幾包糕點蜜餞,兩人推讓一番後,範氏把東西強硬塞進了背簍內,提著背簍,當先走了出去。
辭別親家,三人就直往前走。
“阿奶,咱們這就迴家嗎。”
倆姑娘鮮少趕集,瞧著兩邊鋪子裏琳琅滿目的貨物,就想多逛一會兒。
“先去布莊給你們扯身衣裳,再去油坊看看。”
秋收那會兒,她安排活計時允諾給幾個孩子扯新衣,這會兒人在鎮上,正好一起扯了。
按照往年,交過秋稅後,棉花再留些自用,餘下的,多是賣了換粗糧。
還有芝麻,留個七八斤夠做種子和過節熥焦餅之用,餘下的也是賣給油坊,得來的銀錢同樣留著換粗糧。
不過今年家裏多了食鋪這個進項,不管是棉花和芝麻,都能多留些。
大人孩子們俱都辛苦一年,如今既能填飽肚子,那說什麽也得一人添置一身棉褲棉襖過冬穿。
行人們瞅一眼破布上擺的石榴後,有幾人走了過來。
石榴碩大飽滿,鮮紅惹眼,許是熟的太過,表皮炸開了一道口子,露出裏麵如寶石一般明豔的石榴籽,略略靠近攤子,誘人果香直衝鼻腔。
“小姑娘,石榴怎麽賣。”
一個頭發半白的老婦人拿起一顆石榴,問道。
大毛妮呆住,對啊,石榴怎麽賣,是論個賣,還是論斤賣。
她有些慌,忙看向梁青娥。
梁青娥拍拍她的肩膀,衝老婦人笑著道:“這是咱家的頭茬石榴,你瞅瞅長的多好,好吃的很,你要的話就一文錢一個吧。”
石榴是果子,一咬一口水,莊戶人家寧願花一文錢買個雞蛋,都不會甘願花一文錢買個不頂餓的果子。
若不是這石榴果今年結的極好,又沾了小孫女的福氣,有些不可說的效果,梁青娥也不會開口喊一文錢一個。
她想的很簡單,一文錢一個,若有人識貨,那就賣了。
若無人識貨,那就還帶迴家去,老實說,這要不是大孫女頭一迴擱草市擺攤子,不好打消她的積極性。
她絕對不止叫一文錢,最起碼一個石榴果得賣兩文。
老婦人皺了皺眉,她挑一個最大最飽滿,石榴表麵最多裂口的,湊近鼻尖聞了聞,而後緊緊握進了手中。
裂口越多,證明果子熟的越好,透過裂口傳出來的石榴味濃鬱香甜,且石榴子紅彤彤的,瑩亮飽滿,瞧著就讓人口舌生津。
老婦人歎一口氣,家裏老頭子這些天吃不進飯,隻吵著心裏燥熱,想吃些涼涼的果子,偏今年家裏的果子長的澀口。
同村裏相好的人家討來的果子老頭子也覺沒滋沒味。
希望這石榴果能對他的胃口,好歹能把老頭子的饞蟲引出來,多少吃些飯吧。
”銅子給你。”她摸出一個銅子,放到了大毛妮手裏。
大毛妮握著銅子,笑的一側嘴角露出一個甜甜梨渦。
石榴攤自老婦人開了張後,接下來詢問的人就多了許多。
石榴果賣相好,果味濃鬱香甜,透過裂口,石榴子如一顆顆瑪瑙子,瑩潤透亮,不過一刻多鍾,二十個石榴,幾乎都賣完了。
大毛妮看著布攤上最後一個石榴,又看了看旁邊仍舊吆喝幹辣椒的老阿奶。
她伸手扯扯梁青娥的衣襟,見阿奶低頭看過來,忙悄悄指指石榴,眼睛一轉,瞟了一眼旁邊幾步遠的老阿奶。
梁青娥一愣,反應過來她啥意思後,眼裏染上笑意,衝大孫女點了點頭。
大毛妮拿著最後一個石榴果,放到了老婦人麵前的籮筐裏。
“阿奶,多謝你給咱們讓出個地兒,這個石榴是賣剩下的,您老莫嫌棄。”
老婦人忙把石榴又推迴去:“不是多大的事兒,留著你們自家換錢。”
見大毛妮執意不肯拿迴去,她又去往懷裏去摸錢袋。
隻大毛妮二毛妮手腳十分麻利,片刻之間,就把破布頭又蓋在了雞蛋籃子上。
老婦人一手拿石榴,捏著銅子的手揚起,見三人走的腳步不停,也隻得作罷。
石榴的香味飄進鼻腔,別說,還真挺香,她咽了咽口水,想起家中的孫兒孫女,眯著眼把石榴小心揣進懷裏。
石榴賣的順當,祖孫三人心情都頗好,順著草市走出去,三人走到鎮上,一路往於家雜貨鋪行去。
於金寶正站在櫃台後招唿客人,一眼瞧見嶽母和侄女兒過來,忙出櫃台迎幾人進去。
梁青娥擺擺手:“你且忙著,莫怠慢了客人,我自去後院找喜心和親家說話。”
於金寶確實走不開,聞言揚聲衝後院喊一聲,忙又掀開通往後院的簾子,親自送三人進去。
聽老娘侄女兒們來家,林喜心可說是喜出望外,自打秋收開始,她好久都沒見著老娘了。
範氏在灶房忙活,聞聽親家來家,手往遮水裙上一擦,就趕緊走了出來。
母女親家相見,自是一番寒暄問候。
梁青娥把罩著背簍和籃子的破布一掀,笑著道:“家裏的幾株果樹今年掛果頗多,每樣摘了些給你們嚐嚐,若吃著好,隻管讓女婿還來家摘。”
範氏見那石榴足有碗口大,蘋果又大又飽滿,再看親家解開的布袋口,那棗子也是紅亮亮的……
她知這些都是親家特意給兒媳帶來的,便也不推辭,忙找出藤筐,籃子,把果子和雞蛋還有菌菇木耳都騰出來。
方含笑對林喜心道:“你陪你娘說說話,我先蒸個蘋果與你吃,一會兒魚收拾好,燉魚湯的時候放幾個棗子和菌菇進去,喝著又營養又滋補。”
說著又衝梁青娥道謝:“親家有心了,喜心這幾日說娃兒頂著胃,不覺餓呢,親家也幫我勸著些,這不吃飯怎麽能行。”
梁青娥眉心輕皺,見閨女果然上腹部高高隆起,她忙安撫道:“都是這麽樣過來的,待再過一個月,娃兒往下走,胃就舒坦了。”
範氏也忙附和兩句,撿起個蘋果,就進了灶房。
母女二人又說一番話,主要還是梁青娥憂心閨女懷胎辛苦,於飲食和睡眠上問的格外細致些。
見閨女無甚大礙,多是婦人懷胎遭遇的孕期反應,她也就安了心。
待範氏把蘋果蒸好,梁青娥就開口告辭。
範氏和林喜心忙留三人吃過飯再走,然梁青娥隻道家裏一堆事等著她張羅,實在走不開。
範氏聞言,忙從房中包了幾包糕點蜜餞,兩人推讓一番後,範氏把東西強硬塞進了背簍內,提著背簍,當先走了出去。
辭別親家,三人就直往前走。
“阿奶,咱們這就迴家嗎。”
倆姑娘鮮少趕集,瞧著兩邊鋪子裏琳琅滿目的貨物,就想多逛一會兒。
“先去布莊給你們扯身衣裳,再去油坊看看。”
秋收那會兒,她安排活計時允諾給幾個孩子扯新衣,這會兒人在鎮上,正好一起扯了。
按照往年,交過秋稅後,棉花再留些自用,餘下的,多是賣了換粗糧。
還有芝麻,留個七八斤夠做種子和過節熥焦餅之用,餘下的也是賣給油坊,得來的銀錢同樣留著換粗糧。
不過今年家裏多了食鋪這個進項,不管是棉花和芝麻,都能多留些。
大人孩子們俱都辛苦一年,如今既能填飽肚子,那說什麽也得一人添置一身棉褲棉襖過冬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