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晨曦透過雕花窗欞,輕柔地灑在李小白和白風夕的床頭。屋內彌漫著淡淡的煙火氣息,混合著新貼春聯散發的墨香,處處彰顯著春節的喜慶。
“相公,今日可是大年初一,新的一年開始啦!”白風夕笑著起身,一邊整理著鬢角的發絲,一邊對還在賴床的李小白說道。
李小白伸了個懶腰,坐起身來,臉上洋溢著愉悅:“是啊,這蛇年春節,來得可真讓人歡喜。走,咱們先去吃早飯,吃完好好琢磨琢磨這春節的來曆。”
兩人來到餐桌前,桌上擺著熱氣騰騰的餃子,還有寓意團圓的元宵。白風夕給李小白盛了一碗餃子,說道:“這春節啊,雖說年年都過,可仔細想想,它的來曆還真是大有學問。”
李小白夾起一個餃子,點頭道:“可不是嘛,我前幾日查閱古籍,關於春節的起源,說法眾多,不過普遍認為是從虞舜時期興起的。”
“虞舜時期?那可真是曆史悠久了。”白風夕好奇地問道,“相公,快給我講講,舜帝那會兒的春節是怎麽個過法?”
李小白放下筷子,認真地說:“傳說舜即天子位後,帶領著部下人員,舉行盛大儀式祭拜天地,這便是春節的雛形。那時人們對天地充滿敬畏,通過祭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李小白有感而發寫下:
《滿江紅·春節》
千古華光,新春至、乙巳佳節。憶舜帝、始興儀禮,敬天崇闕。四千餘年風俗厚,九州同賀歡情熱。看處處、瑞彩映桃符,祥音徹。
追往昔,源歲月。立春始,祈豐切。辭舊迎新啟,龍蛇交躍。守歲遺風傳至今,拜年新俗情猶切。更有那、獅舞鬧龍燈,團圓悅。
妻白風夕說:“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把春節的由來及習俗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詩裏“四千多年來,這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咱們的春節,承載著多少先輩的祈願啊。”
“沒錯,”李小白接著說,“你看這‘四千餘年風俗厚,九州同賀歡情熱’,曆經漫長歲月,春節的風俗愈發醇厚,每到春節,全國上下一片歡騰,這便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體現。”
白風夕笑著迴應:“確實,春節時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想盡辦法迴家團聚,那種熱鬧歡樂的氛圍,真是難以言表。對了,相公,你這首《滿江紅·春節》裏,‘瑞彩映桃符,祥音徹’,把春節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這桃符我知道是春節的傳統,可如今更多的是貼春聯了。”
李小白點頭解釋:“桃符便是春聯的前身,最初是為了驅邪避災,後來演變成在紅紙上書寫吉祥話語,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願。你看咱們家門前新貼的春聯,不正是這傳統的延續嘛。春節期間,大街小巷都掛滿了春聯,那喜慶的紅色,再配上鞭炮聲,‘祥音徹’,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生機與希望。”
“說到鞭炮聲,我倒想起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就是放鞭炮了。”白風夕臉上洋溢著迴憶的笑容,“那劈裏啪啦的聲響,仿佛能把所有的煩惱都炸跑。”
李小白也被她的情緒感染,笑著說:“這放鞭炮也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傳說鞭炮能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不過現在,更多的是為了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
“那春節的起源,除了舜帝祭祀,還有其他說法嗎?”白風夕繼續追問。
李小白端起茶杯,輕抿一口:“還有一種說法,人們最早迎接春天是在冬至。原始人根據日晷,把冬至當作一歲的分界線,甲骨文中就有‘出入日,歲三牛’的記載,意思是在冬至的臨界之點,要殺三頭牛作為祭祀。湘西苗族的‘椎牛祭’,就保留著這一遠古的儀式。”
“哇,沒想到冬至和春節還有這樣的淵源。”白風夕驚訝地說,“那這和過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一又有什麽關係呢?”
“商代之後,隨著農業生產發展,有了四季劃分,‘歲’變成了‘年’,過年最早定在立春這天。”李小白耐心解釋,“但因為農曆每年變化,立春不一定在正月,為了方便,後來逐漸將過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一。如今除夕夜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零點敲鍾,跨過零點才能睡覺,便是古老‘守歲’儀式的延續。”
“原來‘守歲’還有這麽久遠的曆史。”白風夕感慨道,“這守歲遺風傳至今,真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不過現在拜年的方式也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以前是挨家挨戶上門拜年,現在有了手機,發個信息、打個視頻電話也能拜年。”
李小白點頭讚同:“時代在變,拜年的形式也在創新,但人們拜年時的情誼絲毫未減。就像我詞裏寫的‘拜年新俗情猶切’,無論用何種方式,那份對親朋好友的祝福和牽掛都是真摯的。”
“是啊,”白風夕看向窗外,遠處傳來舞龍舞獅的鑼鼓聲,“春節的這些傳統習俗,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你聽,那獅舞鬧龍燈的聲音,多熱鬧啊。”
李小白起身走到窗邊,和白風夕一同望向遠方:“這獅舞鬧龍燈,可是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著熱鬧的表演,共享團圓之樂,這就是春節的意義所在。”
“相公,你說這春節曆經千年,承載了這麽多的文化和情感,以後咱們也要把這些傳統好好地傳承下去。”白風夕轉頭看著李小白,認真地說。
李小白握住她的手:“那是自然,等以後咱們有了孩子,要在春節時給他們講舜帝的故事,教他們貼春聯、放鞭炮,讓他們懂得春節的內涵,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
兩人正說著,門外傳來一陣敲門聲。白風夕開門一看,原來是鄰居老張一家來拜年。
“李老弟,白妹子,新年好啊!”老張笑著打招唿,手裏還提著一些年貨。
“張大哥,張大嫂,快請進!”李小白熱情地將他們迎進屋。
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喝茶聊天,一邊分享著春節的喜悅。老張說道:“今年這春節,過得格外有年味。你們看這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紅彤彤的春聯和熱鬧的人群。”
白風夕笑著迴應:“是啊,張大哥,春節就是要熱熱鬧鬧的。你們家過年都有哪些特別的習俗啊?”
老張的妻子接過話茬:“我們家啊,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吃年糕,寓意著年年高。而且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去看舞龍舞獅,那場麵可熱鬧了。”
“這舞龍舞獅確實是春節的一大亮點。”李小白說,“它們不僅是一種表演,更象征著吉祥如意、風調雨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談論著春節的各種習俗和趣事,歡聲笑語迴蕩在屋內。不知不覺,太陽漸漸西斜,老張一家起身告辭。
送走鄰居後,李小白和白風夕又迴到窗邊,看著漸漸暗下來的天色,遠處的燈火陸續亮起。
“相公,這春節的一天,過得可真充實。”白風夕靠在李小白的肩上,輕聲說道。
李小白輕輕擁著她:“是啊,春節是團圓的節日,也是傳承文化的時刻。在這乙巳佳節,願我們新的一年,萬事順遂,也願中華民族的春節文化,永遠熠熠生輝。”
夜幕降臨,窗外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李小白和白風夕相擁而坐,感受著春節的溫暖與美好,他們知道,這傳承千年的春節文化,將在他們的守護下,繼續在歲月長河中流淌,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相公,今日可是大年初一,新的一年開始啦!”白風夕笑著起身,一邊整理著鬢角的發絲,一邊對還在賴床的李小白說道。
李小白伸了個懶腰,坐起身來,臉上洋溢著愉悅:“是啊,這蛇年春節,來得可真讓人歡喜。走,咱們先去吃早飯,吃完好好琢磨琢磨這春節的來曆。”
兩人來到餐桌前,桌上擺著熱氣騰騰的餃子,還有寓意團圓的元宵。白風夕給李小白盛了一碗餃子,說道:“這春節啊,雖說年年都過,可仔細想想,它的來曆還真是大有學問。”
李小白夾起一個餃子,點頭道:“可不是嘛,我前幾日查閱古籍,關於春節的起源,說法眾多,不過普遍認為是從虞舜時期興起的。”
“虞舜時期?那可真是曆史悠久了。”白風夕好奇地問道,“相公,快給我講講,舜帝那會兒的春節是怎麽個過法?”
李小白放下筷子,認真地說:“傳說舜即天子位後,帶領著部下人員,舉行盛大儀式祭拜天地,這便是春節的雛形。那時人們對天地充滿敬畏,通過祭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李小白有感而發寫下:
《滿江紅·春節》
千古華光,新春至、乙巳佳節。憶舜帝、始興儀禮,敬天崇闕。四千餘年風俗厚,九州同賀歡情熱。看處處、瑞彩映桃符,祥音徹。
追往昔,源歲月。立春始,祈豐切。辭舊迎新啟,龍蛇交躍。守歲遺風傳至今,拜年新俗情猶切。更有那、獅舞鬧龍燈,團圓悅。
妻白風夕說:“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把春節的由來及習俗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詩裏“四千多年來,這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咱們的春節,承載著多少先輩的祈願啊。”
“沒錯,”李小白接著說,“你看這‘四千餘年風俗厚,九州同賀歡情熱’,曆經漫長歲月,春節的風俗愈發醇厚,每到春節,全國上下一片歡騰,這便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體現。”
白風夕笑著迴應:“確實,春節時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想盡辦法迴家團聚,那種熱鬧歡樂的氛圍,真是難以言表。對了,相公,你這首《滿江紅·春節》裏,‘瑞彩映桃符,祥音徹’,把春節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這桃符我知道是春節的傳統,可如今更多的是貼春聯了。”
李小白點頭解釋:“桃符便是春聯的前身,最初是為了驅邪避災,後來演變成在紅紙上書寫吉祥話語,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願。你看咱們家門前新貼的春聯,不正是這傳統的延續嘛。春節期間,大街小巷都掛滿了春聯,那喜慶的紅色,再配上鞭炮聲,‘祥音徹’,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生機與希望。”
“說到鞭炮聲,我倒想起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就是放鞭炮了。”白風夕臉上洋溢著迴憶的笑容,“那劈裏啪啦的聲響,仿佛能把所有的煩惱都炸跑。”
李小白也被她的情緒感染,笑著說:“這放鞭炮也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傳說鞭炮能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不過現在,更多的是為了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
“那春節的起源,除了舜帝祭祀,還有其他說法嗎?”白風夕繼續追問。
李小白端起茶杯,輕抿一口:“還有一種說法,人們最早迎接春天是在冬至。原始人根據日晷,把冬至當作一歲的分界線,甲骨文中就有‘出入日,歲三牛’的記載,意思是在冬至的臨界之點,要殺三頭牛作為祭祀。湘西苗族的‘椎牛祭’,就保留著這一遠古的儀式。”
“哇,沒想到冬至和春節還有這樣的淵源。”白風夕驚訝地說,“那這和過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一又有什麽關係呢?”
“商代之後,隨著農業生產發展,有了四季劃分,‘歲’變成了‘年’,過年最早定在立春這天。”李小白耐心解釋,“但因為農曆每年變化,立春不一定在正月,為了方便,後來逐漸將過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一。如今除夕夜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零點敲鍾,跨過零點才能睡覺,便是古老‘守歲’儀式的延續。”
“原來‘守歲’還有這麽久遠的曆史。”白風夕感慨道,“這守歲遺風傳至今,真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不過現在拜年的方式也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以前是挨家挨戶上門拜年,現在有了手機,發個信息、打個視頻電話也能拜年。”
李小白點頭讚同:“時代在變,拜年的形式也在創新,但人們拜年時的情誼絲毫未減。就像我詞裏寫的‘拜年新俗情猶切’,無論用何種方式,那份對親朋好友的祝福和牽掛都是真摯的。”
“是啊,”白風夕看向窗外,遠處傳來舞龍舞獅的鑼鼓聲,“春節的這些傳統習俗,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你聽,那獅舞鬧龍燈的聲音,多熱鬧啊。”
李小白起身走到窗邊,和白風夕一同望向遠方:“這獅舞鬧龍燈,可是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著熱鬧的表演,共享團圓之樂,這就是春節的意義所在。”
“相公,你說這春節曆經千年,承載了這麽多的文化和情感,以後咱們也要把這些傳統好好地傳承下去。”白風夕轉頭看著李小白,認真地說。
李小白握住她的手:“那是自然,等以後咱們有了孩子,要在春節時給他們講舜帝的故事,教他們貼春聯、放鞭炮,讓他們懂得春節的內涵,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
兩人正說著,門外傳來一陣敲門聲。白風夕開門一看,原來是鄰居老張一家來拜年。
“李老弟,白妹子,新年好啊!”老張笑著打招唿,手裏還提著一些年貨。
“張大哥,張大嫂,快請進!”李小白熱情地將他們迎進屋。
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喝茶聊天,一邊分享著春節的喜悅。老張說道:“今年這春節,過得格外有年味。你們看這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紅彤彤的春聯和熱鬧的人群。”
白風夕笑著迴應:“是啊,張大哥,春節就是要熱熱鬧鬧的。你們家過年都有哪些特別的習俗啊?”
老張的妻子接過話茬:“我們家啊,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吃年糕,寓意著年年高。而且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去看舞龍舞獅,那場麵可熱鬧了。”
“這舞龍舞獅確實是春節的一大亮點。”李小白說,“它們不僅是一種表演,更象征著吉祥如意、風調雨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談論著春節的各種習俗和趣事,歡聲笑語迴蕩在屋內。不知不覺,太陽漸漸西斜,老張一家起身告辭。
送走鄰居後,李小白和白風夕又迴到窗邊,看著漸漸暗下來的天色,遠處的燈火陸續亮起。
“相公,這春節的一天,過得可真充實。”白風夕靠在李小白的肩上,輕聲說道。
李小白輕輕擁著她:“是啊,春節是團圓的節日,也是傳承文化的時刻。在這乙巳佳節,願我們新的一年,萬事順遂,也願中華民族的春節文化,永遠熠熠生輝。”
夜幕降臨,窗外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李小白和白風夕相擁而坐,感受著春節的溫暖與美好,他們知道,這傳承千年的春節文化,將在他們的守護下,繼續在歲月長河中流淌,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