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朱瞻基:我成癡呆了?
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 作者:藍天冰牛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羽頓了頓之後,繼續說道:
“老朱你也不想想一個百姓突然間獲得掌握他人生殺大權的權力,到時候豈不是負責人想怎麽樣就怎麽樣,想怎麽暗箱操作就怎麽操作。”
“此人會不會借著手中的權力在災民中作威作福,甚至將分配的糧食進行倒賣賺錢??”
“所以我說提出第三條建議的人,很有可能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大災之時糧食價格將迎來暴漲,到時候好趁此機會與負責人裏應外合大賺一筆。”
陳羽剖析第三條弊端的過程並不複雜。
從人性出發。
朱棣與朱瞻基從來沒有想過,還應該考慮負責人權力變換而產生的欲望問題。
也可以說,
朝廷官員在這個策略上,隻停留在解決問題的表麵。
而陳羽卻帶著朱棣與朱瞻基深入到這個策略內部。
權力這個東西能讓人心中滋生出什麽樣的心思,在朱棣看來,他最有發言權。
尤其是一個最底層卻突然間擁有了掌握他人生死的權力,這樣的人,很有可能會被欲望吞噬。
到那時,災民必然會過得更加雪上加霜。
朱棣心中有些鬱悶,老大提出這樣的計策還不如老二一樣什麽都不提呢。
到時候,
恐怕那些災民在負責人那裏遭受的苦難,將全都算到朝廷與他這個皇帝的頭上。
朱瞻基聽的也是心驚肉跳,整個太子府想出來的計策,竟是幫倒忙?
而且在陳羽口中甚至成立大明太子儲君將聯合負責人一起,狼狽為奸?
自己父親上馬都要人扶,如果政務上再不行,那豈不是很危險……
想到這,朱瞻基態度不自覺的就恭敬起來,問道:
“老師,這樣來說,應該如何改進才好?”
陳羽不急不慢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後,淡淡的說道:
“解決辦法很簡單,隻要提煉出計策的弊端,在針對性的提出相應辦法就行。”
“但也不能說朝廷的人都是隻吃飯不幹活,畢竟第二條治安策略,我挑不出毛病。”
“可這第一條策略的毛病……相較於第三條也就輕了那麽一丁點。”
朱棣聽著陳羽話語中的誇讚,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沮喪。
安保不僅保護災民,同樣也是為了防範災民在京師不進行破壞。
不會餓極了就地為匪,做打家劫舍的事情。
相較於一、三兩條,
第二條是朝中所有士紳階級力薦,且投入精力最多的。
朱棣聞言,笑著說道:
“陳兄不著急,慢慢說。”
第三條建議雖然有問題,可是第一條策略是千百年來以來都一直在使用。
怎麽都沒有人提出過異議?
朱棣憑借著這麽長時間與陳羽的接觸來看,既然掌櫃的說有問題,那就一定有問題。
陳羽說道:
“朝廷開倉放糧,看上去不錯,卻華而不實,因為這就是一個無底洞,糧食在大災之年價格暴漲,隻要是個人,不傻,就必定知道糧食值錢。”
“在這樣的條件下,朝廷開倉放糧的資源有限,可你會發現到時候領救濟糧的人是無限的。”
“為了利益,許多不缺糧食的人也會冒充災民混進領取救濟糧的隊伍中,這樣一來,本來朝廷的糧食用來救濟災民都顯得捉襟見肘,如今又混進來一大幫白嫖的家夥,那麽夠分嗎?”
“哪怕夠分,朝廷也將會消耗巨大,到頭來隻會苦了百姓、空了國庫、便宜了他人。”
“太可惡了!”
朱棣聽後,再也忍不住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
他好像懂了為什麽朝廷每一次都對受災地方做過統計。
需要多少糧食匯報給朝廷,然後朝廷再進行分配。
可是下發之後才發現需要糧食的數量根本不夠。
哪怕是多分配一些,也仍然不夠。
最終導致,每一場天災過後都會有無數的白骨。
但陳羽這樣一解釋起來,朱棣瞬間感覺整個人都通透了。
原來,
不僅商人逐利,隻要是個人,在巨大的利益麵前都會抵擋不住誘惑。
京師的粥棚救災,天子腳下,那些人白嫖起來還會有所收斂。
可在河南災區,遠離京師的地方,恐怕真實的粥棚救災情況,要比陳羽說的更加嚴重。
這樣的人,該死!
陳羽看著老朱如此激動,歎了口氣道:
“大災年間,受到傷害的永遠都是百姓,而百姓每年都會向朝廷繳納賦稅,所以,到了百姓有難的時候,朝廷就應該頒布相應的政策來幫助災民渡過難關。”
“百姓與朝廷之間是相互共生的關係。百姓不繳納賦稅,朝廷不能運轉;朝廷頒布不好的政策,百姓直接被坑死!”
朱棣一怔,隨即無奈的歎了一口氣。
沒錯,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在他人,而在頒布政策的朝廷。
百姓成為災民之後所遭遇的,都是朝廷給予。
陳羽看著朱瞻基若有所思的樣子,沉吟片刻之後問道:
“小朱,那麽針對第一條有人惡意白嫖朝廷的救濟糧,你認為有什麽樣的辦法可以解決。”
麵對陳羽拋出的問題,朱棣趕忙對著朱瞻基使了個眼色。
在朱棣看來,這是陳羽作為老師的第一個問題。
迴答的好壞直接關係著自己的太孫在陳羽心中的印象。
如果迴答的好了,那麽以後陳羽教導起來,也會更加的賣力。
畢竟,哪有老師會不喜歡聰明的學生。
為了培養朱瞻基,
在一年前,朱棣就有意讓他出入禦書房,旁聽政事。
而朱瞻基也不負所望,在治國理政能力上從小就展現出了天賦。
其實朱棣心中對陳羽提出的問題,也有自己的解決辦法。
那就是殺一儆百。
將白嫖朝廷救濟糧的殺一批,看看其他人還敢不敢效仿!
如若還有效仿,那就是殺的不夠多,不夠狠。
那就繼續殺!
但是朱棣並沒有說出口,因為根據經驗,這個觀點一出,一定會遭到批評。
朱瞻基在得到朱棣的示意後,立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在陳羽指出計策中弊端的時候,朱瞻基已經認可了這位新老師的能力。
畢竟這樣嚴重的弊端,朝中一大幫子文武大臣愣是一個人都沒有看出來。
可是自己老師聽了一遍之後,立馬就指了問題所在。
這就足以證明,滿朝文武不及自己老師的一根毛。
半晌之後,朱瞻基態度有些恭敬的說道:
“迴稟老師,學生認為朝廷可以派人核查好災民身份,然後給每一個災民發放獨屬於災民身份的標識牌,這樣一來,白嫖救濟糧的人,沒有災民標識牌自然就無從領起。”
朱瞻基迴答完之後,陳羽先是一臉疑惑的看著他,隨後轉變了眼神,像是看小傻子一樣的看著他。
朱瞻基低著頭很謙虛,可是想象中的讚揚沒有等來,就連評論也沒有。
好安靜……
朱瞻基抬起頭來,與陳羽看傻子一樣的眼神對上眼了。
十幾秒後,
朱瞻基隻感覺自己與這眼神的對視下,一個聰明的皇太孫被看成了一個癡呆。
不對,
老師就是一副看癡呆的眼神看著自己!
朱瞻基尷尬的笑了笑,見陳羽還是沒有反應,於是幹咳了兩聲,弱弱的問道:
“老師,學生方才的迴答可有不對之處?”
“老朱你也不想想一個百姓突然間獲得掌握他人生殺大權的權力,到時候豈不是負責人想怎麽樣就怎麽樣,想怎麽暗箱操作就怎麽操作。”
“此人會不會借著手中的權力在災民中作威作福,甚至將分配的糧食進行倒賣賺錢??”
“所以我說提出第三條建議的人,很有可能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大災之時糧食價格將迎來暴漲,到時候好趁此機會與負責人裏應外合大賺一筆。”
陳羽剖析第三條弊端的過程並不複雜。
從人性出發。
朱棣與朱瞻基從來沒有想過,還應該考慮負責人權力變換而產生的欲望問題。
也可以說,
朝廷官員在這個策略上,隻停留在解決問題的表麵。
而陳羽卻帶著朱棣與朱瞻基深入到這個策略內部。
權力這個東西能讓人心中滋生出什麽樣的心思,在朱棣看來,他最有發言權。
尤其是一個最底層卻突然間擁有了掌握他人生死的權力,這樣的人,很有可能會被欲望吞噬。
到那時,災民必然會過得更加雪上加霜。
朱棣心中有些鬱悶,老大提出這樣的計策還不如老二一樣什麽都不提呢。
到時候,
恐怕那些災民在負責人那裏遭受的苦難,將全都算到朝廷與他這個皇帝的頭上。
朱瞻基聽的也是心驚肉跳,整個太子府想出來的計策,竟是幫倒忙?
而且在陳羽口中甚至成立大明太子儲君將聯合負責人一起,狼狽為奸?
自己父親上馬都要人扶,如果政務上再不行,那豈不是很危險……
想到這,朱瞻基態度不自覺的就恭敬起來,問道:
“老師,這樣來說,應該如何改進才好?”
陳羽不急不慢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後,淡淡的說道:
“解決辦法很簡單,隻要提煉出計策的弊端,在針對性的提出相應辦法就行。”
“但也不能說朝廷的人都是隻吃飯不幹活,畢竟第二條治安策略,我挑不出毛病。”
“可這第一條策略的毛病……相較於第三條也就輕了那麽一丁點。”
朱棣聽著陳羽話語中的誇讚,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沮喪。
安保不僅保護災民,同樣也是為了防範災民在京師不進行破壞。
不會餓極了就地為匪,做打家劫舍的事情。
相較於一、三兩條,
第二條是朝中所有士紳階級力薦,且投入精力最多的。
朱棣聞言,笑著說道:
“陳兄不著急,慢慢說。”
第三條建議雖然有問題,可是第一條策略是千百年來以來都一直在使用。
怎麽都沒有人提出過異議?
朱棣憑借著這麽長時間與陳羽的接觸來看,既然掌櫃的說有問題,那就一定有問題。
陳羽說道:
“朝廷開倉放糧,看上去不錯,卻華而不實,因為這就是一個無底洞,糧食在大災之年價格暴漲,隻要是個人,不傻,就必定知道糧食值錢。”
“在這樣的條件下,朝廷開倉放糧的資源有限,可你會發現到時候領救濟糧的人是無限的。”
“為了利益,許多不缺糧食的人也會冒充災民混進領取救濟糧的隊伍中,這樣一來,本來朝廷的糧食用來救濟災民都顯得捉襟見肘,如今又混進來一大幫白嫖的家夥,那麽夠分嗎?”
“哪怕夠分,朝廷也將會消耗巨大,到頭來隻會苦了百姓、空了國庫、便宜了他人。”
“太可惡了!”
朱棣聽後,再也忍不住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
他好像懂了為什麽朝廷每一次都對受災地方做過統計。
需要多少糧食匯報給朝廷,然後朝廷再進行分配。
可是下發之後才發現需要糧食的數量根本不夠。
哪怕是多分配一些,也仍然不夠。
最終導致,每一場天災過後都會有無數的白骨。
但陳羽這樣一解釋起來,朱棣瞬間感覺整個人都通透了。
原來,
不僅商人逐利,隻要是個人,在巨大的利益麵前都會抵擋不住誘惑。
京師的粥棚救災,天子腳下,那些人白嫖起來還會有所收斂。
可在河南災區,遠離京師的地方,恐怕真實的粥棚救災情況,要比陳羽說的更加嚴重。
這樣的人,該死!
陳羽看著老朱如此激動,歎了口氣道:
“大災年間,受到傷害的永遠都是百姓,而百姓每年都會向朝廷繳納賦稅,所以,到了百姓有難的時候,朝廷就應該頒布相應的政策來幫助災民渡過難關。”
“百姓與朝廷之間是相互共生的關係。百姓不繳納賦稅,朝廷不能運轉;朝廷頒布不好的政策,百姓直接被坑死!”
朱棣一怔,隨即無奈的歎了一口氣。
沒錯,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在他人,而在頒布政策的朝廷。
百姓成為災民之後所遭遇的,都是朝廷給予。
陳羽看著朱瞻基若有所思的樣子,沉吟片刻之後問道:
“小朱,那麽針對第一條有人惡意白嫖朝廷的救濟糧,你認為有什麽樣的辦法可以解決。”
麵對陳羽拋出的問題,朱棣趕忙對著朱瞻基使了個眼色。
在朱棣看來,這是陳羽作為老師的第一個問題。
迴答的好壞直接關係著自己的太孫在陳羽心中的印象。
如果迴答的好了,那麽以後陳羽教導起來,也會更加的賣力。
畢竟,哪有老師會不喜歡聰明的學生。
為了培養朱瞻基,
在一年前,朱棣就有意讓他出入禦書房,旁聽政事。
而朱瞻基也不負所望,在治國理政能力上從小就展現出了天賦。
其實朱棣心中對陳羽提出的問題,也有自己的解決辦法。
那就是殺一儆百。
將白嫖朝廷救濟糧的殺一批,看看其他人還敢不敢效仿!
如若還有效仿,那就是殺的不夠多,不夠狠。
那就繼續殺!
但是朱棣並沒有說出口,因為根據經驗,這個觀點一出,一定會遭到批評。
朱瞻基在得到朱棣的示意後,立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在陳羽指出計策中弊端的時候,朱瞻基已經認可了這位新老師的能力。
畢竟這樣嚴重的弊端,朝中一大幫子文武大臣愣是一個人都沒有看出來。
可是自己老師聽了一遍之後,立馬就指了問題所在。
這就足以證明,滿朝文武不及自己老師的一根毛。
半晌之後,朱瞻基態度有些恭敬的說道:
“迴稟老師,學生認為朝廷可以派人核查好災民身份,然後給每一個災民發放獨屬於災民身份的標識牌,這樣一來,白嫖救濟糧的人,沒有災民標識牌自然就無從領起。”
朱瞻基迴答完之後,陳羽先是一臉疑惑的看著他,隨後轉變了眼神,像是看小傻子一樣的看著他。
朱瞻基低著頭很謙虛,可是想象中的讚揚沒有等來,就連評論也沒有。
好安靜……
朱瞻基抬起頭來,與陳羽看傻子一樣的眼神對上眼了。
十幾秒後,
朱瞻基隻感覺自己與這眼神的對視下,一個聰明的皇太孫被看成了一個癡呆。
不對,
老師就是一副看癡呆的眼神看著自己!
朱瞻基尷尬的笑了笑,見陳羽還是沒有反應,於是幹咳了兩聲,弱弱的問道:
“老師,學生方才的迴答可有不對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