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 作者:藍天冰牛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羽看了看朱棣,然後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
“老朱,這裏麵涉及了權力之間的博弈,看似永樂帝背信棄義,可是你要知道,皇帝那個位置可是很誘人的。”
“包括寧王,隻要是洪武帝的子嗣,心中不可能一點想法都沒有,畢竟,做皇帝與做藩王可不一樣。”
“而永樂帝坐上帝王之後,所做的一切,可以說治理政務方麵達到了一個明君該有的姿態,再加上永樂帝本就鎮守北平十幾年,行軍打仗也沒得說,可以說是妥妥的馬上帝王。”
“雖然靖難結束到現在也隻有兩年,可是在這兩年的時間,足以驗證永樂帝絕不是建文那種可以由藩王拿捏的角色,而是一位殺伐果斷的狠人,所以這兩年的時間,寧王被囚禁在南京城,其實防止了寧王犯錯誤。”
“畢竟,寧王如果真的實行劃江而至,到那時又會牽扯到許多利益、權貴博弈,現在倒好,永樂帝用自己所作所為向外界證明了他的能力,掐滅了寧王的小心思,磨滅了大明再來一場靖難之役的可能,相當於避免了一場悲劇。”
朱棣琢磨了一會,認同的點了點頭。
當初招攬寧王,除了平分天下之外,還有一條:
“事成之後,允寧王挑地方,作為他的‘封國’。”
靖難之役,朱棣前方作戰,朱權留守後方。
即將打入南京城時,朱棣派人去北平送信,讓寧王即刻南下與大軍匯合。
可寧王不僅不來,反而在北平開出了條件:
‘大寧就不待了,把弟弟的封國定在杭州,打了半輩子的仗,也該弟弟享受享受。’
朱棣看見這迴話,當即就炸毛了。
意識到寧王若繼續留在北平,很有可能是一點就著的火藥桶。
吹牛的時候捐一千萬兩不在話下。
但現在真有一頭牛了。
而這頭牛的名字叫做‘江山社稷’,可不能隨便分。
且封地杭州,那就是‘吳王’。
那可是老爹朱元璋稱帝前的封號。
朱權想幹什麽?
朱棣沒有建文那樣優柔寡斷,為以防萬一,不顧南京附近局勢尚未穩定,直接讓次子朱高煦率大軍返迴北平。
明顯要震懾寧王,讓其速速南下。
不久,被逼無奈的朱權抵達南京。
而這兩年的時間,朱棣雖將寧王軟禁在身邊,但對寧王的削弱就沒有停過。
不斷著手瓦解寧王護衛的實力。
可以說目前寧王已經沒有什麽話語權了。
在此期間,寧王非常配合,每天舒舒服服的住著,沒有表現出任何野心。
如果按照陳羽的說法,沒有這兩年的緩衝,那麽寧王迴到封地之後,因當初朱棣違背承諾,為了皇位,再加上各方麵勢力的攛掇,還真的有可能再在大明掀起一場靖難之役。
陳羽繼續說道:“寧王善謀,足以說明他是一個聰明人,否則換做其他人,真有可能分不清局勢,腦子一熱,直接幹起來了。”
“說白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從這些事情中捋順寧王的目的,也就是基本訴求,比如為何最近為何反常。”
朱棣本來聽的頻頻點頭,但是陳羽說到這裏,他直接懵逼了。
掌櫃的這話什麽意思?
滿足寧王的訴求……
不想被削藩;
劃江而至!
這兩個無論哪一個,自己都斷然不能答應。
還不等朱棣反駁,陳羽繼續說道:
“燕王當初對寧王的承諾,這件事情許多人知道,處理起來,確實有些棘手。”
“畢竟一個處理不當的話,會直接讓永樂帝言而無信,落得個失信於天下的境地。”
“所以既然不想讓上述事情發生,那就首先不能失信於自己的兄弟。”
朱棣皺著眉頭,將手中的茶杯放下,疑惑的問道:
“永樂帝當時是答應過事成之後,一起共主天下,可是此一時彼一時啊。”
“掌櫃的之前也說過,永樂帝是一位合格的帝王,既然如此一個合格的帝王,怎能眼睜睜看著大明江山分疆裂土呢?”
雖然自己可能會違背承諾,失信於天下。
可讓國家分裂,他做不到。
然而下一秒,他就被陳羽說的話吸引住了。
陳羽攤了攤手,輕鬆的說道:
“對啊,永樂帝不同意,可靖難之後,寧王何時說過要將大明劃江而治?”
“啊?”
朱棣聞言頓了頓,隨後眼前一亮。
他好像從這句話裏,抓住了什麽了不得的東西。
陳羽對寧王事件前因後果分析的如此透徹,甚至就連自己當時的小心思都猜得一清二楚。
那麽,按照陳羽之前的做事風格,這件事情一定有十拿九穩的處理辦法,能化解自己與寧王之間的隔閡。
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與寧王交情不錯。
而且過幾天就要推行新的削藩政策,明顯極大的動了藩王的蛋糕。
‘財富’與‘權力’都不再是唾手可得,而需要用‘功績’來換取。
實行起來,必將困難重重。
到時候藩王中話語權最重的寧王,就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實在的,寧王的能力確實很強。
削去寧王兵權,讓其當一個閑散王爺,恐怕不僅是寧王自己感到憋屈。
就連朱棣都感到有些不值。
這可是人才啊!
想要打造永樂盛世,人才必不可少。
但是,寧王這樣的人才,就像陳羽先前的說的,牽扯到的利益太多了。
在大明很難掌控。
好在上次與鄭和一起前來的時候,陳羽給出了‘海外建國’的辦法。
朝廷上利益牽扯複雜,可是海外那可就簡單多了。
這樣的話,寧王又可以在戰場上發光發熱。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先解開他們兄弟之間麵的矛盾。
可朱棣絞盡腦汁想了兩年,有辦法削弱寧王的兵權,卻沒有辦法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
反而隨著時間的堆積,他們之間越來越生分,矛盾也越來越沉重。
沉重到直接被寧王上奏疏指著鼻子罵昏君!!!
朱棣猜測,寧王如此,那麽其他藩王估計也差不多。
頭都大了!
好在陳羽自始至終都是一副淡定的樣子,無異於就是有解決的辦法。
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從陳羽嘴中說出來的計策,那效果一定相當的好。
畢竟,這段時間相處以來,陳羽的妖孽才能,他可是親眼目睹。
朱棣當即對著陳羽拱了拱手,笑著說道:
“掌櫃的,你到底有什麽絕妙的計策,不妨說出來我聽聽,省得這幾天提心吊膽,害怕大明又來一場靖難之役。”
陳羽看著滿臉期待看著自己的老朱,隨後轉過頭去,長歎一聲:
“唉~~~”
“可惜永樂帝不能站在我麵前聽我的計策,反倒要說給你這個大老粗聽。”
“也罷,今天精鹽生意終於走向正軌,不久之後咱倆就可以坐等收錢,趁著興致,我來給你好好說道說道。”
朱棣聞言一喜,趕緊給陳羽倒了一杯茶,隨後將腦袋探了過來,笑著道:
“陳兄,請。”
陳羽點了點頭,抿了一口茶之後,淡淡的開口道:
“寧王與永樂帝之間的矛盾是國事,還是那句話,牽扯到的利益太多,想要化解很簡單,就需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就是將國事變為家事即可。”
“老朱,這裏麵涉及了權力之間的博弈,看似永樂帝背信棄義,可是你要知道,皇帝那個位置可是很誘人的。”
“包括寧王,隻要是洪武帝的子嗣,心中不可能一點想法都沒有,畢竟,做皇帝與做藩王可不一樣。”
“而永樂帝坐上帝王之後,所做的一切,可以說治理政務方麵達到了一個明君該有的姿態,再加上永樂帝本就鎮守北平十幾年,行軍打仗也沒得說,可以說是妥妥的馬上帝王。”
“雖然靖難結束到現在也隻有兩年,可是在這兩年的時間,足以驗證永樂帝絕不是建文那種可以由藩王拿捏的角色,而是一位殺伐果斷的狠人,所以這兩年的時間,寧王被囚禁在南京城,其實防止了寧王犯錯誤。”
“畢竟,寧王如果真的實行劃江而至,到那時又會牽扯到許多利益、權貴博弈,現在倒好,永樂帝用自己所作所為向外界證明了他的能力,掐滅了寧王的小心思,磨滅了大明再來一場靖難之役的可能,相當於避免了一場悲劇。”
朱棣琢磨了一會,認同的點了點頭。
當初招攬寧王,除了平分天下之外,還有一條:
“事成之後,允寧王挑地方,作為他的‘封國’。”
靖難之役,朱棣前方作戰,朱權留守後方。
即將打入南京城時,朱棣派人去北平送信,讓寧王即刻南下與大軍匯合。
可寧王不僅不來,反而在北平開出了條件:
‘大寧就不待了,把弟弟的封國定在杭州,打了半輩子的仗,也該弟弟享受享受。’
朱棣看見這迴話,當即就炸毛了。
意識到寧王若繼續留在北平,很有可能是一點就著的火藥桶。
吹牛的時候捐一千萬兩不在話下。
但現在真有一頭牛了。
而這頭牛的名字叫做‘江山社稷’,可不能隨便分。
且封地杭州,那就是‘吳王’。
那可是老爹朱元璋稱帝前的封號。
朱權想幹什麽?
朱棣沒有建文那樣優柔寡斷,為以防萬一,不顧南京附近局勢尚未穩定,直接讓次子朱高煦率大軍返迴北平。
明顯要震懾寧王,讓其速速南下。
不久,被逼無奈的朱權抵達南京。
而這兩年的時間,朱棣雖將寧王軟禁在身邊,但對寧王的削弱就沒有停過。
不斷著手瓦解寧王護衛的實力。
可以說目前寧王已經沒有什麽話語權了。
在此期間,寧王非常配合,每天舒舒服服的住著,沒有表現出任何野心。
如果按照陳羽的說法,沒有這兩年的緩衝,那麽寧王迴到封地之後,因當初朱棣違背承諾,為了皇位,再加上各方麵勢力的攛掇,還真的有可能再在大明掀起一場靖難之役。
陳羽繼續說道:“寧王善謀,足以說明他是一個聰明人,否則換做其他人,真有可能分不清局勢,腦子一熱,直接幹起來了。”
“說白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從這些事情中捋順寧王的目的,也就是基本訴求,比如為何最近為何反常。”
朱棣本來聽的頻頻點頭,但是陳羽說到這裏,他直接懵逼了。
掌櫃的這話什麽意思?
滿足寧王的訴求……
不想被削藩;
劃江而至!
這兩個無論哪一個,自己都斷然不能答應。
還不等朱棣反駁,陳羽繼續說道:
“燕王當初對寧王的承諾,這件事情許多人知道,處理起來,確實有些棘手。”
“畢竟一個處理不當的話,會直接讓永樂帝言而無信,落得個失信於天下的境地。”
“所以既然不想讓上述事情發生,那就首先不能失信於自己的兄弟。”
朱棣皺著眉頭,將手中的茶杯放下,疑惑的問道:
“永樂帝當時是答應過事成之後,一起共主天下,可是此一時彼一時啊。”
“掌櫃的之前也說過,永樂帝是一位合格的帝王,既然如此一個合格的帝王,怎能眼睜睜看著大明江山分疆裂土呢?”
雖然自己可能會違背承諾,失信於天下。
可讓國家分裂,他做不到。
然而下一秒,他就被陳羽說的話吸引住了。
陳羽攤了攤手,輕鬆的說道:
“對啊,永樂帝不同意,可靖難之後,寧王何時說過要將大明劃江而治?”
“啊?”
朱棣聞言頓了頓,隨後眼前一亮。
他好像從這句話裏,抓住了什麽了不得的東西。
陳羽對寧王事件前因後果分析的如此透徹,甚至就連自己當時的小心思都猜得一清二楚。
那麽,按照陳羽之前的做事風格,這件事情一定有十拿九穩的處理辦法,能化解自己與寧王之間的隔閡。
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與寧王交情不錯。
而且過幾天就要推行新的削藩政策,明顯極大的動了藩王的蛋糕。
‘財富’與‘權力’都不再是唾手可得,而需要用‘功績’來換取。
實行起來,必將困難重重。
到時候藩王中話語權最重的寧王,就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實在的,寧王的能力確實很強。
削去寧王兵權,讓其當一個閑散王爺,恐怕不僅是寧王自己感到憋屈。
就連朱棣都感到有些不值。
這可是人才啊!
想要打造永樂盛世,人才必不可少。
但是,寧王這樣的人才,就像陳羽先前的說的,牽扯到的利益太多了。
在大明很難掌控。
好在上次與鄭和一起前來的時候,陳羽給出了‘海外建國’的辦法。
朝廷上利益牽扯複雜,可是海外那可就簡單多了。
這樣的話,寧王又可以在戰場上發光發熱。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先解開他們兄弟之間麵的矛盾。
可朱棣絞盡腦汁想了兩年,有辦法削弱寧王的兵權,卻沒有辦法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
反而隨著時間的堆積,他們之間越來越生分,矛盾也越來越沉重。
沉重到直接被寧王上奏疏指著鼻子罵昏君!!!
朱棣猜測,寧王如此,那麽其他藩王估計也差不多。
頭都大了!
好在陳羽自始至終都是一副淡定的樣子,無異於就是有解決的辦法。
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從陳羽嘴中說出來的計策,那效果一定相當的好。
畢竟,這段時間相處以來,陳羽的妖孽才能,他可是親眼目睹。
朱棣當即對著陳羽拱了拱手,笑著說道:
“掌櫃的,你到底有什麽絕妙的計策,不妨說出來我聽聽,省得這幾天提心吊膽,害怕大明又來一場靖難之役。”
陳羽看著滿臉期待看著自己的老朱,隨後轉過頭去,長歎一聲:
“唉~~~”
“可惜永樂帝不能站在我麵前聽我的計策,反倒要說給你這個大老粗聽。”
“也罷,今天精鹽生意終於走向正軌,不久之後咱倆就可以坐等收錢,趁著興致,我來給你好好說道說道。”
朱棣聞言一喜,趕緊給陳羽倒了一杯茶,隨後將腦袋探了過來,笑著道:
“陳兄,請。”
陳羽點了點頭,抿了一口茶之後,淡淡的開口道:
“寧王與永樂帝之間的矛盾是國事,還是那句話,牽扯到的利益太多,想要化解很簡單,就需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就是將國事變為家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