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二份國書
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 作者:藍天冰牛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落,朝中大臣全部瞳孔放大,震驚的看向了間中閨密。
藩屬國與宗主國之間的關係,可不像兩國邦交那麽公平。
宗主國對藩屬國有一定的話語權,就好比國王的任命。
如果日本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那麽以後南洋的倭寇問題可以徹底解決。
隻要倭寇問題解決了,那麽就可以減少海上力量的投入。
畢竟朱棣最開始打造大明艦船的理由之一,就是保衛大明的沿海疆域。
可在文官集團眼中,大明南邊的海疆,簡直就是天然的屏障。
海上力量弱一些,也動搖不了大明的根基。
所以應該將國家大部分的財政用於國內建設。
朱棣眉毛一挑,鄭重的看著間中閨密道:
“兩國邦交可無戲言,朕看你方才呈遞上來的國書,並沒有看到日本成為大明藩屬國這件事情。”
“朕可不可以理解為,這是在日本幕府不知情的情況下,你一個小小的使臣擅做主張?”
間中閨密聞言,臉上依舊沉穩,沒有任何慌張的跡象。
隨後,從懷中又掏出一份國書,將其舉起。
伺候在朱棣身旁的太監,恭敬的看了朱棣一眼。
得到朱棣的眼神示意後,走下大殿,將間中閨密呈遞的第二份國書拿與朱棣。
朱棣接過,打開一看,上麵沒有日本幕府的國王印章,但是有南洋周遭數十個國家的聯名印章。
內容大致就是請求天朝上國出神兵剿滅海盜王陳祖義,事成之後,諸國每年向大明的朝貢增加一倍。
朱棣皺著皺眉,看來南洋諸國真的是苦陳祖義久矣!
但是南洋諸國的朝貢,朱棣是看不上的。
要知道每年外邦對大明的朝貢,無論是洪武年間還是永樂年間,都會以更加優厚的迴禮饋贈迴去。
畢竟大明在皇帝的心中,大明乃大國,怎麽可能落了麵子。
看到了最後,還是沒有見到代表日本幕府的印章。
朱棣有些怒氣的問道:
“間中閨密,這份國書是你聯名南洋諸國寫的,可是為什麽唯獨沒有你們日本的印章,朕可不可以認為你是在挑釁大明,又或者是日本在挑釁大明?!”
第一份國書間中閨密的解釋很生硬,但朱棣念在登基之時確實名不正言不順,並沒有計較。
可第二份國書依然如此,與間中閨密先前說的如果如果大明剿滅了陳祖義,那麽奉大明為宗主國的說法相違背。
因為第二份國書沒有日本幕府的印章,還是相當於一份假國書。
在一不在二!
間中閨密微微頷首,看著大明皇帝雙眸中的怒火,趕緊低下了頭。
永樂帝身上散發出的那種殺伐之氣,讓他下意識的打了一個冷顫。
果然,大明這位皇帝的壓迫感,跟建文完全不一樣。
剛剛與朱棣對上視線的那一刻,間中閨密感覺這位大明皇帝真會殺了他。
他低著頭,解釋道:“陛下,這雖是下臣手寫,但內容卻是日本國王的意思。”
“陛下應該知道,日本海域附近有神風,且路途遙遠,下臣迴去一次也不容易。”
“所以,日本幕府聯合了南洋周遭數十個國家之後,讓下臣來傳達這個意見,請大明出天兵,剿滅陳祖義。”
“陛下,有南洋幾乎全部國家做見證,日本不會言而無信!”
話落,滿堂嘩然。
日本神風的戰績,朝中大臣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了解。
在他們看來,日本的體量與綜合國力,雖遠遠不及大明,但是二者卻可以站在同一個等級對話。
完全就是因為日本神風的原因。
畢竟,任憑大明海軍再厲害,但是繞不開神風,打不到日本本土。
那麽這些國力就是‘假肌肉’。
對日本形成不了有效的震懾。
這也是洪武時期,大明海邊倭寇泛濫的原因。
但是大明也不能強行要求南洋周遭國家對日本形成封鎖。
還是那句話,國與國之間的邦交在於利益。
南洋周遭大部分國家都沒有大明這麽遼闊的土地,所以貿易成了一種常見現象。
哪怕南洋周遭國家大部分都認大明為宗主國,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受大明的掣肘。
日本也沒有必要成為大明藩屬國。
但如果真的能讓大明通過一場海上戰爭,就將日本倭寇問題解決,這樣其實挺劃算。
朝中文官集團不支持大明下西洋,可並不代表著不知道大明如今海上軍事力量的強悍。
在他們的眼裏,除大明以外的周遭國家,不僅是一群不同教化的蠻夷。
更是一群垃圾。
不是大明看不起它們,而是事實就是如此。
這是來自天朝上國的自信。
隻不過後來的大清,也是在這樣的自信中閉關鎖國,漸漸落後於世界。
朱棣聽著南洋幾乎全部的國家都來為日本做擔保,心中欣喜。
師出有名!
到時候宗主國想去挖徐福在日本的陵墓,替始皇帝報仇,藩屬國要是拒絕,那就是抗旨!
在這種情況下,南洋諸國也不會認為大明仗勢欺人,而是合情合理。
“南洋諸國的請願,朕已知曉,剿滅陳祖義的事情,朕準了!”
間中閨密眼中狂喜之色一閃而過,語氣恭敬的追問道:
“不知陛下何時出兵?”
朱棣看向殿下,用不容置疑的語氣,對鄭和說道:
“鄭和,朕命你中元節之後啟動下西洋計劃,並在下西洋途中生擒陳祖義,押送迴國。”
“朕要親自會一會這個海鮫龍。”
“臣必不負皇恩!”鄭和鄭重的說道。
鄭和上次在陳羽那裏吃了一頓飯後,認識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龐大市場。
更認識到這不僅僅能為大明帶來海量的錢財,也可以為他一個宦官帶來青史留名的機會。
所以,他一定會使出十二分的精力,將下西洋進行到底。
打擊海盜,還海上絲綢之路一個良好的貿易環境。
聽著朱棣下令活捉陳祖義,間中閨密認為這是害怕日本賴賬。
但是,間中閨密可是知道這裏麵的難度。
日本幕府方麵的分析認為,大明對陳祖義這樣的海盜王,最多進行削弱。
想要徹底剿滅,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所以,日本認大明為宗主國的事情,自然也不可能發生。
這對於日本來說,完全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到時候,陳祖義與大明兩敗俱傷的差不多了,那麽日本的海上力量倒可以趁機撿漏。
再次成為南洋的海上霸主!
間中閨密態度異常恭敬,深深的彎下腰,對著朱棣躬身道:
“大明萬歲,皇帝萬歲!”
“下臣與南洋諸國就靜等大明佳音!”
藩屬國與宗主國之間的關係,可不像兩國邦交那麽公平。
宗主國對藩屬國有一定的話語權,就好比國王的任命。
如果日本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那麽以後南洋的倭寇問題可以徹底解決。
隻要倭寇問題解決了,那麽就可以減少海上力量的投入。
畢竟朱棣最開始打造大明艦船的理由之一,就是保衛大明的沿海疆域。
可在文官集團眼中,大明南邊的海疆,簡直就是天然的屏障。
海上力量弱一些,也動搖不了大明的根基。
所以應該將國家大部分的財政用於國內建設。
朱棣眉毛一挑,鄭重的看著間中閨密道:
“兩國邦交可無戲言,朕看你方才呈遞上來的國書,並沒有看到日本成為大明藩屬國這件事情。”
“朕可不可以理解為,這是在日本幕府不知情的情況下,你一個小小的使臣擅做主張?”
間中閨密聞言,臉上依舊沉穩,沒有任何慌張的跡象。
隨後,從懷中又掏出一份國書,將其舉起。
伺候在朱棣身旁的太監,恭敬的看了朱棣一眼。
得到朱棣的眼神示意後,走下大殿,將間中閨密呈遞的第二份國書拿與朱棣。
朱棣接過,打開一看,上麵沒有日本幕府的國王印章,但是有南洋周遭數十個國家的聯名印章。
內容大致就是請求天朝上國出神兵剿滅海盜王陳祖義,事成之後,諸國每年向大明的朝貢增加一倍。
朱棣皺著皺眉,看來南洋諸國真的是苦陳祖義久矣!
但是南洋諸國的朝貢,朱棣是看不上的。
要知道每年外邦對大明的朝貢,無論是洪武年間還是永樂年間,都會以更加優厚的迴禮饋贈迴去。
畢竟大明在皇帝的心中,大明乃大國,怎麽可能落了麵子。
看到了最後,還是沒有見到代表日本幕府的印章。
朱棣有些怒氣的問道:
“間中閨密,這份國書是你聯名南洋諸國寫的,可是為什麽唯獨沒有你們日本的印章,朕可不可以認為你是在挑釁大明,又或者是日本在挑釁大明?!”
第一份國書間中閨密的解釋很生硬,但朱棣念在登基之時確實名不正言不順,並沒有計較。
可第二份國書依然如此,與間中閨密先前說的如果如果大明剿滅了陳祖義,那麽奉大明為宗主國的說法相違背。
因為第二份國書沒有日本幕府的印章,還是相當於一份假國書。
在一不在二!
間中閨密微微頷首,看著大明皇帝雙眸中的怒火,趕緊低下了頭。
永樂帝身上散發出的那種殺伐之氣,讓他下意識的打了一個冷顫。
果然,大明這位皇帝的壓迫感,跟建文完全不一樣。
剛剛與朱棣對上視線的那一刻,間中閨密感覺這位大明皇帝真會殺了他。
他低著頭,解釋道:“陛下,這雖是下臣手寫,但內容卻是日本國王的意思。”
“陛下應該知道,日本海域附近有神風,且路途遙遠,下臣迴去一次也不容易。”
“所以,日本幕府聯合了南洋周遭數十個國家之後,讓下臣來傳達這個意見,請大明出天兵,剿滅陳祖義。”
“陛下,有南洋幾乎全部國家做見證,日本不會言而無信!”
話落,滿堂嘩然。
日本神風的戰績,朝中大臣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了解。
在他們看來,日本的體量與綜合國力,雖遠遠不及大明,但是二者卻可以站在同一個等級對話。
完全就是因為日本神風的原因。
畢竟,任憑大明海軍再厲害,但是繞不開神風,打不到日本本土。
那麽這些國力就是‘假肌肉’。
對日本形成不了有效的震懾。
這也是洪武時期,大明海邊倭寇泛濫的原因。
但是大明也不能強行要求南洋周遭國家對日本形成封鎖。
還是那句話,國與國之間的邦交在於利益。
南洋周遭大部分國家都沒有大明這麽遼闊的土地,所以貿易成了一種常見現象。
哪怕南洋周遭國家大部分都認大明為宗主國,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受大明的掣肘。
日本也沒有必要成為大明藩屬國。
但如果真的能讓大明通過一場海上戰爭,就將日本倭寇問題解決,這樣其實挺劃算。
朝中文官集團不支持大明下西洋,可並不代表著不知道大明如今海上軍事力量的強悍。
在他們的眼裏,除大明以外的周遭國家,不僅是一群不同教化的蠻夷。
更是一群垃圾。
不是大明看不起它們,而是事實就是如此。
這是來自天朝上國的自信。
隻不過後來的大清,也是在這樣的自信中閉關鎖國,漸漸落後於世界。
朱棣聽著南洋幾乎全部的國家都來為日本做擔保,心中欣喜。
師出有名!
到時候宗主國想去挖徐福在日本的陵墓,替始皇帝報仇,藩屬國要是拒絕,那就是抗旨!
在這種情況下,南洋諸國也不會認為大明仗勢欺人,而是合情合理。
“南洋諸國的請願,朕已知曉,剿滅陳祖義的事情,朕準了!”
間中閨密眼中狂喜之色一閃而過,語氣恭敬的追問道:
“不知陛下何時出兵?”
朱棣看向殿下,用不容置疑的語氣,對鄭和說道:
“鄭和,朕命你中元節之後啟動下西洋計劃,並在下西洋途中生擒陳祖義,押送迴國。”
“朕要親自會一會這個海鮫龍。”
“臣必不負皇恩!”鄭和鄭重的說道。
鄭和上次在陳羽那裏吃了一頓飯後,認識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龐大市場。
更認識到這不僅僅能為大明帶來海量的錢財,也可以為他一個宦官帶來青史留名的機會。
所以,他一定會使出十二分的精力,將下西洋進行到底。
打擊海盜,還海上絲綢之路一個良好的貿易環境。
聽著朱棣下令活捉陳祖義,間中閨密認為這是害怕日本賴賬。
但是,間中閨密可是知道這裏麵的難度。
日本幕府方麵的分析認為,大明對陳祖義這樣的海盜王,最多進行削弱。
想要徹底剿滅,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所以,日本認大明為宗主國的事情,自然也不可能發生。
這對於日本來說,完全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到時候,陳祖義與大明兩敗俱傷的差不多了,那麽日本的海上力量倒可以趁機撿漏。
再次成為南洋的海上霸主!
間中閨密態度異常恭敬,深深的彎下腰,對著朱棣躬身道:
“大明萬歲,皇帝萬歲!”
“下臣與南洋諸國就靜等大明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