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日本使臣,必有深意
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 作者:藍天冰牛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假的?”
聽見這句話,眾人的目光全部看向解縉。
朱高熾知道解縉一直想在朱棣麵前表麵一番,害怕這小子出事,於是出言道:
“解學士,這種事情說出來可不能兒戲。”
朱高熾這麽一說,朱棣點了點頭,沉聲道:
“日本使臣來的突然,禮部先前沒有收到一點消息,如果國書是假的,那麽這就是對大明的蔑視!”
朱高煦看著已經盛怒的朱棣,罕見的沒有說話。
說不定等到這件事情解決之後,還可以向朱棣再為下西洋的事情預支幾千發火槍。
聽見朱棣的疑惑,解縉直言不諱的說道:
“陛下,不是禮部沒有收到關於日本使者來訪的消息,而是早在建文時期,日本使者就已攜帶國書而來。”
“可當時正直靖難,且已到了白熱化階段,日本使臣便沒急著拜見建文帝。”
“直到一切塵埃落定,日本使者也沒有來拜見陛下,而是一直觀望。”
“無非就是看局勢如何,建文餘孽會不會反撲,直到現在國內一切穩定,這才獻上國書。”
“可據我所知,日本使者壓根就沒有迴到日本,這段時間一直待在客棧,這份國書,臣猜測隻是將皇帝的尊諱更改,內容卻是幾年前。”
“請皇帝明鑒!”
這都是奉天靖難成功之前的事情,那個時候解縉在禮部呆了幾天。
看到建文時期,關於使者的奏疏。
尤其是日本使者早到南京,卻一直以各種理由推遲,沒有覲見。
當時建文對朱棣的事情,已經焦頭爛額。
也就沒理會日本使臣。
沒想到,卻給解縉一次在朱棣麵前展示的機會。
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朱棣認識到文官的厲害,從而鞏固朱高熾太子儲君的位置。
這樣以後朱高熾登基之後,他先前的功勞,也算有一個從龍之功。
朱高燧義憤填膺的說道:
“陛下,日本使臣簡直傲慢,荒唐,放肆!”
“國書豈有造假的道理!臣建議,除非日本使臣拿出真國書,否則不接見!”
朱棣沉默著沒有說話,而是看向了朱高熾。
用眼神示意太子爺出來說句話,不要劃水。
覺察到朱棣的眼神,朱高熾當即站出來說道:
“陛下,日本這個國家仗著所謂的‘神風’,在南洋異常活躍,而且永樂一朝又是第一次與日本接觸,無論是南洋海疆還是有關大國威嚴的問題,都應該見上一見,傳達一下大明的意見。”
“但是日本使者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選擇了這個時間節點上,或許並不是單單過來遞交一份國書,昭示著想要與大明交好的意思,而是有其他什麽隱晦的目的!”
眾人聞言,神色不由凝重起來。
朱高熾的分析,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畢竟,日本這個國家雖在綜合國力上遠不如大明。
但在南洋,卻可以做到不斷侵擾大明海疆的程度。
大明也采取過措施,但效果不顯著。
哪怕元朝巔峰時期,接連組織兩次兵力,想征服日本。
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且失敗的理由並不是日本士卒與艦船有多麽厲害,而是它們竟有海上‘神風’協助。
導致兩次元朝艦船都在上海吃了大虧。
這還不是主要,日本那個國家資源貧瘠,就算打下來,大明也撈不到任何好處。
所以洪武時期,朱元璋就將日本列為不征之國。
不是打不過,而是風險高。
並且打下來,也得不到好處。
不劃算!
日本在南洋仗著‘神風’,公然讓其本土士卒佯裝倭寇海盜,不斷侵擾大明海疆。
可日本方麵卻一直說侵擾大明海疆的是倭寇。
不是日本。
秉持著無賴作風,朱元璋也懶得搭理。
所以,日本之後態度更加囂張。
到了永樂時期,這才敢一份國書兩用。
這個時間節點,大明周邊的藩屬國使者大部分為了中原節,早早來到大明。
想在當天,獻上本國的朝貢,以表對大明的臣服之意。
然後,日本使臣跑出來獻國書,說沒有什麽其他的目的,那是不可能的。
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往往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
這個時候,永樂一朝對日本使臣的態度,恐怕大明藩屬國與南洋國家的使臣都在秘密關注著。
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而且接下來大明還要準備下西洋,由不得朱棣不重視。
朱棣坐在座位上,沉吟片刻之後,開口道:
“太子所言甚是,日本自洪武年間起,在南洋一帶就跳脫的很,並且一直佯裝倭寇侵襲大明海疆,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而且日本使者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選在這個時間節點,定然是有所圖謀!”
“還選擇一份國書兩用!”
朱棣冷哼一聲,繼續說道:
“朕倒要看看,日本到底在耍什麽把戲!”
日本有銀礦百萬斤與神風的消息,朱棣想了想還是沒有說出口。
畢竟,如果朝中大臣知道,大概率會化身主攻派。
到時候朝野上下免不爭吵,要是傳到各國使臣耳中,大明在他們心中的形象豈不是變成了戰爭狂人!
那以後還如何好好的做貿易,如何好好的經營海上絲綢之路。
這不是朱棣想要看到的。
所以,征伐日本必須私下裏秘密進行。
朱棣揮了揮手,道:
“上朝,宣日本使臣覲見吧!”
朱高煦眼珠子瞅了瞅朱棣,見沒有要說神風與銀礦的意思,於是選擇了沉默。
第一次下西洋的指揮使已經定下,鄭和。
但是副指揮使還沒有確定。
朱高煦心中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
吳宣。
聽見這句話,眾人的目光全部看向解縉。
朱高熾知道解縉一直想在朱棣麵前表麵一番,害怕這小子出事,於是出言道:
“解學士,這種事情說出來可不能兒戲。”
朱高熾這麽一說,朱棣點了點頭,沉聲道:
“日本使臣來的突然,禮部先前沒有收到一點消息,如果國書是假的,那麽這就是對大明的蔑視!”
朱高煦看著已經盛怒的朱棣,罕見的沒有說話。
說不定等到這件事情解決之後,還可以向朱棣再為下西洋的事情預支幾千發火槍。
聽見朱棣的疑惑,解縉直言不諱的說道:
“陛下,不是禮部沒有收到關於日本使者來訪的消息,而是早在建文時期,日本使者就已攜帶國書而來。”
“可當時正直靖難,且已到了白熱化階段,日本使臣便沒急著拜見建文帝。”
“直到一切塵埃落定,日本使者也沒有來拜見陛下,而是一直觀望。”
“無非就是看局勢如何,建文餘孽會不會反撲,直到現在國內一切穩定,這才獻上國書。”
“可據我所知,日本使者壓根就沒有迴到日本,這段時間一直待在客棧,這份國書,臣猜測隻是將皇帝的尊諱更改,內容卻是幾年前。”
“請皇帝明鑒!”
這都是奉天靖難成功之前的事情,那個時候解縉在禮部呆了幾天。
看到建文時期,關於使者的奏疏。
尤其是日本使者早到南京,卻一直以各種理由推遲,沒有覲見。
當時建文對朱棣的事情,已經焦頭爛額。
也就沒理會日本使臣。
沒想到,卻給解縉一次在朱棣麵前展示的機會。
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朱棣認識到文官的厲害,從而鞏固朱高熾太子儲君的位置。
這樣以後朱高熾登基之後,他先前的功勞,也算有一個從龍之功。
朱高燧義憤填膺的說道:
“陛下,日本使臣簡直傲慢,荒唐,放肆!”
“國書豈有造假的道理!臣建議,除非日本使臣拿出真國書,否則不接見!”
朱棣沉默著沒有說話,而是看向了朱高熾。
用眼神示意太子爺出來說句話,不要劃水。
覺察到朱棣的眼神,朱高熾當即站出來說道:
“陛下,日本這個國家仗著所謂的‘神風’,在南洋異常活躍,而且永樂一朝又是第一次與日本接觸,無論是南洋海疆還是有關大國威嚴的問題,都應該見上一見,傳達一下大明的意見。”
“但是日本使者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選擇了這個時間節點上,或許並不是單單過來遞交一份國書,昭示著想要與大明交好的意思,而是有其他什麽隱晦的目的!”
眾人聞言,神色不由凝重起來。
朱高熾的分析,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畢竟,日本這個國家雖在綜合國力上遠不如大明。
但在南洋,卻可以做到不斷侵擾大明海疆的程度。
大明也采取過措施,但效果不顯著。
哪怕元朝巔峰時期,接連組織兩次兵力,想征服日本。
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且失敗的理由並不是日本士卒與艦船有多麽厲害,而是它們竟有海上‘神風’協助。
導致兩次元朝艦船都在上海吃了大虧。
這還不是主要,日本那個國家資源貧瘠,就算打下來,大明也撈不到任何好處。
所以洪武時期,朱元璋就將日本列為不征之國。
不是打不過,而是風險高。
並且打下來,也得不到好處。
不劃算!
日本在南洋仗著‘神風’,公然讓其本土士卒佯裝倭寇海盜,不斷侵擾大明海疆。
可日本方麵卻一直說侵擾大明海疆的是倭寇。
不是日本。
秉持著無賴作風,朱元璋也懶得搭理。
所以,日本之後態度更加囂張。
到了永樂時期,這才敢一份國書兩用。
這個時間節點,大明周邊的藩屬國使者大部分為了中原節,早早來到大明。
想在當天,獻上本國的朝貢,以表對大明的臣服之意。
然後,日本使臣跑出來獻國書,說沒有什麽其他的目的,那是不可能的。
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往往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
這個時候,永樂一朝對日本使臣的態度,恐怕大明藩屬國與南洋國家的使臣都在秘密關注著。
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而且接下來大明還要準備下西洋,由不得朱棣不重視。
朱棣坐在座位上,沉吟片刻之後,開口道:
“太子所言甚是,日本自洪武年間起,在南洋一帶就跳脫的很,並且一直佯裝倭寇侵襲大明海疆,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而且日本使者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選在這個時間節點,定然是有所圖謀!”
“還選擇一份國書兩用!”
朱棣冷哼一聲,繼續說道:
“朕倒要看看,日本到底在耍什麽把戲!”
日本有銀礦百萬斤與神風的消息,朱棣想了想還是沒有說出口。
畢竟,如果朝中大臣知道,大概率會化身主攻派。
到時候朝野上下免不爭吵,要是傳到各國使臣耳中,大明在他們心中的形象豈不是變成了戰爭狂人!
那以後還如何好好的做貿易,如何好好的經營海上絲綢之路。
這不是朱棣想要看到的。
所以,征伐日本必須私下裏秘密進行。
朱棣揮了揮手,道:
“上朝,宣日本使臣覲見吧!”
朱高煦眼珠子瞅了瞅朱棣,見沒有要說神風與銀礦的意思,於是選擇了沉默。
第一次下西洋的指揮使已經定下,鄭和。
但是副指揮使還沒有確定。
朱高煦心中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
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