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下西洋不賺錢?看我給你畫幾個圈!
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 作者:藍天冰牛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棣看著上麵的一個小圈圈心中陷入了沉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結果你告訴我,朕的大明隻是世界上偏安一隅的地界。
“豈有此理!”
朱棣忍不住發出了來自靈魂深處的憤怒。
在他的認知裏麵,大明是天朝上國,世界中心。
可是……
朱棣煩悶的喝了一口酒。
不對。
朱棣冷靜下來,下西洋的阻力並不僅僅在於花費巨大。
還有一點,就是朝中大臣幾乎沒人支持。
全是反對的聲音。
朱棣整理了一下思路,開口道:
“掌櫃的,大明以外的國家大多貧困,大明如果花費大力氣占領,首先考慮的就是比征伐漠北還要漫長的海上補給線。”
“而且就算最後打贏了,可能撈到的好處還沒有消耗的多,這又談何暴利?”
陳羽聽罷,點了點頭。
中原很大。
大到可以讓數萬萬人在這片土地上打幾千年。
中原土地肥沃,待著也舒服。
舒服到能視周邊國家都為蠻夷的地步。
這就是為什麽華夏曆史上出現過很多強國,造船業也非常發達。
卻沒有開啟大航海的主要原因。
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海上的暴利,隻將眼界停留在中原。
陳羽道:“財富獲取不一定要靠戰爭來完成。”
朱棣笑了:“不動手,難道等那些國家主動把財富拱手白送給我們?”
就像漠北,草地肥沃。
上好的戰馬與肥美的牛羊,大多出自那片土地。
朱棣可不認為馬哈木會主動將這些財富讓給大明。
甚至漠北那些家夥,還會時不時的組織軍隊來擄掠大明財富。
陳羽搖了搖頭,反問道:“老朱你知不知道強漢盛唐每年不惜耗費巨大兵力財力,也要控製西域的原因?”
朱棣一怔,絲綢之路?
此時並沒有這個概念。
但朱棣想到了西域商路上最著名的貨物當屬絲綢。
用絲綢之路命名,倒也沒問題。
陳羽繼續道:“還不是因為賺錢,中原特色商品運送到國外,能賣出天價。”
“尤其是絲綢,在國外人那邊價值幾乎等同於黃金。”
朱棣作為皇子又何嚐不知,絲綢之路能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好處。
歎息一聲,沉聲說道:
“隻可惜目前北元未滅,更西麵篡奪西察合台汗國起家的帖木兒汗國雄踞西域,大明想要進行……絲綢之路談何容易。”
絲綢之路並不好走。
尤其是東段,基本上黃沙漫漫,又缺少水源。
可為什麽漢唐要花費不菲的代價,來開拓這條路?
那必然是有利可圖。
漢唐的帝王文治武功高,少不了巨額的財富收入。
否則沒錢怎麽去建功立業?
陳羽笑著問道:“那麽既然有陸地絲綢之路,那麽為什麽不能進行海上絲綢之路?”
在元以前,
華夏的首都要麽靠近西北,要麽就在西北。
中央政府可以直接就近從通過絲綢之路的商賈,收取高額稅收。
要維持國家這種經濟的額外巨額收入,中央王朝就有負責商路暢通與安全的義務。
所以,哪怕有高山大漠,沒有水路可通,甚至連飲用水都很缺少的情況下。
華夏曆代王朝也要用屯田等方式來全力控製西域。
包括後世所有人眼中的弱宋。
那個時期由於西夏崛起,絲路被阻斷。
但宋朝卻主動組織兵馬,曾幾次試圖打通西北絲路。
每次都因太菜而失敗。
因此被迫放棄西北絲路,轉而向海洋發展。
反而使得海上絲路取代了陸上絲路。
宋朝時期,漢人牢牢控製著海上絲綢之路東段的貿易主動權。
南宋時期,海外貿易占到了財政收入的一半。
朱棣拍案叫絕道:“對啊,陸地上可以賺錢,海上為什麽不可能賺錢。”
他奉天靖難以來,心中一直有個要超越的目標。
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他們的經曆出奇的相似。
同樣是開國皇帝的非嫡長子;同樣行軍打仗能力極強;同樣得位不正;同樣背負上來殺戮親族的罵名。
但是他們之間的區別是李世民開創了貞觀盛世,但朱棣目前還沒有。
於是他意識到,
要想獲得千古武功,首要任務就是擴大大明朝的財富。
畢竟修運河,遷都、滅北元,平政局、殺光建文餘黨,治理國家、編纂永樂大典等
要做的事情隨便拿出一件都耗費巨大。
於是借鑒李世民絲綢之路的成功,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北伐上。
準備先打通大明與西域的貿易獲得財富,再以此用來反哺國家財政。
但越做事,越忙碌,朱棣反而越茫然。
就像這樣,
陸地上可以進行貿易,難道海上不可能進行貿易嗎?
鄭和在一旁提醒道:“掌櫃的,你這話說的不對啊,絲綢之路經過幾百年的貿易,已經很完善。”
“但是海上絲綢之路自洪武帝海禁以來,已經徹底斷絕。”
“大明如果想要下西洋獲取財富,前提是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開辟航道,完善貿易路線最後才能獲利。”
朱棣一怔,對啊。
賺錢的前提是先將地基打好。
陳羽笑著說道:“不用那麽麻煩,哪個國家的哪個地方有財富有資源,我門清。”
鄭和一臉不相信。
“就比如這裏,倭國,在你們印象中那個國家是一個又窮發展又落後的國家。”陳羽指著草圖上大明下方的島國說道。
朱棣點了點頭:“確實如此。”
陳羽在島國上畫了一個圈。
隨後笑著說道:“這個圈裏的財富就不一般,有著非常龐大的銀山。”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朱棣擺了擺手表示不相信。
倭國給朱棣感覺就是非常能算計。
為了逃避關稅,臉都不要了來拍他這個皇帝馬屁。
然後就是賣慘。
說倭國如何如何貧瘠,貨物來一趟如何如何不容易……
朱棣根本不想跟他們這些看著像小孩子一樣的國民計較。
於是減免了倭國的關稅。
但是倭國有這樣龐大的銀山的話,完全沒必要這樣裝窮啊。
陳羽指著其中一個圈內的銀礦,堅定的說道:“單的不說,就說這一個銀山,含銀超億兩,總量達到百萬噸……。”
倭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是國土上卻有著占世界30%多的白銀儲備。
朱棣看著陳羽眼中堅定的眼神,想起姚廣孝說的陳羽精通屠龍術。
可觀測一個國家的氣運!
難道陳羽說的這一切是真的。
朱棣沉默了,手指在桌麵上有節奏的敲擊起來。
大明一年賦稅才不過三千萬兩銀子!
光是倭國就有超十億兩白銀。
這是一個多麽恐怖的數字?
如果這一切是真的,那可真是太好了!
朱棣壓下心中翻湧的情緒,佯裝平靜的說道:
“有沒有具體一點的位置。”
“老朱你想啥呢,我告訴你海上資源豐富,所以永樂帝一定會下西洋,但是船隊去哪又不是你能控製的,你隻需要跟著第一波大撈一筆就行了。”陳羽道。
陳羽告訴下西洋帶來的暴利生意,純屬想賣個人情。
畢竟以陳羽目前的本錢,確實沒有資格參與。
而且朱棣等到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隊迴來之後,見識到海洋帶來的巨大利益,會直接壟斷。
所以,還不如趁著下西洋第一次不確定的東風,讓老朱爆賺一筆。
而且像老朱這樣陪他聊聊天,吹吹牛,就一下子掏出普通人家幾個月生活費來付錢的性格。
要是發了財,能少的了自己的好處?
因此陳羽才想著極力讓老朱動用他的關係,參與進第一次下西洋的事情當中。
朱棣還想繼續追問,畢竟那可是一座銀礦就有百萬噸的含量。
那些倭國天天賣慘,長的弱不禁風的。
他很擔心銀礦安危啊,心中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派兵去保護銀礦。
但是他聽見陳羽方才的話,感覺有些不對勁。
朱棣疑惑的問道:“掌櫃的,如果下西洋是一件暴利的事情,為什麽隻跟著第一波大佬一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結果你告訴我,朕的大明隻是世界上偏安一隅的地界。
“豈有此理!”
朱棣忍不住發出了來自靈魂深處的憤怒。
在他的認知裏麵,大明是天朝上國,世界中心。
可是……
朱棣煩悶的喝了一口酒。
不對。
朱棣冷靜下來,下西洋的阻力並不僅僅在於花費巨大。
還有一點,就是朝中大臣幾乎沒人支持。
全是反對的聲音。
朱棣整理了一下思路,開口道:
“掌櫃的,大明以外的國家大多貧困,大明如果花費大力氣占領,首先考慮的就是比征伐漠北還要漫長的海上補給線。”
“而且就算最後打贏了,可能撈到的好處還沒有消耗的多,這又談何暴利?”
陳羽聽罷,點了點頭。
中原很大。
大到可以讓數萬萬人在這片土地上打幾千年。
中原土地肥沃,待著也舒服。
舒服到能視周邊國家都為蠻夷的地步。
這就是為什麽華夏曆史上出現過很多強國,造船業也非常發達。
卻沒有開啟大航海的主要原因。
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海上的暴利,隻將眼界停留在中原。
陳羽道:“財富獲取不一定要靠戰爭來完成。”
朱棣笑了:“不動手,難道等那些國家主動把財富拱手白送給我們?”
就像漠北,草地肥沃。
上好的戰馬與肥美的牛羊,大多出自那片土地。
朱棣可不認為馬哈木會主動將這些財富讓給大明。
甚至漠北那些家夥,還會時不時的組織軍隊來擄掠大明財富。
陳羽搖了搖頭,反問道:“老朱你知不知道強漢盛唐每年不惜耗費巨大兵力財力,也要控製西域的原因?”
朱棣一怔,絲綢之路?
此時並沒有這個概念。
但朱棣想到了西域商路上最著名的貨物當屬絲綢。
用絲綢之路命名,倒也沒問題。
陳羽繼續道:“還不是因為賺錢,中原特色商品運送到國外,能賣出天價。”
“尤其是絲綢,在國外人那邊價值幾乎等同於黃金。”
朱棣作為皇子又何嚐不知,絲綢之路能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好處。
歎息一聲,沉聲說道:
“隻可惜目前北元未滅,更西麵篡奪西察合台汗國起家的帖木兒汗國雄踞西域,大明想要進行……絲綢之路談何容易。”
絲綢之路並不好走。
尤其是東段,基本上黃沙漫漫,又缺少水源。
可為什麽漢唐要花費不菲的代價,來開拓這條路?
那必然是有利可圖。
漢唐的帝王文治武功高,少不了巨額的財富收入。
否則沒錢怎麽去建功立業?
陳羽笑著問道:“那麽既然有陸地絲綢之路,那麽為什麽不能進行海上絲綢之路?”
在元以前,
華夏的首都要麽靠近西北,要麽就在西北。
中央政府可以直接就近從通過絲綢之路的商賈,收取高額稅收。
要維持國家這種經濟的額外巨額收入,中央王朝就有負責商路暢通與安全的義務。
所以,哪怕有高山大漠,沒有水路可通,甚至連飲用水都很缺少的情況下。
華夏曆代王朝也要用屯田等方式來全力控製西域。
包括後世所有人眼中的弱宋。
那個時期由於西夏崛起,絲路被阻斷。
但宋朝卻主動組織兵馬,曾幾次試圖打通西北絲路。
每次都因太菜而失敗。
因此被迫放棄西北絲路,轉而向海洋發展。
反而使得海上絲路取代了陸上絲路。
宋朝時期,漢人牢牢控製著海上絲綢之路東段的貿易主動權。
南宋時期,海外貿易占到了財政收入的一半。
朱棣拍案叫絕道:“對啊,陸地上可以賺錢,海上為什麽不可能賺錢。”
他奉天靖難以來,心中一直有個要超越的目標。
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他們的經曆出奇的相似。
同樣是開國皇帝的非嫡長子;同樣行軍打仗能力極強;同樣得位不正;同樣背負上來殺戮親族的罵名。
但是他們之間的區別是李世民開創了貞觀盛世,但朱棣目前還沒有。
於是他意識到,
要想獲得千古武功,首要任務就是擴大大明朝的財富。
畢竟修運河,遷都、滅北元,平政局、殺光建文餘黨,治理國家、編纂永樂大典等
要做的事情隨便拿出一件都耗費巨大。
於是借鑒李世民絲綢之路的成功,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北伐上。
準備先打通大明與西域的貿易獲得財富,再以此用來反哺國家財政。
但越做事,越忙碌,朱棣反而越茫然。
就像這樣,
陸地上可以進行貿易,難道海上不可能進行貿易嗎?
鄭和在一旁提醒道:“掌櫃的,你這話說的不對啊,絲綢之路經過幾百年的貿易,已經很完善。”
“但是海上絲綢之路自洪武帝海禁以來,已經徹底斷絕。”
“大明如果想要下西洋獲取財富,前提是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開辟航道,完善貿易路線最後才能獲利。”
朱棣一怔,對啊。
賺錢的前提是先將地基打好。
陳羽笑著說道:“不用那麽麻煩,哪個國家的哪個地方有財富有資源,我門清。”
鄭和一臉不相信。
“就比如這裏,倭國,在你們印象中那個國家是一個又窮發展又落後的國家。”陳羽指著草圖上大明下方的島國說道。
朱棣點了點頭:“確實如此。”
陳羽在島國上畫了一個圈。
隨後笑著說道:“這個圈裏的財富就不一般,有著非常龐大的銀山。”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朱棣擺了擺手表示不相信。
倭國給朱棣感覺就是非常能算計。
為了逃避關稅,臉都不要了來拍他這個皇帝馬屁。
然後就是賣慘。
說倭國如何如何貧瘠,貨物來一趟如何如何不容易……
朱棣根本不想跟他們這些看著像小孩子一樣的國民計較。
於是減免了倭國的關稅。
但是倭國有這樣龐大的銀山的話,完全沒必要這樣裝窮啊。
陳羽指著其中一個圈內的銀礦,堅定的說道:“單的不說,就說這一個銀山,含銀超億兩,總量達到百萬噸……。”
倭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是國土上卻有著占世界30%多的白銀儲備。
朱棣看著陳羽眼中堅定的眼神,想起姚廣孝說的陳羽精通屠龍術。
可觀測一個國家的氣運!
難道陳羽說的這一切是真的。
朱棣沉默了,手指在桌麵上有節奏的敲擊起來。
大明一年賦稅才不過三千萬兩銀子!
光是倭國就有超十億兩白銀。
這是一個多麽恐怖的數字?
如果這一切是真的,那可真是太好了!
朱棣壓下心中翻湧的情緒,佯裝平靜的說道:
“有沒有具體一點的位置。”
“老朱你想啥呢,我告訴你海上資源豐富,所以永樂帝一定會下西洋,但是船隊去哪又不是你能控製的,你隻需要跟著第一波大撈一筆就行了。”陳羽道。
陳羽告訴下西洋帶來的暴利生意,純屬想賣個人情。
畢竟以陳羽目前的本錢,確實沒有資格參與。
而且朱棣等到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隊迴來之後,見識到海洋帶來的巨大利益,會直接壟斷。
所以,還不如趁著下西洋第一次不確定的東風,讓老朱爆賺一筆。
而且像老朱這樣陪他聊聊天,吹吹牛,就一下子掏出普通人家幾個月生活費來付錢的性格。
要是發了財,能少的了自己的好處?
因此陳羽才想著極力讓老朱動用他的關係,參與進第一次下西洋的事情當中。
朱棣還想繼續追問,畢竟那可是一座銀礦就有百萬噸的含量。
那些倭國天天賣慘,長的弱不禁風的。
他很擔心銀礦安危啊,心中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派兵去保護銀礦。
但是他聽見陳羽方才的話,感覺有些不對勁。
朱棣疑惑的問道:“掌櫃的,如果下西洋是一件暴利的事情,為什麽隻跟著第一波大佬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