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葉宵,擁有比以往都多的種子,欣喜之餘,這也意味著她得重新規劃那幾塊土地了。
為了能實現更科學的種植,提高畝產量,在播種前,葉宵特意到小黎家向小黎媽媽請教。
一進屋,葉宵就看到小黎媽媽正坐在炕上,她笑著打了招唿,便直奔主題,請教該如何分配那幾塊土地。
小黎媽媽熱情地拉著葉宵坐在身邊,盤腿而坐,掰著手指頭,認真地給葉宵細說著:“你看啊,黃豆、紅豆、綠豆和芸豆,這些豆類啊,就喜歡濕潤、水分足的地,得勤澆水,可不能讓土幹了,它們怕旱著呢;高粱就不一樣了,它怕澇,得找個幹燥的地,山腰的位置就挺好;小麥和玉米呢,要挑那種土質疏鬆、排水性好的地方種,太幹或者太濕都不行。”
小黎媽媽說得仔細,葉宵聽得更是認真,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小黎媽媽的手,生怕漏聽了一個字,還時不時地點點頭,心裏默默地將這些要點一一記下。
臨走時,小黎從裏屋一陣風似的走了出來,手裏抱著一籃子種子,笑嘻嘻地說:“姐,你看,這是我從宋莊換來的芸豆、綠豆、白蘿卜、胡蘿卜、白菜種子。”說著,她手腳麻利地把這些種子拆分成三份,一邊分一邊念叨著:“這一份給莊然他們,這一份我自己留著種,剩下的這份就給葉宵姐你啦。”分好後,小黎又拿出一個精致的抽繩南瓜包,將包好的幾包種子裝了進去,遞給葉宵,接著又說:“還有兩包種子,一包是辣椒,一包是黃瓜。不過我聽莊妤說你們好像都有了,我就不給你們分了。”
葉宵接過小挎包,連聲道謝,隨後起身告辭,盡管小黎媽媽熱情地留她吃飯,但她想著家裏還有不少事,就婉拒了,飯也沒吃,便立刻踏上了迴家的路。
春耕時節到了,田野裏一片繁忙的景象,大家都在為農事忙碌著。小黎也不例外,她最近正為了種水稻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所以也沒有特別挽留葉宵。
從宋莊迴來的第四天,陽光明媚,小黎正在院子裏洗衣裳,就聽到外麵傳來一陣“吱吱嘎嘎”的聲音。小黎抬頭望去,隻見一個小夥子騎著一輛人力三輪車,車上放著兩筐綠油油的水稻秧。送貨的小夥子看到小黎,高聲問道:“屋主姓黎嗎?”
小黎看著眼前的陌生人,心生警惕:“你是幹嘛的?”
小夥子跳下車,笑著對小黎說:“妹子,宋莊中醫院的賈先生派我來的。請問您貴姓啊?”
聽到“中醫院”三個字,小黎立馬反應過來是中醫院的老先生送水稻來了。
“哦!送水稻秧子是吧?快進來喝口水吧!”小黎在圍裙上擦了擦手,熱情的出門相迎。
“不用客氣,我還得趕迴去。春天的活多。”小夥子把兩個筐撂在院子裏,轉頭就騎著空車一陣風似得騎遠了。
小黎打開筐一看,嫩綠的秧苗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鮮嫩。雖然隻有兩筐,但是對小黎來說已經是不可多得的意外之喜了。
看起來,這個賈先生還是頗有些威望的。不然尋常人來說,就算是走後門去求也不見得要的到,何況是兩大筐這麽多。
小黎想到老先生跟沈梨說的草烏,她想,到時候自己也進山,幫沈梨多挖些,送給老先生。
小黎沒有種水稻的經驗,小黎的媽媽對此也是一知半解,為了不浪費這來之不易的秧苗,她又去了一趟宋莊,幾經輾轉打聽,終於湊齊了一些種植水稻的經驗和要點。從那以後,小黎的心思就全放在了稻田裏,每天天不亮就來到稻田邊,仔細查看秧苗的生長情況,看看有沒有缺水,有沒有長蟲,幾乎是一根根查看照料,絲毫不敢懈怠。
在這種情況下,家裏的雞鴨豬羊就歸喬涼負責了。
好在喬涼雖然年紀小,但是養起家禽牲畜來卻是有經驗的老手了,做起事來也是一改往日的粗心和莽撞,不同以往的細心。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院子裏的那幾隻雞仔鴨仔已經長出了毛茸茸的羽翼,每天在圍網裏撲騰著小翅膀亂飛,把喬涼忙得夠嗆,他不得不又找了塊網紗,將圍網加高了不少。
喬涼一邊幹活一邊想著:“再過段日子,等忙完了田間地頭的活,得給雞鴨弄個結實的舍,再蓋一間寬敞的豬圈和羊圈,讓它們住得更舒服些。”
當然,這是後話了,以現在小黎和喬涼這兩個勞動力來說,他們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種糧,再加上家裏的雞鴨豬羊,幾件事趕一這幾乎讓他們倆忙的昏頭轉向。
好在還有莊家兄妹和葉宵沈梨,三家人互相幫忙,七個勞動力不分彼此,整個春耕的墾地工作進行的也算順利。
一想到遍地都是金燦燦的農田,飽滿的麥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一袋又一袋裝滿的糧食堆積如山……小黎就覺得渾身又充滿了力量,幹活也更有勁頭了。
山上,葉宵和沈梨正在統籌規劃她們的土地。
小屋處於半山腰,屋後開墾的土地土質肥沃,疏鬆,排水性也不錯,按小黎媽媽所說,這裏非常適合種麥子和玉米。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去年種在屋後的半畝小麥,收了有300多斤,吃了整整一個秋冬還沒吃完。今年葉宵打算在這裏多種一分地的麥子。畢竟麵食是主要日常食物之一。
“種這麽多麥子吃得完嗎?”沈梨一聽,忍不住皺起了眉頭,她迴想起去年沒完沒了的田間活,不禁打了個哆嗦,“去年可把我累慘了,今年你竟然還要多種些,你怕不是瘋了吧?”
葉宵笑了笑,不疾不徐地解釋道:“今年有小黎家和莊家兄妹幫忙,多種些不怕的。我們已經說好了,大家輪流到各家幫忙。山下比我們要早種至少一個星期,我們先去他們那幫忙,等他們的忙完了,剛好山上也該忙活起來了。有這個時間差,大家就可以互相幫忙,相當於一家有7個勞動力,種多少都不怕。”
聽到有人幫忙,沈梨稍微鬆了一口氣,不過她皺緊的眉頭依然沒有完全鬆開:“那種那麽多也沒必要,根本吃不完的嘛!”按照這兩年在山上生活的經驗,她覺得兩個人一年有五百斤糧食吃就綽綽有餘了,而現在,她們光麥子就有300斤,更別說還有玉米、高粱和各種豆子、土豆、紅薯之類的了。
葉宵拍了拍沈梨的肩膀,認真地說:“我知道你怕累,可我寧願糧食吃不完發黴爛掉,也不想因為意外情況而沒得n b。還是多種點吧,有備無患。”
在這種事情上,葉宵是出了名的倔,沈梨知道自己再怎麽勸說也沒用,隻好無奈地聳聳肩:“好吧好吧,隨你吧。”
於是,葉宵又繼續講起其他作物的種植計劃。
玉米種在小麥旁邊,也種半畝,按照去年的畝產來說,大概能收獲至少400斤。
去年河灘那塊不到一畝的地,土壤濕潤,又靠近水源,本是個種植豆類的好地方,可惜不懂農事的葉宵將三種不知道是什麽的種子種在那了,今年,葉宵決定把幾種豆子都種在那。
黃豆她種得最多,大概一共有三分地左右,按照去年的收獲經驗來說,到秋天應該能收個七八十斤。紅豆、綠豆、芸豆加起來才種了兩分地,畢竟這些豆子平時也隻是偶爾吃吃換個口味而已。而剩下的一點地方,葉宵留給了南瓜、土豆和紅薯。
“南瓜、土豆和紅薯這三種作物可真好,平時幾乎不用怎麽打理,生命力頑強不說,產量還高,又可以當主食吃。”葉宵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劃著,“我們要是懶得做飯或者有事情要忙的時候,隨便煮一下或者烤一下就可以吃了,簡直不要太方便。”
“好是好,不過也有個麻煩事。”沈梨無奈地翻了個白眼,“不光人喜歡吃,蝲蛄和老鼠也很喜歡,種下去的土豆紅薯總要被啃一些,捉又捉不到,管也管不了,真是讓人心煩。”
葉宵笑了笑,安慰道:“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也許這也是人與森林和諧相處的一種平衡之道吧!”
葉宵把所有的種子一一數過,還剩下高粱沒有安排。
高粱今年葉宵種的比往年少很多,大概隻種了三根短壟,按往年的經驗算起來,姑且能收一袋子高粱米的樣子。“以前種得多,是因為沒有其他主食可吃,如今要米有米,要麵有麵,高粱隻是偶爾吃厭了換口味的,我就不再費那個事,種那麽多了。”葉宵說道。
“阿彌陀佛,施主你總算想開了一點。”沈梨比著僧人的樣子,調侃葉宵。
計劃好這些,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葉宵和沈梨在小黎和莊然兩家的幫忙下,開始了播種的工作。
大家七手八腳地忙碌著,鬆土的鬆土,撒種子的撒種子,澆水的澆水,培土的培土,每人一樣分工,幾個人流水線一樣的作業。果然是人多力量大,不一會兒,這點活就幹完了。
為了能實現更科學的種植,提高畝產量,在播種前,葉宵特意到小黎家向小黎媽媽請教。
一進屋,葉宵就看到小黎媽媽正坐在炕上,她笑著打了招唿,便直奔主題,請教該如何分配那幾塊土地。
小黎媽媽熱情地拉著葉宵坐在身邊,盤腿而坐,掰著手指頭,認真地給葉宵細說著:“你看啊,黃豆、紅豆、綠豆和芸豆,這些豆類啊,就喜歡濕潤、水分足的地,得勤澆水,可不能讓土幹了,它們怕旱著呢;高粱就不一樣了,它怕澇,得找個幹燥的地,山腰的位置就挺好;小麥和玉米呢,要挑那種土質疏鬆、排水性好的地方種,太幹或者太濕都不行。”
小黎媽媽說得仔細,葉宵聽得更是認真,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小黎媽媽的手,生怕漏聽了一個字,還時不時地點點頭,心裏默默地將這些要點一一記下。
臨走時,小黎從裏屋一陣風似的走了出來,手裏抱著一籃子種子,笑嘻嘻地說:“姐,你看,這是我從宋莊換來的芸豆、綠豆、白蘿卜、胡蘿卜、白菜種子。”說著,她手腳麻利地把這些種子拆分成三份,一邊分一邊念叨著:“這一份給莊然他們,這一份我自己留著種,剩下的這份就給葉宵姐你啦。”分好後,小黎又拿出一個精致的抽繩南瓜包,將包好的幾包種子裝了進去,遞給葉宵,接著又說:“還有兩包種子,一包是辣椒,一包是黃瓜。不過我聽莊妤說你們好像都有了,我就不給你們分了。”
葉宵接過小挎包,連聲道謝,隨後起身告辭,盡管小黎媽媽熱情地留她吃飯,但她想著家裏還有不少事,就婉拒了,飯也沒吃,便立刻踏上了迴家的路。
春耕時節到了,田野裏一片繁忙的景象,大家都在為農事忙碌著。小黎也不例外,她最近正為了種水稻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所以也沒有特別挽留葉宵。
從宋莊迴來的第四天,陽光明媚,小黎正在院子裏洗衣裳,就聽到外麵傳來一陣“吱吱嘎嘎”的聲音。小黎抬頭望去,隻見一個小夥子騎著一輛人力三輪車,車上放著兩筐綠油油的水稻秧。送貨的小夥子看到小黎,高聲問道:“屋主姓黎嗎?”
小黎看著眼前的陌生人,心生警惕:“你是幹嘛的?”
小夥子跳下車,笑著對小黎說:“妹子,宋莊中醫院的賈先生派我來的。請問您貴姓啊?”
聽到“中醫院”三個字,小黎立馬反應過來是中醫院的老先生送水稻來了。
“哦!送水稻秧子是吧?快進來喝口水吧!”小黎在圍裙上擦了擦手,熱情的出門相迎。
“不用客氣,我還得趕迴去。春天的活多。”小夥子把兩個筐撂在院子裏,轉頭就騎著空車一陣風似得騎遠了。
小黎打開筐一看,嫩綠的秧苗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鮮嫩。雖然隻有兩筐,但是對小黎來說已經是不可多得的意外之喜了。
看起來,這個賈先生還是頗有些威望的。不然尋常人來說,就算是走後門去求也不見得要的到,何況是兩大筐這麽多。
小黎想到老先生跟沈梨說的草烏,她想,到時候自己也進山,幫沈梨多挖些,送給老先生。
小黎沒有種水稻的經驗,小黎的媽媽對此也是一知半解,為了不浪費這來之不易的秧苗,她又去了一趟宋莊,幾經輾轉打聽,終於湊齊了一些種植水稻的經驗和要點。從那以後,小黎的心思就全放在了稻田裏,每天天不亮就來到稻田邊,仔細查看秧苗的生長情況,看看有沒有缺水,有沒有長蟲,幾乎是一根根查看照料,絲毫不敢懈怠。
在這種情況下,家裏的雞鴨豬羊就歸喬涼負責了。
好在喬涼雖然年紀小,但是養起家禽牲畜來卻是有經驗的老手了,做起事來也是一改往日的粗心和莽撞,不同以往的細心。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院子裏的那幾隻雞仔鴨仔已經長出了毛茸茸的羽翼,每天在圍網裏撲騰著小翅膀亂飛,把喬涼忙得夠嗆,他不得不又找了塊網紗,將圍網加高了不少。
喬涼一邊幹活一邊想著:“再過段日子,等忙完了田間地頭的活,得給雞鴨弄個結實的舍,再蓋一間寬敞的豬圈和羊圈,讓它們住得更舒服些。”
當然,這是後話了,以現在小黎和喬涼這兩個勞動力來說,他們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種糧,再加上家裏的雞鴨豬羊,幾件事趕一這幾乎讓他們倆忙的昏頭轉向。
好在還有莊家兄妹和葉宵沈梨,三家人互相幫忙,七個勞動力不分彼此,整個春耕的墾地工作進行的也算順利。
一想到遍地都是金燦燦的農田,飽滿的麥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一袋又一袋裝滿的糧食堆積如山……小黎就覺得渾身又充滿了力量,幹活也更有勁頭了。
山上,葉宵和沈梨正在統籌規劃她們的土地。
小屋處於半山腰,屋後開墾的土地土質肥沃,疏鬆,排水性也不錯,按小黎媽媽所說,這裏非常適合種麥子和玉米。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去年種在屋後的半畝小麥,收了有300多斤,吃了整整一個秋冬還沒吃完。今年葉宵打算在這裏多種一分地的麥子。畢竟麵食是主要日常食物之一。
“種這麽多麥子吃得完嗎?”沈梨一聽,忍不住皺起了眉頭,她迴想起去年沒完沒了的田間活,不禁打了個哆嗦,“去年可把我累慘了,今年你竟然還要多種些,你怕不是瘋了吧?”
葉宵笑了笑,不疾不徐地解釋道:“今年有小黎家和莊家兄妹幫忙,多種些不怕的。我們已經說好了,大家輪流到各家幫忙。山下比我們要早種至少一個星期,我們先去他們那幫忙,等他們的忙完了,剛好山上也該忙活起來了。有這個時間差,大家就可以互相幫忙,相當於一家有7個勞動力,種多少都不怕。”
聽到有人幫忙,沈梨稍微鬆了一口氣,不過她皺緊的眉頭依然沒有完全鬆開:“那種那麽多也沒必要,根本吃不完的嘛!”按照這兩年在山上生活的經驗,她覺得兩個人一年有五百斤糧食吃就綽綽有餘了,而現在,她們光麥子就有300斤,更別說還有玉米、高粱和各種豆子、土豆、紅薯之類的了。
葉宵拍了拍沈梨的肩膀,認真地說:“我知道你怕累,可我寧願糧食吃不完發黴爛掉,也不想因為意外情況而沒得n b。還是多種點吧,有備無患。”
在這種事情上,葉宵是出了名的倔,沈梨知道自己再怎麽勸說也沒用,隻好無奈地聳聳肩:“好吧好吧,隨你吧。”
於是,葉宵又繼續講起其他作物的種植計劃。
玉米種在小麥旁邊,也種半畝,按照去年的畝產來說,大概能收獲至少400斤。
去年河灘那塊不到一畝的地,土壤濕潤,又靠近水源,本是個種植豆類的好地方,可惜不懂農事的葉宵將三種不知道是什麽的種子種在那了,今年,葉宵決定把幾種豆子都種在那。
黃豆她種得最多,大概一共有三分地左右,按照去年的收獲經驗來說,到秋天應該能收個七八十斤。紅豆、綠豆、芸豆加起來才種了兩分地,畢竟這些豆子平時也隻是偶爾吃吃換個口味而已。而剩下的一點地方,葉宵留給了南瓜、土豆和紅薯。
“南瓜、土豆和紅薯這三種作物可真好,平時幾乎不用怎麽打理,生命力頑強不說,產量還高,又可以當主食吃。”葉宵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比劃著,“我們要是懶得做飯或者有事情要忙的時候,隨便煮一下或者烤一下就可以吃了,簡直不要太方便。”
“好是好,不過也有個麻煩事。”沈梨無奈地翻了個白眼,“不光人喜歡吃,蝲蛄和老鼠也很喜歡,種下去的土豆紅薯總要被啃一些,捉又捉不到,管也管不了,真是讓人心煩。”
葉宵笑了笑,安慰道:“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也許這也是人與森林和諧相處的一種平衡之道吧!”
葉宵把所有的種子一一數過,還剩下高粱沒有安排。
高粱今年葉宵種的比往年少很多,大概隻種了三根短壟,按往年的經驗算起來,姑且能收一袋子高粱米的樣子。“以前種得多,是因為沒有其他主食可吃,如今要米有米,要麵有麵,高粱隻是偶爾吃厭了換口味的,我就不再費那個事,種那麽多了。”葉宵說道。
“阿彌陀佛,施主你總算想開了一點。”沈梨比著僧人的樣子,調侃葉宵。
計劃好這些,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葉宵和沈梨在小黎和莊然兩家的幫忙下,開始了播種的工作。
大家七手八腳地忙碌著,鬆土的鬆土,撒種子的撒種子,澆水的澆水,培土的培土,每人一樣分工,幾個人流水線一樣的作業。果然是人多力量大,不一會兒,這點活就幹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