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諸葛亮北伐的困難
“張彥,我們要不幫幫武侯。”
因為公布的天命,應對天命成了曆代的頭等大事。
再加上看了三國演義,導致李麗質很想幫諸葛亮。
還沒等張彥開口,李世民就給李麗質潑了一盆冷水:“讓朕猜猜,你不會幫助武侯,給武侯後世的技術吧。”
張彥點頭:“對,不會。”
李麗質不理解:“為什麽?”
李世民又成了張彥的嘴替:“原因很簡單,三國是內戰,後世的武器太強了。武侯是華夏的英雄,可曹魏也打出了華夏的威嚴。”
“啊,可是武侯六出祁山啊。”
這下別說是張彥,就連三國後的皇帝們都愣住了。
朱見深一臉複雜:“長樂公主,別把三國演義當成曆史。”
李世民更是氣的滿臉通紅:“教你的那些都忘了嗎?武侯是二出祁山!”
朱媺娖一頭問號:“啊?不是六出嗎?”
這下,明朝皇帝也笑不出來了,看小說看傻了吧這是。
“麗質,坤興公主,曆史上的諸葛亮北伐隻走了兩次祁山。”
張彥雖然也看名著,但是並不把名著當曆史看。
劉詢一臉不解:“諸葛亮?很厲害嗎?”
劉徹點頭:“張公子說過,漢丞相始於蕭何,終於諸葛亮。”
“啊?竟然能和太祖的蕭何比?”劉詢很吃驚,想挖牆腳怎麽辦?
“當然了,論耳熟能詳,諸葛亮甚至超越了蕭何。”
張彥也算了解三國時代:“其實諸葛亮知道,蜀漢打贏曹魏的幾率特別小,但是諸葛亮依舊不放棄。”
“有人說諸葛亮窮兵黷武,一直北伐,拖垮了蜀漢的經濟。”
這可把朱棣逗笑了:“原來後世也有蠢貨啊。”
“也不能這麽說,那些人都是理想主義。”
“他們在說這件事時根本沒考慮過曹魏和蜀漢的國力對比,曹睿不是傻子,相反,曹睿的能力很強,蜀漢敢休養生息,那就必亡,站在諸葛亮的角度,這是不可能接受的。”
蜀漢的口號一直都是興複漢室,所以不可能和曹魏妥協,這是立國的根本。
“所以呢?”李麗質不敢看李世民,就像後世的孩子做錯了作業一樣。
“還是拿魏延的子午穀奇謀來說,當時魏延的想法是他出子午穀,諸葛亮走褒斜道直指長安,控製潼關和武關,從而掌握整個關中和隴右。”
“我也說過,魏延的子午穀奇謀不靠譜,那諸葛亮如果真聽了魏延的建議,就一定靠譜嗎?”
李麗質不理解:“有什麽不靠譜的?”
李世民實在看不過去了:“蜀漢缺馬,曹魏騎兵又身經百戰,這種情況下在關中平原進行大規模步兵行軍,和找死有什麽區別!”
“阿耶,你吼那麽大聲幹嘛呀,你又沒教過我行軍打仗。”
張彥安撫了一下李麗質:“沒事,我也不懂軍事。”
“其實不止是這樣,這個作戰計劃太龐大了,不能出一點紕漏,但是大計劃不出紕漏是不可能的,而且魏延還沒有備選計劃和應急預案,要麽贏要麽輸,而且輸的幾率還很大,諸葛亮怎麽可能會用。”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魏延是武將,隻管打仗就可以了,但諸葛亮不同,他不止是蜀漢軍隊的統帥,還是蜀漢的相國,當時的蜀漢經不起大規模潰敗了。”
“曹魏可以輸一次兩次,甚至是三次,但是蜀漢一次都輸不起,諸葛亮不是輸不起,而是沒有資本去輸。”
“所以諸葛亮身上的負擔很重。”
朱媺娖不理解:“可是曆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有很多啊。”
“以弱勝強確實很多,但是以弱勝強需要有四個要求,縝密的心思,超群的能力,絕佳的運氣,愚蠢的對手,四者缺一不可。”
“毫無疑問,諸葛亮符合前兩條,第三條未知,第四條不可能。”
朱棣對此深有體會:“而且武侯雖然說是把長安放在第一位,但從出祁山來看,隴右才是主戰場。”
“太宗,這是為什麽啊?”朱媺娖也是個軍事小白。
“祁山通隴右,而且祁山道平坦,適合大規模行軍,而且隴右地區多山地,騎兵不適合,而且拿下隴右,蜀漢就可以劍指雍涼。”
朱媺娖更不理解了:“啊?不是拿長安嗎?怎麽劍指雍涼了?”
朱棣扶額:“雍涼是曹魏的馬場,拿下雍涼,蜀漢就可以獲得優質戰馬,曹魏也會失去戰馬,這一加一減,關中還不是唾手可得,拿下關中,就可以東出,走秦皇和漢太祖的老路。”
(所以網絡的鍵盤俠,別以為自己見的多就認為自己比古人聰明,尤其是有人說現代的大學生去了古代就是狀元,還拿出了表格對比。)
(去看看科舉的文章吧,現代公認的文豪魯迅,連秀才都考不上。)
(還有就是說諸葛亮保守的,書上明明白白寫著天時地利人和,看都不看就發表自己的言論。)
“哦,知道了。”朱媺娖還是聽的一頭霧水,看來軍事上的事,真的不適合朱媺娖。
“老四,你還算有點能耐。”朱元璋瞥了朱棣一眼。
“是爹教的好。”別管朱元璋到底教沒教過,反正朱棣這個馬屁必須要拍。
“嗯,沒辜負咱的苦心,不過老四啊,你是不是該解釋一下寶鈔的事啊。”
朱棣傻眼了:“爹,寶鈔是從洪武朝開始不值錢的。”
“嗯?再給你一個機會。”
朱棣想哭,再次羨慕李世民有一個好爹:“爹,我知道錯了,迴去就改。”
朱見深表示這祖宗沒法要了,就沒見過那麽慫的,明明太祖挺和藹可親的。
朱見深根本不知道朱棣的痛,畢竟朱元璋在二人麵前,完全是兩個態度,朱元璋把雙標做到了極致。
送走皇帝們後,張彥給了李麗質和朱媺娖一頓書:“努努力吧,尤其是麗質,你沒發現你阿耶又想揍你了嘛。”
“哦,知道了。”
“加油吧,一寸光陰一寸金。”
朱媺娖點頭:“我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三寸光陰一個鑫。”
“張彥,我們要不幫幫武侯。”
因為公布的天命,應對天命成了曆代的頭等大事。
再加上看了三國演義,導致李麗質很想幫諸葛亮。
還沒等張彥開口,李世民就給李麗質潑了一盆冷水:“讓朕猜猜,你不會幫助武侯,給武侯後世的技術吧。”
張彥點頭:“對,不會。”
李麗質不理解:“為什麽?”
李世民又成了張彥的嘴替:“原因很簡單,三國是內戰,後世的武器太強了。武侯是華夏的英雄,可曹魏也打出了華夏的威嚴。”
“啊,可是武侯六出祁山啊。”
這下別說是張彥,就連三國後的皇帝們都愣住了。
朱見深一臉複雜:“長樂公主,別把三國演義當成曆史。”
李世民更是氣的滿臉通紅:“教你的那些都忘了嗎?武侯是二出祁山!”
朱媺娖一頭問號:“啊?不是六出嗎?”
這下,明朝皇帝也笑不出來了,看小說看傻了吧這是。
“麗質,坤興公主,曆史上的諸葛亮北伐隻走了兩次祁山。”
張彥雖然也看名著,但是並不把名著當曆史看。
劉詢一臉不解:“諸葛亮?很厲害嗎?”
劉徹點頭:“張公子說過,漢丞相始於蕭何,終於諸葛亮。”
“啊?竟然能和太祖的蕭何比?”劉詢很吃驚,想挖牆腳怎麽辦?
“當然了,論耳熟能詳,諸葛亮甚至超越了蕭何。”
張彥也算了解三國時代:“其實諸葛亮知道,蜀漢打贏曹魏的幾率特別小,但是諸葛亮依舊不放棄。”
“有人說諸葛亮窮兵黷武,一直北伐,拖垮了蜀漢的經濟。”
這可把朱棣逗笑了:“原來後世也有蠢貨啊。”
“也不能這麽說,那些人都是理想主義。”
“他們在說這件事時根本沒考慮過曹魏和蜀漢的國力對比,曹睿不是傻子,相反,曹睿的能力很強,蜀漢敢休養生息,那就必亡,站在諸葛亮的角度,這是不可能接受的。”
蜀漢的口號一直都是興複漢室,所以不可能和曹魏妥協,這是立國的根本。
“所以呢?”李麗質不敢看李世民,就像後世的孩子做錯了作業一樣。
“還是拿魏延的子午穀奇謀來說,當時魏延的想法是他出子午穀,諸葛亮走褒斜道直指長安,控製潼關和武關,從而掌握整個關中和隴右。”
“我也說過,魏延的子午穀奇謀不靠譜,那諸葛亮如果真聽了魏延的建議,就一定靠譜嗎?”
李麗質不理解:“有什麽不靠譜的?”
李世民實在看不過去了:“蜀漢缺馬,曹魏騎兵又身經百戰,這種情況下在關中平原進行大規模步兵行軍,和找死有什麽區別!”
“阿耶,你吼那麽大聲幹嘛呀,你又沒教過我行軍打仗。”
張彥安撫了一下李麗質:“沒事,我也不懂軍事。”
“其實不止是這樣,這個作戰計劃太龐大了,不能出一點紕漏,但是大計劃不出紕漏是不可能的,而且魏延還沒有備選計劃和應急預案,要麽贏要麽輸,而且輸的幾率還很大,諸葛亮怎麽可能會用。”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魏延是武將,隻管打仗就可以了,但諸葛亮不同,他不止是蜀漢軍隊的統帥,還是蜀漢的相國,當時的蜀漢經不起大規模潰敗了。”
“曹魏可以輸一次兩次,甚至是三次,但是蜀漢一次都輸不起,諸葛亮不是輸不起,而是沒有資本去輸。”
“所以諸葛亮身上的負擔很重。”
朱媺娖不理解:“可是曆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有很多啊。”
“以弱勝強確實很多,但是以弱勝強需要有四個要求,縝密的心思,超群的能力,絕佳的運氣,愚蠢的對手,四者缺一不可。”
“毫無疑問,諸葛亮符合前兩條,第三條未知,第四條不可能。”
朱棣對此深有體會:“而且武侯雖然說是把長安放在第一位,但從出祁山來看,隴右才是主戰場。”
“太宗,這是為什麽啊?”朱媺娖也是個軍事小白。
“祁山通隴右,而且祁山道平坦,適合大規模行軍,而且隴右地區多山地,騎兵不適合,而且拿下隴右,蜀漢就可以劍指雍涼。”
朱媺娖更不理解了:“啊?不是拿長安嗎?怎麽劍指雍涼了?”
朱棣扶額:“雍涼是曹魏的馬場,拿下雍涼,蜀漢就可以獲得優質戰馬,曹魏也會失去戰馬,這一加一減,關中還不是唾手可得,拿下關中,就可以東出,走秦皇和漢太祖的老路。”
(所以網絡的鍵盤俠,別以為自己見的多就認為自己比古人聰明,尤其是有人說現代的大學生去了古代就是狀元,還拿出了表格對比。)
(去看看科舉的文章吧,現代公認的文豪魯迅,連秀才都考不上。)
(還有就是說諸葛亮保守的,書上明明白白寫著天時地利人和,看都不看就發表自己的言論。)
“哦,知道了。”朱媺娖還是聽的一頭霧水,看來軍事上的事,真的不適合朱媺娖。
“老四,你還算有點能耐。”朱元璋瞥了朱棣一眼。
“是爹教的好。”別管朱元璋到底教沒教過,反正朱棣這個馬屁必須要拍。
“嗯,沒辜負咱的苦心,不過老四啊,你是不是該解釋一下寶鈔的事啊。”
朱棣傻眼了:“爹,寶鈔是從洪武朝開始不值錢的。”
“嗯?再給你一個機會。”
朱棣想哭,再次羨慕李世民有一個好爹:“爹,我知道錯了,迴去就改。”
朱見深表示這祖宗沒法要了,就沒見過那麽慫的,明明太祖挺和藹可親的。
朱見深根本不知道朱棣的痛,畢竟朱元璋在二人麵前,完全是兩個態度,朱元璋把雙標做到了極致。
送走皇帝們後,張彥給了李麗質和朱媺娖一頓書:“努努力吧,尤其是麗質,你沒發現你阿耶又想揍你了嘛。”
“哦,知道了。”
“加油吧,一寸光陰一寸金。”
朱媺娖點頭:“我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三寸光陰一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