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李麗質和朱媺娖起床準備早餐。
早餐的做法比較簡單,適合新手。
吃過早飯後,朱媺娖找到了張彥:“張公子,我想問一下關於我曾祖爺爺的事。”
“哦,罷工二十八年的萬曆皇帝啊,怎麽了?”
朱媺娖臉紅,這是青史留名了:“我想問一下,後世對我曾祖爺爺的評價。”
張彥笑了笑:“名亡崇禎,實亡萬曆,這八個字夠不夠?”
“夠了。”朱媺娖歎了口氣:“可是為什麽我曾祖爺爺二十八年不上朝,還能讓大明存續呢?我父皇,,,,算了,別提我父皇了。”
“坤興公主,你父皇就是個背鍋的,隻不過因為大明體製的原因,才沒有在萬曆朝滅亡。”
“啊?怎麽說?”朱媺娖是公主,自然不會關注朝政。
“大明的體製比較反人類,因為沒人能像你家太祖那麽勤快。”
“額。”朱媺娖無奈:“太祖對君臣共治不感興趣。”
“所以啊,你家太祖把大明改造成了一個皇帝獨治加上官僚群體執行的模式,可是你家太祖根本沒有想過,後世皇帝有沒有那麽大的精力。”
“其實這套模式,皇帝如果勤快,有些能力,國家基本不會出什麽問題,但是皇帝如果擺爛或者沒能力,朝堂立刻完蛋,但是萬事都有例外,大明這個體製竟然形成了詭異的平衡。”
“啊?怎麽迴事?”朱媺娖臉紅,身為大明公主,竟然還不如後世人知道的多。
“大明的行政體係大概分為三層,朝堂,地方和基層。”
“朝堂有內閣和六部,內閣在後世,說白了就是秘書,雖然內閣負責協調事務,但實權卻在六部手中。”
“內閣首輔的作用就是協調六部。”
“之後是地方,分為布政使,按察使,巡撫,總督,他們也都有自己的各自的權力。”
“他們負責稅收,治安,軍務和地方發展。”
“而底層的是裏甲製度,國家的稅收,征兵和治安問題都可以通過裏甲製度來維持,也就是把大量的基層百姓都綁定在了這個龐大體係中。”
“這種嚴密的體製下,就算是皇帝躺平依舊可以運轉,隻不過這種運轉是依靠慣性。”
“慣性?”朱媺娖不懂就問。
“就像你推動小車,就算撒手後,小車也能向前行駛一些距離,這就是慣性。”
“哦,懂了。”朱媺娖恍然大悟。
“不過呢,僅僅靠著慣性不夠,大明之所以撐的住,一定意義上是因為之前的改革。”
朱媺娖愣了一下:“難怪太祖一定要恢複張居正的改革。”
“沒錯,張居正是給大明續命的人物,雖然貪汙,但是他的辦法確實有用。”
“張居正的改革把大明中期就出現的財政問題暫時解決了,他讓稅收變的更加簡單並且有效,抑製土地兼並,而且收縮的財政,這才讓大明依靠慣性續命。”
“而這個慣性就是文官集團的利益和對皇權的信仰,那時候的文官雖然內鬥,但是他們有一條紅線,就是大明不能垮。”
“還有就是,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也並不是什麽都不管,其實萬曆皇帝每天都批閱奏章,當然,大部分都是屬於已讀不迴的情況。”
。。。。。朱媺娖無語,這和不管有什麽區別?
“不過關鍵的事,萬曆皇帝還是會管的,比如萬曆三大征,隻不過萬曆皇帝一方麵怠政,一方麵摳的要命。”
“大明能花的錢越來越少,但是也讓大明瘦身了,財政危機的爆發速度減少了。”
“隻不過大明的運轉也離不開錢,當時的農業技術還算可以,絲綢什麽的在國外也是搶手貨。”
“加之大航海,世界白銀催生了大明的白銀經濟,這也給了大明官僚體係足夠的底氣,就算皇帝不上朝,朝廷也可以勉強過日子。”
“可惜了,大明沒參與。”朱媺娖隻覺得可惜,尤其是看到永樂時期的大明水師。
“確實如此,不過大明之所以繼續運轉,也有外部的原因。”
“比如萬曆二十八年,外部壓力不算太大,蒙古忙著內鬥,倭寇雖然有個豐臣秀吉,但是卻被大明硬生生捶迴去了。”
“努爾哈赤雖然開始崛起,但是勢力小,沒資格威脅大明,沒有外部的生存危機,所以就算大明朝廷內耗,皇帝擺爛,也不會出無法收拾的問題。”
“不過雖然撐住了,但是大明卻失去了未來。”
“朝堂內耗,黨派紛爭,隻想著如何把對方打壓下去,沒人考慮未來,軍事上的忽略也讓努爾哈赤徹底崛起,名將草草收場。”
“雖然財政依靠白銀勉強支撐,但大明的稅收製度是不可持續的,並且軍費嚴重不足,大明已經開始苟延殘喘了。”
“所以萬曆皇帝不上朝,不是因為皇帝厲害,而是大明的體製太複雜穩定了,還有文官集團,白銀和外部穩定,幫他撐著。”
“這種製度雖然穩,但也讓大明失去了活力,萬曆之後是慣性讓大明存續的,至於亡在你父皇那裏,完全是因為慣性消失了,就像小車,遲早會停下。”
“所以後世才說名亡崇禎,實亡萬曆的嗎?”
朱媺娖有點可憐朱由檢了,這麽一口大黑鍋直接砸了下來。
“嗯,曆史是公道的,就算經過了修改,真實的曆史也會在蛛絲馬跡中重新展現出自己的真實一麵。”
朱媺娖有些失落:“我也看曆史啊,可是有的我是真看不懂。”
張彥笑了笑:“那是因為你不懂政治,”
“曆史和政治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看不懂政治,就看不懂曆史。”
“就像唐太宗,在曆史中,唐太宗一方麵批評秦始皇,一方麵誇讚秦始皇,看起來很矛盾,但別忘了,唐太宗說白了也是一位政治家。”
“這有關係嗎?”朱媺娖不理解。
“打個比方,我用天幕發布對倭寇的懸賞,在華夏的角度,你可以說我大義,但如果站在倭寇的角度呢?”
朱媺娖愣了一下:“會恨不得把你撕碎。”
“沒錯,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正的對與錯,也沒有真正的正義與邪惡。”
早餐的做法比較簡單,適合新手。
吃過早飯後,朱媺娖找到了張彥:“張公子,我想問一下關於我曾祖爺爺的事。”
“哦,罷工二十八年的萬曆皇帝啊,怎麽了?”
朱媺娖臉紅,這是青史留名了:“我想問一下,後世對我曾祖爺爺的評價。”
張彥笑了笑:“名亡崇禎,實亡萬曆,這八個字夠不夠?”
“夠了。”朱媺娖歎了口氣:“可是為什麽我曾祖爺爺二十八年不上朝,還能讓大明存續呢?我父皇,,,,算了,別提我父皇了。”
“坤興公主,你父皇就是個背鍋的,隻不過因為大明體製的原因,才沒有在萬曆朝滅亡。”
“啊?怎麽說?”朱媺娖是公主,自然不會關注朝政。
“大明的體製比較反人類,因為沒人能像你家太祖那麽勤快。”
“額。”朱媺娖無奈:“太祖對君臣共治不感興趣。”
“所以啊,你家太祖把大明改造成了一個皇帝獨治加上官僚群體執行的模式,可是你家太祖根本沒有想過,後世皇帝有沒有那麽大的精力。”
“其實這套模式,皇帝如果勤快,有些能力,國家基本不會出什麽問題,但是皇帝如果擺爛或者沒能力,朝堂立刻完蛋,但是萬事都有例外,大明這個體製竟然形成了詭異的平衡。”
“啊?怎麽迴事?”朱媺娖臉紅,身為大明公主,竟然還不如後世人知道的多。
“大明的行政體係大概分為三層,朝堂,地方和基層。”
“朝堂有內閣和六部,內閣在後世,說白了就是秘書,雖然內閣負責協調事務,但實權卻在六部手中。”
“內閣首輔的作用就是協調六部。”
“之後是地方,分為布政使,按察使,巡撫,總督,他們也都有自己的各自的權力。”
“他們負責稅收,治安,軍務和地方發展。”
“而底層的是裏甲製度,國家的稅收,征兵和治安問題都可以通過裏甲製度來維持,也就是把大量的基層百姓都綁定在了這個龐大體係中。”
“這種嚴密的體製下,就算是皇帝躺平依舊可以運轉,隻不過這種運轉是依靠慣性。”
“慣性?”朱媺娖不懂就問。
“就像你推動小車,就算撒手後,小車也能向前行駛一些距離,這就是慣性。”
“哦,懂了。”朱媺娖恍然大悟。
“不過呢,僅僅靠著慣性不夠,大明之所以撐的住,一定意義上是因為之前的改革。”
朱媺娖愣了一下:“難怪太祖一定要恢複張居正的改革。”
“沒錯,張居正是給大明續命的人物,雖然貪汙,但是他的辦法確實有用。”
“張居正的改革把大明中期就出現的財政問題暫時解決了,他讓稅收變的更加簡單並且有效,抑製土地兼並,而且收縮的財政,這才讓大明依靠慣性續命。”
“而這個慣性就是文官集團的利益和對皇權的信仰,那時候的文官雖然內鬥,但是他們有一條紅線,就是大明不能垮。”
“還有就是,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也並不是什麽都不管,其實萬曆皇帝每天都批閱奏章,當然,大部分都是屬於已讀不迴的情況。”
。。。。。朱媺娖無語,這和不管有什麽區別?
“不過關鍵的事,萬曆皇帝還是會管的,比如萬曆三大征,隻不過萬曆皇帝一方麵怠政,一方麵摳的要命。”
“大明能花的錢越來越少,但是也讓大明瘦身了,財政危機的爆發速度減少了。”
“隻不過大明的運轉也離不開錢,當時的農業技術還算可以,絲綢什麽的在國外也是搶手貨。”
“加之大航海,世界白銀催生了大明的白銀經濟,這也給了大明官僚體係足夠的底氣,就算皇帝不上朝,朝廷也可以勉強過日子。”
“可惜了,大明沒參與。”朱媺娖隻覺得可惜,尤其是看到永樂時期的大明水師。
“確實如此,不過大明之所以繼續運轉,也有外部的原因。”
“比如萬曆二十八年,外部壓力不算太大,蒙古忙著內鬥,倭寇雖然有個豐臣秀吉,但是卻被大明硬生生捶迴去了。”
“努爾哈赤雖然開始崛起,但是勢力小,沒資格威脅大明,沒有外部的生存危機,所以就算大明朝廷內耗,皇帝擺爛,也不會出無法收拾的問題。”
“不過雖然撐住了,但是大明卻失去了未來。”
“朝堂內耗,黨派紛爭,隻想著如何把對方打壓下去,沒人考慮未來,軍事上的忽略也讓努爾哈赤徹底崛起,名將草草收場。”
“雖然財政依靠白銀勉強支撐,但大明的稅收製度是不可持續的,並且軍費嚴重不足,大明已經開始苟延殘喘了。”
“所以萬曆皇帝不上朝,不是因為皇帝厲害,而是大明的體製太複雜穩定了,還有文官集團,白銀和外部穩定,幫他撐著。”
“這種製度雖然穩,但也讓大明失去了活力,萬曆之後是慣性讓大明存續的,至於亡在你父皇那裏,完全是因為慣性消失了,就像小車,遲早會停下。”
“所以後世才說名亡崇禎,實亡萬曆的嗎?”
朱媺娖有點可憐朱由檢了,這麽一口大黑鍋直接砸了下來。
“嗯,曆史是公道的,就算經過了修改,真實的曆史也會在蛛絲馬跡中重新展現出自己的真實一麵。”
朱媺娖有些失落:“我也看曆史啊,可是有的我是真看不懂。”
張彥笑了笑:“那是因為你不懂政治,”
“曆史和政治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看不懂政治,就看不懂曆史。”
“就像唐太宗,在曆史中,唐太宗一方麵批評秦始皇,一方麵誇讚秦始皇,看起來很矛盾,但別忘了,唐太宗說白了也是一位政治家。”
“這有關係嗎?”朱媺娖不理解。
“打個比方,我用天幕發布對倭寇的懸賞,在華夏的角度,你可以說我大義,但如果站在倭寇的角度呢?”
朱媺娖愣了一下:“會恨不得把你撕碎。”
“沒錯,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正的對與錯,也沒有真正的正義與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