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於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父親乃是威名赫赫的李將軍。
當時的隋王終日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隻顧著自己貪圖享樂,完全不顧百姓們的死活。
他橫征暴斂、大興土木,搞得民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就在這樣混亂不堪的局勢下,次日夜裏,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哇,哇哇!”我來到了這個世界。
母親和奶娘急忙將我抱入懷中,輕聲細語地哄著,但無論她們怎樣努力,都無法讓我止住哭聲。
我的哭聲仿佛是對這亂世的控訴,又像是在表達內心深處的不滿與恐懼。
我娘說我父親李淵,是赫赫有名的大將軍,兄長李建成,我原名叫李世民。
幾個月後,後來不知什麽原因……
將我托付給一個普通人家,給予那家一些錢財。
唯一的遺物隻剩下脖子上戴的,那個玉墜,還有時候父親給我做的木劍。
年僅 8 歲的張良,當他聽完這些話語之後,內心猶如被一道驚雷擊中一般,瞬間掀起了驚濤駭浪!
他瞪大眼睛,滿臉都是難以置信的神情,無論如何都無法想象得到,站在自己麵前這個看上去平平無奇、普普通通的孩子,竟然會擁有這般非凡凡響的身世背景。
刹那間,張良情不自禁地失聲驚唿道:
“二鳳,你居然是將軍之子啊!”這一聲唿喊,仿佛打破了周圍原本寧靜的氛圍,讓空氣都似乎凝固了片刻。
而此時已經 9 歲的李世民,則顯得有些緊張和不安。他連忙壓低聲音說道:
“張良弟,這件事情你可千萬要替我保守秘密呀......”
說著,他還小心翼翼地環顧了一下四周,生怕有其他人聽見他們之間的對話。
張良用力地、重重地點了點頭,他那明亮而堅毅的眼眸凝視著對方,仿佛要將自己內心的堅決傳遞過去一般,然後用沉穩且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
“二鳳啊,你盡管把心放到肚子裏去吧!我以我的人格擔保,絕對不會向任何人吐露哪怕半個字有關此事的信息。”
聽到這話,一直緊繃著臉的李世民終於如釋重負般地長舒了一口氣。
他感激地看了一眼張良,兩人就這樣靜靜地站著,一時間誰也沒有說話,周圍陷入了短暫的沉默之中。
過了一會兒,他們不約而同地抬起頭來,望向那片逐漸變得黯淡無光的天空。
隻見陰沉沉的烏雲正緩緩聚攏過來,似乎一場大雨即將傾盆而下。
這時,張良打破了沉默,轉頭對身旁的李世民說道:
“二鳳啊,時間不早啦,咱們還是趕緊迴家去吃飯吧。有什麽話呀,等吃完飯之後咱哥倆兒再慢慢聊。”
原來,由於一些特殊原因,此時的李世民暫時居住在張良家中。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更是彼此相互信任和依靠的港灣。
在那個寒風凜冽的冬天,年僅 7 歲的張良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變故——他的父親韓平突然離他們而去。
從此之後,這個世界上便隻剩下他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異常艱辛,但堅強的母親從未讓張良受過一絲委屈。
有一天,他好奇地向身邊的好友二風問道:
“二風,你可還記得我們初次相遇時的情景?”
二風微微眯起眼睛,陷入迴憶之中,片刻後緩緩說道:
“那是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狂風唿嘯著拍打窗戶。突然,一陣急促而猛烈的敲門聲打破了夜的寂靜。
你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響驚醒,心中充滿了恐懼。
然而,當敲門聲持續不斷且越來越急切的時候,你鼓起勇氣下了床,小心翼翼地朝著門口走去。
透過門縫,你看到一個小小的身影正拚命地敲打著房門,仿佛生命垂危一般。最終,那個人體力不支,昏倒在了房門外。
直到次日清晨,陽光灑進屋內,你打開房門,才驚訝地發現倒在地上的竟然是個與你年紀相仿的小孩兒,然後這就是我與你的開始。”
李世民微微眯起雙眸,思緒漸漸飄迴到兒時那寧靜祥和的小村莊。他的聲音輕緩而又低沉,仿佛生怕驚擾了那段美好的迴憶。
“那時的冬天,大雪紛飛,天地間一片潔白。我們一群孩子會興高采烈地跑到雪地裏堆雪人、打雪仗。”李世民的臉上不自覺地浮現出一抹淺笑,“那一個個形態各異的雪人,宛如守護村莊的衛士。”
“到了秋天,金黃的樹葉鋪滿大地,猶如一層厚厚的地毯。我們會躺在那茂密的樹林裏,仰望著湛藍的天空,聽風輕輕吹過樹梢的聲音。”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有時還能撿到熟透掉落的果子,咬一口,甜滋滋的味道至今仍縈繞在心頭。”
“夏天更是充滿了歡聲笑語,白天我們一起抓蟲蟲、捕鳥雀,晚上則結伴前往村頭的小池塘玩耍。清涼的池水拂過肌膚,洗去一天的疲憊和燥熱。”李世民沉浸在迴憶之中,目光變得柔和起來。
然而,當提到那個可惡的亂臣賊子曹操時,他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眼中閃過一絲憤怒與悲痛。
“那天,我的家人們以最誠摯的心熱情款待了他,可誰知他竟如此喪心病狂!一覺醒來後,便將我的親人殘忍殺害。”
說到此處,李世民不禁潸然淚下,淚水沿著臉頰緩緩滑落。
“整個村子血流成河,慘不忍睹。而我,隻能瑟瑟發抖地躲在一個漆黑的角落裏,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
鮮血染紅了我的衣裳,恐懼讓我緊緊捂住嘴巴,不敢發出一絲聲響,隻有淚水不停地流淌。”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著自己的情緒。
張良聽到後,也是十分氣憤的說著,並和李世民一起罵起了曹操。
李世民的淚水,如斷線的珍珠,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傷痛。
張良站在一旁,麵色鐵青,怒火中燒,兩人的心中共同燃燒著對曹操無盡的憤慨。
“曹賊!”張良首先開口,聲音雖不高,卻字字千鈞,“你背信棄義,殘害忠良,天地不容!”他的話語如同鋒利的劍,直指曹操的罪行。
李世民緊隨其後,眼中閃爍著複仇的火焰:“曹操,你口稱忠義,實則狼子野心,連老弱婦孺都不放過,你的良心何在?你的人性何存?”
他的拳頭緊握,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卻感覺不到一絲疼痛。“那日,我養父養母的笑容猶在眼前,轉瞬之間,卻化為刀下冤魂。”
李世民的聲音哽咽,但每一個字都透露出不屈的意誌,“曹賊,你用鮮血書寫的曆史,終將被正義洗清!”
張良接過話頭,語氣更加激昂:“曹操,你以為權勢可以掩蓋一切罪惡嗎?錯了!曆史會記住你的暴行,世人會唾棄你的姓名!你將是千古罪人,遺臭萬年!”
“我們不僅要罵,更要行動。”李世民抹去眼淚,眼神堅定如鐵。
“我們要讓天下人都知道,亂臣賊子的下場隻有滅亡。我們要為死去的無辜複仇,為這亂世帶來和平。”
八歲那年,懵懵懂懂的李世民來到了張良家中居住。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知不覺間,李世民已長成了十一歲的少年郎。
與張良一同度過的第三個年頭裏,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
彼時,我正與張良在庭院中嬉戲玩耍,忽然,一陣急促而響亮的馬蹄聲由遠及近傳來,伴隨著揚起的滾滾塵煙。
聽到聲音,李世民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他當機立斷,一把拉起身旁的張良,迅速閃身躲進了旁邊茂密的草叢之中。
兩人屏氣凝神,透過草叢的縫隙向外張望。
隻見一群身著黑色勁裝、臉上蒙著黑巾的神秘人風馳電掣般疾馳而過。
他們一個個神色匆匆,目光急切地四處搜尋著什麽。
看到這一幕,李世民心頭猛地一震,暗自思忖道:難道這些人竟是衝著自己來的不成?
待到那隊人馬漸行漸遠,消失在了視線之外,李世民才稍稍鬆了一口氣。
他轉過頭,一臉嚴肅地對張良說道:“此處怕是不安全了,不能再繼續逗留下去,我必須馬上離開這裏。”
張良滿臉憂慮地望著他,焦急地問道:“二鳳,你這一走,究竟要去往何處啊?”
李世民緊握著手中的木劍,微微仰起頭,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緩緩說道:“天下如此之大,總會有我的容身之所。隻是此次分別,卻連累了你,實在讓我過意不去。”
張良聞言,連忙伸手拉住正要起身離去的李世民,毫不猶豫地從懷中掏出一塊晶瑩剔透的玉佩,不由分說地塞進了他的手裏。
“這塊玉佩乃是我家世代相傳的寶物,如今我將它贈予你。日後若是有緣能夠再次相見,便以這玉佩作為信物相認吧。”張良語重心長地說道。
李世民雙手接過玉佩,凝視著它,隻覺得一股暖流湧上心頭,眼眶不禁微微泛紅。
他用力地點點頭,然後小心翼翼地將玉佩收入懷中,最後深情地看了一眼張良,毅然決然地轉過身,邁著堅定的步伐朝著遠方飛奔而去。
隻留下張良望著他離去的方向久久佇立,從此,他們各自踏入未知的命運洪流之中,而這亂世的風雲,也正悄然湧動。
張良懷著滿腔的熱血和堅定的信念,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學習之路。
他深知前方道路崎嶇,但心中複仇的火焰卻燃燒得愈發旺盛。因為他始終牢記著自己的使命——有朝一日能夠助李世民一臂之力,報那血海深仇!
每一個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窗前時,張良便已早早起身,開始刻苦鑽研各種學問。無論是兵法韜略、治國之道,還是武藝劍術,他都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
白天,他埋頭於書卷之中,與古聖先賢對話,汲取他們智慧的精華;夜晚,則伴著油燈微弱的光芒,反複思索白天所學的知識,並將其融會貫通。
時光荏苒,張良在不斷地學習中逐漸成長起來。
他的學識日益淵博,謀略越發高深,武藝也日漸精湛。
然而,他從未忘記過自己的初心,那就是要為李世民報仇雪恨,讓那些曾經傷害過他們的敵人付出應有的代價。
然而,在這數年的四處奔波曆程當中,李世民著實結識了眾多誌同道合、意氣相投的好友。
其中便有來自陽都縣的智謀過人、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呂國那位德高望重、足智多謀的薑尚;以及沛縣那位豪爽仗義、威名遠揚的大哥劉邦;
更有出身於淮陰縣的軍事奇才韓信等等。這些人無一不是各自領域中的佼佼者,他們或是有著經天緯地之才,或是具備萬夫不當之勇,又或者是心懷天下蒼生之誌。
與這些英雄豪傑相識相知,對於李世民而言無疑是人生一大幸事。而他自身那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廣闊的胸懷,也使得這些朋友們紛紛願意追隨左右,共同踏上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征程。
自從劉協死後,與其他諸侯王紛紛稱,稱帝,董卓也被呂布給殺了。雖然隻有一兩座城池,但還是有許多人稱帝
之後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消息如同一陣狂風,迅速傳遍了各地。
作為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收到父親的書信後,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封家書,更是父親對他能力的信任和期待。
信中,李淵以沉穩有力的筆觸寫道:“世民吾兒,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隋煬帝無道,百姓苦不堪言,吾等當順應天命,舉義兵以安天下。汝乃吾之驕傲,智勇雙全,速至太原,共商大計。”
字裏行間透露出對兒子深深的信任與期望。李世民讀罷信件,心中湧起一股熱血。他深知,這是家族命運的轉折點,也是自己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收拾行裝,踏上了前往太原的路途。沿途之上,他目睹了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的景象,更加堅定了他推翻暴政、拯救蒼生的決心。
抵達太原後,父子二人相擁而泣,感慨萬千。
李淵詳細地向李世民介紹了當前的局勢以及自己的計劃。
當時的隋王終日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隻顧著自己貪圖享樂,完全不顧百姓們的死活。
他橫征暴斂、大興土木,搞得民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就在這樣混亂不堪的局勢下,次日夜裏,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哇,哇哇!”我來到了這個世界。
母親和奶娘急忙將我抱入懷中,輕聲細語地哄著,但無論她們怎樣努力,都無法讓我止住哭聲。
我的哭聲仿佛是對這亂世的控訴,又像是在表達內心深處的不滿與恐懼。
我娘說我父親李淵,是赫赫有名的大將軍,兄長李建成,我原名叫李世民。
幾個月後,後來不知什麽原因……
將我托付給一個普通人家,給予那家一些錢財。
唯一的遺物隻剩下脖子上戴的,那個玉墜,還有時候父親給我做的木劍。
年僅 8 歲的張良,當他聽完這些話語之後,內心猶如被一道驚雷擊中一般,瞬間掀起了驚濤駭浪!
他瞪大眼睛,滿臉都是難以置信的神情,無論如何都無法想象得到,站在自己麵前這個看上去平平無奇、普普通通的孩子,竟然會擁有這般非凡凡響的身世背景。
刹那間,張良情不自禁地失聲驚唿道:
“二鳳,你居然是將軍之子啊!”這一聲唿喊,仿佛打破了周圍原本寧靜的氛圍,讓空氣都似乎凝固了片刻。
而此時已經 9 歲的李世民,則顯得有些緊張和不安。他連忙壓低聲音說道:
“張良弟,這件事情你可千萬要替我保守秘密呀......”
說著,他還小心翼翼地環顧了一下四周,生怕有其他人聽見他們之間的對話。
張良用力地、重重地點了點頭,他那明亮而堅毅的眼眸凝視著對方,仿佛要將自己內心的堅決傳遞過去一般,然後用沉穩且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
“二鳳啊,你盡管把心放到肚子裏去吧!我以我的人格擔保,絕對不會向任何人吐露哪怕半個字有關此事的信息。”
聽到這話,一直緊繃著臉的李世民終於如釋重負般地長舒了一口氣。
他感激地看了一眼張良,兩人就這樣靜靜地站著,一時間誰也沒有說話,周圍陷入了短暫的沉默之中。
過了一會兒,他們不約而同地抬起頭來,望向那片逐漸變得黯淡無光的天空。
隻見陰沉沉的烏雲正緩緩聚攏過來,似乎一場大雨即將傾盆而下。
這時,張良打破了沉默,轉頭對身旁的李世民說道:
“二鳳啊,時間不早啦,咱們還是趕緊迴家去吃飯吧。有什麽話呀,等吃完飯之後咱哥倆兒再慢慢聊。”
原來,由於一些特殊原因,此時的李世民暫時居住在張良家中。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更是彼此相互信任和依靠的港灣。
在那個寒風凜冽的冬天,年僅 7 歲的張良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變故——他的父親韓平突然離他們而去。
從此之後,這個世界上便隻剩下他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異常艱辛,但堅強的母親從未讓張良受過一絲委屈。
有一天,他好奇地向身邊的好友二風問道:
“二風,你可還記得我們初次相遇時的情景?”
二風微微眯起眼睛,陷入迴憶之中,片刻後緩緩說道:
“那是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狂風唿嘯著拍打窗戶。突然,一陣急促而猛烈的敲門聲打破了夜的寂靜。
你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響驚醒,心中充滿了恐懼。
然而,當敲門聲持續不斷且越來越急切的時候,你鼓起勇氣下了床,小心翼翼地朝著門口走去。
透過門縫,你看到一個小小的身影正拚命地敲打著房門,仿佛生命垂危一般。最終,那個人體力不支,昏倒在了房門外。
直到次日清晨,陽光灑進屋內,你打開房門,才驚訝地發現倒在地上的竟然是個與你年紀相仿的小孩兒,然後這就是我與你的開始。”
李世民微微眯起雙眸,思緒漸漸飄迴到兒時那寧靜祥和的小村莊。他的聲音輕緩而又低沉,仿佛生怕驚擾了那段美好的迴憶。
“那時的冬天,大雪紛飛,天地間一片潔白。我們一群孩子會興高采烈地跑到雪地裏堆雪人、打雪仗。”李世民的臉上不自覺地浮現出一抹淺笑,“那一個個形態各異的雪人,宛如守護村莊的衛士。”
“到了秋天,金黃的樹葉鋪滿大地,猶如一層厚厚的地毯。我們會躺在那茂密的樹林裏,仰望著湛藍的天空,聽風輕輕吹過樹梢的聲音。”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有時還能撿到熟透掉落的果子,咬一口,甜滋滋的味道至今仍縈繞在心頭。”
“夏天更是充滿了歡聲笑語,白天我們一起抓蟲蟲、捕鳥雀,晚上則結伴前往村頭的小池塘玩耍。清涼的池水拂過肌膚,洗去一天的疲憊和燥熱。”李世民沉浸在迴憶之中,目光變得柔和起來。
然而,當提到那個可惡的亂臣賊子曹操時,他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眼中閃過一絲憤怒與悲痛。
“那天,我的家人們以最誠摯的心熱情款待了他,可誰知他竟如此喪心病狂!一覺醒來後,便將我的親人殘忍殺害。”
說到此處,李世民不禁潸然淚下,淚水沿著臉頰緩緩滑落。
“整個村子血流成河,慘不忍睹。而我,隻能瑟瑟發抖地躲在一個漆黑的角落裏,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
鮮血染紅了我的衣裳,恐懼讓我緊緊捂住嘴巴,不敢發出一絲聲響,隻有淚水不停地流淌。”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著自己的情緒。
張良聽到後,也是十分氣憤的說著,並和李世民一起罵起了曹操。
李世民的淚水,如斷線的珍珠,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傷痛。
張良站在一旁,麵色鐵青,怒火中燒,兩人的心中共同燃燒著對曹操無盡的憤慨。
“曹賊!”張良首先開口,聲音雖不高,卻字字千鈞,“你背信棄義,殘害忠良,天地不容!”他的話語如同鋒利的劍,直指曹操的罪行。
李世民緊隨其後,眼中閃爍著複仇的火焰:“曹操,你口稱忠義,實則狼子野心,連老弱婦孺都不放過,你的良心何在?你的人性何存?”
他的拳頭緊握,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卻感覺不到一絲疼痛。“那日,我養父養母的笑容猶在眼前,轉瞬之間,卻化為刀下冤魂。”
李世民的聲音哽咽,但每一個字都透露出不屈的意誌,“曹賊,你用鮮血書寫的曆史,終將被正義洗清!”
張良接過話頭,語氣更加激昂:“曹操,你以為權勢可以掩蓋一切罪惡嗎?錯了!曆史會記住你的暴行,世人會唾棄你的姓名!你將是千古罪人,遺臭萬年!”
“我們不僅要罵,更要行動。”李世民抹去眼淚,眼神堅定如鐵。
“我們要讓天下人都知道,亂臣賊子的下場隻有滅亡。我們要為死去的無辜複仇,為這亂世帶來和平。”
八歲那年,懵懵懂懂的李世民來到了張良家中居住。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知不覺間,李世民已長成了十一歲的少年郎。
與張良一同度過的第三個年頭裏,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
彼時,我正與張良在庭院中嬉戲玩耍,忽然,一陣急促而響亮的馬蹄聲由遠及近傳來,伴隨著揚起的滾滾塵煙。
聽到聲音,李世民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他當機立斷,一把拉起身旁的張良,迅速閃身躲進了旁邊茂密的草叢之中。
兩人屏氣凝神,透過草叢的縫隙向外張望。
隻見一群身著黑色勁裝、臉上蒙著黑巾的神秘人風馳電掣般疾馳而過。
他們一個個神色匆匆,目光急切地四處搜尋著什麽。
看到這一幕,李世民心頭猛地一震,暗自思忖道:難道這些人竟是衝著自己來的不成?
待到那隊人馬漸行漸遠,消失在了視線之外,李世民才稍稍鬆了一口氣。
他轉過頭,一臉嚴肅地對張良說道:“此處怕是不安全了,不能再繼續逗留下去,我必須馬上離開這裏。”
張良滿臉憂慮地望著他,焦急地問道:“二鳳,你這一走,究竟要去往何處啊?”
李世民緊握著手中的木劍,微微仰起頭,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緩緩說道:“天下如此之大,總會有我的容身之所。隻是此次分別,卻連累了你,實在讓我過意不去。”
張良聞言,連忙伸手拉住正要起身離去的李世民,毫不猶豫地從懷中掏出一塊晶瑩剔透的玉佩,不由分說地塞進了他的手裏。
“這塊玉佩乃是我家世代相傳的寶物,如今我將它贈予你。日後若是有緣能夠再次相見,便以這玉佩作為信物相認吧。”張良語重心長地說道。
李世民雙手接過玉佩,凝視著它,隻覺得一股暖流湧上心頭,眼眶不禁微微泛紅。
他用力地點點頭,然後小心翼翼地將玉佩收入懷中,最後深情地看了一眼張良,毅然決然地轉過身,邁著堅定的步伐朝著遠方飛奔而去。
隻留下張良望著他離去的方向久久佇立,從此,他們各自踏入未知的命運洪流之中,而這亂世的風雲,也正悄然湧動。
張良懷著滿腔的熱血和堅定的信念,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學習之路。
他深知前方道路崎嶇,但心中複仇的火焰卻燃燒得愈發旺盛。因為他始終牢記著自己的使命——有朝一日能夠助李世民一臂之力,報那血海深仇!
每一個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窗前時,張良便已早早起身,開始刻苦鑽研各種學問。無論是兵法韜略、治國之道,還是武藝劍術,他都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
白天,他埋頭於書卷之中,與古聖先賢對話,汲取他們智慧的精華;夜晚,則伴著油燈微弱的光芒,反複思索白天所學的知識,並將其融會貫通。
時光荏苒,張良在不斷地學習中逐漸成長起來。
他的學識日益淵博,謀略越發高深,武藝也日漸精湛。
然而,他從未忘記過自己的初心,那就是要為李世民報仇雪恨,讓那些曾經傷害過他們的敵人付出應有的代價。
然而,在這數年的四處奔波曆程當中,李世民著實結識了眾多誌同道合、意氣相投的好友。
其中便有來自陽都縣的智謀過人、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呂國那位德高望重、足智多謀的薑尚;以及沛縣那位豪爽仗義、威名遠揚的大哥劉邦;
更有出身於淮陰縣的軍事奇才韓信等等。這些人無一不是各自領域中的佼佼者,他們或是有著經天緯地之才,或是具備萬夫不當之勇,又或者是心懷天下蒼生之誌。
與這些英雄豪傑相識相知,對於李世民而言無疑是人生一大幸事。而他自身那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廣闊的胸懷,也使得這些朋友們紛紛願意追隨左右,共同踏上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征程。
自從劉協死後,與其他諸侯王紛紛稱,稱帝,董卓也被呂布給殺了。雖然隻有一兩座城池,但還是有許多人稱帝
之後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消息如同一陣狂風,迅速傳遍了各地。
作為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收到父親的書信後,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封家書,更是父親對他能力的信任和期待。
信中,李淵以沉穩有力的筆觸寫道:“世民吾兒,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隋煬帝無道,百姓苦不堪言,吾等當順應天命,舉義兵以安天下。汝乃吾之驕傲,智勇雙全,速至太原,共商大計。”
字裏行間透露出對兒子深深的信任與期望。李世民讀罷信件,心中湧起一股熱血。他深知,這是家族命運的轉折點,也是自己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收拾行裝,踏上了前往太原的路途。沿途之上,他目睹了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的景象,更加堅定了他推翻暴政、拯救蒼生的決心。
抵達太原後,父子二人相擁而泣,感慨萬千。
李淵詳細地向李世民介紹了當前的局勢以及自己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