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前往程咬金的住所,看一下自己當初的大將。


    一童子看到院子裏麵來人了,於是便跟程咬金說道:


    “老爺,外麵有人來訪。”


    程咬金放下手中的書卷,微微皺眉,心中猜測著會是誰在這個時候拜訪。


    他走出書房,來到庭院中,隻見李世民正站在門口,微笑著看著他。


    “咬金兄,久違了。”


    李世民的聲音中充滿了親切和溫暖。程咬金見是李世民,臉上頓時露出驚喜之色,連忙上前幾步,拱手行禮道:


    “主公,您怎麽親自來了?有何貴幹?”


    李世民擺了擺手,示意程咬金不必多禮,然後說道:


    “我聽說你最近身體不適,特意來看看你。怎麽樣,身體可好些了?”


    程咬金感激地說道:


    “多謝主公關心,臣的身體已經好多了。隻是年紀大了,難免有些小病小痛。”


    李世民點點頭,關切地說道:


    “你要多加保重身體,有什麽需要盡管告訴我。”


    程咬金心中感動,他知道李世民不僅關心他的身體狀況,更是在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和支持。這種深厚的君臣情誼讓他倍感溫暖。


    兩人走進客廳,坐下後開始敘舊。


    迴憶:\"在隋末亂世中,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瓦崗軍作為其中一支重要的起義力量,吸引了眾多英雄豪傑的加入。


    程咬金,這位後來成為唐朝開國功臣的猛將,當時正是瓦崗軍中的一名重要將領。


    他身材魁梧,麵容剛毅,手持一柄重達百斤的宣花斧,勇猛無比,威震敵膽。


    一日,程咬金正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他的宣花斧如同旋風一般,所向披靡,無人能擋。


    就在這時,他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從背後傳來。


    他迴頭一看,隻見一隊唐軍正朝這邊衝殺過來,為首的一人英姿勃發,氣度非凡,正是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騎著一匹高頭大馬,手持長槍,身披鎧甲,目光如炬。


    他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奮勇殺敵的程咬金,心中不禁暗自讚歎。


    他命令手下士兵停止攻擊,親自上前與程咬金交談。


    程咬金見李世民如此英勇,且又對自己如此尊重,心中也產生了幾分好感。


    他放下手中的宣花斧,拱手向李世民行禮道:“在下瓦崗軍程咬金,見過秦王殿下。”


    李世民微笑著迴應道:“久聞程將軍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我乃唐軍秦王李世民,願與將軍共謀大事,如何?”


    程咬金聽罷,心中一動。他深知瓦崗軍雖然勢大,但內部矛盾重重,難以長久維持。


    而唐軍則兵強馬壯,且有李世民這樣的英明領袖,未來必成大業。於是,他決定投奔唐軍,與李世民一同征戰天下。就這樣,程咬金與李世民相遇了。


    程咬金跟著李世民迴了唐營。初入唐營,諸多將士對這個瓦崗舊將心存疑慮,程咬金卻毫不在意。


    他每日勤練武藝,還主動找士兵們切磋交流,漸漸贏得眾人的欽佩。


    一次戰役前,敵軍設下重重陷阱,情報卻難獲取。


    程咬金自告奮勇,帶著幾個親信趁夜潛入敵方陣營探查軍情。


    他利用自己的莽撞形象迷惑敵人,看似橫衝直撞,實則巧妙避開巡邏隊,成功探得關鍵信息。


    返迴後,他將情報告知李世民。李世民依據此情報製定戰略,戰鬥中大獲全勝。


    經此一役,程咬金徹底融入唐軍,成為李世民麾下不可或缺的一員猛將。


    將士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他,他哈哈笑著,拍著胸脯說道:“俺老程定當追隨秦王殿下,共創大唐盛世。”


    說到這裏,可惜了,玄武門那場,沒能把嫂嫂保護好。


    李世民,也發出了深深的沉思。在玄武門那場政變中,自己的結發妻子是死了。


    李世民緩緩抬起頭,眼神中透著悲痛與愧疚,


    “咬金,此事朕一直耿耿於懷,朕雖得了這天下,卻失了摯愛之人。”


    程咬金歎了口氣,粗聲粗氣地安慰道:


    “陛下,逝者已矣,嫂嫂在天有靈定不願看到陛下如此消沉。如今陛下當以天下為重,打造出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才對得起嫂嫂的犧牲。”


    李世民微微點頭,目光變得堅定起來。


    數日後,李世民欲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卻遭到朝中一些守舊大臣的反對。


    程咬金聽聞後,闖進朝堂,對著那些大臣怒目而視,


    “你們這群迂腐之人,隻知墨守成規,陛下的決策皆是為了大唐百姓著想,你們若再阻攔,俺老程的斧頭可不認人。”


    忽然,一個士兵著急忙慌的跑了進來,報:\"北戎來犯\"


    李世民猛地站起,眼中寒光一閃,“朕正要立威,這群北戎來得正好。”


    他看向程咬金,“咬金,此次還需你打頭陣。”


    程咬金咧嘴大笑,“陛下放心,俺老程早就手癢了。”


    於是大軍開拔向北。行軍途中,程咬金想出一計,他帶著一小隊人馬偽裝成商隊,故意暴露行蹤引北戎兵前來劫掠。


    當北戎兵靠近時,他一聲怒吼,率眾殺出。與此同時,李世民率領主力部隊包抄過來,北戎兵頓時亂作一團。


    但北戎軍中也有能人,很快組織起反擊。戰鬥進入白熱化階段,程咬金殺紅了眼,如戰神附身一般衝入敵陣中心。


    李世民指揮若定,不斷調整戰術。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時,遠方突然傳來一陣悠揚的笛聲。


    隻見一群身著奇異服飾的神秘人騎馬奔來,他們射出帶有迷煙的箭矢,煙霧彌漫開來,北戎兵紛紛倒下。


    一位麵容剛毅,眼神深邃而堅定。歲月的磨礪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但卻增添了一份成熟與穩重。


    他的身材高大而健壯,散發著一種威嚴的氣息。


    衛青開口說話


    \"在下衛青,不知將軍歸屬哪一方軍\"


    後麵跟著一位少年,正值青春年少,相貌英俊,英姿颯爽。


    他的臉龐線條分明,鼻梁挺直,雙眸明亮而有神。


    李世民心中一驚,這衛青之名他也曾聽聞,隻是未曾想到竟會在此處相遇。


    他上前一步抱拳道:“朕乃大唐皇帝李世民,今日與北戎作戰。”


    衛青微微頷首,


    “原來是大唐皇帝,吾本在尋找歸處,途經此處,見戰事膠著,便出手相助。”


    旁邊的少年目光炯炯地看著李世民,似有傾慕之色。


    李世民笑道:


    “多謝衛壯士援手之恩,此恩朕記下了。”


    此時,北戎殘兵見勢不妙,欲悄悄退去。


    程咬金大喝一聲:


    “想跑!”就要追上去。衛青抬手製止,“陛下,窮寇莫追,北戎此次兵敗,短時間內不會再來犯境。”


    李世民點頭稱是。衛青看了看身後的少年,


    “陛下,我二人漂泊已久,願追隨陛下,為大唐效力。”


    李世民大喜,“得二位相助,實乃朕之幸事。”


    當下收編了衛青和那少年。大軍凱旋而歸後,李世民論功行賞,衛青和那少年皆得到重用。


    原來這是程咬金之前結識的草原異人相助。


    最終,李世民順利擊退北戎,班師迴朝繼續推行改革。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皇宮大殿的窗欞灑下一片金黃。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來。


    大臣們分列兩班,噤若寒蟬地注視著前方那張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龍椅。


    突然,隻聽得一聲清脆的瓷器破裂聲響起,眾人驚愕抬頭望去,隻見龍椅子上那個身著黃袍、威嚴無比的男子滿臉怒容,猛地將手中的酒杯狠狠摔向地麵,然後霍然站起。


    此人正是當今聖上——李世民!


    他的雙眼燃燒著熊熊怒火,淩厲的目光掃視著下方群臣,嚇得眾人紛紛低下頭去,不敢與之對視。


    就連一向以直言敢諫著稱的魏征走進殿內之後,看到皇帝如此盛怒之態,也不禁猶豫起來,一時間竟不敢貿然上前勸諫。


    李世民怒氣衝衝地吼道:


    “還有趙括那忘恩負義的東西,朕對他不薄,委以重任,可他竟然背棄大唐,投奔趙國而去!此等不忠不義之人,實在是罪該萬死!”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迴蕩,震耳欲聾。


    這時,一直沉默的衛青出列說道:


    “陛下息怒,臣以為當務之急乃是追迴趙括,以免機密泄露於趙國。”


    李世民聽後微微點頭,眼中的怒火稍有平息,“愛卿所言極是,隻是這追人之事實在棘手,不知愛卿可有良策?”


    衛青拱手答道:“陛下,霍去病隨臣多年,武藝高強且擅長追蹤,可命他前去。”李世民立刻傳召那少年進殿。


    霍去病進入大殿,身姿挺拔,眼神堅定。“朕命你速去追迴趙括,不得有誤。”


    霍去病領命而去。


    數日後,霍去病歸來,卻並未帶迴趙括。李世民大怒,霍去病忙跪下解釋:


    “陛下,臣找到趙括時,他已被趙國刺客殺害,臣雖奪迴其身上攜帶的部分機密文書,但仍有一些被趙國所得。”


    李世民聽聞此言,長歎一聲,意識到邊境局勢即將再度緊張起來,而大唐必須重新布局防禦才行。


    於是便安排衛青和霍去病北征匈奴唿韓邪單於部落,爭下千裏之地後並停征戰,由老孔聖人,安排領學子們去教化他人。


    教化一處後變換一處,不斷將草原部落裏的人們變成大唐的黎民百姓。


    然而,這教化之事並非一帆風順。草原上有一部落極為抵觸,部落首領名為唿韓邪單於,他認為大唐此舉是要剝奪他們的自由與傳統。


    衛青得知此事後,決定親自前往交涉。他單槍匹馬來到鐵木真的營帳前。唿韓邪走出營帳,手持長刀,一臉警惕。


    衛青抱拳行禮,說道:“大汗,我大唐前來教化,隻為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並無惡意。”


    唿韓邪單於冷哼一聲:“你們的話不可信,我們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時,一旁的霍去病站了出來,拿出了大唐精美的絲綢和先進的農耕工具展示給鐵木真看。


    唿韓邪單於的眼神有了一絲動搖。衛青見狀趁熱打鐵講述大唐繁榮景象以及百姓富足的生活。


    終於,唿韓邪單於放下了長刀……


    李世民對著眾人說道:“雖教化之事有所進展,但周邊十五大國虎視眈眈,不可不防。”


    眾人皆稱是。


    此時,李淳風上前一步,指著地圖上的島國位置說:


    “陛下,此島國雖小,卻擅長海戰,不可輕視。”


    李世民微微皺眉,看向秦叔寶道:


    “叔寶啊,你可有良策?”


    秦叔寶拱手迴道:“陛下,臣以為當組建水師,可命李皋將軍操練水軍,再打造堅固戰船。”


    李世民點頭認可,當即下令籌備。不久後,李皋率領新軍日夜訓練。同時,各地工匠也精心打造出一艘艘大船。


    另一邊,在草原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化,部分部落已呈現出大唐氣象。


    唿韓邪單於看到族人生活改善,心中對大唐的疑慮漸消。


    他帶著族中的勇士來到長安,表示願意與大唐結盟,共同抵禦外敵。


    李世民大喜,設盛宴款待唿韓邪單於一行。宴會上,兩國之人把酒言歡,商討聯防大計,大唐的前景看起來一片光明。


    暫且信你們一次,若有欺瞞,定不會放過你們。”


    就這樣,教化之事得以繼續推進,大唐的影響力在草原上逐步擴大。


    秦書寶,李淳風,程咬金眾人開始準備防禦工事。


    李世民一臉愁容天下,轉眼便看上了地圖,看著周邊的15大國。


    ……


    楚懷王的皇宮中,楚懷王嚴肅的看著自己的臣子。


    楚懷王熊槐,看著自己的項羽大將軍,每次與唐,或漢相戰時,都會狼狽的逃離迴楚。


    於是便問道,


    \"敢向將軍對如今的大唐可有一計,使他緩慢成長\"


    項羽雙手握拳,單膝跪地,“陛下,非臣不力,實乃唐軍與漢軍太過狡詐。但臣近日已有應對之法。”


    楚懷王眼神中閃過一絲期待,“說來聽聽。”


    項羽抬起頭,目光堅定,“陛下,我們可效仿唐軍組建水師,我楚國境內江河眾多,不乏善水者。再者,可派細作潛入唐、漢之地,探聽軍情。”


    楚懷王摸著胡須思考片刻,


    “此計甚好,愛卿速去安排。”


    而在大唐這邊,李世民得知楚軍異動的消息。李淳風進言道:


    “陛下,楚軍欲學我大唐建水師,不過他們缺少精通海戰之人,不足為懼。倒是那潛入的細作需小心防範。”李世民頷首,“傳朕旨意,加強邊境盤查,軍中機密切不可泄露。”


    就在各方緊鑼密鼓備戰之時,遠在海外島國的天智天皇聽聞大陸局勢有變,也起了心思,召集大臣商議是否要趁機撈取好處,一場多方勢力交織的風雲變幻即將拉開帷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道鄉之修道成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淡笑人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淡笑人生並收藏道鄉之修道成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