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正義與非正義
劇本世界:這演員隻想搞事 作者:九番茄炒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來了來了,第十一集我來了。】
【喔,陳濤這攥緊拳頭的模樣,看樣子又要來找二皇子的茬了。】
【期待被一腳踹飛,我太懷念前麵幾集時,陳濤被屢屢秒殺踹飛的搞笑場麵了。】
飛逝流過的彈幕,被許烈盡收眼底。
看彈幕這意思,陳濤從福地迴來了?還怒氣衝衝準備找自個麻煩?
許烈來了精神,並非多麽重視陳濤這個劇本世界主角,而是準備在觀眾麵前再秀一波。
好拉高自己的個人評分,爭取更多片酬。
索性來到府邸前院,令人煮茶上點心。
看不到彈幕的宋橋,阿剛並不知曉稍後會發生什麽,隻以為殿下心血來潮,準備賞景品茶,兩人就在一邊守著。
待傭人們忙完這些,茶水尚且滾燙冒煙,一臉陰鬱的陳濤就已經走了進來。
許烈好整以暇於前院飲茶,案幾上擺有八盤糕點瓜果,許烈推了一盤到案幾對麵位置:“迴來了?”
“坐,想喝茶自己倒。”
陳濤定定躊躇了一小會兒,才慢步上前落座。
既不倒茶,也不吃點心,就一個勁沉默。
宋橋悄悄運功,聚精會神,老江湖的他,從陳濤那並不好看的表情上,隱隱意識到什麽。
阿剛啥也沒有發現,這段時間陳濤放棄了複仇,勤勤懇懇為自家殿下幹活,所以阿剛和他關係較好。
言辭之間,也頗為熱絡:“怎麽了陳濤,還等著殿下給你倒茶啊?”
“功勞再大,也不帶這麽擺譜的啊。”
以一種開玩笑的方式,提醒陳濤,別特麽擱那裝深沉了。
殿下招唿你坐下喝茶,已經夠給麵了,還要怎樣?
陳濤壓根不領情,或者說,注意力完全沒放在阿剛那邊,對阿剛的體型亦是左耳進右耳出,基本不過腦。
他的注意力,全部聚焦在許烈身上,死死盯著許烈的雙眸,語調暗含糾結的詢問:“殿下,我想知道——”
“以前那個仁厚待民的二皇子殿下,去哪了?”
許烈還沒有迴答,宋橋就已經悄悄走到了許烈的右邊,盯緊了陳濤的一舉一動。
但凡陳濤敢有任何不敬之舉,宋橋都可以第一時間出手製止。
阿剛原本還不覺得有什麽,可見到宋橋嚴陣以待時,臉上也沒有了玩笑之色,認認真真站到了許烈左邊。
兩人並沒有給予陳濤任何壓力,看都不帶看一眼的,仍舊專注於許烈。
如此表現,超出了宋橋、阿剛的預料,也超出了觀眾們的預料。
【主角變得沉穩了,跟最開始那幾集裏麵,天真笨拙的樣子,很不同了。】
【人都是會成長的,跟在二皇子身邊,陳濤已經不是那個初出江湖、一切拚印象的小毛頭了,算是開始為民著想的俠客了。】
【那這次呢?還會成長什麽?從為民著想,變成為民為國的大俠?】
【不單單是心理成長啊,武功方麵估計也不差,再怎麽說也是開了百年內力的掛,硬剛宋橋阿剛估計不成問題,就看能不能打過二皇子了。】
觀眾們還是很敏銳的,都還記得,剛開始陳濤會被宋橋、阿剛的氣勢所壓製。
現如今,已經不為所動,基本不受兩人影響了。
許烈很有心機,當鏡頭給到自己的時候,銜起一份從容淡然的笑意:“我不記得,我何時變得殘忍暴虐。”
“我一直覺得,自己挺寬厚的。”
“至少,沒給刺殺皇子的你定罪,不是麽?”
陳濤麵色一滯,明顯反駁不了這條言論。
許烈是真給了他幾次刺殺的機會,而且既往不咎,言辭交鋒的第一迴合,已經大劣。
可迴想起福地那邊受苦受難的蠻夷們,陳濤心裏實在過不去:“那殿下你為何如此針對福地蠻夷?”
“他們也是人啊,也是殿下你封地的子民啊。”
“我這些天看的夠多了,無論是為開海司墾荒的蠻夷,亦或是興修港口的蠻夷,都是將人當做牲口來用。”
“殿下,你的仁慈呢?你的寬厚呢?”
“為什麽海外封王後,殿下你就完全變了呢?”
這話問的許烈都想笑,也不管鏡頭不鏡頭了,直接樂出聲:“噗。”
“本以為你多少會有些長進,沒想到你居然還是如此天真。”
陳濤再度攥緊了拳頭,麵對許烈的嘲諷,他完全不能淡然處之,速度緩慢的舉起拳頭。
引得宋橋與阿剛戒備的神色,但陳濤並沒有直接動手。
他還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僅僅隻是行了一個抱拳禮:“還請殿下,不吝賜教!”
“好。”許烈欣然答允,抓緊一切能在觀眾麵前秀的機會:“上古先賢曾言,戰爭,有正義之戰,有非正義之戰。”
“陳濤,你可認同?”
世界不一樣了,如果是許烈前世,這種思想就是出自春秋諸子百家。
放在滄海訣劇本世界,抱歉,許烈並沒有怎麽看這個劇本世界的思想書籍,還真不知道類似的話,是哪家之言。
甚至都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事項。
索性就甩了句‘上古先賢。’
反正這句話不可能是魯迅說的。
陳濤靜心思索,認可了這句話:“我曾聽聞,大離末期,皇室不仁,以百姓為魚肉。”
“最終被大乾太祖起兵推翻,想必為天下百姓計,這就是正義之戰。”
“但如果換成了大離王朝的鼎盛時期,百姓安居樂業,有人起兵,隻能算作造反,是為一己之私的非正義之戰。”
陳濤一個從小就在江湖門派長大的孩子,論武學功法,人體經絡,可以說的頭頭是道。
論起這些曆史典故,他還真的找不出幾個例子來描述,隻能從人們口口相傳的王朝更替裏找例子。
許烈也沒有計較這些,隻是眼神頗為玩味:“很好,那我再問你。”
“如果我起兵,對福地那些個蠻夷部落,發起戰爭呢?”
“算作正義?還是非正義?”
“!”陳濤神色一緊,不做思索脫口作答:“當然是非正義的!”
無緣無故起兵進犯,甭管怎麽說,必然都是罪惡的戰爭,與正義兩個字完全扯不到一塊去。
許烈看著陳濤,就好像看著一頭掉入陷阱還不自知的獵物,充滿戲謔的提問:“那是因為,你站在蠻夷部落的立場。”
“那你有沒有考慮過?站在我大乾子民的立場上,這場戰爭,其實是正義的?”
“或者迴到你先前舉的例子。”
“在你說的大離與大乾之間,立場不同,戰爭定義自然也會發生轉變。”
“站在大乾的立場,起兵造反,是為天下百姓計,是正義的,站在大離立場呢?叛軍謀逆,毫無疑問是非正義的。”
【喔,陳濤這攥緊拳頭的模樣,看樣子又要來找二皇子的茬了。】
【期待被一腳踹飛,我太懷念前麵幾集時,陳濤被屢屢秒殺踹飛的搞笑場麵了。】
飛逝流過的彈幕,被許烈盡收眼底。
看彈幕這意思,陳濤從福地迴來了?還怒氣衝衝準備找自個麻煩?
許烈來了精神,並非多麽重視陳濤這個劇本世界主角,而是準備在觀眾麵前再秀一波。
好拉高自己的個人評分,爭取更多片酬。
索性來到府邸前院,令人煮茶上點心。
看不到彈幕的宋橋,阿剛並不知曉稍後會發生什麽,隻以為殿下心血來潮,準備賞景品茶,兩人就在一邊守著。
待傭人們忙完這些,茶水尚且滾燙冒煙,一臉陰鬱的陳濤就已經走了進來。
許烈好整以暇於前院飲茶,案幾上擺有八盤糕點瓜果,許烈推了一盤到案幾對麵位置:“迴來了?”
“坐,想喝茶自己倒。”
陳濤定定躊躇了一小會兒,才慢步上前落座。
既不倒茶,也不吃點心,就一個勁沉默。
宋橋悄悄運功,聚精會神,老江湖的他,從陳濤那並不好看的表情上,隱隱意識到什麽。
阿剛啥也沒有發現,這段時間陳濤放棄了複仇,勤勤懇懇為自家殿下幹活,所以阿剛和他關係較好。
言辭之間,也頗為熱絡:“怎麽了陳濤,還等著殿下給你倒茶啊?”
“功勞再大,也不帶這麽擺譜的啊。”
以一種開玩笑的方式,提醒陳濤,別特麽擱那裝深沉了。
殿下招唿你坐下喝茶,已經夠給麵了,還要怎樣?
陳濤壓根不領情,或者說,注意力完全沒放在阿剛那邊,對阿剛的體型亦是左耳進右耳出,基本不過腦。
他的注意力,全部聚焦在許烈身上,死死盯著許烈的雙眸,語調暗含糾結的詢問:“殿下,我想知道——”
“以前那個仁厚待民的二皇子殿下,去哪了?”
許烈還沒有迴答,宋橋就已經悄悄走到了許烈的右邊,盯緊了陳濤的一舉一動。
但凡陳濤敢有任何不敬之舉,宋橋都可以第一時間出手製止。
阿剛原本還不覺得有什麽,可見到宋橋嚴陣以待時,臉上也沒有了玩笑之色,認認真真站到了許烈左邊。
兩人並沒有給予陳濤任何壓力,看都不帶看一眼的,仍舊專注於許烈。
如此表現,超出了宋橋、阿剛的預料,也超出了觀眾們的預料。
【主角變得沉穩了,跟最開始那幾集裏麵,天真笨拙的樣子,很不同了。】
【人都是會成長的,跟在二皇子身邊,陳濤已經不是那個初出江湖、一切拚印象的小毛頭了,算是開始為民著想的俠客了。】
【那這次呢?還會成長什麽?從為民著想,變成為民為國的大俠?】
【不單單是心理成長啊,武功方麵估計也不差,再怎麽說也是開了百年內力的掛,硬剛宋橋阿剛估計不成問題,就看能不能打過二皇子了。】
觀眾們還是很敏銳的,都還記得,剛開始陳濤會被宋橋、阿剛的氣勢所壓製。
現如今,已經不為所動,基本不受兩人影響了。
許烈很有心機,當鏡頭給到自己的時候,銜起一份從容淡然的笑意:“我不記得,我何時變得殘忍暴虐。”
“我一直覺得,自己挺寬厚的。”
“至少,沒給刺殺皇子的你定罪,不是麽?”
陳濤麵色一滯,明顯反駁不了這條言論。
許烈是真給了他幾次刺殺的機會,而且既往不咎,言辭交鋒的第一迴合,已經大劣。
可迴想起福地那邊受苦受難的蠻夷們,陳濤心裏實在過不去:“那殿下你為何如此針對福地蠻夷?”
“他們也是人啊,也是殿下你封地的子民啊。”
“我這些天看的夠多了,無論是為開海司墾荒的蠻夷,亦或是興修港口的蠻夷,都是將人當做牲口來用。”
“殿下,你的仁慈呢?你的寬厚呢?”
“為什麽海外封王後,殿下你就完全變了呢?”
這話問的許烈都想笑,也不管鏡頭不鏡頭了,直接樂出聲:“噗。”
“本以為你多少會有些長進,沒想到你居然還是如此天真。”
陳濤再度攥緊了拳頭,麵對許烈的嘲諷,他完全不能淡然處之,速度緩慢的舉起拳頭。
引得宋橋與阿剛戒備的神色,但陳濤並沒有直接動手。
他還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僅僅隻是行了一個抱拳禮:“還請殿下,不吝賜教!”
“好。”許烈欣然答允,抓緊一切能在觀眾麵前秀的機會:“上古先賢曾言,戰爭,有正義之戰,有非正義之戰。”
“陳濤,你可認同?”
世界不一樣了,如果是許烈前世,這種思想就是出自春秋諸子百家。
放在滄海訣劇本世界,抱歉,許烈並沒有怎麽看這個劇本世界的思想書籍,還真不知道類似的話,是哪家之言。
甚至都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事項。
索性就甩了句‘上古先賢。’
反正這句話不可能是魯迅說的。
陳濤靜心思索,認可了這句話:“我曾聽聞,大離末期,皇室不仁,以百姓為魚肉。”
“最終被大乾太祖起兵推翻,想必為天下百姓計,這就是正義之戰。”
“但如果換成了大離王朝的鼎盛時期,百姓安居樂業,有人起兵,隻能算作造反,是為一己之私的非正義之戰。”
陳濤一個從小就在江湖門派長大的孩子,論武學功法,人體經絡,可以說的頭頭是道。
論起這些曆史典故,他還真的找不出幾個例子來描述,隻能從人們口口相傳的王朝更替裏找例子。
許烈也沒有計較這些,隻是眼神頗為玩味:“很好,那我再問你。”
“如果我起兵,對福地那些個蠻夷部落,發起戰爭呢?”
“算作正義?還是非正義?”
“!”陳濤神色一緊,不做思索脫口作答:“當然是非正義的!”
無緣無故起兵進犯,甭管怎麽說,必然都是罪惡的戰爭,與正義兩個字完全扯不到一塊去。
許烈看著陳濤,就好像看著一頭掉入陷阱還不自知的獵物,充滿戲謔的提問:“那是因為,你站在蠻夷部落的立場。”
“那你有沒有考慮過?站在我大乾子民的立場上,這場戰爭,其實是正義的?”
“或者迴到你先前舉的例子。”
“在你說的大離與大乾之間,立場不同,戰爭定義自然也會發生轉變。”
“站在大乾的立場,起兵造反,是為天下百姓計,是正義的,站在大離立場呢?叛軍謀逆,毫無疑問是非正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