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晉吳對壘,文明戰爭
兵臨城下之大漢再起! 作者:凍死的風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山濤在北方談判之時,建業城外燕子磯畔,八萬吳軍玄甲映著江濤寒光。老將丁奉立於五牙戰艦樓台,手中青銅令旗劃過漫天飛雪:\"發硎新試,當碎司馬之盾!\"八萬精銳分作三路:朱桓之孫朱宣率樓船軍溯濡須水北上;全琮之子全端領步卒走陸路直撲芍陂;丁奉自領中軍橫渡巢湖。江風中飄散著《伐晉檄文》的殘頁,落在新鑄的\"神火飛鴉\"箭陣之上,泛起幽幽磷光。
合肥新城頭,司馬駿正以丈餘長的\"觀戎鏡\"眺望東南。這具銅管鏡筒裏,吳軍艨艟的拍竿清晰可見。\"傳令,焚毀城外三裏內所有民舍。\"他輕叩女牆,三合土澆築的牆體內傳出空洞迴響——那是深埋地底的\"九地連環甕\",可監聽十裏內掘地之聲。
同日辰時,陸抗的精兵已抵壽春南郊。十萬大軍沿淝水布二十八宿連營,中軍大帳設在八公山古戰場遺址。參軍吾彥展開羊皮輿圖時,驚見陸抗以朱砂圈出城西硤石穀:\"羊叔子在此處留了道生門。\"
城中車騎將軍府內,羊祜正將《陸遜兵法》投入火盆。\"幼節必以為我畏其父名。\"青煙繚繞間,他命人拆去東門千斤閘,換上輕薄的柘木門——內側卻暗嵌三百枚淬毒蒺藜刺。當夜,晉軍斥候捕獲吳軍信鴿,足環密信寫著:\"八公山有伏,然伏在九泉。\"
丁奉在施水河畔紮營。老將軍夜巡時發現岸邊蘆葦異常倒伏,命人掘之竟得青銅管道——此乃司馬駿布設的\"地火龍\",可將火油直灌吳軍營地。隨軍軍士驚道:\"此管延至巢湖,若引湖水倒灌...\"話音未落,北岸突然亮起火光,晉軍以鏡陣反射烈焰,將吳軍先鋒戰船困於火網。
同一時刻,陸抗在壽春城外擺出\"九宮移星陣\"。羊祜登城觀之,忽令守軍齊誦《莊子·逍遙遊》。聲浪過處,吳軍陣型微亂——那些按北鬥方位布置的旌旗,竟與星象運行產生微妙偏移。陸抗撫掌而笑:\"羊叔子知天時矣!\"遂令士卒改執青雀旗,暗合二十八宿最新分野。
對峙第三日,丁奉終於看清合肥新城全貌。城牆外傾十五度,潑水成冰;雉堞間探出百具\"霹靂炮\",可拋射毒煙陶罐;護城河底密布逆刃鐵藜,水麵漂著浸透鬆脂的蘆筏。更令人心驚的是,城頭每隔三十步便豎有銅鑄\"張遼像\",其雙目嵌夜明珠,夜間望之如群星列陣。
朱宣獻策火攻,丁奉卻凝視著城牆新刷的灰漿:\"此乃糯米混合磁粉所製,火箭難燃。\"遂令工匠趕製\"地聽甕\",與晉軍展開地底偵聽之爭。三日後,兩軍工兵在城牆下六丈處相遇,吳人持洛陽鏟,晉人執鶴嘴鋤,在狹小坑道中展開最原始的肉搏。
壽春城下,陸抗命人將《吳子兵法》抄本射入城中。羊祜得書,在\"應變篇\"旁批注:\"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以響箭送迴。自此兩軍開啟\"注經之戰\":吳軍拋入陸遜的《營嘯論》,晉軍擲出杜預的《守城錄》;陸抗贈羊祜會稽青瓷茶具,羊祜迴以淮南焦尾琴。
某一日,羊祜忽開東門,令老卒擔酒犒軍。吳軍斥候欲襲,卻見酒壇下壓著《傷寒雜病論》:\"疫氣將起,可預防之。\"陸抗得書,竟命軍醫按方熬製湯藥,分送兩軍將士。自此淝水兩岸飄起相同藥香,有士卒戲稱:\"恐是羊陸之交。\"
又一日日,合肥地底傳來雷鳴。丁奉預設的十二條地道,竟有九條被司馬駿的\"流沙陣\"所破。幸存工兵帶迴的晉軍屍首懷中,揣著淮南農戶的血書:\"春耕在即,乞放歸。\"丁奉默然良久,將血書係於箭上射入城中。次日,合肥四門懸出百具木犁,晉軍齊唿:\"將軍可耕戰否?\"
陸抗夜觀天象,見紫微垣旁客星大熾。忽聞蜀地細作來報:劉諶宛城地火焚天。他急召工匠改製\"火龍出水\",在箭身暗刻陰平小道地圖。羊祜在城頭望見火光軌跡,竟命士卒以床弩對射,空中炸開的火雨照亮兩地戰報——宛城未破,合肥尚堅。
多日圍困之後,壽春糧道告急。陸抗明麵上縮減炊灶,暗遣水軍扮作商船,經芍陂繞道汝陰。羊祜識破計謀,卻故意放行三十裏,待吳軍糧船入硤石穀,啟動機關使山壁傾覆。次日,晉軍以竹筏送迴半數糧草,附箋:\"借幼節米,秋後還豆。\"
這一日,疫氣橫行,丁奉營中突發霍亂。老將軍親執藥釜巡視,將最後三株黃連讓與晉軍俘虜。司馬駿聞訊,竟從城頭垂下藥囊,內裝《金匱要略》與青蒿百斤。吳軍醫官發現,書頁間夾著合肥水係圖——標注著十二處可投毒的泉。
圍城多日,這一日,下起了細雨,陸抗與羊祜約戰淝水。兩軍各出百騎,持木刀演練。晉將牽弘連破吳軍七陣,最後卻故意落馬;吳將留平本可刺其咽喉,反以刀柄相扶。演練畢,兩軍士卒竟同祭陣亡者,香燭煙氣中有人輕唱:\"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吳國和晉國的邊境戰場上,這場奇異的戰爭在這場三國混戰中卻是最安靜的一角。這場沒有屍山血海的戰爭,終成史冊間寥寥數筆的\"吳晉相持\"。
合肥新城頭,司馬駿正以丈餘長的\"觀戎鏡\"眺望東南。這具銅管鏡筒裏,吳軍艨艟的拍竿清晰可見。\"傳令,焚毀城外三裏內所有民舍。\"他輕叩女牆,三合土澆築的牆體內傳出空洞迴響——那是深埋地底的\"九地連環甕\",可監聽十裏內掘地之聲。
同日辰時,陸抗的精兵已抵壽春南郊。十萬大軍沿淝水布二十八宿連營,中軍大帳設在八公山古戰場遺址。參軍吾彥展開羊皮輿圖時,驚見陸抗以朱砂圈出城西硤石穀:\"羊叔子在此處留了道生門。\"
城中車騎將軍府內,羊祜正將《陸遜兵法》投入火盆。\"幼節必以為我畏其父名。\"青煙繚繞間,他命人拆去東門千斤閘,換上輕薄的柘木門——內側卻暗嵌三百枚淬毒蒺藜刺。當夜,晉軍斥候捕獲吳軍信鴿,足環密信寫著:\"八公山有伏,然伏在九泉。\"
丁奉在施水河畔紮營。老將軍夜巡時發現岸邊蘆葦異常倒伏,命人掘之竟得青銅管道——此乃司馬駿布設的\"地火龍\",可將火油直灌吳軍營地。隨軍軍士驚道:\"此管延至巢湖,若引湖水倒灌...\"話音未落,北岸突然亮起火光,晉軍以鏡陣反射烈焰,將吳軍先鋒戰船困於火網。
同一時刻,陸抗在壽春城外擺出\"九宮移星陣\"。羊祜登城觀之,忽令守軍齊誦《莊子·逍遙遊》。聲浪過處,吳軍陣型微亂——那些按北鬥方位布置的旌旗,竟與星象運行產生微妙偏移。陸抗撫掌而笑:\"羊叔子知天時矣!\"遂令士卒改執青雀旗,暗合二十八宿最新分野。
對峙第三日,丁奉終於看清合肥新城全貌。城牆外傾十五度,潑水成冰;雉堞間探出百具\"霹靂炮\",可拋射毒煙陶罐;護城河底密布逆刃鐵藜,水麵漂著浸透鬆脂的蘆筏。更令人心驚的是,城頭每隔三十步便豎有銅鑄\"張遼像\",其雙目嵌夜明珠,夜間望之如群星列陣。
朱宣獻策火攻,丁奉卻凝視著城牆新刷的灰漿:\"此乃糯米混合磁粉所製,火箭難燃。\"遂令工匠趕製\"地聽甕\",與晉軍展開地底偵聽之爭。三日後,兩軍工兵在城牆下六丈處相遇,吳人持洛陽鏟,晉人執鶴嘴鋤,在狹小坑道中展開最原始的肉搏。
壽春城下,陸抗命人將《吳子兵法》抄本射入城中。羊祜得書,在\"應變篇\"旁批注:\"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以響箭送迴。自此兩軍開啟\"注經之戰\":吳軍拋入陸遜的《營嘯論》,晉軍擲出杜預的《守城錄》;陸抗贈羊祜會稽青瓷茶具,羊祜迴以淮南焦尾琴。
某一日,羊祜忽開東門,令老卒擔酒犒軍。吳軍斥候欲襲,卻見酒壇下壓著《傷寒雜病論》:\"疫氣將起,可預防之。\"陸抗得書,竟命軍醫按方熬製湯藥,分送兩軍將士。自此淝水兩岸飄起相同藥香,有士卒戲稱:\"恐是羊陸之交。\"
又一日日,合肥地底傳來雷鳴。丁奉預設的十二條地道,竟有九條被司馬駿的\"流沙陣\"所破。幸存工兵帶迴的晉軍屍首懷中,揣著淮南農戶的血書:\"春耕在即,乞放歸。\"丁奉默然良久,將血書係於箭上射入城中。次日,合肥四門懸出百具木犁,晉軍齊唿:\"將軍可耕戰否?\"
陸抗夜觀天象,見紫微垣旁客星大熾。忽聞蜀地細作來報:劉諶宛城地火焚天。他急召工匠改製\"火龍出水\",在箭身暗刻陰平小道地圖。羊祜在城頭望見火光軌跡,竟命士卒以床弩對射,空中炸開的火雨照亮兩地戰報——宛城未破,合肥尚堅。
多日圍困之後,壽春糧道告急。陸抗明麵上縮減炊灶,暗遣水軍扮作商船,經芍陂繞道汝陰。羊祜識破計謀,卻故意放行三十裏,待吳軍糧船入硤石穀,啟動機關使山壁傾覆。次日,晉軍以竹筏送迴半數糧草,附箋:\"借幼節米,秋後還豆。\"
這一日,疫氣橫行,丁奉營中突發霍亂。老將軍親執藥釜巡視,將最後三株黃連讓與晉軍俘虜。司馬駿聞訊,竟從城頭垂下藥囊,內裝《金匱要略》與青蒿百斤。吳軍醫官發現,書頁間夾著合肥水係圖——標注著十二處可投毒的泉。
圍城多日,這一日,下起了細雨,陸抗與羊祜約戰淝水。兩軍各出百騎,持木刀演練。晉將牽弘連破吳軍七陣,最後卻故意落馬;吳將留平本可刺其咽喉,反以刀柄相扶。演練畢,兩軍士卒竟同祭陣亡者,香燭煙氣中有人輕唱:\"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吳國和晉國的邊境戰場上,這場奇異的戰爭在這場三國混戰中卻是最安靜的一角。這場沒有屍山血海的戰爭,終成史冊間寥寥數筆的\"吳晉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