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淵處理好與諸位商戶之間的賠償事宜後,輕輕牽起馬匹的韁繩,緩緩地將其引向一個幽靜而偏僻的地方。與此同時,他緊緊拉住蕭玨的手,一同走向那個無人打擾的角落。
待兩人站定,蕭玨目光如炬,直直地凝視著趙文淵,開口說道:“想必你應當知曉前些日子我賞了你爹兩記響亮耳光之事吧?”
趙文淵忙不迭地點頭應道:“知道知道,此事我自然是清楚得很呐!當時在場的那六位護衛迴來之後可沒少念叨,他們都說您可是古往今來都極為罕見的練武奇才呢!想那六位護衛一同出手,即便是尋常的六品高手,恐怕也難以在他們手下走過十個迴合。然而令人震驚的是,您竟然僅靠一掌之力就將他們全部震退!後來我父王得知此事後,更是直言要不惜任何代價也要將您拉入我們的陣營之中。”說到此處,趙文淵刻意壓低聲音,湊到蕭玨耳邊輕聲問道,“您到底是如何修煉的呀?快教教我唄!實不相瞞,我早就看那臭老頭不順眼了!聽那幾位護衛講,您扇他耳光之時運用了內勁,以至於他臉上的紅腫整整過了三日方才消退下去。”
聽到這裏,蕭玨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稍作停頓後接著問道:“如此說來……按常理而言,我可是實實在在地抽打了你爹啊?”
趙文淵毫不猶豫地迴答道:“沒錯啊!”
蕭玨一臉疑惑,繼續追問道:“既然這樣,那你為何不來找我尋仇雪恨呢?”
隻見趙文淵輕撇嘴角,略帶不滿地嘟囔起來:“哼,誰讓他非要把舒意姐遠嫁至北狄那種荒涼之地呢!像他這種不顧及親情之人,挨這頓打純屬咎由自取、罪有應得!”
“你這話可真不像康王府的二公子......
隻見趙文淵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不羈的笑容:“本來就是啊,他謀他的權,我過我的逍遙日子。我倆井水不犯河水,反正有大哥在,我這個二公子有與沒有都一樣。”
說完,無奈地苦笑著搖搖頭。
雖說他身為嫡子,身份尊貴,然而自幼卻隻對讀書和玩樂感興趣,對於習武弄權之事毫無興致。相較之下,他那位武功高強、智謀過人的大哥則備受康王器重,自然而然成為了康王心中理想的繼承人。因此,在康王眼中,趙文淵這個二兒子實在顯得有些可有可無。
此時,趙文淵忽然收起臉上的笑意,神情變得異常嚴肅起來,他目光灼灼地盯著對方,緩緩開口問道:“你可知前朝是如何滅亡的?”
對方被他突如其來的問題弄得一愣,隨即茫然地搖了搖頭,表示自己並不知曉。
趙文淵深吸一口氣,麵色凝重地解釋道:“前朝乃是由北方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後所建立的朝廷。當初其建立者也曾雄心壯誌地定下了要與漢人和平共處的政策,並大力推行狄人漢化。但這種變革又豈能僅靠一人之力就能實現呢?最終,還未曆經三代君主,該政權就被當時的當權者所廢棄,緊接著更是頒布了嚴苛的人等製度。如此一來,社會矛盾愈發尖銳,民不聊生,王朝的覆滅也就成了必然之勢。”說到這裏,趙文淵不禁發出一聲長歎。
“那時候我漢家百姓可以說是生不如死,各種的賦稅加上官府的不作為,還有朝廷貴族的壓榨。致使民變四起,我朝的太祖皇帝,當初也不過是想吃飽肚子,可是那官兵卻以給皇帝祝壽為由,搶了家裏最後的一袋口糧。致使太祖老人家一家八口忍饑挨餓,一個冬天過後,隻剩下太祖他老人家一人。”
趙文淵稍稍停頓了一下,然後接著說道:“想當年,太祖皇帝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他目睹著周圍的鄉親們和自己一樣遭受著沉重的壓迫,心中憤憤不平。於是乎,太祖暗中聯絡了一群誌同道合、同樣備受欺壓的同鄉好友,眾人秘密謀劃許久,終於等到一個絕佳的時機。趁夜黑風高之際,他們悄悄地潛入縣城的兵械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中的兵器盡數搶奪到手。”
“有了這批精良的武器裝備後,太祖毫不猶豫地揭竿而起,率領著一眾義士正式起兵反抗暴政。然而,起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其間經曆了無數次艱難險阻和生死考驗。但太祖憑借其卓越的領導才能以及麾下將士們的英勇無畏,幾經輾轉,浴血奮戰,最終成功推翻了腐朽不堪的前朝統治。”
說到這裏,趙文淵不禁長歎一聲:“那前朝啊,實際上實力並不弱小,如果不是內部兄弟之間爭權奪利,搞得朝廷上下分崩離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又怎會給太祖皇帝如此難得的機遇呢?咱們大乾的老百姓能夠填飽肚子過上安穩日子也不過短短數年而已。如今聖上施行仁政,對外不斷開拓疆土,彰顯國威;對內則注重休養生息,減輕民眾負擔。隻可惜呀,自從十幾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拒北關之戰讓國家元氣大傷之後,實在經不起我父王這般胡作非為地瞎折騰啦!”
聽到此處,一直默默傾聽的蕭玨在心中暗自思忖,沒想到這位出自康王府的二公子竟能把局勢分析得如此透徹明了,不由得對他生出一番新的看法來。
“所以你和我說這些是為了什麽?”,蕭玨開門見山的說著。
“自打我父王在落英潭迴來後,便到處打聽你的消息。你自北境而來,雖然傳迴來的情報說,拒北關守將耿炆調遣精兵協助公主剿滅山匪,但各方數據總結過後,他幫的人,應該是你才對。公主並沒有那麽大的能量讓他不惜派遣泰山軍軍頭來參與圍剿山匪。”,趙文淵作揖道。
“北境姓蕭,又能驚動耿炆如此相助,你應該是蕭王爺的後人。。。我不求你原諒我父王做的那些醃臢事,隻求能留他一命。”
“那你應該知道我重返京都的目的,那便是為我蕭家一門數十口人,沉冤昭雪!”,蕭玨冷冷的說,“我留他一命?那我父王與母後被他掣肘,血濺沙場的事,誰來負責?我鎮北王的身上的罵名,誰來負責?那一戰,鎮北軍犧牲了十萬將士,那十萬將士若是真的戰死沙場,也不失為堂堂正正的好漢!可就因為你父王一己之私,引得十萬將士陳屍沙場,魂歸西天。我若留他一命,那數十萬的冤魂,豈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
“你是個明白人,這點我很欣賞你,所以最好不要參與你父王的事。”,蕭玨說罷,轉身而走。
趙文淵看著遠去的背影,不由歎了一口氣。
“父王啊父王,你招惹上的,可不是什麽良善之輩啊。。。”
趙文淵揮了揮手,幾道身影出現在他的麵前。
“樓主!”
“把公主府周圍的人都撤了吧,蕭玨絕無與康王府和解的可能了。。。如今,我們聽風樓可不要去過多的招惹這位爺了。。。”。
說罷,趙文淵從懷中掏出一個烏黑的麵具戴到臉上,策馬向康王府而去。
待兩人站定,蕭玨目光如炬,直直地凝視著趙文淵,開口說道:“想必你應當知曉前些日子我賞了你爹兩記響亮耳光之事吧?”
趙文淵忙不迭地點頭應道:“知道知道,此事我自然是清楚得很呐!當時在場的那六位護衛迴來之後可沒少念叨,他們都說您可是古往今來都極為罕見的練武奇才呢!想那六位護衛一同出手,即便是尋常的六品高手,恐怕也難以在他們手下走過十個迴合。然而令人震驚的是,您竟然僅靠一掌之力就將他們全部震退!後來我父王得知此事後,更是直言要不惜任何代價也要將您拉入我們的陣營之中。”說到此處,趙文淵刻意壓低聲音,湊到蕭玨耳邊輕聲問道,“您到底是如何修煉的呀?快教教我唄!實不相瞞,我早就看那臭老頭不順眼了!聽那幾位護衛講,您扇他耳光之時運用了內勁,以至於他臉上的紅腫整整過了三日方才消退下去。”
聽到這裏,蕭玨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稍作停頓後接著問道:“如此說來……按常理而言,我可是實實在在地抽打了你爹啊?”
趙文淵毫不猶豫地迴答道:“沒錯啊!”
蕭玨一臉疑惑,繼續追問道:“既然這樣,那你為何不來找我尋仇雪恨呢?”
隻見趙文淵輕撇嘴角,略帶不滿地嘟囔起來:“哼,誰讓他非要把舒意姐遠嫁至北狄那種荒涼之地呢!像他這種不顧及親情之人,挨這頓打純屬咎由自取、罪有應得!”
“你這話可真不像康王府的二公子......
隻見趙文淵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不羈的笑容:“本來就是啊,他謀他的權,我過我的逍遙日子。我倆井水不犯河水,反正有大哥在,我這個二公子有與沒有都一樣。”
說完,無奈地苦笑著搖搖頭。
雖說他身為嫡子,身份尊貴,然而自幼卻隻對讀書和玩樂感興趣,對於習武弄權之事毫無興致。相較之下,他那位武功高強、智謀過人的大哥則備受康王器重,自然而然成為了康王心中理想的繼承人。因此,在康王眼中,趙文淵這個二兒子實在顯得有些可有可無。
此時,趙文淵忽然收起臉上的笑意,神情變得異常嚴肅起來,他目光灼灼地盯著對方,緩緩開口問道:“你可知前朝是如何滅亡的?”
對方被他突如其來的問題弄得一愣,隨即茫然地搖了搖頭,表示自己並不知曉。
趙文淵深吸一口氣,麵色凝重地解釋道:“前朝乃是由北方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後所建立的朝廷。當初其建立者也曾雄心壯誌地定下了要與漢人和平共處的政策,並大力推行狄人漢化。但這種變革又豈能僅靠一人之力就能實現呢?最終,還未曆經三代君主,該政權就被當時的當權者所廢棄,緊接著更是頒布了嚴苛的人等製度。如此一來,社會矛盾愈發尖銳,民不聊生,王朝的覆滅也就成了必然之勢。”說到這裏,趙文淵不禁發出一聲長歎。
“那時候我漢家百姓可以說是生不如死,各種的賦稅加上官府的不作為,還有朝廷貴族的壓榨。致使民變四起,我朝的太祖皇帝,當初也不過是想吃飽肚子,可是那官兵卻以給皇帝祝壽為由,搶了家裏最後的一袋口糧。致使太祖老人家一家八口忍饑挨餓,一個冬天過後,隻剩下太祖他老人家一人。”
趙文淵稍稍停頓了一下,然後接著說道:“想當年,太祖皇帝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他目睹著周圍的鄉親們和自己一樣遭受著沉重的壓迫,心中憤憤不平。於是乎,太祖暗中聯絡了一群誌同道合、同樣備受欺壓的同鄉好友,眾人秘密謀劃許久,終於等到一個絕佳的時機。趁夜黑風高之際,他們悄悄地潛入縣城的兵械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中的兵器盡數搶奪到手。”
“有了這批精良的武器裝備後,太祖毫不猶豫地揭竿而起,率領著一眾義士正式起兵反抗暴政。然而,起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其間經曆了無數次艱難險阻和生死考驗。但太祖憑借其卓越的領導才能以及麾下將士們的英勇無畏,幾經輾轉,浴血奮戰,最終成功推翻了腐朽不堪的前朝統治。”
說到這裏,趙文淵不禁長歎一聲:“那前朝啊,實際上實力並不弱小,如果不是內部兄弟之間爭權奪利,搞得朝廷上下分崩離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又怎會給太祖皇帝如此難得的機遇呢?咱們大乾的老百姓能夠填飽肚子過上安穩日子也不過短短數年而已。如今聖上施行仁政,對外不斷開拓疆土,彰顯國威;對內則注重休養生息,減輕民眾負擔。隻可惜呀,自從十幾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拒北關之戰讓國家元氣大傷之後,實在經不起我父王這般胡作非為地瞎折騰啦!”
聽到此處,一直默默傾聽的蕭玨在心中暗自思忖,沒想到這位出自康王府的二公子竟能把局勢分析得如此透徹明了,不由得對他生出一番新的看法來。
“所以你和我說這些是為了什麽?”,蕭玨開門見山的說著。
“自打我父王在落英潭迴來後,便到處打聽你的消息。你自北境而來,雖然傳迴來的情報說,拒北關守將耿炆調遣精兵協助公主剿滅山匪,但各方數據總結過後,他幫的人,應該是你才對。公主並沒有那麽大的能量讓他不惜派遣泰山軍軍頭來參與圍剿山匪。”,趙文淵作揖道。
“北境姓蕭,又能驚動耿炆如此相助,你應該是蕭王爺的後人。。。我不求你原諒我父王做的那些醃臢事,隻求能留他一命。”
“那你應該知道我重返京都的目的,那便是為我蕭家一門數十口人,沉冤昭雪!”,蕭玨冷冷的說,“我留他一命?那我父王與母後被他掣肘,血濺沙場的事,誰來負責?我鎮北王的身上的罵名,誰來負責?那一戰,鎮北軍犧牲了十萬將士,那十萬將士若是真的戰死沙場,也不失為堂堂正正的好漢!可就因為你父王一己之私,引得十萬將士陳屍沙場,魂歸西天。我若留他一命,那數十萬的冤魂,豈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
“你是個明白人,這點我很欣賞你,所以最好不要參與你父王的事。”,蕭玨說罷,轉身而走。
趙文淵看著遠去的背影,不由歎了一口氣。
“父王啊父王,你招惹上的,可不是什麽良善之輩啊。。。”
趙文淵揮了揮手,幾道身影出現在他的麵前。
“樓主!”
“把公主府周圍的人都撤了吧,蕭玨絕無與康王府和解的可能了。。。如今,我們聽風樓可不要去過多的招惹這位爺了。。。”。
說罷,趙文淵從懷中掏出一個烏黑的麵具戴到臉上,策馬向康王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