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三千多人,全麵鋪開在這一線天的兩側。年輕兵士與百姓負責將巨石和圓木扔下去,老弱婦孺也在一旁幫忙運送石塊木料。
下麵拋射而來的箭矢,也被提前安排好的人藤牌攔住。
有幾個精於輕身之法的敵人,憑著輕功攀上了幾丈高的山壁,下一秒便被長槍穿透了胸膛。
幾個拿著長槍的兵卒輕視的看了一眼墜落下去的北狄高手,臉上盡是不屑。
在入山口處,這支隊伍的中部人馬剛剛進山,蕭玨便率著騎軍殺了出來,由於耶律大磐腦子昏了頭,竟讓一部分騎兵在前麵開路,將步兵與輜重留在了後麵。另一部分,現在則是在與耿炆帶領著的大乾邊軍交戰。
很快的,如同熱刀切黃油一般,敵軍的中後部被切為兩截。
已經進山穀的騎軍被滾木礌石所阻礙,死的死傷的傷,原本僅有四米的山路變得更加狹窄,倒在地上的石塊圓木也成為遲滯行進速度的阻礙。
當他們清理石塊的時候,鋪天蓋地的箭矢襲來,使他們不得不尋找地方躲避。但更多的是被箭矢射中,非死即傷。
連著幾波箭矢攻擊後,北狄參軍本以為逃過一劫,紛紛的在石塊,圓木甚至是斷肢中艱難翻行。
可從天而降的火把摧毀了他們最後的希望,無數燃著火焰的火把從天而降,起初他們還能將其熄滅,直至最後整個峽穀中燃起熊熊烈火,正直秋季萬物衰敗,漫山的枯樹與草葉成了這團烈焰巨獸最好的養料。
哀嚎聲,響徹了整個峽穀。
漸漸的,哀嚎聲越來越小,直至隻剩下燃燒的劈啪聲。
空氣中傳來了陣陣腥臭與燒焦的味道。
此一戰,耶律大磐身死,數萬北狄精騎命喪火海。
“將軍,這麽做殺伐不會太重了嗎?”
“是啊……將數萬兵士活活燒死……如此殺戮,恐折陽壽……”
趙淩川站在高處,麵無表情的看著下方燃起的大火。
“麵對的是敵人……你害怕折損陽壽嗎?兩軍交戰,哪有不死人的?他們既然敢犯我邊疆,就要做好死在戰場上的準備。”
趙淩川意氣風發,山風吹的他的戰袍獵獵作響。
“我無愧於心,無愧於天地,有什麽好怕的!這場仗若是不打,你的後人就要替你打。倒不如我們這些前人把仗都打光了,留給後人安安心心的去生活,不好嗎?”
趙淩川望著火海,不知道在想什麽。
隻見那兩位親隨跟在後麵,交頭接耳地小聲嘀咕著。
其中一人滿臉疑惑地說道:“咱這位皇子平日裏也沒見他如此能言善道啊,怎麽今兒個說起話來這般深奧,真是讓人感到詫異。”
另一人則一臉神秘地迴應道:“嗨,你可不知道,我聽說呀,這都是鎮北王說的,好像叫做什麽‘思想教育’!”兩人一邊說著,一邊不時迴頭看看走在前麵的皇子,眼中充滿了好奇與欽佩之色。
後來,大乾史書記載,趙淩川於九十八歲時壽終正寢,諡號忠武……逝世的前一天,還在與麾下將士在自己的壽宴上飲酒舞劍。
與此同時,蕭玨這邊也結束了戰鬥,在北狄大軍中間殺出了一條中空地帶,將一側的士兵趕入了峽穀中。
等待這群士兵的,同樣是滾木礌石,箭矢火燒。
後來統計,峽穀一役,共殲敵十萬不止。大乾部隊後來還將此戰役作為了範例,編入了兵書之中。
留在最末尾的數十萬人,看到遠處峽穀煙塵四起,火光衝天,便沒了戰意。
為首的幾名宗師強者幾經衝殺也沒能衝出團團的包圍。
至死他們才明白,江湖與戰場的區別。戰場上的士兵接到命令,便會源源不斷的朝你殺來,十人不夠就一百人,一百人不夠就一千人,一千人不夠就一萬人!
隻要還沒有成為陸地神仙,你的人力就終有窮盡時。
“哈哈!大侄砸那邊成功啦!”
程皋揮舞著戰斧,整個人像是在血水裏滾過一通似的,表情十分可怖。
泰山軍,軍如其名。臨戰先登,不動如山。
重甲步兵與弓騎兵短兵相接,這就是一場一邊倒的屠殺。
八千泰山軍就像是飲血的棕熊,怒吼的衝入敵陣。
耿炆通過望遠鏡看到了遠處升起的滾滾濃煙,神情激動,這說明敵軍已經被攔截了黑石峽穀。
“聽我將令,全軍壓上去。”
耿炆將旗一揮,麾下將士一個個像是脫了韁的野馬往前衝。
二十萬大軍將北狄殘兵團團包圍,一步步的蠶食。
早在此次戰役開始之前,耿炆就與大家說了此戰的意圖,意在一戰平定北境。
廝殺持續了整整三天,最後以北狄兵團全線崩潰而告終。
耶律大石從另一側繞道趕到時,戰爭已經結束。看著大勢已去,帶著二皇子慕容辰陣前投降。立下誓言,願撤去北狄國號,成為大乾子民。
數月後,蕭玨、趙淩川、耿炆等主要將領帶著慕容辰與耶律大石前往京城,麵見聖上。
其餘將領人馬留在北境,安撫民心。
看著耶律大石這等草原英雄上交北狄國印,趙濟安十分欣喜。下令將大乾子民遷入草原,再將草原百姓遷往關內生活,促進兩方融合。爭取在三至五年間,在草原上建立城池,村鎮。
耶律大石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留在京都,被朝廷委以重任,官拜大乾騎軍指揮一職。統領大乾騎兵的日常操練以及精心挑選優質的戰馬。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管理廣袤無垠的草原地區,大乾王朝決定在草原設立總督府,並選派精明能幹、經驗豐富的大乾官員出任地方總督。這位總督將全權負責治理這片遼闊土地上的各項事務,確保當地社會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
而慕容辰則因出身汗庭對北境草原情況的深入了解,獲封為北狄王。不僅要協助總督妥善處理各類繁雜政務,更需積極采取措施安撫民心,促進民族融合與和諧共處。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趙濟安還是留了一手,將草原兵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裏。
耿炆則是被提拔為北境指揮使,同時繼續擔任拒北關守將一職,總領北境軍政大權,耿夫人獲封誥命。其麾下參戰將士具有封賞。
還免除了北境百姓三年的賦稅,以作為對他們全力支援此次大戰的補償。
至於蕭玨,因康王,齊王的謀反,給了趙濟安一個為鎮北王翻案的機會。
當初算計鎮北王的密信被公之於眾,從京都到地方,百姓們都知道了鎮北王實際上是堅持到了最後一刻,不是因為他指揮失誤才輸了那一場戰爭,他與夫人是真正的英雄。
塵封多年的鎮北王府大門也被打掃幹淨。
蕭玨站在王府內,朝著父母掛像叩首上香。
“兄弟,我答應你的,我一定會做到……那兩個人,逃不了!”
望著牆上的畫像,蕭玨眼神變得無比的堅定。
下麵拋射而來的箭矢,也被提前安排好的人藤牌攔住。
有幾個精於輕身之法的敵人,憑著輕功攀上了幾丈高的山壁,下一秒便被長槍穿透了胸膛。
幾個拿著長槍的兵卒輕視的看了一眼墜落下去的北狄高手,臉上盡是不屑。
在入山口處,這支隊伍的中部人馬剛剛進山,蕭玨便率著騎軍殺了出來,由於耶律大磐腦子昏了頭,竟讓一部分騎兵在前麵開路,將步兵與輜重留在了後麵。另一部分,現在則是在與耿炆帶領著的大乾邊軍交戰。
很快的,如同熱刀切黃油一般,敵軍的中後部被切為兩截。
已經進山穀的騎軍被滾木礌石所阻礙,死的死傷的傷,原本僅有四米的山路變得更加狹窄,倒在地上的石塊圓木也成為遲滯行進速度的阻礙。
當他們清理石塊的時候,鋪天蓋地的箭矢襲來,使他們不得不尋找地方躲避。但更多的是被箭矢射中,非死即傷。
連著幾波箭矢攻擊後,北狄參軍本以為逃過一劫,紛紛的在石塊,圓木甚至是斷肢中艱難翻行。
可從天而降的火把摧毀了他們最後的希望,無數燃著火焰的火把從天而降,起初他們還能將其熄滅,直至最後整個峽穀中燃起熊熊烈火,正直秋季萬物衰敗,漫山的枯樹與草葉成了這團烈焰巨獸最好的養料。
哀嚎聲,響徹了整個峽穀。
漸漸的,哀嚎聲越來越小,直至隻剩下燃燒的劈啪聲。
空氣中傳來了陣陣腥臭與燒焦的味道。
此一戰,耶律大磐身死,數萬北狄精騎命喪火海。
“將軍,這麽做殺伐不會太重了嗎?”
“是啊……將數萬兵士活活燒死……如此殺戮,恐折陽壽……”
趙淩川站在高處,麵無表情的看著下方燃起的大火。
“麵對的是敵人……你害怕折損陽壽嗎?兩軍交戰,哪有不死人的?他們既然敢犯我邊疆,就要做好死在戰場上的準備。”
趙淩川意氣風發,山風吹的他的戰袍獵獵作響。
“我無愧於心,無愧於天地,有什麽好怕的!這場仗若是不打,你的後人就要替你打。倒不如我們這些前人把仗都打光了,留給後人安安心心的去生活,不好嗎?”
趙淩川望著火海,不知道在想什麽。
隻見那兩位親隨跟在後麵,交頭接耳地小聲嘀咕著。
其中一人滿臉疑惑地說道:“咱這位皇子平日裏也沒見他如此能言善道啊,怎麽今兒個說起話來這般深奧,真是讓人感到詫異。”
另一人則一臉神秘地迴應道:“嗨,你可不知道,我聽說呀,這都是鎮北王說的,好像叫做什麽‘思想教育’!”兩人一邊說著,一邊不時迴頭看看走在前麵的皇子,眼中充滿了好奇與欽佩之色。
後來,大乾史書記載,趙淩川於九十八歲時壽終正寢,諡號忠武……逝世的前一天,還在與麾下將士在自己的壽宴上飲酒舞劍。
與此同時,蕭玨這邊也結束了戰鬥,在北狄大軍中間殺出了一條中空地帶,將一側的士兵趕入了峽穀中。
等待這群士兵的,同樣是滾木礌石,箭矢火燒。
後來統計,峽穀一役,共殲敵十萬不止。大乾部隊後來還將此戰役作為了範例,編入了兵書之中。
留在最末尾的數十萬人,看到遠處峽穀煙塵四起,火光衝天,便沒了戰意。
為首的幾名宗師強者幾經衝殺也沒能衝出團團的包圍。
至死他們才明白,江湖與戰場的區別。戰場上的士兵接到命令,便會源源不斷的朝你殺來,十人不夠就一百人,一百人不夠就一千人,一千人不夠就一萬人!
隻要還沒有成為陸地神仙,你的人力就終有窮盡時。
“哈哈!大侄砸那邊成功啦!”
程皋揮舞著戰斧,整個人像是在血水裏滾過一通似的,表情十分可怖。
泰山軍,軍如其名。臨戰先登,不動如山。
重甲步兵與弓騎兵短兵相接,這就是一場一邊倒的屠殺。
八千泰山軍就像是飲血的棕熊,怒吼的衝入敵陣。
耿炆通過望遠鏡看到了遠處升起的滾滾濃煙,神情激動,這說明敵軍已經被攔截了黑石峽穀。
“聽我將令,全軍壓上去。”
耿炆將旗一揮,麾下將士一個個像是脫了韁的野馬往前衝。
二十萬大軍將北狄殘兵團團包圍,一步步的蠶食。
早在此次戰役開始之前,耿炆就與大家說了此戰的意圖,意在一戰平定北境。
廝殺持續了整整三天,最後以北狄兵團全線崩潰而告終。
耶律大石從另一側繞道趕到時,戰爭已經結束。看著大勢已去,帶著二皇子慕容辰陣前投降。立下誓言,願撤去北狄國號,成為大乾子民。
數月後,蕭玨、趙淩川、耿炆等主要將領帶著慕容辰與耶律大石前往京城,麵見聖上。
其餘將領人馬留在北境,安撫民心。
看著耶律大石這等草原英雄上交北狄國印,趙濟安十分欣喜。下令將大乾子民遷入草原,再將草原百姓遷往關內生活,促進兩方融合。爭取在三至五年間,在草原上建立城池,村鎮。
耶律大石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留在京都,被朝廷委以重任,官拜大乾騎軍指揮一職。統領大乾騎兵的日常操練以及精心挑選優質的戰馬。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管理廣袤無垠的草原地區,大乾王朝決定在草原設立總督府,並選派精明能幹、經驗豐富的大乾官員出任地方總督。這位總督將全權負責治理這片遼闊土地上的各項事務,確保當地社會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
而慕容辰則因出身汗庭對北境草原情況的深入了解,獲封為北狄王。不僅要協助總督妥善處理各類繁雜政務,更需積極采取措施安撫民心,促進民族融合與和諧共處。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趙濟安還是留了一手,將草原兵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裏。
耿炆則是被提拔為北境指揮使,同時繼續擔任拒北關守將一職,總領北境軍政大權,耿夫人獲封誥命。其麾下參戰將士具有封賞。
還免除了北境百姓三年的賦稅,以作為對他們全力支援此次大戰的補償。
至於蕭玨,因康王,齊王的謀反,給了趙濟安一個為鎮北王翻案的機會。
當初算計鎮北王的密信被公之於眾,從京都到地方,百姓們都知道了鎮北王實際上是堅持到了最後一刻,不是因為他指揮失誤才輸了那一場戰爭,他與夫人是真正的英雄。
塵封多年的鎮北王府大門也被打掃幹淨。
蕭玨站在王府內,朝著父母掛像叩首上香。
“兄弟,我答應你的,我一定會做到……那兩個人,逃不了!”
望著牆上的畫像,蕭玨眼神變得無比的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