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繼承人的位置,他奪不走
開局朱高煦圍城,忽悠他當皇帝 作者:慵懶的大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界寺。
這裏是道衍和尚居住之地,同時也是大明管理天下寺廟的僧錄司所在地。
楊溥趁著夜色悄悄地去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道衍和尚。
“道衍師傅。”
“這一次你一定要救一救世子呀。”
楊溥一見到道衍和尚,就撲通一聲跪在他麵前乞求道。
“楊大人,你快起來。”
道衍和尚上前,輕輕地把楊溥攙扶了起來。
“世子這次不會有事的。”
“漢王奪不走他的繼承人位置。”
道衍和尚輕聲說道。
“道衍師傅,安南這件事是由世子而起。”
“當初要不是燕王妃攔著,三個月前世子的繼承人位置就被廢黜了。”
“後麵還發生了胡一元截殺護送軍隊的事情,更是惹的燕王勃然大怒。”
“如今漢王三個月不到就徹底平定安南之亂。”
“世子的繼承人之位很可能不保呀。”
楊溥以為道衍和尚隻是在寬慰他,又繼續把整個事情的嚴重性說了出來。
“楊大人,你看我是什麽身份?”
道衍和尚見楊溥不相信他的話,隨即略微嚴肅地問道。
“嗯?”
可他這一問,把楊溥給問懵了。
他不清楚道衍和尚這個問題到底是問他道衍和尚支持誰,還是就是道衍和尚的身份。
“楊大人,你看我穿的什麽?”
道衍和尚拉了拉自己身上的袈裟問道。
“袈裟?”
楊溥有些不確定地迴答道。
“對咯。”
道衍和尚微笑著點了點頭,又繼續問道:“那穿袈裟的人是什麽?”
道衍和尚的語氣像極了大人引導孩子迴答問題,語氣裏充滿了善意和鼓勵。
“和尚?”
楊溥有些遲疑地答道。
“沒錯。”
“我是和尚,是出家人。”
“出家人不打誑語。”
“這是戒律。”
道衍和尚笑著說道。
楊溥聽到道衍和尚繞了這麽大一個圈子,就說個這,心裏有些無語。
可道衍和尚馬上又補充了一句:
“所以我剛才說的漢王奪不走世子的繼承人之位,絕對不會騙你的。”
楊溥有些吃驚,連忙問道:
“道衍師傅此話怎麽講?”
道衍和尚並沒有急著迴答,而是慢悠悠地給楊溥倒了一杯茶。
可現在楊溥哪裏有心思喝茶。
他接過茶杯就一口悶了。
然後他就表情痛苦地噴了出來。
“燙!”
楊溥伸出舌頭像狗一樣,哈著氣。
“楊大人,你這麽著急幹什麽?”
道衍和尚趕緊倒了杯涼水,讓楊溥降溫。
“道...道衍西傅,你就別折騰了。”
“你快說,為什麽世子不會失去繼承人的位置?”
楊溥擺擺手,急切道。
“因為丘福可能兇多吉少了。”
道衍和尚這才緩緩地說出了原因。
“啊?”
楊溥聽到這話,頓時大驚。
“丘福不是前段時間捷報頻傳,多次擊潰韃靼的騎兵,已經率兵深入漠北了嗎?”
“這才十日沒有稟報軍情,很有可能是前方戰況太激烈,或者傳令兵出了問題吧?”
楊溥有些不敢相信丘福會出事。
畢竟他可是靖難名將之一,雖然年過六旬,但依舊生龍活虎的,正是闖的年紀。
“楊大人,按照兵部的規定。”
“無論戰況再激烈,都必須準時準點向京城匯報軍情。”
“而且匯報軍情的時候,一般都是分別派幾隊傳令兵。”
“根本不可能超過十日沒有任何軍情稟報的。”
道衍和尚說著,輕輕地抿了一口茶水。
楊溥聽完道衍的話,在腦子裏仔細思考了一番,確實有道理。
“這丘福在靖難的時候一直跟漢王並肩作戰,兩人交情極深。”
“聽說上次推舉漢王當繼承人的時候,他也在。”
“他要是真的兇多吉少了,那肯定會引得燕王大怒的。”
“因為燕王在他出征之前特意囑咐過他一定不能輕敵冒進。”
楊溥一下子聯想到了丘福和朱高煦的關係。
“沒錯。”
道衍和尚點了點頭。
“丘福戰敗,燕王雖然不會遷怒於漢王,但肯定會考慮支持他的人全是這些武將。”
“因此會慎重考慮重新冊立繼承人的事情。”
楊溥以為是丘福的原因導致朱高煦無法取代朱高熾的繼任人身份。
“非也,非也。”
道衍和尚卻搖了搖頭。
“那是為什麽?”
楊溥不解。
“丘福可是率領十萬大軍遠征漠北。”
“他要是戰敗了,很可能是全軍覆沒。”
“燕王一直都在準備對北方的韃靼和瓦剌用兵。”
“想要一舉消除北方的隱患。”
“這樣一來,他才好取代建文。”
“如今丘福戰敗,十萬精兵全軍覆沒,燕王知道消息後肯定會勃然大怒。”
“以燕王的脾氣,很有可能會親自帶兵北征韃靼。”
“現在漢王立了這麽大軍功,燕王肯定會帶他一同前往,畢竟上陣父子兵嘛。”
道衍和尚說到一半,看到楊溥臉上又有疑問了,於是停下來給他問問題的機會。
“可燕王要是帶漢王一同出征,這不是讓他們更加親近了嗎?”
果然,楊溥又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楊大人,此言差矣。”
道衍和尚搖了搖頭,看著楊溥問道:
“燕王現在的身份是監國,如果他親自帶兵出征,這朝廷由誰來坐鎮呢?”
楊溥這次被點醒了。
“當然是世子來坐鎮。”
“當年靖難的時候,北平就是世子坐鎮,他有經驗。”
楊溥也不顧被燙傷的口腔,臉上露出了欣喜之色。
“世子對於處理國政方麵很有經驗,有他坐鎮後方,燕王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現在大明最大的隱患就是北方,隻要燕王消滅了北方的隱患,大明數十年之內都不會有大的戰事。”
“燕王肯定會想讓百姓休養生息,畢竟已經打了這麽多年的仗了。”
“如果讓漢王繼位,以漢王的性格肯定窮兵黷武,最終讓大明走上大隋的道路。”
“最佳的繼承人隻有世子。”
“燕王想的到這一點。”
“所以世子的位置,漢王奪不走。”
道衍和尚說著又喝了一口茶。
“不愧是道衍師傅。”
“在下真是佩服!佩服!”
楊溥被道衍和尚徹底說服了,情不自禁地抱拳表示尊敬。
“對了,道衍師傅,在下還有一個問題。”
“如果燕王真的帶兵出征,世子監國。”
“萬一被關在孝陵的建文被別有用心的人救出來怎麽辦?”
楊溥突然又想到一個問題。
沒有朱棣在京城鎮場子,萬一潛伏在京城的建文舊部將將他救走怎麽辦?
畢竟建文現在還是皇帝。
這裏是道衍和尚居住之地,同時也是大明管理天下寺廟的僧錄司所在地。
楊溥趁著夜色悄悄地去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道衍和尚。
“道衍師傅。”
“這一次你一定要救一救世子呀。”
楊溥一見到道衍和尚,就撲通一聲跪在他麵前乞求道。
“楊大人,你快起來。”
道衍和尚上前,輕輕地把楊溥攙扶了起來。
“世子這次不會有事的。”
“漢王奪不走他的繼承人位置。”
道衍和尚輕聲說道。
“道衍師傅,安南這件事是由世子而起。”
“當初要不是燕王妃攔著,三個月前世子的繼承人位置就被廢黜了。”
“後麵還發生了胡一元截殺護送軍隊的事情,更是惹的燕王勃然大怒。”
“如今漢王三個月不到就徹底平定安南之亂。”
“世子的繼承人之位很可能不保呀。”
楊溥以為道衍和尚隻是在寬慰他,又繼續把整個事情的嚴重性說了出來。
“楊大人,你看我是什麽身份?”
道衍和尚見楊溥不相信他的話,隨即略微嚴肅地問道。
“嗯?”
可他這一問,把楊溥給問懵了。
他不清楚道衍和尚這個問題到底是問他道衍和尚支持誰,還是就是道衍和尚的身份。
“楊大人,你看我穿的什麽?”
道衍和尚拉了拉自己身上的袈裟問道。
“袈裟?”
楊溥有些不確定地迴答道。
“對咯。”
道衍和尚微笑著點了點頭,又繼續問道:“那穿袈裟的人是什麽?”
道衍和尚的語氣像極了大人引導孩子迴答問題,語氣裏充滿了善意和鼓勵。
“和尚?”
楊溥有些遲疑地答道。
“沒錯。”
“我是和尚,是出家人。”
“出家人不打誑語。”
“這是戒律。”
道衍和尚笑著說道。
楊溥聽到道衍和尚繞了這麽大一個圈子,就說個這,心裏有些無語。
可道衍和尚馬上又補充了一句:
“所以我剛才說的漢王奪不走世子的繼承人之位,絕對不會騙你的。”
楊溥有些吃驚,連忙問道:
“道衍師傅此話怎麽講?”
道衍和尚並沒有急著迴答,而是慢悠悠地給楊溥倒了一杯茶。
可現在楊溥哪裏有心思喝茶。
他接過茶杯就一口悶了。
然後他就表情痛苦地噴了出來。
“燙!”
楊溥伸出舌頭像狗一樣,哈著氣。
“楊大人,你這麽著急幹什麽?”
道衍和尚趕緊倒了杯涼水,讓楊溥降溫。
“道...道衍西傅,你就別折騰了。”
“你快說,為什麽世子不會失去繼承人的位置?”
楊溥擺擺手,急切道。
“因為丘福可能兇多吉少了。”
道衍和尚這才緩緩地說出了原因。
“啊?”
楊溥聽到這話,頓時大驚。
“丘福不是前段時間捷報頻傳,多次擊潰韃靼的騎兵,已經率兵深入漠北了嗎?”
“這才十日沒有稟報軍情,很有可能是前方戰況太激烈,或者傳令兵出了問題吧?”
楊溥有些不敢相信丘福會出事。
畢竟他可是靖難名將之一,雖然年過六旬,但依舊生龍活虎的,正是闖的年紀。
“楊大人,按照兵部的規定。”
“無論戰況再激烈,都必須準時準點向京城匯報軍情。”
“而且匯報軍情的時候,一般都是分別派幾隊傳令兵。”
“根本不可能超過十日沒有任何軍情稟報的。”
道衍和尚說著,輕輕地抿了一口茶水。
楊溥聽完道衍的話,在腦子裏仔細思考了一番,確實有道理。
“這丘福在靖難的時候一直跟漢王並肩作戰,兩人交情極深。”
“聽說上次推舉漢王當繼承人的時候,他也在。”
“他要是真的兇多吉少了,那肯定會引得燕王大怒的。”
“因為燕王在他出征之前特意囑咐過他一定不能輕敵冒進。”
楊溥一下子聯想到了丘福和朱高煦的關係。
“沒錯。”
道衍和尚點了點頭。
“丘福戰敗,燕王雖然不會遷怒於漢王,但肯定會考慮支持他的人全是這些武將。”
“因此會慎重考慮重新冊立繼承人的事情。”
楊溥以為是丘福的原因導致朱高煦無法取代朱高熾的繼任人身份。
“非也,非也。”
道衍和尚卻搖了搖頭。
“那是為什麽?”
楊溥不解。
“丘福可是率領十萬大軍遠征漠北。”
“他要是戰敗了,很可能是全軍覆沒。”
“燕王一直都在準備對北方的韃靼和瓦剌用兵。”
“想要一舉消除北方的隱患。”
“這樣一來,他才好取代建文。”
“如今丘福戰敗,十萬精兵全軍覆沒,燕王知道消息後肯定會勃然大怒。”
“以燕王的脾氣,很有可能會親自帶兵北征韃靼。”
“現在漢王立了這麽大軍功,燕王肯定會帶他一同前往,畢竟上陣父子兵嘛。”
道衍和尚說到一半,看到楊溥臉上又有疑問了,於是停下來給他問問題的機會。
“可燕王要是帶漢王一同出征,這不是讓他們更加親近了嗎?”
果然,楊溥又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楊大人,此言差矣。”
道衍和尚搖了搖頭,看著楊溥問道:
“燕王現在的身份是監國,如果他親自帶兵出征,這朝廷由誰來坐鎮呢?”
楊溥這次被點醒了。
“當然是世子來坐鎮。”
“當年靖難的時候,北平就是世子坐鎮,他有經驗。”
楊溥也不顧被燙傷的口腔,臉上露出了欣喜之色。
“世子對於處理國政方麵很有經驗,有他坐鎮後方,燕王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現在大明最大的隱患就是北方,隻要燕王消滅了北方的隱患,大明數十年之內都不會有大的戰事。”
“燕王肯定會想讓百姓休養生息,畢竟已經打了這麽多年的仗了。”
“如果讓漢王繼位,以漢王的性格肯定窮兵黷武,最終讓大明走上大隋的道路。”
“最佳的繼承人隻有世子。”
“燕王想的到這一點。”
“所以世子的位置,漢王奪不走。”
道衍和尚說著又喝了一口茶。
“不愧是道衍師傅。”
“在下真是佩服!佩服!”
楊溥被道衍和尚徹底說服了,情不自禁地抱拳表示尊敬。
“對了,道衍師傅,在下還有一個問題。”
“如果燕王真的帶兵出征,世子監國。”
“萬一被關在孝陵的建文被別有用心的人救出來怎麽辦?”
楊溥突然又想到一個問題。
沒有朱棣在京城鎮場子,萬一潛伏在京城的建文舊部將將他救走怎麽辦?
畢竟建文現在還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