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評價


    《舊唐書》讚譽張九齡在文學與政事上的卓越表現,稱其為一時之選。讚語中提到,開元年間,朝廷匯聚了眾多英才。然而,曆史常常顯示,人們往往在開始時充滿銳意進取的精神,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變得懈怠,最終可能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唐玄宗初年,君主勵精圖治,對元老重臣極為尊崇,姚崇、宋璟等賢臣的諫言多被采納,因此國家治理得以順利進行,成就斐然。但隨著太平盛世的延續,君主的態度悄然轉變,對於身邊的輔佐大臣不再保持起初的敬重,轉而流露出輕視之意。君主誌得意滿之際,正是忠臣如張九齡竭力諫諍之時,遺憾的是,他的忠言卻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響應。


    這段描述生動地展現了唐朝從興盛到逐漸走向衰落的一個側麵,也反映了張九齡作為一位忠誠正直的大臣,在政治舞台上所麵臨的挑戰和困境。它不僅揭示了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之間的緊密聯係,還體現了曆史上許多明君賢相共同麵對的治理難題——即如何在長久的和平繁榮之後,繼續保持警醒和改革的動力。


    王方慶曾預言:“此子前途無量,必能成就一番偉大事業。”而李林甫則批評張九齡:“他過於拘泥於古義,未能充分理解大局。”然而,最深刻的評價來自於唐玄宗李隆基。在他心中,張九齡不僅是國家的柱石,更是昌盛帝業不可或缺的輔弼之臣。


    李隆基高度讚揚道:


    “支撐大廈者,依賴柱石之力;昌盛大業者,仰仗賢相之輔。張九齡生前享有榮耀之名,其品德和智慧在世時廣受尊崇;逝後,他的美德亦為後人傳頌不絕。為了迴應眾望,並遵循國製,特追贈已故中書令張九齡為司徒,以表彰其卓越貢獻,並派遣使者前往韶州致祭,表達對這位偉大臣子的敬意與懷念。”這段話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對張九齡的高度認可,也反映了他對這位忠誠大臣深深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通過追贈官職和舉行祭祀,唐玄宗表達了對張九齡個人品質和政治才能的最高讚譽,同時也彰顯了君主對於忠臣良將的重視和紀念。


    崔群認為,玄宗任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韓休、張九齡之時,則國泰民安;一旦起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則朝綱紊亂,由此看出用人得失的重要性。元稹也表示,玄宗明皇帝得到姚元崇、宋璟等賢才輔佐,使得國家法度得以維護,社會和諧。司馬光指出,自玄宗即位以來,曆任宰相各有專長,如姚崇通達、宋璟執法、張嘉貞善吏、張說擅文、李元紘和杜暹節儉、韓休與張九齡正直,各展所長。


    吳中複評論道,玄宗早期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為宰相,帶來了盛世;然而,李林甫掌權後,紀綱盡失,治亂分野由此劃定。徐鈞歎息,即便安祿山預兆邊疆禍患,李林甫最終危及社稷,這些明顯的警示當時卻被君主忽視,何須千秋金鑒來記錄這一切呢?


    歸有光讚美道,真正的正直之臣,在萬鈞重壓下不屈服,在雷霆威勢麵前不膽怯,他們直言無隱、剛正不阿、堅定不移、孜孜不倦,使君主為之改容,奸佞為之收斂,四夷聞之而不敢窺伺。古代的正直之臣,像排闥、折檻、引裾、壞麻之類的故事,都是正直的表現。而在曆史上更為重要的正直之臣,如汲黯、蕭望之、李固、宋璟、張九齡、陸贄、李沆、範仲淹、李綱等人,更是如此。


    軼事典故


    民間傳說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張九齡母親盧氏在始興已懷孕滿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見妻身體粗大麵黃體弱,疑是得了黃腫病。一日遇見一個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經診斷後,老先生告訴張九齡之父,“腹中胎兒乃非凡人物,因這個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須到大地方出生。”聽罷先生一言,張家隻好遷到韶州。而張九齡據說就是在那裏出生的。但張九齡出生後也曾返迴始興故裏。始興縣民間流傳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來自張九齡年幼時在石頭塘讀書的經曆。


    超凡天賦


    每年的中秋佳節,詠月的佳句總會在具有中華文化情結的人士心中泛起波瀾。而唐代名相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遠》),正是詠月的千古名句,張九齡,自幼天資聰慧,才智過人,五六歲便能吟詩作對,一時人稱神童。七歲那年春天,張九齡隨家人遊寶林寺。寶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風景秀麗,遊客如雲。張九齡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報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員進香朝拜。殿前香客趕忙迴避。張九齡把進寺前折的桃花藏於袖中,若無其事地看著太守隨從擺弄供品,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太守見九齡活潑天真十分可愛,想試試他的才氣如何。便問:“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個對子,若對上,就給你供果吃。”張九齡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見九齡袖藏桃花,就出了個上聯“白麵書生袖裏暗藏春色”。


    張九齡接口應道:“黃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這小孩真是個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對“一位童子,攀龍攀鳳攀丹桂”,張九齡猛一抬頭,正對麵前三尊大佛像,觸景生情,便應“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太守與隨從無不驚歎:此子日後定非等閑之輩。


    張九齡拿著太守賞給的供果去後麵玩,被一和尚看見,以為他偷吃供果。張九齡說是太守賞賜的,和尚不信,問道:


    “憑什麽說太守給你的?”張九齡訴說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讓張九齡說太守出的對子。張九齡念出太守上聯,和尚又問:


    “那你又是怎應對的。”張九齡靈機一動,便說,我對的下聯是:“滿寺和尚,偷豬偷狗偷青菜。”和尚一聽下聯,心頭一驚,便拔腳要追太守去說個明白。


    動天墨硯


    張九齡家住縣城保安裏,小時候在大鑒寺讀書。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長,墨硯有湯盆般大。有一迴,墨硯被一隻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氣憤,把老鼠捉來釘在木板上,並寫上:“張九齡,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寧。”然後把木板放於江中,說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順流南下,卻是逆水北上。刹時,隻聞鑼鼓聲在江中響起,又見木板去處旌旗飄飄,好象兵馬在押鼠上京。


    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幹裂,禾苗枯萎。人們從早到晚都去大鑒寺求雨。張九齡目睹慘狀,倍感難受,問求雨的人:“你們這樣就能求得到雨嗎?”求雨人說:“求得多了,老天爺就會感動。”張九齡聽後仍說,老天爺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見這個小孩說個不停,不耐煩地說:“有本事你降些雨來。”


    張九齡一聽這話,不聲不響地將他的墨硯放在地上,兩手捧著墨磨了起來。求雨人奇怪,問他要幹什麽。張九齡說:“我要寫狀子告老天爺。”大家以為小孩說氣話,不作理會。誰知,墨硯裏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來越黑,待把一整條墨磨完,天空已烏雲密布,電閃雷鳴。這時,九齡猛然拿起墨硯往天上一潑,隻聽嘩啦一聲,那盤墨水即化作傾盆大雨落了下來。全城的人都從家裏跑出來,讓雨水淋個痛快。打這時候起,張九齡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憶l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憶lt並收藏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