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評價


    後世的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先推崇房玄齡,稱頌道:“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新唐書》中記載,房玄齡執掌國政期間,日夜勤勉不懈,盡忠職守。他以公心竭誠為國家效力,希望每一件事都能恰如其分地處理好。房玄齡沒有嫉妒之心,聽到別人的長處,就像自己擁有那樣高興;對於吏治,他既有明達的理解,又能以優雅的文化修養來修飾;在討論法律和政策時,力求寬厚和平等。


    房玄齡不以自己的長處苛求他人,選人用人時從不追求完美,不論出身高低,隻要才能適合就能得到任用。即使有時因為某些事情被責備,他也總是誠懇地請罪,表現出敬畏和謙遜的態度。


    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稱讚房玄齡,認為他是幕後的智囊,對穩定國家和社會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唐太宗形容房玄齡器宇深邃,風度宏遠,名譽遠播,品德高尚,才德兼備,是時代中的傑出人物。從輔佐霸業開始,到新王朝建立之後,房玄齡一直致力於協助太宗治理國家,使國家走向繁榮和平。盡管身居要職,但他始終保持著謙遜低調的態度,多次因健康原因請求退隱,展現了一位真正賢臣的品格。


    唐初四大名相王珪評價說:“房玄齡一心為國,知無不為,這一點我自愧不如。”擔任過宰相的唐代文學家常袞也表示,在武德和貞觀年間,像魏徵、王珪、李靖、李積、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大臣們,他們扶助國家命運,辛勤工作,保護人民,不惜犧牲自己,他們的美德與忠誠足以感動上天,即使歲月流逝,他們的光輝事跡依然為人所銘記。


    曾任宰相的政治家李絳則迴憶說,當年太宗治理天下之時,房玄齡和杜如晦輔助皇帝,魏徵和王珪規諫缺失,溫彥博和戴胄彌補政務上的不足,李靖和李積訓練軍隊,因此外族畏懼,全國安寧。唐史學家柳芳更進一步指出,房玄齡幫助太宗平定天下,並最終擔任宰相長達三十二年,被稱為賢相。他的美德幾乎不留痕跡,卻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太宗平定禍亂,而房玄齡從不炫耀自己的功勞;麵對善諫的大臣,房玄齡讚美他們的賢能;對於善於帶兵的大將,房玄齡推行他們的軍事策略。他使得所有有能力的人都能共同輔佐太宗,實現太平盛世,並且將所有的善行歸功於君主,這正是一個真正的賢相應有的行為!


    晚唐詩人、文學家皮日休以詩表達對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崇敬之情,描述了他們如何在貧賤中結伴同行,脫離亂世,追隨真主,以卓越的才能治理國家,影響深遠,成為千古傳頌的名臣。杜牧讚揚了房玄齡和王猛(王景略)兩位賢臣,他們至死不忘輔佐君主、拯救百姓的使命,而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耀和利益。


    五代時期政治家劉昫在評論中提到,房、杜二人的智慧雖然不能超越孔丘、孟軻,但他們在遇到明君的情況下,能夠製定合適的策略,達成國家的升平。他還比較了房玄齡和管仲、子產,以及杜如晦和鮑叔、罕虎,說明他們之間相似的關係和作用。


    北宋文學家和史學家宋祁也在著作中高度評價了房玄齡,認為他和太宗一起建立了輝煌的功績,這些功績曆經數百年仍然被人銘記,甚至超過了漢代蕭何、曹參的成就。他強調了房玄齡作為宰相的重要性,以及他在幕後默默工作的精神。


    《房玄齡碑》中寫道,聖賢同德,君臣協力,天地得以迅速平定,邊疆得以安寧。《曆代古人像讚》中也稱讚房玄齡輔佐文皇,功居第一,遺表之諫體現了精忠報國的精神。


    北宋大臣趙元僖認為,唐太宗擁有魏征、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良臣,而唐玄宗則有姚崇、魏知古,都是被委以重任、托付心腹的人物,他們鞏固了帝業,安定了國家,使宗廟祭祀得以延續,曆史記錄更加輝煌,這正是因為任用了合適的人才。


    宋代詩人和散文家歐陽澈也列舉了曆史上諸多優秀的政治家,如範蠡、周瑜、趙充國、周亞夫、樊噲、房玄齡和李靖,認為他們的存在確保了國家的富強和安定。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唐太宗舉兵晉陽,平隋之亂,則有劉弘基、李積、李靖、房玄齡、杜如晦之流致其勳。”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嶽,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唐代文學家和詩人杜牧曾言:“苻秦之相王猛,在將終之際猶不忘國事,警戒後人以備禍患;大唐太尉房玄齡,臨終上表勸阻伐遼,以免生靈塗炭。這兩位賢臣,在世時德行與功業皆卓爾不群,即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心係輔佐君主、救濟蒼生的大業,而非汲汲於個人的榮耀或私利。”


    在這段話中,杜牧通過讚揚王猛和房玄齡兩位賢臣的高尚情操,表達了對他們一生致力於國家治理和人民福祉的高度敬意,並強調真正的賢臣應當將輔佐君主、服務百姓視為己任,而不應追求個人的名聲和利益。


    長孫皇後也曾向夫君李世民進言,稱讚房玄齡侍奉陛下時間最長,做事小心謹慎,參與了許多重要的決策,從未泄露過任何秘密,除非發生重大變故,否則不應輕易放棄這樣一位得力助手。


    軼事典故


    醋壇子


    根據傳說,唐代宰相房玄齡的夫人以其強烈的嫉妒心聞名,這段趣聞成為了“吃醋”一詞的由來。故事發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當時房玄齡在朝中擔任要職,但他的妻子卻以嚴厲和專製的態度管理著家庭事務,事無巨細都親自操持,不容許他人插手。


    一日,唐太宗設宴款待開國功臣,在酒席間,同僚們玩笑般地慫恿房玄齡誇耀自己不怕老婆。帶著幾分醉意,房玄齡順口附和了幾句。不料,唐太宗當真了,一時興起便賜予房玄齡兩位美女作為妾侍。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恩寵,房玄齡陷入了兩難境地——一邊是皇帝的旨意,另一邊是他那位強勢且細心的妻子。


    在朋友尉遲敬德的鼓勵下,房玄齡硬著頭皮將兩位美人帶迴了家。然而,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他的妻子對這兩個新麵孔極為不滿,大發雷霆,不僅痛罵了房玄齡,還動手驅趕了那兩位美人。很快,這件事傳到了唐太宗耳中,他認為這是個教訓宰相夫人的好機會,於是召見了房玄齡和他的妻子。


    見到二人後,唐太宗提出了一個看似殘酷的選擇:要麽接受美人,要麽喝下所謂的“毒酒”。房玄齡深知夫人性情剛烈,擔心她會選擇後者,急忙跪地求饒。而房夫人,在權衡利弊之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喝下“毒酒”,以此表明自己的決心。眾目睽睽之下,她一口氣喝光了整壇液體,讓所有人都為之震驚。但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原來所謂的“毒酒”不過是普通的食醋,根本無害。


    目睹這一切,唐太宗感歎道:“房夫人,朕本想借此讓你明白過分嫉妒的危害,但你對丈夫如此深情,朕也不忍苛責。”盡管口中酸澀難耐,但房夫人內心卻是歡喜不已,因為她的勇敢舉動換來了丈夫的安全與和諧的家庭。房玄齡也從憂慮轉為欣慰。


    從此以後,“吃醋”這個詞便成了形容女性之間因愛情或婚姻關係產生的嫉妒情緒的代名詞,流傳至今。這個故事不僅展示了古代宮廷生活中的一些趣味片段,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忠誠、智慧以及幽默的獨特理解。


    房玄齡和李世民之間有著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這些故事不僅反映了兩人之間的深厚友誼和合作,也展現了唐朝初期政治舞台上的智慧與謀略。


    1. 知人善任:


    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非常重視選拔賢能之士。他深知房玄齡的才能,任命其為宰相,負責朝廷的重要事務。據傳,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裏的“人”就包括了像房玄齡這樣的賢臣。房玄齡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忠誠輔佐李世民,成為唐太宗最為倚重的大臣之一。


    2. 房謀杜斷:


    房玄齡與另一位大臣杜如晦並稱“房謀杜斷”,指的是兩人在決策時的不同作用。房玄齡善於出謀劃策,而杜如晦則擅長決斷執行。兩者配合默契,共同輔佐李世民處理國家大事,使得唐朝初期政通人和、國力強盛。這一組合體現了李世民用人之智,能夠將不同特長的人才結合在一起,發揮最大的效能。


    3. 諫止伐遼:


    晚年的房玄齡對李世民欲發動對高句麗(今朝鮮半島)的戰爭表示擔憂,認為此舉可能勞民傷財,不利於國家穩定。於是他在臨終前上表勸阻,希望李世民能以百姓福祉為重,避免不必要的軍事行動。雖然最終未能改變李世民的決心,但房玄齡的忠言直諫顯示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也為後世所稱道。


    4. 三顧茅廬式的求賢若渴:


    在秦王李世民即位之前,為了網羅天下英才,他曾多次親自拜訪隱居的房玄齡,請其出山相助。這種禮賢下士的行為類似於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彰顯了李世民對於人才的高度重視和求賢若渴的態度。房玄齡最終被李世民的誠意打動,決定入朝為官,開始了兩人長達數十年的合作曆程。


    5. 房玄齡病逝後的追思:


    房玄齡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悲痛,並給予極高的評價。據說,李世民曾下令停止一日的朝會,以表達對這位老臣的哀悼之情。他還親自撰寫碑文,表彰房玄齡一生的功績,將其視為自己最親密且值得信賴的助手之一。


    這些典故不僅是曆史文獻中的記載,更成為了中華文化中關於君臣關係和領導藝術的經典範例,流傳至今。它們展示了唐太宗李世民與房玄齡之間超越普通君臣關係的深厚情誼,以及兩人共同締造出盛世大唐的曆史貢獻。


    祖籍爭議


    關於房玄齡的祖籍問題,確實存在不同的說法。根據史書記載,房玄齡的祖籍被記錄為齊州臨淄,但具體位置在現代地理上的對應則有不同的解讀。以下是兩種主要的觀點:


    1. 章丘說:一些學者認為房玄齡的祖籍位於今天的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莊鎮房莊村。這種觀點的支持者基於地方誌和其他曆史文獻,指出該地區與房氏家族有著密切的曆史聯係,並且當地也有許多關於房玄齡及其家族的文化遺跡和傳說。


    2. 臨淄說:另一些史學家則傾向於認為房玄齡的祖籍應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北部。這一派的觀點主要依據於古代行政區劃的變化以及對“齊州臨淄”地理位置的不同理解。臨淄作為古代齊國的都城,擁有悠久的曆史文化背景,也可能是房玄齡祖先居住的地方。


    這兩種說法各有其證據的支持,而之所以產生爭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古代地名與現今的地名之間的變遷,加上史料記載有時不夠詳盡或明確,導致了後世對於具體地點的不同解釋。此外,由於家族遷徙等因素,也可能使得確切的祖籍難以完全確定。


    學術界對於此類爭議通常會繼續進行研究,通過更多的考古發現、文獻考證等手段來逐步接近真相。然而,在沒有新的確鑿證據出現之前,房玄齡的具體祖籍所在仍然可能保持一定的爭議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憶l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憶lt並收藏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