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唐憲宗李純:奮發有為的皇帝(中)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6.平淮西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義(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去世,其子吳元濟隱瞞了其父離去的消息,並擅自接管了兵權。淮西節度使駐於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地處中原,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自李希烈以來,淮西一直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平定蜀中之後,唐憲宗便有意向攻取淮西。宰相李吉甫也力主討伐淮西。麵對這種情況,張弘靖建議皇帝先以禮相待:為吳少陽停止上朝表示哀悼,追贈官爵,派遣使者吊喪,並贈送助喪財物;等淮西出現對朝廷不恭的行為後再動用武力。唐憲宗采納了這一建議,遣工部員外郎李君何前往吊祭。
然而,吳元濟拒絕迎接敕使,並發兵四處侵擾,屠戮舜陽、焚燒葉縣、掠奪魯山和襄城等地,導致關東地區震動,李君何也因無法進入淮西隻好返迴。見此情形,唐憲宗決心討伐淮西。十月,他任命忠武節度副使李光顏為節度使,嚴綬為申光蔡招撫使,統領各路兵馬討伐吳元濟。
淮西之戰牽涉到山東、河北割據勢力的存亡。吳元濟縱兵抵抗,而王承宗、李師道則暗中配合,給予其政治聲援和軍事援助。吳元濟向恆、鄆兩地求救,王承宗與李師道多次上表請求赦免吳元濟,但唐憲宗李純不予答應。於是李師道派出兩千兵力聲稱支援官軍,實際上卻在軍事上製肘官軍的行動。此外,他還派刺客攻擊河陽轉運院,造成重大損失,一時間“人情恇懼”,群臣多請罷兵。然而,唐憲宗堅決削藩,不同意罷兵。
隨著戰事的拖延,諸軍討伐淮西久未有功。元和十年(815年)五月,唐憲宗派遣禦史中丞裴度前往行營宣慰,觀察用兵形勢。裴度迴朝後,分析了淮西必勝的形勢,推薦李光顏為將。不久後,李光顏在時曲(陳州殷水縣西南)大敗淮西兵,淮西軍隊就此潰散。同時,裴度多次上奏指出山南東道節度使、淮西招撫使嚴綬並非將帥之才,不堪平叛重任。唐憲宗最終在年底罷去了嚴綬的節度使和招撫使職務。
同年,李師道派出刺客謀害宰相武元衡和裴度,導致武元衡身亡,裴度重傷。長安城因此大駭,大臣都不敢出門。早朝時,唐憲宗在禦殿久等,官員仍未齊集。唐憲宗下令搜捕刺客,京城展開大規模搜索。一些朝臣還請求罷免裴度的官職,試圖安撫王承宗、李師道,但憲宗憤怒地拒絕:
“如果罷免裴度,就等於讓奸計得逞,朝廷綱紀如何維持?朕任用裴度一人,足以擊敗這兩個亂臣賊子。”
裴度因傷請假二十餘日後,憲宗下詔派衛兵夜守裴度私宅,內宮使臣接連前往慰問。裴度傷愈後,李純召他入宮對話,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裴度向李純進言:“淮西是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已經討伐,兩河藩鎮跋扈者將視此為高下,不可中途而廢。”憲宗與裴度在削藩見解上完全一致,繼續堅定推進削藩政策。
唐憲宗曾詢問群臣討伐吳元濟是否妥當。多數朝臣認為還是罷兵赦罪為上策;翰林學士錢徽、蕭俛等人在延英殿對策,試圖借此使朝廷停止軍事行動。唯有裴度堅稱吳元濟不可赦免。
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蔡州行營的唐鄧節度使高霞寓在鐵城之戰中慘敗於淮西軍,幾乎全軍覆沒,他自己也僅保住了性命,狼狽撤迴。宰相們以為憲宗皇帝必定會對長期用兵感到厭倦,準備提議停止征討。然而,在眾宰輔剛要啟奏時,憲宗說道:“勝敗乃兵家常事。若王師每次出戰都不該失敗,那麽自古以來朝廷用兵豈非易如反掌?屢戰屢勝,就不應留下這號兇賊。今日隻論此次用兵該與不該,以及朝廷決斷處置是否妥當,各位隻需在關鍵問題上做出處理。將帥不合適的,立即撤換,毋須遲疑;兵力不足的,迅速給予接應。怎能因一個將領的失利,就放棄既定的大計?”於是,大臣們不敢再提罷兵之事,平定淮西的計劃這才得以繼續推行。
到了元和十二年(817年),官軍討伐淮西已經四年,仍未取得勝利,“度支供餉,不勝其弊,諸將玩寇相視,未有成功”,這讓唐憲宗李純深感憂慮。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以勞損軍力、耗費財賦為由,意圖勸皇帝罷兵。這時候裴度迴應說:“臣請求親自前往督戰。”
次日,在延英殿再次討論此事。待李逢吉等離開後,憲宗對裴度說:“卿真能替朕出巡嗎?”裴度匍匐流淚道:“臣與此賊誓不兩立!”憲宗深受感動,隨後任命裴度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蔡州刺史,並擔任彰義軍節度使及申、光、蔡州觀察使,兼任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
八月初,裴度出發前往淮西,唐憲宗李純親自為他送行。裴度抵達前線後,便成為了督軍統帥,並選擇郾城作為指揮所。當時,各道軍隊中都有宦官監軍,影響了主將的指揮權,“勝則(宦官)先使獻捷,不利則陵挫百端”。裴度當即奏請免除監軍,使得諸將能夠不受拘束地專掌軍事,這樣作戰更為有效。裴度治軍嚴謹,“軍法嚴肅,號令畫一”,使得官軍接連取得勝利。
十月十四日,唐州和鄧州節度使李愬親自率領三千人為中軍,命李佑、李憲領牙隊三千人作為前鋒,李進誠率三千人作為後軍,趁著風雪向東行軍,直奔吳元濟的營壘蔡州。盡管路上風雪極大,甚至刮裂了旌旗,但李愬仍冒雪日夜兼程,於十五日四鼓時分突襲到了蔡州城下,城頭守軍竟無人察覺。於是官軍迅速攻下了蔡州。吳元濟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得跪地請降,之後被押往了長安,並於十一月斬首。至此,淮西長達三十多年的割據狀態被徹底解除。
7.進討李師道
朝廷對淮西的用兵,使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感到了威脅。於是采取了表麵上聲援助官軍討伐吳元濟,實際上暗中支持吳元濟的兩麵派手法,企圖借此鞏固自己的地位。平定淮西之後,唐憲宗指揮的削藩,形勢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朝廷逐漸占據了優勢。麵對這一局勢,李師道深感恐懼,最初他還表示願意獻地歸順朝廷,並以長子入京師為質子,但最終李師道還是選擇了舉兵叛唐。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唐憲宗調遣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諸鎮前往討伐李師道。在大兵壓境的壓力下,淄青軍內部的矛盾激化,都知兵馬使劉悟最終除掉了李師道,於是,淄、青、江三州之地迅速被朝廷平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軍節度使韓弘入朝,並兩次貢獻大量絹帛、金銀和馬匹,請求留在京師。憲宗任命韓弘為司徒兼中書令,另以吏部尚書張弘靖充任宣武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因討伐李師道有功,憲宗封他為侍中。為了向皇帝表示忠心,田弘正讓他的兄弟子侄都到朝廷任職。以上充分說明了唐憲宗李純在削弱藩鎮勢力、加強朝廷集權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唐憲宗的為政舉措
政治清明
1.任用賢能,削弱藩鎮
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先後任用了一批年輕有為、忠讜有才幹且力主削藩、反對宦官幹預軍政的宰相。這些賢臣包括裴垍、李絳等,他們堅決主張削弱地方藩鎮勢力,維護中央權威。通過這一係列人事安排,憲宗成功平息了多次藩鎮叛亂,使得“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的繁榮景象。
2.鼓勵直言進諫
唐憲宗周圍還聚集了一批極言直諫、維護政治清明的大臣。例如,翰林學士、左拾遺白居易反對宦官吐突承璀掛帥出征,主張國家征戰應責成將帥;東台禦史元稹糾劾不法行為,與中使抗爭;刑部侍郎韓愈則諫止憲宗迎佛骨佞佛。這些大臣的存在,不僅增強了君臣之間的信任,也為朝廷帶來了更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有助於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經濟成果
1.減輕賦稅負擔
在經濟上,憲宗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來減輕人民負擔並增加國庫收入。首先,他任命裴垍為宰相,推行減輕江淮地區賦稅的政策。裴垍下令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律按省估計算,觀察使先稅所治理州以自給,不足部分再征收所屬州的稅。此舉顯著緩解了江淮人民的經濟壓力,使他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
2.營田養兵計劃
憲宗任用李絳為宰相,李絳提出並在北方實施了營田養兵計劃。元和七年(812年),李絳奏請在振武、天德兩地開墾良田約一萬頃,以節省財政開支並增強邊防力量。憲宗批準了他的提議,並命度支使盧坦負責具體經略。經過四年時間的努力,共開墾農田四千八百頃,收獲穀物四千餘萬斛,每年節省度支錢二十餘萬緡,邊防依賴此計劃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3.提高稅收效率
同時,憲宗還委任了一批擅長理財的官員擔任重要職務。元和元年(806年),李巽被任命為度支鹽鐵轉運使,在其任期內,李巽大幅提高了稅收效率,第一年征課所入即達到了劉晏最高年份的水平,第二年更是超過了這個數字,第三年增加了180萬緡。舊製規定每年從江淮運送五十萬斛米到河陰,但長期以來未能達到這個數目,隻有在李巽任職的三年間實現了目標。
4.改革江淮財政管理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河東節度使李鄘接替李巽擔任諸道鹽鐵轉運使。同年,李巽推薦彬州司馬程異(王叔文黨,八司馬之一)為揚子留後,程異複任淮南等五道兩稅使,對江淮地區的財政管理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革,進一步鏟除了存在的弊端。至元和六年(811年)四月,鹽鐵轉運使王播報告稱,江淮河嶺以南、兗鄆等鹽院在元和五年收入賣鹽價錢六百九十八萬五千五百貫,而到了元和六年,因天下豐收,米價跌至每鬥僅值二錢。
唐憲宗在位期間通過一係列明智的決策和有效的治理手段,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政治與經濟問題,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憲宗的統治時期被視為唐朝晚期的一個小高潮,對於維持社會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軍事成就
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的元和年間(806-820年),唐朝針對叛亂的藩鎮及少數民族發動了一係列軍事行動,成功鞏固了中央集權,並恢複了國家的統一與穩定。以下是這些關鍵戰事的詳細描述:
1. 平定夏綏楊惠琳之亂:元和元年(806年)
指揮官:張承金
結果:河東、天德軍聯合作戰,成功擊斬楊惠琳,迅速平定了此次叛亂。
2. 平定西川劉辟之亂:元和元年(806年)
指揮官:高崇文
結果:高崇文率軍擊敗劉辟,後者被俘送往長安處決,西川地區重歸唐朝統治之下。
3. 平定鎮海李錡之亂:元和二年(807年)
指揮官:王鍔等
結果:李錡被其部下擒獲並送往長安處決,鎮海地區的叛亂得以平息。
4. 攻伐成德王承宗:元和五年(810年)至元和十三年(818年)
指揮官:吐突承璀、盧從史、田弘正等
結果:麵對長期僵持的局麵,朝廷未能迅速取勝。最終,在淮西之亂平息後,王承宗主動獻地謝罪,雙方達成和平協議。
5. 平定溪峒張伯靖之亂: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
指揮官:崔能、嚴綬、柳公綽等
結果:通過嚴綬的招降策略,張伯靖選擇上表請求隸屬於荊南節度使,避免了進一步衝突。
6. 平定淮西吳元濟之亂:元和九年(814年)至元和十二年(817年)
指揮官:裴度、李光顏、李愬、烏重胤等
結果:經過三年艱苦作戰,憲宗派遣宰相裴度親自督戰,李愬雪夜奇襲蔡州,成功擒獲吳元濟,標誌著淮西叛亂的徹底平定。
7. 平定淄青李師道之亂:元和十三年(818年)至元和十四年(819年)
指揮官:李光顏、李愬、田弘正、韓弘等
結果:唐軍四麵圍攻,取得多次勝利。最終,由於內部兵變,李師道被自己的部下斬首,淄青地區重新歸附唐朝。
元和年間的一係列軍事行動不僅展示了唐朝強大的軍事實力,也反映了憲宗時期政治清明、用人得當的良好局麵。特別是像高崇文、裴度、李愬等將領的出色表現,為唐朝的中興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勝利對於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唐朝後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些成功的軍事行動,李純不僅解決了困擾多年的藩鎮問題,還增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文化教育振興措施
在整頓政治的同時,唐憲宗李純也對教育進行了重要改革,使官學得以振興。其主要措施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麵:
1. 慎擇學官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發布的《改元元和敕》中,憲宗將國子監的整頓列為刷新政治的重要內容之一。強調更新國子監的領導層和師資隊伍,優先從朝官中選調德才兼備者擔任祭酒、司業及學官,確保教育質量。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環境。
2. 嚴肅學規
新任國子祭酒馮伉上任後發現,部分老學生不勤學業,視國子監為免費食宿之地,不服管教且製造爭端。為此,馮伉提出《奏請整頓學事》,建議通過嚴格的學規和考試製度進行管理,並對嚴重違反學規或學業成績未達標的生員予以清除或解退。這些措施得到了憲宗的支持並立即實施,顯著改善了學風。嚴格的管理製度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律性,也增強了學術氛圍。
3. 控製規模
由於戰爭年代財政緊張,國子監的學生人數逐漸減少,各館學生名額不成比例。元和二年(807年)十二月,國子監請求確定兩京諸館學生員額共六百五十人。當時在監學生人數不足這一規模,因此唐憲宗要求禮部準額補置,以補足員額為限。此舉明確了唐後期兩京國子監的法定學生名額,穩定了基本規模。通過合理控製學生人數,保證了教育資源的有效分配,提升了整體教育質量。
4. 抽俸修監
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一月和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二月,國子祭酒鄭餘慶鑒於長期戰亂導致國家財政困難,難以修葺國子監,兩次奏請從在京文官的俸祿中抽取一部分用於修繕和擴建兩京國子監。此方案既不增加國家財政負擔,又解決了國學修複的問題。李純批準了這項提議,開創了官員捐獻支持教育恢複的先例。通過這種方式,國子監的設施得到了有效維護和改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通過這些具體的改革措施,唐憲宗李純不僅提升了國子監的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還為後來的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舉措體現了他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支持,促進了唐代教育體係的健康發展。李純的文教改革不僅為當時的學子創造了更好的學習條件,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他的努力使得唐朝的教育製度更加完善,培養了一大批有識之士,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貢獻。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義(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去世,其子吳元濟隱瞞了其父離去的消息,並擅自接管了兵權。淮西節度使駐於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地處中原,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自李希烈以來,淮西一直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平定蜀中之後,唐憲宗便有意向攻取淮西。宰相李吉甫也力主討伐淮西。麵對這種情況,張弘靖建議皇帝先以禮相待:為吳少陽停止上朝表示哀悼,追贈官爵,派遣使者吊喪,並贈送助喪財物;等淮西出現對朝廷不恭的行為後再動用武力。唐憲宗采納了這一建議,遣工部員外郎李君何前往吊祭。
然而,吳元濟拒絕迎接敕使,並發兵四處侵擾,屠戮舜陽、焚燒葉縣、掠奪魯山和襄城等地,導致關東地區震動,李君何也因無法進入淮西隻好返迴。見此情形,唐憲宗決心討伐淮西。十月,他任命忠武節度副使李光顏為節度使,嚴綬為申光蔡招撫使,統領各路兵馬討伐吳元濟。
淮西之戰牽涉到山東、河北割據勢力的存亡。吳元濟縱兵抵抗,而王承宗、李師道則暗中配合,給予其政治聲援和軍事援助。吳元濟向恆、鄆兩地求救,王承宗與李師道多次上表請求赦免吳元濟,但唐憲宗李純不予答應。於是李師道派出兩千兵力聲稱支援官軍,實際上卻在軍事上製肘官軍的行動。此外,他還派刺客攻擊河陽轉運院,造成重大損失,一時間“人情恇懼”,群臣多請罷兵。然而,唐憲宗堅決削藩,不同意罷兵。
隨著戰事的拖延,諸軍討伐淮西久未有功。元和十年(815年)五月,唐憲宗派遣禦史中丞裴度前往行營宣慰,觀察用兵形勢。裴度迴朝後,分析了淮西必勝的形勢,推薦李光顏為將。不久後,李光顏在時曲(陳州殷水縣西南)大敗淮西兵,淮西軍隊就此潰散。同時,裴度多次上奏指出山南東道節度使、淮西招撫使嚴綬並非將帥之才,不堪平叛重任。唐憲宗最終在年底罷去了嚴綬的節度使和招撫使職務。
同年,李師道派出刺客謀害宰相武元衡和裴度,導致武元衡身亡,裴度重傷。長安城因此大駭,大臣都不敢出門。早朝時,唐憲宗在禦殿久等,官員仍未齊集。唐憲宗下令搜捕刺客,京城展開大規模搜索。一些朝臣還請求罷免裴度的官職,試圖安撫王承宗、李師道,但憲宗憤怒地拒絕:
“如果罷免裴度,就等於讓奸計得逞,朝廷綱紀如何維持?朕任用裴度一人,足以擊敗這兩個亂臣賊子。”
裴度因傷請假二十餘日後,憲宗下詔派衛兵夜守裴度私宅,內宮使臣接連前往慰問。裴度傷愈後,李純召他入宮對話,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裴度向李純進言:“淮西是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已經討伐,兩河藩鎮跋扈者將視此為高下,不可中途而廢。”憲宗與裴度在削藩見解上完全一致,繼續堅定推進削藩政策。
唐憲宗曾詢問群臣討伐吳元濟是否妥當。多數朝臣認為還是罷兵赦罪為上策;翰林學士錢徽、蕭俛等人在延英殿對策,試圖借此使朝廷停止軍事行動。唯有裴度堅稱吳元濟不可赦免。
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蔡州行營的唐鄧節度使高霞寓在鐵城之戰中慘敗於淮西軍,幾乎全軍覆沒,他自己也僅保住了性命,狼狽撤迴。宰相們以為憲宗皇帝必定會對長期用兵感到厭倦,準備提議停止征討。然而,在眾宰輔剛要啟奏時,憲宗說道:“勝敗乃兵家常事。若王師每次出戰都不該失敗,那麽自古以來朝廷用兵豈非易如反掌?屢戰屢勝,就不應留下這號兇賊。今日隻論此次用兵該與不該,以及朝廷決斷處置是否妥當,各位隻需在關鍵問題上做出處理。將帥不合適的,立即撤換,毋須遲疑;兵力不足的,迅速給予接應。怎能因一個將領的失利,就放棄既定的大計?”於是,大臣們不敢再提罷兵之事,平定淮西的計劃這才得以繼續推行。
到了元和十二年(817年),官軍討伐淮西已經四年,仍未取得勝利,“度支供餉,不勝其弊,諸將玩寇相視,未有成功”,這讓唐憲宗李純深感憂慮。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以勞損軍力、耗費財賦為由,意圖勸皇帝罷兵。這時候裴度迴應說:“臣請求親自前往督戰。”
次日,在延英殿再次討論此事。待李逢吉等離開後,憲宗對裴度說:“卿真能替朕出巡嗎?”裴度匍匐流淚道:“臣與此賊誓不兩立!”憲宗深受感動,隨後任命裴度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蔡州刺史,並擔任彰義軍節度使及申、光、蔡州觀察使,兼任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
八月初,裴度出發前往淮西,唐憲宗李純親自為他送行。裴度抵達前線後,便成為了督軍統帥,並選擇郾城作為指揮所。當時,各道軍隊中都有宦官監軍,影響了主將的指揮權,“勝則(宦官)先使獻捷,不利則陵挫百端”。裴度當即奏請免除監軍,使得諸將能夠不受拘束地專掌軍事,這樣作戰更為有效。裴度治軍嚴謹,“軍法嚴肅,號令畫一”,使得官軍接連取得勝利。
十月十四日,唐州和鄧州節度使李愬親自率領三千人為中軍,命李佑、李憲領牙隊三千人作為前鋒,李進誠率三千人作為後軍,趁著風雪向東行軍,直奔吳元濟的營壘蔡州。盡管路上風雪極大,甚至刮裂了旌旗,但李愬仍冒雪日夜兼程,於十五日四鼓時分突襲到了蔡州城下,城頭守軍竟無人察覺。於是官軍迅速攻下了蔡州。吳元濟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得跪地請降,之後被押往了長安,並於十一月斬首。至此,淮西長達三十多年的割據狀態被徹底解除。
7.進討李師道
朝廷對淮西的用兵,使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感到了威脅。於是采取了表麵上聲援助官軍討伐吳元濟,實際上暗中支持吳元濟的兩麵派手法,企圖借此鞏固自己的地位。平定淮西之後,唐憲宗指揮的削藩,形勢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朝廷逐漸占據了優勢。麵對這一局勢,李師道深感恐懼,最初他還表示願意獻地歸順朝廷,並以長子入京師為質子,但最終李師道還是選擇了舉兵叛唐。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唐憲宗調遣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諸鎮前往討伐李師道。在大兵壓境的壓力下,淄青軍內部的矛盾激化,都知兵馬使劉悟最終除掉了李師道,於是,淄、青、江三州之地迅速被朝廷平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軍節度使韓弘入朝,並兩次貢獻大量絹帛、金銀和馬匹,請求留在京師。憲宗任命韓弘為司徒兼中書令,另以吏部尚書張弘靖充任宣武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因討伐李師道有功,憲宗封他為侍中。為了向皇帝表示忠心,田弘正讓他的兄弟子侄都到朝廷任職。以上充分說明了唐憲宗李純在削弱藩鎮勢力、加強朝廷集權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唐憲宗的為政舉措
政治清明
1.任用賢能,削弱藩鎮
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先後任用了一批年輕有為、忠讜有才幹且力主削藩、反對宦官幹預軍政的宰相。這些賢臣包括裴垍、李絳等,他們堅決主張削弱地方藩鎮勢力,維護中央權威。通過這一係列人事安排,憲宗成功平息了多次藩鎮叛亂,使得“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的繁榮景象。
2.鼓勵直言進諫
唐憲宗周圍還聚集了一批極言直諫、維護政治清明的大臣。例如,翰林學士、左拾遺白居易反對宦官吐突承璀掛帥出征,主張國家征戰應責成將帥;東台禦史元稹糾劾不法行為,與中使抗爭;刑部侍郎韓愈則諫止憲宗迎佛骨佞佛。這些大臣的存在,不僅增強了君臣之間的信任,也為朝廷帶來了更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有助於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經濟成果
1.減輕賦稅負擔
在經濟上,憲宗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來減輕人民負擔並增加國庫收入。首先,他任命裴垍為宰相,推行減輕江淮地區賦稅的政策。裴垍下令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律按省估計算,觀察使先稅所治理州以自給,不足部分再征收所屬州的稅。此舉顯著緩解了江淮人民的經濟壓力,使他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
2.營田養兵計劃
憲宗任用李絳為宰相,李絳提出並在北方實施了營田養兵計劃。元和七年(812年),李絳奏請在振武、天德兩地開墾良田約一萬頃,以節省財政開支並增強邊防力量。憲宗批準了他的提議,並命度支使盧坦負責具體經略。經過四年時間的努力,共開墾農田四千八百頃,收獲穀物四千餘萬斛,每年節省度支錢二十餘萬緡,邊防依賴此計劃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3.提高稅收效率
同時,憲宗還委任了一批擅長理財的官員擔任重要職務。元和元年(806年),李巽被任命為度支鹽鐵轉運使,在其任期內,李巽大幅提高了稅收效率,第一年征課所入即達到了劉晏最高年份的水平,第二年更是超過了這個數字,第三年增加了180萬緡。舊製規定每年從江淮運送五十萬斛米到河陰,但長期以來未能達到這個數目,隻有在李巽任職的三年間實現了目標。
4.改革江淮財政管理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河東節度使李鄘接替李巽擔任諸道鹽鐵轉運使。同年,李巽推薦彬州司馬程異(王叔文黨,八司馬之一)為揚子留後,程異複任淮南等五道兩稅使,對江淮地區的財政管理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革,進一步鏟除了存在的弊端。至元和六年(811年)四月,鹽鐵轉運使王播報告稱,江淮河嶺以南、兗鄆等鹽院在元和五年收入賣鹽價錢六百九十八萬五千五百貫,而到了元和六年,因天下豐收,米價跌至每鬥僅值二錢。
唐憲宗在位期間通過一係列明智的決策和有效的治理手段,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政治與經濟問題,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憲宗的統治時期被視為唐朝晚期的一個小高潮,對於維持社會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軍事成就
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的元和年間(806-820年),唐朝針對叛亂的藩鎮及少數民族發動了一係列軍事行動,成功鞏固了中央集權,並恢複了國家的統一與穩定。以下是這些關鍵戰事的詳細描述:
1. 平定夏綏楊惠琳之亂:元和元年(806年)
指揮官:張承金
結果:河東、天德軍聯合作戰,成功擊斬楊惠琳,迅速平定了此次叛亂。
2. 平定西川劉辟之亂:元和元年(806年)
指揮官:高崇文
結果:高崇文率軍擊敗劉辟,後者被俘送往長安處決,西川地區重歸唐朝統治之下。
3. 平定鎮海李錡之亂:元和二年(807年)
指揮官:王鍔等
結果:李錡被其部下擒獲並送往長安處決,鎮海地區的叛亂得以平息。
4. 攻伐成德王承宗:元和五年(810年)至元和十三年(818年)
指揮官:吐突承璀、盧從史、田弘正等
結果:麵對長期僵持的局麵,朝廷未能迅速取勝。最終,在淮西之亂平息後,王承宗主動獻地謝罪,雙方達成和平協議。
5. 平定溪峒張伯靖之亂: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
指揮官:崔能、嚴綬、柳公綽等
結果:通過嚴綬的招降策略,張伯靖選擇上表請求隸屬於荊南節度使,避免了進一步衝突。
6. 平定淮西吳元濟之亂:元和九年(814年)至元和十二年(817年)
指揮官:裴度、李光顏、李愬、烏重胤等
結果:經過三年艱苦作戰,憲宗派遣宰相裴度親自督戰,李愬雪夜奇襲蔡州,成功擒獲吳元濟,標誌著淮西叛亂的徹底平定。
7. 平定淄青李師道之亂:元和十三年(818年)至元和十四年(819年)
指揮官:李光顏、李愬、田弘正、韓弘等
結果:唐軍四麵圍攻,取得多次勝利。最終,由於內部兵變,李師道被自己的部下斬首,淄青地區重新歸附唐朝。
元和年間的一係列軍事行動不僅展示了唐朝強大的軍事實力,也反映了憲宗時期政治清明、用人得當的良好局麵。特別是像高崇文、裴度、李愬等將領的出色表現,為唐朝的中興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勝利對於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唐朝後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些成功的軍事行動,李純不僅解決了困擾多年的藩鎮問題,還增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文化教育振興措施
在整頓政治的同時,唐憲宗李純也對教育進行了重要改革,使官學得以振興。其主要措施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麵:
1. 慎擇學官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發布的《改元元和敕》中,憲宗將國子監的整頓列為刷新政治的重要內容之一。強調更新國子監的領導層和師資隊伍,優先從朝官中選調德才兼備者擔任祭酒、司業及學官,確保教育質量。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環境。
2. 嚴肅學規
新任國子祭酒馮伉上任後發現,部分老學生不勤學業,視國子監為免費食宿之地,不服管教且製造爭端。為此,馮伉提出《奏請整頓學事》,建議通過嚴格的學規和考試製度進行管理,並對嚴重違反學規或學業成績未達標的生員予以清除或解退。這些措施得到了憲宗的支持並立即實施,顯著改善了學風。嚴格的管理製度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律性,也增強了學術氛圍。
3. 控製規模
由於戰爭年代財政緊張,國子監的學生人數逐漸減少,各館學生名額不成比例。元和二年(807年)十二月,國子監請求確定兩京諸館學生員額共六百五十人。當時在監學生人數不足這一規模,因此唐憲宗要求禮部準額補置,以補足員額為限。此舉明確了唐後期兩京國子監的法定學生名額,穩定了基本規模。通過合理控製學生人數,保證了教育資源的有效分配,提升了整體教育質量。
4. 抽俸修監
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一月和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二月,國子祭酒鄭餘慶鑒於長期戰亂導致國家財政困難,難以修葺國子監,兩次奏請從在京文官的俸祿中抽取一部分用於修繕和擴建兩京國子監。此方案既不增加國家財政負擔,又解決了國學修複的問題。李純批準了這項提議,開創了官員捐獻支持教育恢複的先例。通過這種方式,國子監的設施得到了有效維護和改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通過這些具體的改革措施,唐憲宗李純不僅提升了國子監的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還為後來的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舉措體現了他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支持,促進了唐代教育體係的健康發展。李純的文教改革不僅為當時的學子創造了更好的學習條件,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他的努力使得唐朝的教育製度更加完善,培養了一大批有識之士,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