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愛好者


    武則天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也是文學和藝術領域的愛好者與推動者。她廣涉文史,擁有非凡的詩才。在昭儀時期,她撰寫了《內訓》,成為皇後後又編纂了《外戚誡》。作為女皇,她召集了多位文學侍臣,如周茂思、範履冰等人,共同編纂了《要覽》、《字海》以及《樂書要錄》等多部重要著作。


    武則天個人作品包括《垂拱集》100卷和《金輪集》10卷,可惜這些都已經散佚。現存有她撰寫的《臣軌》2卷,經由《粵雅堂叢書》根據日本《佚存叢書》本刊行。她的詩歌創作也被廣泛收錄,《全唐詩》中記載有其46首詩作,而《全唐詩外編》和《全唐詩續拾》還補充了3首詩及1首詩序。此外,《全唐文》中也記錄了她的4卷文章。


    在書法方麵,武則天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她擅長飛白書、行書和草書,特別是“飛白”這種難度極高的書法形式,在筆畫中展現出絲絲露白的特點,顯得格外高雅。據說,她曾以飛白書為大臣們題寫名字,並得到高度評價。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她在聖曆二年(699年)赴嵩山封禪時所作的《升仙太子碑》,該碑不僅文字優美,而且書法造詣深厚,碑額上的“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即是以飛白體書寫,成為了曆代書法愛好者的珍品。此外,還有《薦福寺題額》、《崇福寺題額》等傳世之作,盡管許多原跡已經散失。


    音樂舞蹈上,武則天同樣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支持。她禦製了大量雅樂作品,例如《明堂樂章》和《大饗拜洛樂章》,極大地促進了當時音樂文化的繁榮。她組建了一支名為“十萬宮廷樂”的樂隊,規模宏大,堪稱曆史之最。長壽二年(693年),她親自製作的《神宮大樂》更是動用了九百名舞者進行表演。據典籍記載,唐朝曆代帝王禦製的坐、立部伎作品共有十四部,其中四部出自武則天之手,分別是《天授樂》、《長壽樂》、《鳥歌萬歲樂》和《聖壽樂》,這不僅是數量上的領先,更反映了她在音樂創作方麵的獨特貢獻。這些作品後來流傳至日本,被尊奉為雅樂,證明了武則天在音樂文化上的深遠影響。


    關於武則天的一些逸事


    女主武王


    在武則天幼年時期,便有傳奇故事圍繞著她的命運展開。據傳,著名的相士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時,便驚異於她的骨相,預言:“夫人的骨相非凡,定能生下貴子!”楊氏遂將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領出,請袁天罡為他們相麵。然而,袁天罡認為二人雖可官至三品,但僅能保家,並非大貴之命。接著,楊氏又讓長女武順接受相麵,袁天罡評斷她“貴而不利夫”。


    最後,當保姆抱著繈褓中的武則天出現時,為了迷惑袁天罡,特意讓她穿上男裝。然而,袁天罡一見便大為震驚,稱其“龍瞳鳳頸”,預示著極貴的命運。並進一步預言:“若是女子,則前程不可限量,將來必為天下之主。”


    貞觀年間,天空出現了不同尋常的天文現象——太白金星多次在白天顯現。太史令李淳風據此占卜,得出“女主昌”的結論。此時民間廣為流傳《秘記》中關於“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預言,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滿。一次酒宴上,左武衛將軍李君羨因其小名“五娘子”及籍貫與“武”字相關而引起了唐太宗的猜忌,最終被處決。


    麵對《秘記》的預言,太宗私下詢問李淳風是否可信。李淳風解釋說,根據天象和曆數的觀察,這位未來的女主已經在宮中,是陛下的妻妾之一,並將在三十年內成為天下之主,甚至可能對李唐皇室構成威脅。太宗考慮過將所有可疑之人處死,但李淳風警告說,這是天命所歸,無法改變。即使現在除了她,未來也可能出現更強大的人來取代她,而且如果她老了登基,或許會心存善念,減少禍害。太宗聽從了李淳風的建議,未再追究此事。到了天授二年(691年),即武則天稱帝後的第二年,李君羨的家屬入朝申冤。


    武則天這才意識到自己是“女主武王”的預言主角,於是追複了李君羨的官爵,並以禮改葬,彰顯了一種曆史的輪迴與正義的迴歸。這段傳說不僅為武則天的統治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中國對於天象、相術以及預言的重視,同時也展示了武則天如何巧妙地處理曆史遺留問題,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情詩訴衷情


    唐太宗李世民離開之後,當時還是才人的武則天被送往了感業寺削發為尼,遠離了宮廷的繁華與紛爭。然而,在寂靜的寺廟裏,她的思緒常常飄迴到過去,特別是與太子李治之間的那份特殊情感。在那段孤寂的日子裏,武則天寫下了動人心弦的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此詩不僅表達了她對往昔愛情的深切懷念,也成為了她內心世界的一個真實寫照。


    夫妻永恆的結合


    武則天與李治的關係超越了普通的夫妻之情,他們更是政治上的緊密夥伴。即使歲月流轉,武則天對李治的感情依舊深厚。當高宗離世後,武則天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撰寫了祭文,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逝去伴侶的無盡哀思和敬意。她堅持自己走後要與李治合葬,這不僅是出於對丈夫的深情厚誼,也是為了見證兩人共同走過的風雨曆程。


    因此,二人的陵墓是按照合葬墓的標準精心設計建造而成,也象征著這對曆史情侶永恆的結合。這首情詩與那篇祭文,一前一後,見證了武則天對李治從初遇到相伴一生的情感變遷,體現了她作為女性內心深處的柔情與堅韌。


    武則天真容考究


    關於武則天的容貌,曆史文獻中留有一些描述。據《舊唐書》記載,她的女兒太平公主繼承了母親的外貌特征,表現為體態豐滿、額頭方正、麵頰寬闊,這符合唐代的審美標準,由此推測武則天應該也有類似的容貌特點。此外,武則天在年長稱帝之時,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外表狀態,大概是因為駐顏有術,會塗脂抹粉,即便與年輕的子孫們站在一起,也難以看出她的年紀。


    不過對於武則天的真實麵容,後世缺乏直接且可信的圖像資料作為參考。現存的一些圖像和雕塑作品,如《曆代古人像讚》中的畫像,可能因成書較晚及作者的態度而帶有偏見;《唐後行從圖》的真實性也存在爭議;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雖然有傳說是依據武則天的形象雕刻,但這一說法並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至於四川廣元皇澤寺內的武則天塑像,盡管可能是基於某種原型創作,但由於原件已損毀,修複後的版本難以準確反映武則天的真實麵貌。因此,後世隻能通過文字記錄去想象這位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的容貌,而對於其真實樣子的具體了解,則受限於史料的局限性。


    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任與提拔


    狄仁傑與武則天之間的合作堪稱是中國曆史上君臣關係的典範,展現了明君與賢臣相互成就的可能性。武則天對狄仁傑的才能極為賞識,從他擔任小官時便逐步予以提拔,直至擢升為宰相。狄仁傑以其公正無私、廉潔奉公和卓越的斷案能力贏得了“神探”的美譽,成為朝野上下敬重的賢臣。武則天深知狄仁傑的價值,給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他得以施展非凡的政治智慧。


    在武則天的支持下,狄仁傑不僅促進了政治清明,還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始終保持著正直的人格,即便麵對複雜的政治環境,也能堅持原則,不畏權貴,維護正義。例如,在討論修建巨大佛像的計劃時,狄仁傑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反對意見,指出這樣的項目將耗費過多資源,不利於國家和百姓的生活。武則天虛心聽取了他的建議,顯示了她對狄仁傑的高度信任。


    當武則天步入晚年,狄仁傑以其過人的智慧和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懷,巧妙而堅定地勸說這位女皇將政權平穩過渡給李唐皇室。他的努力最終也促成了唐中宗李顯的複位,為唐朝的延續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狄仁傑頗具勇氣和正義感,在朝廷中多次冒著風險保護那些被誣陷的大臣。比如,在魏元忠遭受不實指控、性命垂危之際,狄仁傑挺身而出,憑借他的機智和公正的立場,成功保全了魏元忠的生命,體現了他的個人魅力與高尚品德,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尊敬。


    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狄仁傑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大事和未來的穩定。武則天得知他病情嚴重特意前來探視。在狄仁傑的床邊,女皇關心地詢問他對朝中接班人有什麽建議,因為這關係到國家未來的穩定與發展。盡管身體無法行動,狄仁傑還是努力思考,推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張柬之。狄仁傑認為,張柬之不僅聰明能幹,而且為人正直,是個值得信賴的人選,定能承擔重任。


    這次會麵不僅體現了武則天對狄仁傑的高度信任,也反映了狄仁傑對人才的深刻洞察。張柬之後來果然不負眾望,在恢複唐朝正統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事情不僅突顯了狄仁傑的智慧和正直,也展現了武則天作為一位女皇知人善任的優秀領導力。狄仁傑與武則天之間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成為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


    武則天對駱賓王的賞識


    在徐敬業起兵反叛期間,他邀請了才華橫溢的駱賓王加入其幕府,並請駱賓王撰寫了著名的《討武曌檄》。這篇檄文以犀利的言辭批評了武則天,指責她“偽臨朝”,並非出身高貴,晚年行為不端,甚至有損宮廷尊嚴,表達了人神共憤的情緒。文章條理清晰,論據充分,極具說服力。


    當武則天讀到這份檄文時,她立刻被文中展現的才情所打動。據說她詢問身邊的大臣:“這檄文是誰寫的?”得知是駱賓王的手筆後,武則天並未因此而震怒或追究責任,反而惋惜地評論道:


    “這是宰相的過失。像這樣的人才,竟然得不到重用,實在是可惜了!”武則天的反應顯示了她對駱賓王文學才能的高度賞識,同時也反映了她作為一個統治者對於人才價值的重視。盡管駱賓王站在了她的對立麵,但武則天仍然能夠超越個人立場,認可並讚美敵方陣營中的傑出人物。這種胸襟和氣度,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之問與《早秋上陽宮侍宴序》


    “我金輪聖神皇帝垂妙覺,撫鴻勳,出軒宮而鎮紫微,卷翬衣而襲元袞,釋罘祝網,萬族鹹寧。革故維新,五刑不用,潤玉律而含元氣,轉金渾而調順晷。”


    有一次,武則天在宮中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詩歌比賽,這場文學盛宴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前來一展才華。在這群傑出的參賽者中,有一位名叫宋之問的年輕人。他的詩作猶如天籟之音,令人心醉神迷。然而,由於出身低微,宋之問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自卑感,擔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武則天獨具慧眼,她注意到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於是,她親自走到了宋之問麵前,並微笑著讚揚了他的詩作,還稱其為當世奇才。不僅如此,武則天還當場授予他官職,讓他成為了一名備受尊敬的朝廷官員。


    曆史評價


    吳晗在其著作中提到,武則天在中國唐代曆史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她不僅打破了地域與門閥的限製,還通過科舉製度選拔人才,從而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官員。這一政策在她的統治時期內持續實施,為後來唐玄宗時代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際上,開元盛世初期的許多政策都是直接繼承自武則天時期的。


    迴顧唐朝曆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發展脈絡:唐太宗李世民奠定了基礎,而武則天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最終迎來了開元盛世的輝煌。在武則天當政前後大約五十年的時間裏,唐朝經曆了顯著的進步。農業生產得到了提升,土地被更有效地開發利用,人口增長,疆域擴展,文化交流頻繁,與多國建立了廣泛的經濟聯係。尤為重要的是,開元盛世的主要政治領袖們大多是在武則天時代受到培養和提拔的。因此可以說,沒有武則天時期的長期穩定與發展,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將難以實現。


    尚鉞在《中國曆史綱要》一書中評價:武則天執政時期,唐帝國依然展現出了上升的發展趨勢。對內,通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科舉製度,為國家選拔人才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平台;對外,則積極抵禦來自突厥、吐蕃和契丹等周邊民族的侵擾,並持續維護西域交通線的暢通,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在多個層麵上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白壽彝在同一著作中也對武則天進行了描述,他認為,武則天是一個兼具才能與政治野心的人物。在位時重視賢才的選拔,先後任用了如李昭德、狄仁傑、姚崇等一批傑出的政治家擔任宰相協助治理國家。武則天雖然親近一些奸佞之人,啟用了嚴酷的官員,但她能夠有效地控製這些人,防止他們獲得過大權力。在她掌權的五十年間,盡管李唐皇室的權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但太宗李世民所建立的政治格局得以延續,而社會經濟也在這段時間裏保持了發展的勢頭。


    烏廷玉:“武則天執政以來,繼續推行唐初的基本國策:堅持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壓抑部分士族,扶助新興庶族;反對民族壓迫,保衛邊防安全。她雖然沒有重大建樹,但並沒有把唐朝引向衰敗。”(《隋唐史話》)


    吳楓:“武則天當政,嚴重打擊了長期把持政權的大官僚貴族集團,通過各種辦法——尤其是科舉製,給中小地主階級開辟了廣闊的政治前途,一方麵促進了中央集權政治的發展,另一方麵給唐玄宗統治時代選拔了較有作為的官僚,其主要政策就當時社會來講,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隋唐五代史》)


    吳澤:“武則天當政的五十年中,堅持太宗、高宗的反士族鬥爭的政治道路,穩固發展了‘貞觀之治’,把曆史推進了一大步,其政策對維護國家長期的和平統一,對唐代社會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為其後的‘開元之治’準備了條件,打下了基礎。因此武則天在唐代前期和太宗、玄宗同是中心人物,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他對武周後期的弊政,也給予揭露。”(《關於武則天在曆史中的作用問題》)


    崔瑞德:“對於這位敢於推翻李唐皇室並像男人一樣潑辣地實行統治的女人,盡管儒家曆史學家們都對其進行惡毒攻擊和抱敵對態度,但是武曌顯然具有特殊的才能,對政治具有天賦,並且非常善於操縱宮廷的權力結構。她之所以能非凡地攫取到權力,是由於她的傑出的才能、堅毅的決心和識別人的能力,再加上她的冷酷、肆無忌憚和政治上的機會主義。她對敵人和對手表現出的殘忍和報複心,這在中國曆史上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劍橋中國隋唐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憶l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憶lt並收藏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