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才女到女皇:武則天是如何改寫曆史的(上)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則天,即武曌,是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也是傑出的政治家。她出生於唐代初期的並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為開國功臣武士彠的次女。武則天不僅因其性別而在曆史上占據特殊地位,更因她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改革措施對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她在690年至705年間作為大周皇帝統治中國,期間推行了一係列重要的政策與改革。
武則天的政治生涯始於十四歲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她被召迴宮中,封為昭儀,並在655年成為皇後。作為皇後,她逐漸獲得了更多的權力,與高宗共同治理國家,被稱為“二聖”。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以皇太後身份繼續影響政局,在690年自立為“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建立了武周政權。
武則天統治期間實施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包括開創殿試、武舉等製度,並采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她的這些軍事策略也幫助穩定了邊疆。然而,武則天的統治並非沒有爭議,在任期間任用酷吏,導致了許多無辜之人受到迫害而亡。
705年,由於健康原因,武則天被迫退位,之後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後”。武則天的統治時期被視為連接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重要階段,對唐朝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顯赫的家族背景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來自隋朝皇室,父親武士彠早期在木材貿易中積累了財富,家境富裕。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對抗隋朝時,武家曾給予他特別的支持與資助。因此,在唐朝建立後,武士彠因為早期的支持而被授予高官,最終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並被封為應國公。
盡管武家原本屬於庶族地主官僚家庭,但隨著武士彠的地位提升,其家族也進入了高級士族的行列。所以,武則天並非出身於普通的庶族家庭,而是出身於一個新晉升的士族官僚家庭。
武則天的家庭構成較為複雜,她有異母兄武元慶和另一位異母兄弟武元爽,還有兩位同母姐姐,分別是韓國夫人武順和郭夫人。635年,父親武士彠去世後,母親楊氏在家族中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來自堂兄武惟良、武懷運以及異母兄弟武元爽的不尊重。
為了遠離這些家庭紛爭與冷遇,武則天選擇陪伴母親楊氏移居長安,開啟了新的生活。這次搬遷對武則天而言意義重大,不僅讓她逃離了家族內部的矛盾,也使她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天地,為日後步入政壇鋪墊了道路。
容貌出眾被召入宮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到洛陽行宮時,聽聞14歲的武瞾容貌出眾,於是便召她入宮,封為了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在入宮之前,武則天與母親楊氏告別時表現得很堅強,並且安慰哭哭啼啼的母親說侍奉皇帝是一份榮耀,不應該以淚洗麵。
關於武則天在唐太宗時期的宮廷生活,曆史記錄的並不多。最著名的故事是她曾表示自己可以馴服那匹叫獅子驄的難以駕馭的烈馬,她聲稱需要鐵鞭、鐵棍和匕首三種工具來製服這匹馬。這一果敢行為當時贏得了太宗皇帝的讚賞。然而,盡管武則天有如此英勇之舉,卻在唐太宗在位期間沒有得到特別的寵愛,在宮中當了長達十二年的才人,地位也沒有顯著提升。不過,在李世民病重期間,武則天有機會接觸到了當時的太子李治,並逐漸與他建立了感情。這段關係也為她後來在宮廷中的崛起做了鋪墊。
二度入宮獲高宗寵愛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在李世民周年忌日的祭奠活動中,唐高宗李治前往感業寺進香時與武則天重逢。兩人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王皇後當時因為無子而失寵,察覺到武則天對李治的影響,決定主動提議將她重新納入宮中,意圖借此打擊自己的情敵蕭淑妃。李治早有此意,因此立即同意了王皇後的建議。
次年,即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孝服期滿後,武則天再度入宮,並很快生下了皇子李弘。迴宮後的武則天迅速獲得了李治的寵愛,成功地在宮廷鬥爭中擊敗了蕭淑妃,並且在永徽三年(652年)五月被封為了二品昭儀。盡管王皇後和蕭淑妃不斷試圖通過讒言來損害武則天的形象,但高宗李治並沒有因此疏遠她。
殘酷的宮鬥
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在永徽五年(654年),武則天產下了長女安定思公主。不久之後,發生了一件具有爭議性的事件:當王皇後看望並逗弄過公主離開後,武則天趁身邊無人在,便狠心的掐死了尚在繈褓中的公主,並立刻蓋上被子掩蓋了這一事實。當李治前來探視時,發現女兒已死,武則天便借機哭哭啼啼指責是王皇後所為,這也導致了李治對王皇後產生了極大的不滿,並萌生了“廢王立武”的念頭。
不過《舊唐書》和《唐會要》僅記錄了公主突然死亡的事實,並未提及具體的死因,因此關於公主之死以及武則天是否直接參與其中,至今仍有爭議。隨著時間推移,李治打算提升武則天的地位至一品宸妃,但遭到了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強烈反對,最終未能實現。
與高宗李治的關係
關於武則天與李治之間具體的情感性質——即是否有“真愛”存在——這更多的是後世文學、戲劇和影視作品中的討論話題。這些創作通常基於有限的曆史資料和個人解讀,通過藝術手法來填補曆史空白,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盡管如此,不可否認的是,武則天和李治之間的關係超越了簡單的君臣或夫妻關係,它既包含了深厚的情感成分,也有著複雜的政治考量。
最佳拍檔
在永徽年間,唐高宗李治的皇權受到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的嚴重限製。這些大臣強烈反對李治“廢王立武”的意圖,使得武則天的政治晉升道路充滿挑戰。然而,李治希望通過廢黜王皇後並立武則天為後,來重振皇權,並削弱元老大臣的勢力。因此,武則天逐漸成為了李治政治上的重要盟友。
穩坐皇後寶座
永徽六年(655年),一係列關鍵事件加速了這一進程。武則天編寫《內訓》一書,同年中書舍人李義府率先支持“廢王立武”,獲得了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隨後,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也轉而支持武則天。尤其是元老李積表態稱“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的這番話很快扭轉了局麵。最終,在十月十三日,李治頒布詔書,以“陰謀下毒”這項罪名廢黜王皇後和蕭淑妃為庶人,並流放她們的家族成員。七天後,李治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後。
次年,即永徽七年(656年),武則天被允許進見宗廟,其父武士彠被追封為司徒,母親楊氏加封為代國夫人,武則天撰寫了《外戚誡》以迴應外界的批評。
打擊門閥鞏固皇權
顯慶二年(657年),李治與武則天移居洛陽,並將之設為東都。至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李治聯手,對長孫無忌、於誌寧、韓瑗、來濟等人進行了削職免官和貶黜,從而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關隴集團,對反對者起到了震懾作用,同時也改變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局麵,標誌著關隴集團自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通過這些行動,李治和武則天成功地鞏固了皇權,為後續政策的推行鋪平了道路。
參與朝政管理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李治因風疾發作,無法處理國家大事,遂讓武則天參與朝政管理。盡管初期二人合作順利,但隨著時間推移,分歧逐漸顯現。龍朔元年(661年),武則天提出禁止婦女從事俳優之戲的建議被采納;同年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和群臣勸阻下放棄。隨著權力的增長,武則天從最初的“屈身忍辱,奉順上意”轉為“專作威福”,開始限製唐高宗的決策自由,引發了他的不滿。
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儀提議廢後,唐高宗同意並命其起草詔書。然而,這一消息不慎泄露給了武則天,她迅速向李治申訴,使其改變了主意,並將責任推給上官儀。自此以後,武則天在政治上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垂簾聽政”,大小事務皆與聞決斷,國政大權逐漸歸於中宮。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武則天積極推動封禪泰山,強調女性在祭祀儀式中的作用,最終自己擔任亞獻。此外,她在農業政策上也有建樹,編撰農書《兆人本業》頒行天下,重視田地開墾和糧食儲備,同時也對佛教表現出尊崇和支持。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病情加重時曾考慮禪位給武則天,但因宰相郝處俊的反對而未果。武則天隨後召集文人學士修撰多部書籍,並讓他們參與朝廷奏議,以分割宰相權力。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崩於洛陽貞觀殿,臨終遺詔令太子李顯即位,並在必要時由武則天決定重大軍國事務。四日後,李顯即位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後,標誌著武則天正式走上前台,開始了她對唐朝政治的深刻影響。
廢中宗臨朝稱製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唐中宗李顯意圖任命韋皇後之父韋玄貞為侍中,遭到宰相裴炎的反對。麵對李顯的不滿與衝動言論,武則天果斷采取行動,廢黜李顯為廬陵王並流放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即唐睿宗。然而,實權依舊掌握在武則天手中,她繼續臨朝稱製,掌控國家大事。
同年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將東都洛陽更名為神都,並對官服顏色、職省名稱等進行改革,賜宮城名為太初宮。同月,前揚州司馬徐敬業以扶持廬陵王為名,在揚州起兵反武。武則天迅速派遣李孝逸率大軍鎮壓,十一月,徐敬業兵敗,叛亂平息。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武則天頒布詔書,允許官員和百姓自薦求仕,廣開言路。次年正月,盡管名義上還政於李旦,但因李旦“奉表固讓”,武則天實際上並未放棄權力,繼續臨朝稱製。三月,她設立了四個銅匭,分別為延恩、招諫、申冤、通玄,鼓勵民眾上書言事,此舉對穩定朝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寬泛的選官機製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並推動政治革新,武則天大力扶植庶族地主官僚,積極搜羅人才,堅固其統治基礎:
1. 製舉與策問:武則天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尋訪賢才,並將他們送往京城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大唐新語》記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製者向萬人,則天禦洛城南門,親自臨試。”成績優異者不論出身背景,均破格錄用,擔任重要職務。
2. 自薦製度:下令允許從九品以上官員至普通百姓均可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進一步拓寬了選才渠道,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機會進入仕途。
3. 科舉改革與發展: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為主的科舉製度,不僅增加了考試科目,還大幅提高了錄取人數。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貞觀年間增加了一倍以上。
此外,武則天首創殿試製度,如載初二年(690年)二月,“太後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長安二年(702年),又“初設武舉”,從而擴大了選官範圍。
搜羅人才廣納諫言
盡管武則天的選官政策有時顯得寬泛,甚至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但她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唐玄宗實現“開元盛世”的名臣賢相,如姚崇、宋璟等。
正如《新唐書》所言:“太後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因此,武則天一朝被譽為“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賢臣均在其列。陸贄評價道:“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
武則天對有才能和學識的人士尤為賞識,能夠從廣泛搜羅的人才中識別並重用賢能之士。她不僅善於發現人才,更懂得如何合理任用,使得眾多英賢甘心為她效力。
通過設立多種渠道廣納諫言,並且真正尊重和采納合理的建議,武則天不僅展示了作為君主的智慧與胸懷,也為唐朝的政治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這種做法,使得更多的聲音能夠被聽到,促進了政策的優化和社會的進步。同時,這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一個國家若要長治久安,必須重視傾聽不同的聲音,勇於接受批評與建議。
剪除唐宗室勢力
隨著武則天權力的鞏固,她開始翦除唐朝宗室勢力。垂拱四年(688年),琅邪王李衝和越王李貞分別在博州和豫州起兵反抗,均迅速失敗。武則天隨後展開了大規模的清洗,迫使多名親王及其親信遇害而亡,進一步削弱了李唐宗室的力量。
同年五月,武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十二月,她在洛水邊舉行盛大的受圖儀式,象征著她的統治得到了上天的認可。同時,她命人在洛陽建造了宏偉的明堂——萬象神宮,成為當時政治與宗教的重要象征,吸引了各國使節前來祝賀。
載初元年(690年)七月,《大雲經》的出現宣稱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則天借此機會下令頒行《大雲經》,在全國各地設立大雲寺講解此經,並提高佛教的地位超越道教,為她最終登基稱帝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這一係列措施,武則天不僅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也為日後正式建立武周政權鋪平了道路。
武則天的政治生涯始於十四歲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她被召迴宮中,封為昭儀,並在655年成為皇後。作為皇後,她逐漸獲得了更多的權力,與高宗共同治理國家,被稱為“二聖”。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以皇太後身份繼續影響政局,在690年自立為“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建立了武周政權。
武則天統治期間實施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包括開創殿試、武舉等製度,並采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她的這些軍事策略也幫助穩定了邊疆。然而,武則天的統治並非沒有爭議,在任期間任用酷吏,導致了許多無辜之人受到迫害而亡。
705年,由於健康原因,武則天被迫退位,之後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後”。武則天的統治時期被視為連接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重要階段,對唐朝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顯赫的家族背景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來自隋朝皇室,父親武士彠早期在木材貿易中積累了財富,家境富裕。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對抗隋朝時,武家曾給予他特別的支持與資助。因此,在唐朝建立後,武士彠因為早期的支持而被授予高官,最終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並被封為應國公。
盡管武家原本屬於庶族地主官僚家庭,但隨著武士彠的地位提升,其家族也進入了高級士族的行列。所以,武則天並非出身於普通的庶族家庭,而是出身於一個新晉升的士族官僚家庭。
武則天的家庭構成較為複雜,她有異母兄武元慶和另一位異母兄弟武元爽,還有兩位同母姐姐,分別是韓國夫人武順和郭夫人。635年,父親武士彠去世後,母親楊氏在家族中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來自堂兄武惟良、武懷運以及異母兄弟武元爽的不尊重。
為了遠離這些家庭紛爭與冷遇,武則天選擇陪伴母親楊氏移居長安,開啟了新的生活。這次搬遷對武則天而言意義重大,不僅讓她逃離了家族內部的矛盾,也使她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天地,為日後步入政壇鋪墊了道路。
容貌出眾被召入宮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到洛陽行宮時,聽聞14歲的武瞾容貌出眾,於是便召她入宮,封為了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在入宮之前,武則天與母親楊氏告別時表現得很堅強,並且安慰哭哭啼啼的母親說侍奉皇帝是一份榮耀,不應該以淚洗麵。
關於武則天在唐太宗時期的宮廷生活,曆史記錄的並不多。最著名的故事是她曾表示自己可以馴服那匹叫獅子驄的難以駕馭的烈馬,她聲稱需要鐵鞭、鐵棍和匕首三種工具來製服這匹馬。這一果敢行為當時贏得了太宗皇帝的讚賞。然而,盡管武則天有如此英勇之舉,卻在唐太宗在位期間沒有得到特別的寵愛,在宮中當了長達十二年的才人,地位也沒有顯著提升。不過,在李世民病重期間,武則天有機會接觸到了當時的太子李治,並逐漸與他建立了感情。這段關係也為她後來在宮廷中的崛起做了鋪墊。
二度入宮獲高宗寵愛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在李世民周年忌日的祭奠活動中,唐高宗李治前往感業寺進香時與武則天重逢。兩人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王皇後當時因為無子而失寵,察覺到武則天對李治的影響,決定主動提議將她重新納入宮中,意圖借此打擊自己的情敵蕭淑妃。李治早有此意,因此立即同意了王皇後的建議。
次年,即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孝服期滿後,武則天再度入宮,並很快生下了皇子李弘。迴宮後的武則天迅速獲得了李治的寵愛,成功地在宮廷鬥爭中擊敗了蕭淑妃,並且在永徽三年(652年)五月被封為了二品昭儀。盡管王皇後和蕭淑妃不斷試圖通過讒言來損害武則天的形象,但高宗李治並沒有因此疏遠她。
殘酷的宮鬥
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在永徽五年(654年),武則天產下了長女安定思公主。不久之後,發生了一件具有爭議性的事件:當王皇後看望並逗弄過公主離開後,武則天趁身邊無人在,便狠心的掐死了尚在繈褓中的公主,並立刻蓋上被子掩蓋了這一事實。當李治前來探視時,發現女兒已死,武則天便借機哭哭啼啼指責是王皇後所為,這也導致了李治對王皇後產生了極大的不滿,並萌生了“廢王立武”的念頭。
不過《舊唐書》和《唐會要》僅記錄了公主突然死亡的事實,並未提及具體的死因,因此關於公主之死以及武則天是否直接參與其中,至今仍有爭議。隨著時間推移,李治打算提升武則天的地位至一品宸妃,但遭到了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強烈反對,最終未能實現。
與高宗李治的關係
關於武則天與李治之間具體的情感性質——即是否有“真愛”存在——這更多的是後世文學、戲劇和影視作品中的討論話題。這些創作通常基於有限的曆史資料和個人解讀,通過藝術手法來填補曆史空白,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盡管如此,不可否認的是,武則天和李治之間的關係超越了簡單的君臣或夫妻關係,它既包含了深厚的情感成分,也有著複雜的政治考量。
最佳拍檔
在永徽年間,唐高宗李治的皇權受到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的嚴重限製。這些大臣強烈反對李治“廢王立武”的意圖,使得武則天的政治晉升道路充滿挑戰。然而,李治希望通過廢黜王皇後並立武則天為後,來重振皇權,並削弱元老大臣的勢力。因此,武則天逐漸成為了李治政治上的重要盟友。
穩坐皇後寶座
永徽六年(655年),一係列關鍵事件加速了這一進程。武則天編寫《內訓》一書,同年中書舍人李義府率先支持“廢王立武”,獲得了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隨後,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也轉而支持武則天。尤其是元老李積表態稱“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的這番話很快扭轉了局麵。最終,在十月十三日,李治頒布詔書,以“陰謀下毒”這項罪名廢黜王皇後和蕭淑妃為庶人,並流放她們的家族成員。七天後,李治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後。
次年,即永徽七年(656年),武則天被允許進見宗廟,其父武士彠被追封為司徒,母親楊氏加封為代國夫人,武則天撰寫了《外戚誡》以迴應外界的批評。
打擊門閥鞏固皇權
顯慶二年(657年),李治與武則天移居洛陽,並將之設為東都。至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李治聯手,對長孫無忌、於誌寧、韓瑗、來濟等人進行了削職免官和貶黜,從而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關隴集團,對反對者起到了震懾作用,同時也改變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局麵,標誌著關隴集團自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通過這些行動,李治和武則天成功地鞏固了皇權,為後續政策的推行鋪平了道路。
參與朝政管理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李治因風疾發作,無法處理國家大事,遂讓武則天參與朝政管理。盡管初期二人合作順利,但隨著時間推移,分歧逐漸顯現。龍朔元年(661年),武則天提出禁止婦女從事俳優之戲的建議被采納;同年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和群臣勸阻下放棄。隨著權力的增長,武則天從最初的“屈身忍辱,奉順上意”轉為“專作威福”,開始限製唐高宗的決策自由,引發了他的不滿。
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儀提議廢後,唐高宗同意並命其起草詔書。然而,這一消息不慎泄露給了武則天,她迅速向李治申訴,使其改變了主意,並將責任推給上官儀。自此以後,武則天在政治上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垂簾聽政”,大小事務皆與聞決斷,國政大權逐漸歸於中宮。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武則天積極推動封禪泰山,強調女性在祭祀儀式中的作用,最終自己擔任亞獻。此外,她在農業政策上也有建樹,編撰農書《兆人本業》頒行天下,重視田地開墾和糧食儲備,同時也對佛教表現出尊崇和支持。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病情加重時曾考慮禪位給武則天,但因宰相郝處俊的反對而未果。武則天隨後召集文人學士修撰多部書籍,並讓他們參與朝廷奏議,以分割宰相權力。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崩於洛陽貞觀殿,臨終遺詔令太子李顯即位,並在必要時由武則天決定重大軍國事務。四日後,李顯即位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後,標誌著武則天正式走上前台,開始了她對唐朝政治的深刻影響。
廢中宗臨朝稱製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唐中宗李顯意圖任命韋皇後之父韋玄貞為侍中,遭到宰相裴炎的反對。麵對李顯的不滿與衝動言論,武則天果斷采取行動,廢黜李顯為廬陵王並流放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即唐睿宗。然而,實權依舊掌握在武則天手中,她繼續臨朝稱製,掌控國家大事。
同年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將東都洛陽更名為神都,並對官服顏色、職省名稱等進行改革,賜宮城名為太初宮。同月,前揚州司馬徐敬業以扶持廬陵王為名,在揚州起兵反武。武則天迅速派遣李孝逸率大軍鎮壓,十一月,徐敬業兵敗,叛亂平息。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武則天頒布詔書,允許官員和百姓自薦求仕,廣開言路。次年正月,盡管名義上還政於李旦,但因李旦“奉表固讓”,武則天實際上並未放棄權力,繼續臨朝稱製。三月,她設立了四個銅匭,分別為延恩、招諫、申冤、通玄,鼓勵民眾上書言事,此舉對穩定朝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寬泛的選官機製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並推動政治革新,武則天大力扶植庶族地主官僚,積極搜羅人才,堅固其統治基礎:
1. 製舉與策問:武則天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尋訪賢才,並將他們送往京城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大唐新語》記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製者向萬人,則天禦洛城南門,親自臨試。”成績優異者不論出身背景,均破格錄用,擔任重要職務。
2. 自薦製度:下令允許從九品以上官員至普通百姓均可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進一步拓寬了選才渠道,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機會進入仕途。
3. 科舉改革與發展: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為主的科舉製度,不僅增加了考試科目,還大幅提高了錄取人數。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貞觀年間增加了一倍以上。
此外,武則天首創殿試製度,如載初二年(690年)二月,“太後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長安二年(702年),又“初設武舉”,從而擴大了選官範圍。
搜羅人才廣納諫言
盡管武則天的選官政策有時顯得寬泛,甚至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但她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唐玄宗實現“開元盛世”的名臣賢相,如姚崇、宋璟等。
正如《新唐書》所言:“太後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因此,武則天一朝被譽為“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賢臣均在其列。陸贄評價道:“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
武則天對有才能和學識的人士尤為賞識,能夠從廣泛搜羅的人才中識別並重用賢能之士。她不僅善於發現人才,更懂得如何合理任用,使得眾多英賢甘心為她效力。
通過設立多種渠道廣納諫言,並且真正尊重和采納合理的建議,武則天不僅展示了作為君主的智慧與胸懷,也為唐朝的政治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這種做法,使得更多的聲音能夠被聽到,促進了政策的優化和社會的進步。同時,這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一個國家若要長治久安,必須重視傾聽不同的聲音,勇於接受批評與建議。
剪除唐宗室勢力
隨著武則天權力的鞏固,她開始翦除唐朝宗室勢力。垂拱四年(688年),琅邪王李衝和越王李貞分別在博州和豫州起兵反抗,均迅速失敗。武則天隨後展開了大規模的清洗,迫使多名親王及其親信遇害而亡,進一步削弱了李唐宗室的力量。
同年五月,武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十二月,她在洛水邊舉行盛大的受圖儀式,象征著她的統治得到了上天的認可。同時,她命人在洛陽建造了宏偉的明堂——萬象神宮,成為當時政治與宗教的重要象征,吸引了各國使節前來祝賀。
載初元年(690年)七月,《大雲經》的出現宣稱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則天借此機會下令頒行《大雲經》,在全國各地設立大雲寺講解此經,並提高佛教的地位超越道教,為她最終登基稱帝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這一係列措施,武則天不僅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也為日後正式建立武周政權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