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唐代宗:繼往開來的一代君主(下)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誅除權臣革除舊弊
代宗李豫即位後,迅速采取行動削奪了權宦李輔國的權力。借助宦官程元振的支持,李豫巧妙地將當權宦李輔國尊封為“尚父”,並進封其為博陸王,表麵上給予了極高的榮譽。然而,此舉實際上是李豫精心設計的一步棋,主要目的是逐步削奪李輔國的實權,並最終迫使其退休。這一策略既保全了李輔國的麵子,又有效地削弱了他在朝中的影響力,更是為鞏固皇權掃清了障礙。
不久後,李輔國被“盜”刺殺。隨著李輔國的倒台,宦官程元振接掌了禁軍統領之職,但其讒害朝臣的行為最終大失人心。基於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議,李豫決定將程元振削官放歸田間,隨後流放至溱州。
優寵宦官
唐代宗李豫對宦官極為優寵,凡宦官們奉命出使四方,他從不限製其求取財物。即使是恩賜嬪妃家族的任務,宦官歸來後,李豫還會詢問他們所得多少,如果派去的宦官獲得的財物不多,李豫便認為是輕慢了天子的使者,因此宦官們開始公開索求賄賂,毫無忌憚。宰相們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常常在閣中貯備些錢財,每逢宦官來傳達聖旨或賞賜物品時,從未讓他們空手而歸。
宦官們出使州縣時,也常常以傳送文書為名索取貨物,其行為與征收賦稅無異,每次都是滿載而歸。李豫對宦官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朝廷的政治格局,使得宦官勢力逐漸坐大,成為唐朝政治中一個顯著的問題。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也為後續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李豫無力應對宦官勢力的膨脹。
去三大奸如殺犬羊
實際上,在麵對一些濫用權力、行為跋扈的宦官時,李豫展現出了決斷力。例如,針對權傾一時的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李豫采取了嚴厲措施,分別對他們進行了懲處與貶謫,甚至誅殺,以此來遏製宦官勢力的過度擴張,並試圖恢複皇權的主導地位。盡管如此,宦官專權的問題並未因此得到徹底解決,仍持續影響著唐朝後期的政治生態。
特別是大曆五年(770年)三月,宦官魚朝恩因得皇上寵信而權傾朝野,甚至還當庭淩辱宰相。氣焰囂到凡是朝廷政事不經過他的參與,他便會憤怒地質問:“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意識到群臣對魚朝恩的普遍怨恨,李豫決定將其除掉,便與宰相元載密謀,在一次禁中宴會後,將魚朝恩留下,命令侍衛將其縊亡,對外則宣稱“朝恩受詔乃自縊”。這一行動展示了李豫處理棘手政治問題的決心與手腕。
然而,隨著宰相元載的得勢,他逐漸變得專權跋扈,沉迷於私利,引起了代宗對其的不滿。大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命令左金吾大將軍吳湊逮捕並誅殺了元載。
此舉不僅清除了朝廷中的又一威脅,也為李豫贏得了“去三大奸如殺犬羊”的美譽,宋人蘇轍稱讚其行動使得“中外不驚,上下厭服”。這句話原是是蘇轍用來稱讚某位北宋政治人物的行動或政策既未引起國內外的震驚,又獲得了從上到下的廣泛認可和佩服。這話話通常與王安石的新法改革相關聯,表明其措施在當時社會中得到了相對平穩的接受。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對李豫的政治手腕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唐代宗深受老子“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思想的影響,擅長運用帝王權術。
痛失清明宰相
通過逐步削弱宦官權臣的勢力,李豫巧妙地鏟除了這些潛在的威脅,確保了皇權的穩固。在元載之後,李豫任命了素有清名的楊綰為宰相,意圖借其手革除朝廷中的積弊。楊綰上任後,以其正直和廉潔著稱,移風易俗,使得朝中權貴鋪張浪費的行為有所收斂,為朝廷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風。
雖然楊綰在相位數月便因病逝世,但他的影響深入人心,贏得了廣泛尊敬。李豫對楊綰的早逝深感痛惜,感歎道:“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奪我楊綰之速也!”通過這些策略性的行動,李豫不僅成功地清除了一批威脅皇權統治的權臣,還為唐朝的政治生態帶來了顯著的改善。也展現了作為君主的智慧與決心,不僅維護了國家的穩定,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治理經驗。
排非議重用老將
李豫在用人方麵展現出了非凡的眼光和決斷力。盡管宦官中傷郭子儀,李豫卻堅信其忠誠與才能,毅然決定重新起用這位老將。郭子儀不負所望,在抵禦吐蕃入侵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成功保衛了國家的安全。這一決策不僅鞏固了邊防,也彰顯了李豫識人用人的智慧。
處政嚴明維護公正
盡管存在用人上的失誤,李豫在處理具體政務時仍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大曆十二年(777年)十月,麵對京兆尹黎幹和戶部侍郎韓滉關於水災損害麵積的不同報告,李豫並未輕信任何一方,而是派出禦史進行複查。最終確認渭南縣受災麵積為三千頃後,他嚴厲批評了隱瞞實情的官員,並將其貶職。此舉體現了他對地方治理的關注及對公正行政的堅持。
對皇親國戚的嚴格要求
唐代宗對皇親國戚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不容許他們違法亂紀。大曆四年(769年)七月,皇姨弟薛華因私人恩怨殺害了三人並試圖掩蓋其罪行。事發後,被代宗拘捕入獄並賜死。此外,升平公主請求保留自家水磨以利農田灌溉時,李豫堅決拒絕,並強調詔令是為了百姓利益。公主隨即拆除自家水磨,成為成為一時佳話。這些舉措顯示了唐代宗作為君主的公平與正義。
改革選製,促進吏治清明
唐代宗在位期間還積極推動選製改革,力求吏治清明。寶應二年(763年),他命令尚書左丞楊綰負責東京選拔,禮部侍郎賈至負責東都舉薦,開創了兩都分舉選的先河。這一改革也是為了提高選官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從而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為唐朝的政治生態注入新的活力。通過這些措施,代宗不僅展現了其作為君主的智慧與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唐王朝的政治環境,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用人失誤,帶來負麵影響
盡管代宗在用人方麵展現了一定的洞察力,但他的任命決策並非全無瑕疵。早期,代宗任用元載為宰相,然而元載專權自恣,貪汙腐敗,賄賂成風;到了晚年,改任常袞為相,雖然常袞上任後確實遏製了賄賂現象,但在識人用人上卻顯得鑒別能力不足,未能明辨賢愚,導致人才得不到合理的任用,朝政效率大打折扣。
當時京師還流傳這樣一首打油詩:“常分別,元好錢,賢者隱,愚者前”。生動地揭示了這些用人失誤帶來的一些負麵影響。這也表明,代宗李豫在某些方麵的用人策略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留下了遺憾。
崇信佛教,造成財務負擔
在身邊朝臣元載、王縉、杜鴻漸等人的影響下,李豫漸漸開始崇信佛教,為此供養了大批僧人,興修佛寺。這些舉措雖然體現了他對宗教的虔誠,但也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資源,給財政造成了負擔。
每逢邊疆危機時,他常依賴宗教儀式尋求庇護,如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吐蕃軍隊逼近奉天,京師戒嚴之際,李豫命令人從宮內取出兩部《仁王經》,分別送至資聖寺和西明寺,並且在兩寺設立百尺高座,由僧侶高聲誦讀,以期禳災祈福。隨著吐蕃軍進一步逼近京師,這一活動才被迫停止。同年十月,當吐蕃軍進至邠州時,代宗再次命令僧人在資聖寺講誦《仁王經》。
大曆二年(767年)六月,宦官魚朝恩請求將自己所獲賜的宅第改建為章敬寺,以此為已故章敬太後吳氏祈求冥福。該寺建造得極其宏偉壯麗,甚至不惜拆毀曲江及華清館以獲取材料。盡管進士高郢上書勸諫這一勞民傷財的行為,但李豫並未采納其建議,繼續推進工程。李豫不僅個人虔誠信仰佛教,還在宮中供養了一百多名僧人,其中包括來自獅子國(今斯裏蘭卡)的不空法師,後者因其深厚的佛學造詣而被封為國公,出入宮廷如同權貴,享有極高的地位。“京畿良田美利多歸僧寺”,這話也反映出了當時佛教勢力在經濟上的膨脹。
此外,李豫下令禁止鞭打僧尼,並在五台山修建金閣寺,使用銅製並塗金的瓦片,耗費巨大,達到了“鑄銅塗金為瓦,所費巨億”的程度。在他的影響下,朝廷內外的官員們紛紛效仿,導致社會風氣逐漸轉向崇尚佛教,出現了“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廢人事而奉佛”的現象,政事與刑法也因此日益混亂。這些舉動雖然體現了李豫對佛教的崇敬之心,但也暴露出他對宗教事務過度投入的問題,進而影響了國家治理和社會穩定。
此時期的政策選擇,反映了唐代宗試圖通過宗教來安撫人心、鞏固統治的願望,然而過度的宗教信仰支持最終也帶來了負麵效應,使得國家有限的資源被大量消耗於非生產性建設方麵,從而影響了實際的行政效率和社會發展。
突然患病離世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唐代宗李豫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在不到十天的時間裏,他已經無法上朝理政。麵對這一緊急情況,為了確保朝政的連續性和穩定,五月二十一日(即6月10日),李豫正式任命太子李適為監國,賦予他處理國家事務的權力。當天夜間,李豫在長安的大明宮紫宸內殿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同年八月,群臣為李豫上諡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定為“代宗”。原本應使用“世宗”作為廟號,但為了避免與唐太宗李世民名諱中的“世”字衝突,故改為“代宗”。十月,唐代宗李豫被葬於元陵。十二月,其神主牌位被迎入太廟,完成了祔廟之禮,這不僅是對逝去君主的崇高敬意,也象征著新帝李適正式接過了治理國家的重任。
有關李豫的一些逸事
天賦異稟
有一個流傳較廣的故事是關於他對音樂的喜愛。據說唐代宗非常喜歡音樂,尤其是羯鼓。有一次,他聽到一位名叫李龜年的樂師演奏羯鼓,被深深打動,便邀請李龜年入宮教授自己羯鼓技藝。由於唐代宗勤奮練習,技藝大進,以至於後來有人稱讚他說:“不是李龜年教得好,而是陛下天賦異稟。”
收攬人心
在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兩次勾引外敵入侵,成為唐廷重大隱患的情況下,李豫展現出寬容胸懷。盡管仆固懷恩的行為嚴重威脅到了唐朝的安全,但在其叛亂期間,李豫始終未以“反叛”之名加諸於他。相反,展示出對舊臣的寬厚與體恤。當仆固懷恩的母親被迎迴後,李豫不僅親自下令厚加撫恤,還確保她能夠在安逸中頤養天年。聽到仆固懷恩暴斃的消息時,李豫表現出深深的哀憐之情,對侍從說:“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這句話不僅是對仆固懷恩個人命運的惋惜,更是對其因身邊人誤導而走上歧途的理解與同情。李豫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對仆固懷恩本心忠誠的認可,同時也減輕了其叛亂行為帶來的負麵影響。
為了進一步鞏固與迴紇的關係,並表達對仆固懷恩家族的重視,李豫後來冊封仆固懷恩的幼女為崇徽公主,並嫁予迴紇牟羽可汗。李豫對仆固懷恩的處理方式,展現了他作為君主的寬廣胸襟和政治遠見。他深知,在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收攬人心、化解矛盾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通過這些具體行動,李豫不僅贏得了朝野上下的敬重,也為唐朝後續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較為和諧穩定的內部環境。
與郭子儀君臣間的微妙關係
為了籠絡重臣郭子儀,唐代宗李豫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使君臣之間結為兒女親家。這一聯姻不僅加深了雙方的信任,也為朝廷的穩定奠定了基礎。然而,這段婚姻並非一帆風順。一次,小兩口鬧別扭,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葉,言語中帶著幾分傲慢羞辱了郭曖。郭曖一時氣憤,脫口而出:“你倚仗你的父親是天子嗎?我父還不願為天子!”這句話觸動了升平公主的敏感神經,她立刻入宮向父親李豫告狀。
麵對女兒的抱怨,李豫卻給出了出人意料的迴答:“這是你不知道了。確實如此,假使他要做皇帝,天下難道還是你家所有嗎?” 這番話既表達了對郭子儀的高度信任,也展現了他對權力更迭的深刻理解。李豫深知,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郭子儀不僅是國家的柱石,更是維係政權穩定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郭子儀聞訊後,深感事態嚴重,急忙將兒子郭曖關了起來,並親自入宮請罪。但李豫反而安慰他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兒女閨房之間的事情,哪裏值得聽呢!”李豫的這番話,既體現了他對郭子儀的寬容與理解,也顯示了他處理家庭瑣事時的智慧與大度。盡管得到了皇帝的寬慰,郭子儀迴到府邸後,仍然嚴厲責罰了郭曖,以示對皇室的尊重和對自己家族行為的約束。這段故事後來被改編成一出著名的戲劇《醉打金枝》,成為了流傳千古的經典劇目。它不僅反映了唐代宗李豫與郭子儀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也展示了那個時代君臣之間的人情世故和政治智慧。
此外,還有傳說唐代宗李豫喜歡微服私訪,到下層了解民間疾苦。不過這類故事的真實性難以考證,更多地可能是後世對於理想君主的一種想象或美化吧。
曆史評價
唐玄宗李隆基曾對幼年的李豫寄予厚望,稱他“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也。”
蘇鶚評價說,李豫自幼便展現出寬厚仁德,深得玄宗喜愛。這種天生的寬厚性格,在其即位後得到了充分展現。即位之初,將大量政務委托給宰相處理。然而,元載的專權使得國家製度逐漸敗壞,官場風氣日益腐敗。若非通過賄賂或走左道旁門,幾乎無法在朝廷中立足。常袞繼任宰相後,雖然杜絕了賄賂之風,但他性格孤僻、獨斷專行,用人唯親,導致官員升降失當,京師民間流傳:“常無分別元好錢,賢者愚而愚者賢。”
孫之翰評價說,代宗雖非英睿之君,但也絕非昏庸之主。他的寬厚政策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影響。特別是在容忍宰相擅權方麵,顯示出寬厚可能帶來的弊端。此外,肅宗和代宗過度寵信宦官,對待將帥不夠周全,導致像懷恩這樣的將領心生二誌,河北地區也因此不再完全受中央控製。
陳光崇主編《中國通史》中對唐代宗的評價:唐代宗李豫早年曾積極參與平叛戰爭,成功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兩都。即位後,他繼續致力於平定安史之亂,最終完成了這一艱巨任務。然而,在處理戰後事務時,由於決策失誤,任用了安、史舊將分帥河北,加之國力不足以徹底平定跋扈的藩鎮勢力,導致對這些地方割據勢力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姑息政策。這種做法無意中促成了河北三鎮(魏博、成德、盧龍)獨立割據的局麵,為日後唐朝中央權威的削弱埋下了隱患。
盡管如此,唐代宗在對待宦官問題上表現出一定的平衡能力。雖然他對部分宦官優寵有加,但也能果斷懲治作惡多端的大宦官,避免了嚴重的宦官之禍爆發。這表明他在處理複雜的政治局勢時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和決斷力。唐代宗在位十八年間,內憂外患連綿不斷,國家麵臨諸多挑戰。然而,正是因為他能夠信任並重用如劉晏與郭子儀這樣的賢能之臣,才得以艱難地維持其統治地位。劉晏通過改革財賦製度,確保了國家財政的基本穩定;而郭子儀則憑借其軍事才能,多次抵禦外敵入侵,保障了邊境的安全。兩位大臣的努力對於支撐動蕩時期的唐朝至關重要。
代宗李豫即位後,迅速采取行動削奪了權宦李輔國的權力。借助宦官程元振的支持,李豫巧妙地將當權宦李輔國尊封為“尚父”,並進封其為博陸王,表麵上給予了極高的榮譽。然而,此舉實際上是李豫精心設計的一步棋,主要目的是逐步削奪李輔國的實權,並最終迫使其退休。這一策略既保全了李輔國的麵子,又有效地削弱了他在朝中的影響力,更是為鞏固皇權掃清了障礙。
不久後,李輔國被“盜”刺殺。隨著李輔國的倒台,宦官程元振接掌了禁軍統領之職,但其讒害朝臣的行為最終大失人心。基於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議,李豫決定將程元振削官放歸田間,隨後流放至溱州。
優寵宦官
唐代宗李豫對宦官極為優寵,凡宦官們奉命出使四方,他從不限製其求取財物。即使是恩賜嬪妃家族的任務,宦官歸來後,李豫還會詢問他們所得多少,如果派去的宦官獲得的財物不多,李豫便認為是輕慢了天子的使者,因此宦官們開始公開索求賄賂,毫無忌憚。宰相們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常常在閣中貯備些錢財,每逢宦官來傳達聖旨或賞賜物品時,從未讓他們空手而歸。
宦官們出使州縣時,也常常以傳送文書為名索取貨物,其行為與征收賦稅無異,每次都是滿載而歸。李豫對宦官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朝廷的政治格局,使得宦官勢力逐漸坐大,成為唐朝政治中一個顯著的問題。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也為後續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李豫無力應對宦官勢力的膨脹。
去三大奸如殺犬羊
實際上,在麵對一些濫用權力、行為跋扈的宦官時,李豫展現出了決斷力。例如,針對權傾一時的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李豫采取了嚴厲措施,分別對他們進行了懲處與貶謫,甚至誅殺,以此來遏製宦官勢力的過度擴張,並試圖恢複皇權的主導地位。盡管如此,宦官專權的問題並未因此得到徹底解決,仍持續影響著唐朝後期的政治生態。
特別是大曆五年(770年)三月,宦官魚朝恩因得皇上寵信而權傾朝野,甚至還當庭淩辱宰相。氣焰囂到凡是朝廷政事不經過他的參與,他便會憤怒地質問:“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意識到群臣對魚朝恩的普遍怨恨,李豫決定將其除掉,便與宰相元載密謀,在一次禁中宴會後,將魚朝恩留下,命令侍衛將其縊亡,對外則宣稱“朝恩受詔乃自縊”。這一行動展示了李豫處理棘手政治問題的決心與手腕。
然而,隨著宰相元載的得勢,他逐漸變得專權跋扈,沉迷於私利,引起了代宗對其的不滿。大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命令左金吾大將軍吳湊逮捕並誅殺了元載。
此舉不僅清除了朝廷中的又一威脅,也為李豫贏得了“去三大奸如殺犬羊”的美譽,宋人蘇轍稱讚其行動使得“中外不驚,上下厭服”。這句話原是是蘇轍用來稱讚某位北宋政治人物的行動或政策既未引起國內外的震驚,又獲得了從上到下的廣泛認可和佩服。這話話通常與王安石的新法改革相關聯,表明其措施在當時社會中得到了相對平穩的接受。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對李豫的政治手腕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唐代宗深受老子“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思想的影響,擅長運用帝王權術。
痛失清明宰相
通過逐步削弱宦官權臣的勢力,李豫巧妙地鏟除了這些潛在的威脅,確保了皇權的穩固。在元載之後,李豫任命了素有清名的楊綰為宰相,意圖借其手革除朝廷中的積弊。楊綰上任後,以其正直和廉潔著稱,移風易俗,使得朝中權貴鋪張浪費的行為有所收斂,為朝廷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風。
雖然楊綰在相位數月便因病逝世,但他的影響深入人心,贏得了廣泛尊敬。李豫對楊綰的早逝深感痛惜,感歎道:“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奪我楊綰之速也!”通過這些策略性的行動,李豫不僅成功地清除了一批威脅皇權統治的權臣,還為唐朝的政治生態帶來了顯著的改善。也展現了作為君主的智慧與決心,不僅維護了國家的穩定,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治理經驗。
排非議重用老將
李豫在用人方麵展現出了非凡的眼光和決斷力。盡管宦官中傷郭子儀,李豫卻堅信其忠誠與才能,毅然決定重新起用這位老將。郭子儀不負所望,在抵禦吐蕃入侵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成功保衛了國家的安全。這一決策不僅鞏固了邊防,也彰顯了李豫識人用人的智慧。
處政嚴明維護公正
盡管存在用人上的失誤,李豫在處理具體政務時仍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大曆十二年(777年)十月,麵對京兆尹黎幹和戶部侍郎韓滉關於水災損害麵積的不同報告,李豫並未輕信任何一方,而是派出禦史進行複查。最終確認渭南縣受災麵積為三千頃後,他嚴厲批評了隱瞞實情的官員,並將其貶職。此舉體現了他對地方治理的關注及對公正行政的堅持。
對皇親國戚的嚴格要求
唐代宗對皇親國戚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不容許他們違法亂紀。大曆四年(769年)七月,皇姨弟薛華因私人恩怨殺害了三人並試圖掩蓋其罪行。事發後,被代宗拘捕入獄並賜死。此外,升平公主請求保留自家水磨以利農田灌溉時,李豫堅決拒絕,並強調詔令是為了百姓利益。公主隨即拆除自家水磨,成為成為一時佳話。這些舉措顯示了唐代宗作為君主的公平與正義。
改革選製,促進吏治清明
唐代宗在位期間還積極推動選製改革,力求吏治清明。寶應二年(763年),他命令尚書左丞楊綰負責東京選拔,禮部侍郎賈至負責東都舉薦,開創了兩都分舉選的先河。這一改革也是為了提高選官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從而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為唐朝的政治生態注入新的活力。通過這些措施,代宗不僅展現了其作為君主的智慧與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唐王朝的政治環境,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用人失誤,帶來負麵影響
盡管代宗在用人方麵展現了一定的洞察力,但他的任命決策並非全無瑕疵。早期,代宗任用元載為宰相,然而元載專權自恣,貪汙腐敗,賄賂成風;到了晚年,改任常袞為相,雖然常袞上任後確實遏製了賄賂現象,但在識人用人上卻顯得鑒別能力不足,未能明辨賢愚,導致人才得不到合理的任用,朝政效率大打折扣。
當時京師還流傳這樣一首打油詩:“常分別,元好錢,賢者隱,愚者前”。生動地揭示了這些用人失誤帶來的一些負麵影響。這也表明,代宗李豫在某些方麵的用人策略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留下了遺憾。
崇信佛教,造成財務負擔
在身邊朝臣元載、王縉、杜鴻漸等人的影響下,李豫漸漸開始崇信佛教,為此供養了大批僧人,興修佛寺。這些舉措雖然體現了他對宗教的虔誠,但也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資源,給財政造成了負擔。
每逢邊疆危機時,他常依賴宗教儀式尋求庇護,如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吐蕃軍隊逼近奉天,京師戒嚴之際,李豫命令人從宮內取出兩部《仁王經》,分別送至資聖寺和西明寺,並且在兩寺設立百尺高座,由僧侶高聲誦讀,以期禳災祈福。隨著吐蕃軍進一步逼近京師,這一活動才被迫停止。同年十月,當吐蕃軍進至邠州時,代宗再次命令僧人在資聖寺講誦《仁王經》。
大曆二年(767年)六月,宦官魚朝恩請求將自己所獲賜的宅第改建為章敬寺,以此為已故章敬太後吳氏祈求冥福。該寺建造得極其宏偉壯麗,甚至不惜拆毀曲江及華清館以獲取材料。盡管進士高郢上書勸諫這一勞民傷財的行為,但李豫並未采納其建議,繼續推進工程。李豫不僅個人虔誠信仰佛教,還在宮中供養了一百多名僧人,其中包括來自獅子國(今斯裏蘭卡)的不空法師,後者因其深厚的佛學造詣而被封為國公,出入宮廷如同權貴,享有極高的地位。“京畿良田美利多歸僧寺”,這話也反映出了當時佛教勢力在經濟上的膨脹。
此外,李豫下令禁止鞭打僧尼,並在五台山修建金閣寺,使用銅製並塗金的瓦片,耗費巨大,達到了“鑄銅塗金為瓦,所費巨億”的程度。在他的影響下,朝廷內外的官員們紛紛效仿,導致社會風氣逐漸轉向崇尚佛教,出現了“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廢人事而奉佛”的現象,政事與刑法也因此日益混亂。這些舉動雖然體現了李豫對佛教的崇敬之心,但也暴露出他對宗教事務過度投入的問題,進而影響了國家治理和社會穩定。
此時期的政策選擇,反映了唐代宗試圖通過宗教來安撫人心、鞏固統治的願望,然而過度的宗教信仰支持最終也帶來了負麵效應,使得國家有限的資源被大量消耗於非生產性建設方麵,從而影響了實際的行政效率和社會發展。
突然患病離世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唐代宗李豫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在不到十天的時間裏,他已經無法上朝理政。麵對這一緊急情況,為了確保朝政的連續性和穩定,五月二十一日(即6月10日),李豫正式任命太子李適為監國,賦予他處理國家事務的權力。當天夜間,李豫在長安的大明宮紫宸內殿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同年八月,群臣為李豫上諡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定為“代宗”。原本應使用“世宗”作為廟號,但為了避免與唐太宗李世民名諱中的“世”字衝突,故改為“代宗”。十月,唐代宗李豫被葬於元陵。十二月,其神主牌位被迎入太廟,完成了祔廟之禮,這不僅是對逝去君主的崇高敬意,也象征著新帝李適正式接過了治理國家的重任。
有關李豫的一些逸事
天賦異稟
有一個流傳較廣的故事是關於他對音樂的喜愛。據說唐代宗非常喜歡音樂,尤其是羯鼓。有一次,他聽到一位名叫李龜年的樂師演奏羯鼓,被深深打動,便邀請李龜年入宮教授自己羯鼓技藝。由於唐代宗勤奮練習,技藝大進,以至於後來有人稱讚他說:“不是李龜年教得好,而是陛下天賦異稟。”
收攬人心
在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兩次勾引外敵入侵,成為唐廷重大隱患的情況下,李豫展現出寬容胸懷。盡管仆固懷恩的行為嚴重威脅到了唐朝的安全,但在其叛亂期間,李豫始終未以“反叛”之名加諸於他。相反,展示出對舊臣的寬厚與體恤。當仆固懷恩的母親被迎迴後,李豫不僅親自下令厚加撫恤,還確保她能夠在安逸中頤養天年。聽到仆固懷恩暴斃的消息時,李豫表現出深深的哀憐之情,對侍從說:“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這句話不僅是對仆固懷恩個人命運的惋惜,更是對其因身邊人誤導而走上歧途的理解與同情。李豫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對仆固懷恩本心忠誠的認可,同時也減輕了其叛亂行為帶來的負麵影響。
為了進一步鞏固與迴紇的關係,並表達對仆固懷恩家族的重視,李豫後來冊封仆固懷恩的幼女為崇徽公主,並嫁予迴紇牟羽可汗。李豫對仆固懷恩的處理方式,展現了他作為君主的寬廣胸襟和政治遠見。他深知,在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收攬人心、化解矛盾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通過這些具體行動,李豫不僅贏得了朝野上下的敬重,也為唐朝後續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較為和諧穩定的內部環境。
與郭子儀君臣間的微妙關係
為了籠絡重臣郭子儀,唐代宗李豫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使君臣之間結為兒女親家。這一聯姻不僅加深了雙方的信任,也為朝廷的穩定奠定了基礎。然而,這段婚姻並非一帆風順。一次,小兩口鬧別扭,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葉,言語中帶著幾分傲慢羞辱了郭曖。郭曖一時氣憤,脫口而出:“你倚仗你的父親是天子嗎?我父還不願為天子!”這句話觸動了升平公主的敏感神經,她立刻入宮向父親李豫告狀。
麵對女兒的抱怨,李豫卻給出了出人意料的迴答:“這是你不知道了。確實如此,假使他要做皇帝,天下難道還是你家所有嗎?” 這番話既表達了對郭子儀的高度信任,也展現了他對權力更迭的深刻理解。李豫深知,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郭子儀不僅是國家的柱石,更是維係政權穩定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郭子儀聞訊後,深感事態嚴重,急忙將兒子郭曖關了起來,並親自入宮請罪。但李豫反而安慰他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兒女閨房之間的事情,哪裏值得聽呢!”李豫的這番話,既體現了他對郭子儀的寬容與理解,也顯示了他處理家庭瑣事時的智慧與大度。盡管得到了皇帝的寬慰,郭子儀迴到府邸後,仍然嚴厲責罰了郭曖,以示對皇室的尊重和對自己家族行為的約束。這段故事後來被改編成一出著名的戲劇《醉打金枝》,成為了流傳千古的經典劇目。它不僅反映了唐代宗李豫與郭子儀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也展示了那個時代君臣之間的人情世故和政治智慧。
此外,還有傳說唐代宗李豫喜歡微服私訪,到下層了解民間疾苦。不過這類故事的真實性難以考證,更多地可能是後世對於理想君主的一種想象或美化吧。
曆史評價
唐玄宗李隆基曾對幼年的李豫寄予厚望,稱他“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也。”
蘇鶚評價說,李豫自幼便展現出寬厚仁德,深得玄宗喜愛。這種天生的寬厚性格,在其即位後得到了充分展現。即位之初,將大量政務委托給宰相處理。然而,元載的專權使得國家製度逐漸敗壞,官場風氣日益腐敗。若非通過賄賂或走左道旁門,幾乎無法在朝廷中立足。常袞繼任宰相後,雖然杜絕了賄賂之風,但他性格孤僻、獨斷專行,用人唯親,導致官員升降失當,京師民間流傳:“常無分別元好錢,賢者愚而愚者賢。”
孫之翰評價說,代宗雖非英睿之君,但也絕非昏庸之主。他的寬厚政策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影響。特別是在容忍宰相擅權方麵,顯示出寬厚可能帶來的弊端。此外,肅宗和代宗過度寵信宦官,對待將帥不夠周全,導致像懷恩這樣的將領心生二誌,河北地區也因此不再完全受中央控製。
陳光崇主編《中國通史》中對唐代宗的評價:唐代宗李豫早年曾積極參與平叛戰爭,成功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兩都。即位後,他繼續致力於平定安史之亂,最終完成了這一艱巨任務。然而,在處理戰後事務時,由於決策失誤,任用了安、史舊將分帥河北,加之國力不足以徹底平定跋扈的藩鎮勢力,導致對這些地方割據勢力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姑息政策。這種做法無意中促成了河北三鎮(魏博、成德、盧龍)獨立割據的局麵,為日後唐朝中央權威的削弱埋下了隱患。
盡管如此,唐代宗在對待宦官問題上表現出一定的平衡能力。雖然他對部分宦官優寵有加,但也能果斷懲治作惡多端的大宦官,避免了嚴重的宦官之禍爆發。這表明他在處理複雜的政治局勢時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和決斷力。唐代宗在位十八年間,內憂外患連綿不斷,國家麵臨諸多挑戰。然而,正是因為他能夠信任並重用如劉晏與郭子儀這樣的賢能之臣,才得以艱難地維持其統治地位。劉晏通過改革財賦製度,確保了國家財政的基本穩定;而郭子儀則憑借其軍事才能,多次抵禦外敵入侵,保障了邊境的安全。兩位大臣的努力對於支撐動蕩時期的唐朝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