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的父子關係


    唐肅宗李亨對唐玄宗的態度並非簡單的恨,而是複雜的情感交織。根據曆史記載,有幾方麵原因:


    1. 政治決策:在唐玄宗統治的後期,他逐漸將政權交給了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寵臣,導致了朝政腐敗,這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唐玄宗對於太子李亨(後來的唐肅宗)存在猜忌,這可能與曆史上皇帝普遍對繼承人存在的防備心理有關,但不能簡單歸結為打壓。


    2. 安史之亂:當安祿山叛亂爆發後,唐玄宗被迫逃亡四川,並在馬嵬坡事件中失去了楊貴妃。隨後,為了穩定軍心和國家局勢,唐玄宗禪位給太子李亨。唐肅宗即位後,確實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包括平定叛亂和重建國家秩序,但他最終成功收複了長安和洛陽,這是他的重要成就。


    3. 父子關係:關於唐肅宗是否“恨”唐玄宗,史料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這一點。相反,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肅宗迎迴了父親唐玄宗,並給予了尊敬。然而,宦官李輔國等人確實在其間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們可能利用了唐肅宗對父親的一些不滿情緒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唐肅宗與唐玄宗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既有作為兒子對父親的敬重,也有因為時代和個人境遇帶來的矛盾。曆史人物的情感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微妙和多麵,因此不宜簡單地用“恨”來形容他們的關係。


    與唐肅宗有關的幾件逸事


    政治滄桑


    一個冬日的午後,李亨前往宮中拜見父親玄宗。盡管尚未步入中年,但歲月已經在李亨的頭上留下了痕跡:頭發有些稀疏,鬢角夾雜著些許白發,這讓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蒼老一些。看到兒子這般模樣,久經政壇風雲變幻的玄宗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憐惜之情。玄宗對朝中的事務洞若觀火,而身邊的心腹高力士也時常向他匯報外界的情況。高力士不止一次地稱讚太子李亨,說他為人仁慈孝順,行事謹慎,總是能夠顧全大局。


    唐玄宗明白,在麵對各種挑戰和困難時,太子李亨一直默默地承受著壓力,從未在奏折中表達過請求他這個父皇庇護的願望,而是選擇了以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這種態度既讓玄宗感到一絲寬慰——他認為這樣的兒子是可以承擔起國家重任的;同時也讓他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情感,既有苦澀也有躊躇。


    謹慎事父


    李亨身為太子,行事極為謹慎,連生活中的小細節也不放過。有一次,宮中尚食局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肴,其中包括一隻烤羊腿。玄宗讓太子李亨來割羊腿享用。李亨接過任務後,手上沾滿了油漬。他順手拿起旁邊的一塊餅擦手,這一舉動讓玄宗略感不滿,但並未當場發作。然而,李亨隨後的表現卻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擦完手後,並沒有丟掉那塊油膩的餅,而是若無其事地將餅拿起來,慢慢吃了起來。看到這一幕,玄宗不禁轉怒為喜,對李亨說:“福氣就應該這樣珍惜。”通過這個小小的舉動,李亨不僅展現了對食物的珍惜,也進一步贏得了父皇的好感。


    因子得寵


    李亨長子李豫出生第三天,玄宗親自來到東宮,賜給吳皇後一個金盆,並讓她用這個金盆為李豫洗澡。當時吳皇後身體還很虛弱,而新生的李豫也顯得有些瘦小。負責侍奉的老婦人擔心玄宗不滿意,一時驚慌失措,便抱來一個與李豫同日出生且豐滿健康嬰兒給玄宗。玄宗一眼就看出不對勁,立刻生氣地說:“這孩子不是我的孫子。”老婦人連忙叩頭謝罪。玄宗嚴肅地對她說道:“這不是你能決定的事,快把我的孫子抱來。”


    老婦這才將李豫抱來給玄宗皇帝看。


    看到真正的孫子,唐玄宗臉上頓時露出了笑容,他輕輕托起李豫,笑著說:“這個孩子的福氣和好運將會遠超他的父親。”迴到宮中之後,唐玄宗高興地對高力士說:“今天在東宮見到了三位未來的天子,真是令人歡喜!可以跟太子一起慶祝一番了。”


    迎接佛舍利入宮


    隨著官軍成功收複兩京,肅宗李亨返迴長安。他深信佛法的力量,在談論到戰勝敵人的原因時,表達了對佛祖庇護的深深感激。到了上元二年(761年)春天,肅宗不幸患病臥床,皇後為了祈求佛祖保佑,甚至刺血書寫經文以表誠心。由於皇帝的病情未見好轉,朝廷中的官員們在佛寺中齋戒供僧,希望能夠得到神明的幫助。


    在此背景下,迎請法門寺地宮內的佛骨舍利成為了國家大事。肅宗下令派遣僧人法澄、宦官宗合禮和地方官員崔光遠前往法門寺開啟地宮,將佛舍利迎接到皇宮內進行供養,李亨本人也親自參與了虔誠的禮拜儀式。佛舍利在皇宮內被供奉了超過兩個月後,又被送迴法門寺安放。為了表達對佛祖的敬意,肅宗賜下了精美的瑟瑟像一套、各種金銀器具,並且將自己的頭發與玉簡及珍貴的瑟瑟珠串成一串,以及一件金襴袈裟和沉香、檀香等共計300兩的香料一同供入地宮,以此來彰顯他對佛法的崇敬之心和對健康的祈願。


    曆史評價


    唐肅宗李亨的一生充滿了起伏波折。出生時就險些遭遇不測,幼年和少年時期又目睹了宮廷內的紛爭與權力鬥爭。成年後,唐肅宗見證了大唐帝國從繁榮逐漸走向衰落。安史之亂的動蕩局勢,為他提供了一個展現領導才能的機會。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肅宗主要專注於兩個方麵:一是組織軍事行動平定叛亂,收複兩京並消滅叛軍;二是處理與退位後的太上皇唐玄宗之間的關係,以確保南北兩地的政治穩定。盡管他努力奮鬥,但最終未能徹底平定叛亂,壯誌未酬。


    總的來說,唐肅宗是一位在亂世中即位的皇帝。他繼承了天寶盛世的遺產,在致力於平息叛亂的同時,也試圖解決政治和經濟體係中的問題,為王朝的未來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然而,由於唐肅宗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平叛中,因此對後宮和宦官勢力的擴張未能及時有效的控製,從而給安史之亂後的國家重建帶來了隱患。


    胡寅對唐肅宗的評價:


    1 日食是一種重大的天象變化,而日全食則更為罕見和重要。唐肅宗起初心誌清明,立誌平定禍亂,並沒有沉迷於酒色的記錄。然而,天象卻顯示了如此嚴重的警示,這是為什麽呢?作為一個君主,最重要的品德莫過於孝順父母、無欲無求以及能夠明辨君子與小人。可惜的是,唐肅宗在危機中奪取皇位,未能盡孝道;寵愛張良娣,導致家庭內部的混亂;任用李輔國,最終害死了自己的賢能兒子,讓李泌感到不安而離去,導致正直的人遠離,奸佞之人得勢。因此,他的功業未能完成,父子關係破裂,自身也未能善終。這三點正是上天給人的警示,絲毫沒有誇大。


    2 肅宗在位八年,自從李泌離開後,朝廷的命令幾乎都出自李輔國之手,皇帝自己做出決定的事情隻占十分之一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唐肅宗雖然對李輔國的行為不滿,但無法將其除去。他知道皇後張氏專權,但也無可奈何。他像被宦官和強勢的女人控製一樣,處於困境之中,最終因驚嚇於亂兵而亡。由於受製於兩位大宦官且從一開始就未能糾正這種情況,說他是唐朝複興的關鍵人物,真的能與夏朝的少康、周朝的宣王或是漢朝的光武帝相提並論嗎?


    愛新覺羅·弘曆的評價:


    他引用孟子的話:“德慧術智存乎疢疾”,意指美德與智慧常在困境中孕育。唐肅宗為太子時,身處楊國忠和李林甫的權謀之中,本當借此磨練心誌。然而,即位後,他未能擺脫宦官和妃嬪的紛爭,重蹈覆轍,既未能保護自己的兒子,也未能妥善處理與父親玄宗的關係。這讓人不禁質疑,是否如古人所說,“下愚不移”,即便曆經困苦,也無法改變其本質上的不足。


    《新唐書》:


    在天寶之亂時,大叛亂突然爆發,皇帝被迫逃離京城。這時,肅宗作為皇太子負責指揮軍隊討伐叛軍,確實履行了他的職責。但相比之下,僖宗時期,唐朝的威望和德政仍然深入人心,國家製度尚未崩潰。僖宗在四川避難時,各地的將領聯合起來,成功擊敗了黃巢,恢複了京城。由此可見,即使肅宗不即位為帝,也有可能平定叛亂。


    《舊唐書》:


    王莽篡位時,百姓仍懷念漢朝的恩德。同樣地,唐宣宗繼承了前六位聖君留下的基業,並因人民願意支持而得以號令北方,短時間內集結了大量的兵力;隨後進軍西部輔助地區,一個月內就平定了關中和隴右地區。因此,兩京再次被收複,祖廟也重新供奉上了祭品。看到唐肅宗前往四川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在望賢宮表達敬意和慶祝,父子二人都非常感動,路過的行人都為之流淚。這讓人想起了古代的孝道故事,如周文王對待父親的恭敬和曾參、孝己的孝行。


    然而,麵對未完全消除的威脅,應該優先考慮恢複國家的策略,而不是急於舉行升平之禮。盡管如此,最終還是依靠大臣們的努力和將軍們的忠誠,使得叛軍首領安祿山最終在三川地區被擊敗,國家重見光明。與東周平王遷都洛陽相比,唐朝的英雄們表現得更加英勇;而與東晉元帝渡江相比,唐朝的行為則顯得更加偉大。肅宗不僅迎迴了親人,還恢複了國家,真是令人讚歎!


    唐代重臣張說曾經提到,他見過太宗皇帝的畫像,畫中的忠王李亨(後來的肅宗)英姿煥發,儀表非凡,看上非常像他的祖先,這是國家的福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憶l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憶lt並收藏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