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臨危登基:唐肅宗李亨麵臨的挑戰(上)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肅宗李亨是唐朝的第八位皇帝,於756年至762年間在位。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母親為元獻皇後楊氏。李亨早年被封為陝王,並擔任安西大都護,負責管理西部邊疆事務。後來,又被改封為忠王,並兼任朔方大使和單於大都護等重要職務,顯示了他在軍事和行政上的才能。738年,李亨正式成為皇太子,肩負起未來繼承皇位的重任。
755年,安祿山叛亂爆發,迅速席卷中原地區,威脅到了唐朝的核心統治區。隨著長安陷落,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離了京城,前往蜀地避難。此時,太子李亨並未隨同南下,而是選擇北上朔方(今寧夏靈武一帶),帶領兩千禁軍避難。在朔方,李亨得到了當地將領和士卒的支持,在756年七月於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這一舉動不僅穩定了北方局勢,也為抵抗叛軍提供了新的領導核心。
登基後,肅宗迅速組織力量,親自率領軍隊對抗叛軍,逐步收複失地。經過艱苦的努力,唐肅宗在757年成功收複了長安和洛陽這兩座重要的城市。這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軍民士氣,標誌著唐朝開始從安史之亂的陰影中逐漸恢複過來。隨後,唐肅宗派人迎接從蜀地返迴的唐玄宗,父子二人在長安重逢,象征著國家秩序的重建。
唐肅宗李亨的一生充滿了挑戰與責任,不僅在動蕩時期成功登基,還帶領唐朝度過了安史之亂這一重大危機。在安史之亂期間,他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堅定的決心,他的努力不僅穩定了局勢,也為唐朝後續的複興奠定了基礎。盡管麵臨諸多困難,李亨依然能夠團結各方力量,共同抵禦外敵,展現了作為帝王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在位期間,肅宗平息叛亂當中,嚐試解決天寶時期遺留下來的政治和經濟問題,同時在文化、外交等方麵也有所貢獻。他還留下了一些詩歌作品,如《延英殿玉靈芝詩》和《賜梨李泌與諸王聯句》等,顯示了他的文學修養。宰相張說曾稱讚李亨有著非凡的氣質和才能,認為他是國家的一大福祉。
長期的戰亂使得國家的經濟受損嚴重,人民生活困苦,而唐肅宗本人也因連年征戰和個人健康問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最終,在平定安史之亂同年,即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去世,終年五十一歲,廟號肅宗,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唐肅宗的一生充滿了挑戰與變革,他不僅麵臨內憂外患的局麵,還承擔著中興大唐的曆史使命,其在位期間的努力對結束安史之亂及後續的政治改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早年經曆
李亨出生在長安東宮的一個別殿裏,初名李嗣升。他的母親楊氏出身於顯赫的弘農楊氏家族,該家族在隋唐時期有著重要的地位。李亨的父親李隆基在與楊氏成婚前不久被立為太子。由於當時宮廷內部政治緊張,特別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關係不佳,他一度考慮過讓楊氏服用墮胎藥以避免可能的政治麻煩,但最終沒有這麽做。
李亨出生後,並未與生母楊氏共同生活,因為按照宮廷規矩,太子妃王氏(後來成為唐玄宗的皇後)的地位高於其他姬妾,而王氏又沒有自己的孩子,所以李亨被王氏收養,得到了她的悉心照料和疼愛。李亨兩歲時被封為陝王。到了715年正月,他的哥哥李瑛被立為皇太子。
李亨在五歲時(716年)被任命為安西大都護,以及多個地區的安撫大使,但這些職位都是象征性的,他並未實際就任。從這時起,唐朝開始有諸王遙領節度使的先例。為了培養王子們的學業,玄宗特意挑選了賀知章、潘肅等知名學者作為他們的老師,這大大提升了李亨的文化素養。
725年,唐玄宗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後,修建了“十王宅”,將成年的皇子們安置在這裏居住和學習,由宦官負責管理日常事務。當時十五歲的李亨以忠王的身份住在十王宅中,並在此度過了十三年的時光,直到737年太子李瑛被廢黜。
727年,李亨被封為忠王並改名為浚,同時擔任朔方大使和單於大都護。三年後(730年),麵對奚族和契丹的入侵,唐玄宗任命李亨為河北道元帥,率軍抵禦。到了732年,李亨率領的軍隊成功擊敗了奚族和契丹的聯軍,因此獲得了司徒的加封。最後,在735年,他的名字再次更改,這次改為李璵。
艱難儲君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太子李瑛被廢後,玄宗開始考慮新的繼承人。當時,最受寵愛的武惠妃之子壽王李琩是宰相李林甫推薦的人選,但唐玄宗更傾向於“年紀較長且仁孝恭謹、愛好學習”的忠王李璵(即李亨)。玄宗為此猶豫了一年多,情緒低落,飲食減少。最終,在高力士的建議下,唐玄宗決定立長子為儲,於738年六月初三正式冊立李璵為皇太子。
此後,李亨經曆了多次改名:740年改為李紹,744年又改為李亨。成為皇太子後,李亨麵臨著來自宰相李林甫等人的政治威脅。李林甫及其繼任者楊國忠作為朝廷的重要勢力,對李亨構成了顯著的挑戰。而唐玄宗似乎不願看到太子的權力過大,因此並未積極幹預李林甫對李亨的打壓。盡管如此,這段時期相對而言是李亨政治生涯中較為穩定的一段時光,因為他尚未遭遇足以動搖其地位的重大打擊。
到了746年,局勢變得更加複雜。正月,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在京師長安向唐玄宗獻上戰利品,並表達了對李林甫的不滿以及對韋堅的支持。這一舉動將原本暗中的權力鬥爭公開化。李林甫得知此事後,迅速做出反擊,並利用自己的職位優勢加快了對反對派的打擊力度。而楊慎矜成為了李林甫對抗太子集團的關鍵人物之一。
746年元宵之夜,太子李亨出遊時在市井中遇到了韋堅。之後,韋堅又與邊鎮節帥皇甫惟明夜遊長安城內的景龍道觀。由於韋堅是太子妃的兄長,而皇甫惟明是重要的軍事將領,他們夜間私下的會麵給了宰相李林甫攻擊的機會。
李林甫迅速行動,指示禦史中丞楊慎矜上書彈劾韋堅,稱其不應與邊將“狎昵”。李林甫進一步向皇帝報告,指控韋堅和皇甫惟明圖謀擁立太子。唐玄宗接到報告後,立即下令調查。盡管他懷疑二人確有密謀,但他並不願意輕易牽連到太子李亨,因此最終隻以“過度追求晉升”為由懲治了韋堅,而沒有涉及太子。
皇甫惟明的兵權則被轉交給朔方、河東兩道節度使王忠嗣,後者與太子關係密切。這次事件中,雖然李亨一度麵臨危險,但最終未受牽連,而李林甫也未能達成打擊太子的目的。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示了玄宗對太子的保護態度,同時也暫時平息了針對太子的政治風波。
風波迭起
韋堅被貶後,他的弟弟韋蘭和韋芝上疏為他鳴冤,並試圖拉太子李亨作證。此舉卻引發了唐玄宗的不滿。為了自保,李亨急忙上表辯解,並請求與韋妃離婚以示清白。玄宗雖然對李亨加以慰撫並同意了離婚請求,但韋妃最終削發為尼。這次事件也顯示了李亨在政治危機中的謹慎態度,從而成功避免了進一步的牽連。
杜有鄰案給李亨帶來的心理壓力
不久之後,746年底,唐肅宗李亨的妾室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卷入了一起由柳積告發的政治案件中。柳積指控杜有鄰“妄稱圖讖,交構東宮”,即散布不實預言並試圖在東宮(太子府)內部製造分裂。這一罪名非常嚴重,直接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和安全。
時任宰相的李林甫借此機會擴大案情,將多名官員牽扯進來,意圖打擊政敵並鞏固自己的權力。一時間,整個朝廷陷入緊張氣氛,甚至一度威脅到太子李亨的地位。然而,隨著調查深入,最終發現這是一起由柳積惡意誣告引發的案件。
盡管真相大白,但此案帶來的後果依然嚴重。杜有鄰和柳積都在審訊過程中喪命,他們的家人也被流放。這一係列事件給李亨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不僅擔心自身的安危,也對朝廷中的複雜局勢感到憂慮。
為了安撫李亨的情緒,唐玄宗決定安排他再婚,續娶了背景深厚的張良娣,後來她成為了皇後。751年,張良娣為李亨生下了兒子李佋(後封興王)。盡管有了新的家庭,李亨仍然保持著高度警惕,深知宮廷鬥爭的險惡和不可預測性。
這次事件不僅揭示了唐朝宮廷政治的複雜性和危險性,也深刻影響了李亨的性格和執政風格。他在位期間,始終對權力鬥爭保持高度敏感,努力維護皇權穩定,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同時也更加重視選拔忠誠可靠的大臣,以確保朝廷內部的團結和穩定。
直到752年,隨著李林甫的去世,唐肅宗李亨失去了一位強大的政敵,但新的宰相楊國忠迅速崛起,繼續對李亨構成了威脅。在這段時期,李亨與楊國忠之間的政治角力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危險。作為太子,李亨身處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必須小心翼翼地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
這種緊張局勢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的爆發,這場大規模叛亂成為了改變權力格局的關鍵轉折點。在國家麵臨危機之際,李亨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展現出了非凡的決斷力和領導才能。不僅成功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還為平定叛亂做出了重要貢獻。
馬嵬兵變
馬嵬兵變是唐朝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發生在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當時,安祿山的叛軍已經攻破潼關,逼近長安,唐玄宗被迫帶著少數妃嬪和隨臣逃離京城。逃亡隊伍在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時,發生了這場改變曆史進程的兵變。
隨著局勢的惡化,太子李亨和他的親信密謀策劃了一次針對楊國忠的行動。他們通過宦官李輔國拉攏了禁軍將領陳玄禮,為兵變做了充分準備。唐玄宗出逃時,整個隊伍約有3000餘人,而殿後的太子李亨率領的後隊就有2000人,包括精銳的飛龍禁軍。以及他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後來的代宗李豫)和建寧王李倓也在隊伍中負責護衛,這為李亨提供了發動政變的絕佳機會。
到達馬嵬驛時,士兵們因饑餓和疲勞而情緒不穩,開始對楊國忠不滿。利用這一時機,李亨策劃的兵變迅速展開。禁軍追擊並斬殺了楊國忠父子,以及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然而,誅楊氏家族隻是第一步。為了徹底消除不穩定因素,士兵們要求處理楊貴妃。盡管這不是李亨最初的計劃,但為了穩定軍心,楊貴妃最終也被迫自縊身亡。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陳玄禮參與了行動,但他仍然忠於皇帝,並在事後向唐玄宗表示效忠。這也確保了唐玄宗的人身安全,但同時也意味著李亨的進一步行動將受到限製。
馬嵬兵變之後,唐玄宗決定繼續前往蜀地避難,而太子李亨則意識到自己不能再跟隨父親西行,必須另尋出路。因此,父子二人就此分道揚鑣,李亨帶領部分軍隊北上。分兵之後,太子的情況非常艱難,一路上風餐露宿,隨時擔心追兵和危險,隊伍人心惶惶,難以安寧。直到順利抵達朔方軍的治所靈武,李亨和他的隨行人員才終於鬆了一口氣,得以暫時休息和整頓,並準備應對接下來的挑戰。
靈武登基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太子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陪同下抵達靈武。756年,經過幾天的籌備,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當地官員和軍隊的擁立下,在城南門舉行了一個簡單的登基儀式,正式稱帝,是為唐肅宗,改年號為至德,並尊父皇李隆基為太上皇。太子李亨在靈武被擁立為帝的舉動,實際上宣告了與遠在成都的父皇唐玄宗政權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庭抗禮。然而,在當時極端緊急的情況下,這一決定被視為穩定局勢的必要措施,所以當天他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報告這一消息。
討伐叛軍收複長安
作為新帝,唐肅宗即位之後立即著手重組軍隊,並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應對危機,從而開啟了他致力於恢複國家秩序的統治時期。九月十七日,唐肅宗組織了一支由廣平王李豫和名將郭子儀率領的大軍,包括朔方軍、迴紇和西域的援軍,共計約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向東討伐叛軍。
為了確保合作順利,李亨安排兒子廣平王李豫與迴紇太子葉護結為兄弟,增強了雙方的信任。官軍進展順利,在長安西邊的香積寺北麵大敗叛軍,斬敵六萬餘人,迫使叛將張通儒棄城逃走,成功收複了長安。
按照之前的約定,迴紇軍有權在攻克長安後進行搶掠。然而,廣平王李豫勸說迴紇葉護太子暫時不要搶掠,以免影響後續對洛陽的進攻。葉護太子被廣平王的智慧和遠見所打動,同意推遲搶掠行動,轉而全力支持東進。
子強於父
百姓和士兵們看到廣平王李豫時都激動不已,紛紛向他致敬,稱讚他是漢人和胡人的共同主人。肅宗得知此事後也十分欣慰,稱讚廣平王的表現超過了自己。隨後,廣平王李豫整軍進入長安,安撫百姓三天後,繼續率軍東進,準備收複洛陽。
同時,他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負責鎮守長安。唐軍與迴紇盟軍聯手擊敗了叛亂的部隊。叛軍將領嚴莊和張通儒等人放棄了陝郡並逃走,而廣平王李豫與將軍郭子儀則順利進入了陝城。仆固懷恩帶領士兵分頭追捕逃跑的叛軍。
嚴莊首先抵達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戰敗的消息。得知消息後,安慶緒帶著他的部下逃離洛陽。迴紇軍隊進入洛陽,控製了財庫,並在城中進行了三天的掠奪。為了製止這種行為,城中民眾提供了大量的絲綢給迴紇人,這才停止了他們的劫掠行為。
決策失誤錯失良機
至德二年(757年),安慶緒謀害了其父安祿山,篡奪了叛軍的領導權。此時,唐肅宗麵臨著一個絕佳的反擊機會。謀士李泌建議趁機攻擊叛軍的老巢,一舉消滅敵人。然而,唐肅宗並未采納這一建議,從而錯失了一次重要的戰略機會。如果當時能夠果斷行動,或許可以加速平定安史之亂,減少國家和人民的苦難。
相州之戰後郭子儀被解職
到了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之亂中的叛軍與唐朝軍隊在相州(今河南安陽)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這場戰役本應是唐軍收複失地、打擊叛軍的重要契機,但由於唐肅宗的不當決策,最終以慘敗告終。
唐肅宗擔心武將權力過大,不願意設立一位統一指揮的元帥來統領軍隊。相反,他派遣了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前去監督軍隊。這種安排不僅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還導致了指揮上的混亂。果然,唐軍在這場戰役中遭遇慘敗,損失慘重。
戰後,魚朝恩為了推卸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有能力的將領郭子儀。盡管郭子儀在平定叛亂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唐肅宗卻聽信了魚朝恩的讒言,最終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這一決定不僅削弱了唐軍的實力,也打擊了其他將領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劇了朝廷內部的信任危機。
對唐肅宗決策的反思
唐肅宗在至德二年和乾元二年的這些決策失誤,深刻反映了他在應對複雜局勢時的猶豫不決和對權力分配的過度謹慎。雖然他的初衷是為了防止武將勢力坐大,但這些決定實際上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延誤了平定叛亂的進程。同時,他對宦官魚朝恩的過度信任,以及輕信讒言解除郭子儀兵權的做法,顯示了他在用人上的失誤,也暴露了宮廷政治的複雜性和險惡性。
755年,安祿山叛亂爆發,迅速席卷中原地區,威脅到了唐朝的核心統治區。隨著長安陷落,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離了京城,前往蜀地避難。此時,太子李亨並未隨同南下,而是選擇北上朔方(今寧夏靈武一帶),帶領兩千禁軍避難。在朔方,李亨得到了當地將領和士卒的支持,在756年七月於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這一舉動不僅穩定了北方局勢,也為抵抗叛軍提供了新的領導核心。
登基後,肅宗迅速組織力量,親自率領軍隊對抗叛軍,逐步收複失地。經過艱苦的努力,唐肅宗在757年成功收複了長安和洛陽這兩座重要的城市。這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軍民士氣,標誌著唐朝開始從安史之亂的陰影中逐漸恢複過來。隨後,唐肅宗派人迎接從蜀地返迴的唐玄宗,父子二人在長安重逢,象征著國家秩序的重建。
唐肅宗李亨的一生充滿了挑戰與責任,不僅在動蕩時期成功登基,還帶領唐朝度過了安史之亂這一重大危機。在安史之亂期間,他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堅定的決心,他的努力不僅穩定了局勢,也為唐朝後續的複興奠定了基礎。盡管麵臨諸多困難,李亨依然能夠團結各方力量,共同抵禦外敵,展現了作為帝王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在位期間,肅宗平息叛亂當中,嚐試解決天寶時期遺留下來的政治和經濟問題,同時在文化、外交等方麵也有所貢獻。他還留下了一些詩歌作品,如《延英殿玉靈芝詩》和《賜梨李泌與諸王聯句》等,顯示了他的文學修養。宰相張說曾稱讚李亨有著非凡的氣質和才能,認為他是國家的一大福祉。
長期的戰亂使得國家的經濟受損嚴重,人民生活困苦,而唐肅宗本人也因連年征戰和個人健康問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最終,在平定安史之亂同年,即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去世,終年五十一歲,廟號肅宗,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唐肅宗的一生充滿了挑戰與變革,他不僅麵臨內憂外患的局麵,還承擔著中興大唐的曆史使命,其在位期間的努力對結束安史之亂及後續的政治改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早年經曆
李亨出生在長安東宮的一個別殿裏,初名李嗣升。他的母親楊氏出身於顯赫的弘農楊氏家族,該家族在隋唐時期有著重要的地位。李亨的父親李隆基在與楊氏成婚前不久被立為太子。由於當時宮廷內部政治緊張,特別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關係不佳,他一度考慮過讓楊氏服用墮胎藥以避免可能的政治麻煩,但最終沒有這麽做。
李亨出生後,並未與生母楊氏共同生活,因為按照宮廷規矩,太子妃王氏(後來成為唐玄宗的皇後)的地位高於其他姬妾,而王氏又沒有自己的孩子,所以李亨被王氏收養,得到了她的悉心照料和疼愛。李亨兩歲時被封為陝王。到了715年正月,他的哥哥李瑛被立為皇太子。
李亨在五歲時(716年)被任命為安西大都護,以及多個地區的安撫大使,但這些職位都是象征性的,他並未實際就任。從這時起,唐朝開始有諸王遙領節度使的先例。為了培養王子們的學業,玄宗特意挑選了賀知章、潘肅等知名學者作為他們的老師,這大大提升了李亨的文化素養。
725年,唐玄宗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後,修建了“十王宅”,將成年的皇子們安置在這裏居住和學習,由宦官負責管理日常事務。當時十五歲的李亨以忠王的身份住在十王宅中,並在此度過了十三年的時光,直到737年太子李瑛被廢黜。
727年,李亨被封為忠王並改名為浚,同時擔任朔方大使和單於大都護。三年後(730年),麵對奚族和契丹的入侵,唐玄宗任命李亨為河北道元帥,率軍抵禦。到了732年,李亨率領的軍隊成功擊敗了奚族和契丹的聯軍,因此獲得了司徒的加封。最後,在735年,他的名字再次更改,這次改為李璵。
艱難儲君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太子李瑛被廢後,玄宗開始考慮新的繼承人。當時,最受寵愛的武惠妃之子壽王李琩是宰相李林甫推薦的人選,但唐玄宗更傾向於“年紀較長且仁孝恭謹、愛好學習”的忠王李璵(即李亨)。玄宗為此猶豫了一年多,情緒低落,飲食減少。最終,在高力士的建議下,唐玄宗決定立長子為儲,於738年六月初三正式冊立李璵為皇太子。
此後,李亨經曆了多次改名:740年改為李紹,744年又改為李亨。成為皇太子後,李亨麵臨著來自宰相李林甫等人的政治威脅。李林甫及其繼任者楊國忠作為朝廷的重要勢力,對李亨構成了顯著的挑戰。而唐玄宗似乎不願看到太子的權力過大,因此並未積極幹預李林甫對李亨的打壓。盡管如此,這段時期相對而言是李亨政治生涯中較為穩定的一段時光,因為他尚未遭遇足以動搖其地位的重大打擊。
到了746年,局勢變得更加複雜。正月,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在京師長安向唐玄宗獻上戰利品,並表達了對李林甫的不滿以及對韋堅的支持。這一舉動將原本暗中的權力鬥爭公開化。李林甫得知此事後,迅速做出反擊,並利用自己的職位優勢加快了對反對派的打擊力度。而楊慎矜成為了李林甫對抗太子集團的關鍵人物之一。
746年元宵之夜,太子李亨出遊時在市井中遇到了韋堅。之後,韋堅又與邊鎮節帥皇甫惟明夜遊長安城內的景龍道觀。由於韋堅是太子妃的兄長,而皇甫惟明是重要的軍事將領,他們夜間私下的會麵給了宰相李林甫攻擊的機會。
李林甫迅速行動,指示禦史中丞楊慎矜上書彈劾韋堅,稱其不應與邊將“狎昵”。李林甫進一步向皇帝報告,指控韋堅和皇甫惟明圖謀擁立太子。唐玄宗接到報告後,立即下令調查。盡管他懷疑二人確有密謀,但他並不願意輕易牽連到太子李亨,因此最終隻以“過度追求晉升”為由懲治了韋堅,而沒有涉及太子。
皇甫惟明的兵權則被轉交給朔方、河東兩道節度使王忠嗣,後者與太子關係密切。這次事件中,雖然李亨一度麵臨危險,但最終未受牽連,而李林甫也未能達成打擊太子的目的。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示了玄宗對太子的保護態度,同時也暫時平息了針對太子的政治風波。
風波迭起
韋堅被貶後,他的弟弟韋蘭和韋芝上疏為他鳴冤,並試圖拉太子李亨作證。此舉卻引發了唐玄宗的不滿。為了自保,李亨急忙上表辯解,並請求與韋妃離婚以示清白。玄宗雖然對李亨加以慰撫並同意了離婚請求,但韋妃最終削發為尼。這次事件也顯示了李亨在政治危機中的謹慎態度,從而成功避免了進一步的牽連。
杜有鄰案給李亨帶來的心理壓力
不久之後,746年底,唐肅宗李亨的妾室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卷入了一起由柳積告發的政治案件中。柳積指控杜有鄰“妄稱圖讖,交構東宮”,即散布不實預言並試圖在東宮(太子府)內部製造分裂。這一罪名非常嚴重,直接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和安全。
時任宰相的李林甫借此機會擴大案情,將多名官員牽扯進來,意圖打擊政敵並鞏固自己的權力。一時間,整個朝廷陷入緊張氣氛,甚至一度威脅到太子李亨的地位。然而,隨著調查深入,最終發現這是一起由柳積惡意誣告引發的案件。
盡管真相大白,但此案帶來的後果依然嚴重。杜有鄰和柳積都在審訊過程中喪命,他們的家人也被流放。這一係列事件給李亨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不僅擔心自身的安危,也對朝廷中的複雜局勢感到憂慮。
為了安撫李亨的情緒,唐玄宗決定安排他再婚,續娶了背景深厚的張良娣,後來她成為了皇後。751年,張良娣為李亨生下了兒子李佋(後封興王)。盡管有了新的家庭,李亨仍然保持著高度警惕,深知宮廷鬥爭的險惡和不可預測性。
這次事件不僅揭示了唐朝宮廷政治的複雜性和危險性,也深刻影響了李亨的性格和執政風格。他在位期間,始終對權力鬥爭保持高度敏感,努力維護皇權穩定,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同時也更加重視選拔忠誠可靠的大臣,以確保朝廷內部的團結和穩定。
直到752年,隨著李林甫的去世,唐肅宗李亨失去了一位強大的政敵,但新的宰相楊國忠迅速崛起,繼續對李亨構成了威脅。在這段時期,李亨與楊國忠之間的政治角力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危險。作為太子,李亨身處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必須小心翼翼地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
這種緊張局勢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的爆發,這場大規模叛亂成為了改變權力格局的關鍵轉折點。在國家麵臨危機之際,李亨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展現出了非凡的決斷力和領導才能。不僅成功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還為平定叛亂做出了重要貢獻。
馬嵬兵變
馬嵬兵變是唐朝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發生在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當時,安祿山的叛軍已經攻破潼關,逼近長安,唐玄宗被迫帶著少數妃嬪和隨臣逃離京城。逃亡隊伍在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時,發生了這場改變曆史進程的兵變。
隨著局勢的惡化,太子李亨和他的親信密謀策劃了一次針對楊國忠的行動。他們通過宦官李輔國拉攏了禁軍將領陳玄禮,為兵變做了充分準備。唐玄宗出逃時,整個隊伍約有3000餘人,而殿後的太子李亨率領的後隊就有2000人,包括精銳的飛龍禁軍。以及他的兒子廣平王李俶(後來的代宗李豫)和建寧王李倓也在隊伍中負責護衛,這為李亨提供了發動政變的絕佳機會。
到達馬嵬驛時,士兵們因饑餓和疲勞而情緒不穩,開始對楊國忠不滿。利用這一時機,李亨策劃的兵變迅速展開。禁軍追擊並斬殺了楊國忠父子,以及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然而,誅楊氏家族隻是第一步。為了徹底消除不穩定因素,士兵們要求處理楊貴妃。盡管這不是李亨最初的計劃,但為了穩定軍心,楊貴妃最終也被迫自縊身亡。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陳玄禮參與了行動,但他仍然忠於皇帝,並在事後向唐玄宗表示效忠。這也確保了唐玄宗的人身安全,但同時也意味著李亨的進一步行動將受到限製。
馬嵬兵變之後,唐玄宗決定繼續前往蜀地避難,而太子李亨則意識到自己不能再跟隨父親西行,必須另尋出路。因此,父子二人就此分道揚鑣,李亨帶領部分軍隊北上。分兵之後,太子的情況非常艱難,一路上風餐露宿,隨時擔心追兵和危險,隊伍人心惶惶,難以安寧。直到順利抵達朔方軍的治所靈武,李亨和他的隨行人員才終於鬆了一口氣,得以暫時休息和整頓,並準備應對接下來的挑戰。
靈武登基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太子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陪同下抵達靈武。756年,經過幾天的籌備,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當地官員和軍隊的擁立下,在城南門舉行了一個簡單的登基儀式,正式稱帝,是為唐肅宗,改年號為至德,並尊父皇李隆基為太上皇。太子李亨在靈武被擁立為帝的舉動,實際上宣告了與遠在成都的父皇唐玄宗政權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庭抗禮。然而,在當時極端緊急的情況下,這一決定被視為穩定局勢的必要措施,所以當天他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報告這一消息。
討伐叛軍收複長安
作為新帝,唐肅宗即位之後立即著手重組軍隊,並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應對危機,從而開啟了他致力於恢複國家秩序的統治時期。九月十七日,唐肅宗組織了一支由廣平王李豫和名將郭子儀率領的大軍,包括朔方軍、迴紇和西域的援軍,共計約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向東討伐叛軍。
為了確保合作順利,李亨安排兒子廣平王李豫與迴紇太子葉護結為兄弟,增強了雙方的信任。官軍進展順利,在長安西邊的香積寺北麵大敗叛軍,斬敵六萬餘人,迫使叛將張通儒棄城逃走,成功收複了長安。
按照之前的約定,迴紇軍有權在攻克長安後進行搶掠。然而,廣平王李豫勸說迴紇葉護太子暫時不要搶掠,以免影響後續對洛陽的進攻。葉護太子被廣平王的智慧和遠見所打動,同意推遲搶掠行動,轉而全力支持東進。
子強於父
百姓和士兵們看到廣平王李豫時都激動不已,紛紛向他致敬,稱讚他是漢人和胡人的共同主人。肅宗得知此事後也十分欣慰,稱讚廣平王的表現超過了自己。隨後,廣平王李豫整軍進入長安,安撫百姓三天後,繼續率軍東進,準備收複洛陽。
同時,他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負責鎮守長安。唐軍與迴紇盟軍聯手擊敗了叛亂的部隊。叛軍將領嚴莊和張通儒等人放棄了陝郡並逃走,而廣平王李豫與將軍郭子儀則順利進入了陝城。仆固懷恩帶領士兵分頭追捕逃跑的叛軍。
嚴莊首先抵達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戰敗的消息。得知消息後,安慶緒帶著他的部下逃離洛陽。迴紇軍隊進入洛陽,控製了財庫,並在城中進行了三天的掠奪。為了製止這種行為,城中民眾提供了大量的絲綢給迴紇人,這才停止了他們的劫掠行為。
決策失誤錯失良機
至德二年(757年),安慶緒謀害了其父安祿山,篡奪了叛軍的領導權。此時,唐肅宗麵臨著一個絕佳的反擊機會。謀士李泌建議趁機攻擊叛軍的老巢,一舉消滅敵人。然而,唐肅宗並未采納這一建議,從而錯失了一次重要的戰略機會。如果當時能夠果斷行動,或許可以加速平定安史之亂,減少國家和人民的苦難。
相州之戰後郭子儀被解職
到了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之亂中的叛軍與唐朝軍隊在相州(今河南安陽)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這場戰役本應是唐軍收複失地、打擊叛軍的重要契機,但由於唐肅宗的不當決策,最終以慘敗告終。
唐肅宗擔心武將權力過大,不願意設立一位統一指揮的元帥來統領軍隊。相反,他派遣了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前去監督軍隊。這種安排不僅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還導致了指揮上的混亂。果然,唐軍在這場戰役中遭遇慘敗,損失慘重。
戰後,魚朝恩為了推卸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有能力的將領郭子儀。盡管郭子儀在平定叛亂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唐肅宗卻聽信了魚朝恩的讒言,最終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這一決定不僅削弱了唐軍的實力,也打擊了其他將領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劇了朝廷內部的信任危機。
對唐肅宗決策的反思
唐肅宗在至德二年和乾元二年的這些決策失誤,深刻反映了他在應對複雜局勢時的猶豫不決和對權力分配的過度謹慎。雖然他的初衷是為了防止武將勢力坐大,但這些決定實際上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延誤了平定叛亂的進程。同時,他對宦官魚朝恩的過度信任,以及輕信讒言解除郭子儀兵權的做法,顯示了他在用人上的失誤,也暴露了宮廷政治的複雜性和險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