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二度登基: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下)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立儲風波
在唐中宗李顯當政期間,在立儲一事上表現出了一定的猶豫與躊躇。起初,李重潤作為長子,在他滿月後便被高宗李治冊立為皇太孫並授予開府之職,此舉意在穩固其父李顯作為太子的地位,防止李顯像前兩位太子一樣遭到武則天的清除。
然而,隨著武則天逐漸掌握朝政大權,李重潤的皇太孫身份被輕易剝奪,並以庶人身份開始了長達十數年的囚居生活。直至其父李顯再次恢複了太子身份後,李重潤才得以重新獲得些許自由。但好景不長,因不滿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專權而私下議論,李重潤很快又陷入困境不幸遇害。
隨後,李顯又改立次子李重茂為太子。然而,當李顯於710年突然離世後,李重茂並未能順利登上皇位,反而是由李顯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登基為帝。
太平公主的影響力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女兒,她在唐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關鍵角色,憑借卓越的智慧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迅速成為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她不僅聰明機智,還展現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在朝廷內外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太平公主與兩位哥哥的關係密切,尤其在唐中宗和唐睿宗時期,她成為皇帝非常信任的顧問,常常參與重大決策,對當時的政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她的存在和活動鞏固了她在朝中的地位,使她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好飲酒作樂
據曆史記載,李顯有飲酒的習慣,偶爾會因過度飲酒而影響到了政務的處理。他不僅喜歡小酌,還熱衷於宴請群臣,舉辦盛大的宴會。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唐代宮廷生活的畫卷,也展示了當時皇室社交的一麵。
通過這些宴會,李顯與大臣們增進了彼此間的交流和聯係,同時也為宮廷生活增添了幾分輕鬆愉快的氛圍。然而,這種生活方式有時也會分散他對國事的關注,反映出他在治理國家和個人享樂之間的平衡上麵臨的挑戰。
與佛道兩教的關係
唐中宗在位期間積極支持佛教和道教,推動宗教文化的繁榮。他下令修建眾多寺廟和道觀,鼓勵宗教活動,為僧侶和道士創造有利環境。
這些舉措促進了宗教建築藝術的發展,增強了宗教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旨在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體現了他對精神文化和民眾信仰的重視。這一時期,宗教成為連接朝廷與百姓的重要紐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拒絕逐糧
景隆三年(709年),關中發生饑荒,米價飛漲,牛隻大量死亡。群臣建議唐中宗遷往東都洛陽以緩解糧食短缺,但韋皇後不願離開位於杜陵的家,便通過巫覡彭君卿等人對唐中宗進言:
“今年不宜東行。”當再次有臣子提議遷都時,唐中宗憤怒地迴應:“豈有逐糧天子!”最終,群臣隻得放棄此議。
天子拋石
在房陵地區,流傳著關於唐中宗李顯的一個傳奇故事。據說,李顯曾拋出一枚石子,說道:“若我還能重登皇位,願這石子不落。”奇跡般地,石子恰好停在樹杈上,沒有掉落。
房陵黃酒
房陵黃酒是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與當地氣溫、水質的緊密聯係而聞名。據傳,唐中宗李顯被貶為廬陵王後,帶來了宮廷釀酒秘方,並加入本地特有植物,用房陵糯米和地下井水,釀製出甘甜醇香的米酒。此酒性溫和,口感佳,具有活血養顏的功效,備受青睞。千百年來,房縣有“交了九月九,家家戶戶做黃酒”的民俗,黃酒也成為招待貴賓的上選。
喜打馬球
李顯不僅關愛家人,也十分注重自己的享受。早年顛沛流離的經曆使他在成為皇帝後更加珍惜自我善待的機會。他特別喜愛娛樂活動,尤其熱衷於打馬球——一種結合了騎馬和用球杆擊球的運動。這種遊戲在當時上流社會中風靡一時,成為了最高時尚。為了討好李顯,他的兩個女婿——長寧公主的夫婿楊慎交和安樂公主的丈夫武延秀——都苦練馬球技藝。
景龍三年(709年),唐朝與吐蕃恢複友好關係後,吐蕃使者提議進行一場友誼賽。比賽中,唐朝隊大獲全勝,展示了國威。參賽的四位王牌運動員中包括李顯的兩位女婿,以及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這場勝利不僅增進了兩國間的友誼,也讓馬球成為一項廣受歡迎的娛樂活動。
放任妻女弄權
武三思與韋後的親密關係在當時宮廷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據傳,有一天早上,唐中宗李顯上完早朝後,發現武三思和韋後衣衫不整地在床上賭博,而他自己竟然興致勃勃地加入其中,幫助數籌碼。安樂公主的到來更是讓這一場景顯得更加荒誕不經,幾人玩得非常盡興。張柬之等大臣擔心曆史重演——即女性統治者和親信的過度影響力導致的政治動蕩——力勸中宗除去武三思。然而,武三思和韋後反過來誣告張柬之等人陰謀反叛,促使中宗表麵上提升他們的官職,實際上卻將他們調離京城,路上遭遇不幸。
安樂公主野心勃勃,渴望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她試圖說服中宗廢黜太子李重俊,取而代之的是自己成為皇太女。在韋後和武三思的支持下,唐中宗確實考慮了廢黜太子的可能性。這激怒了李重俊,他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於景龍元年(707年)發動政變,成功除去了武三思和他的兒子武崇訓,並試圖攻入宮中對付韋後和安樂公主。
但因為力量懸殊,這場政變最終失敗,李重俊和李多祚遇害。韋後抓住機會,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將其貶謫出京,從而鞏固了自己的權力。
韋後開始公然售賣官爵,而中宗對此並未加以製止,一切似乎都按照她的意願進行。有一次,安樂公主準備了一份詔書,隻露出空白處讓中宗蓋章,而中宗竟未加細看便加蓋了玉璽。這種行為反映了中宗對朝廷事務的疏忽以及他對韋後及其女兒安樂公主的縱容。
此外,中宗的行為也逐漸變得輕浮。有一年的元宵節,在韋後的慫恿下,他帶著數千名打扮成平民的公主和宮女外出賞燈,結果大量宮女借此機會逃離皇宮。為了避免醜聞暴露,此事被悄悄掩蓋過去。另一次,中宗在宮內召集百官舉行拋球和拔河比賽,供自己和韋後娛樂。許多老臣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勝任此類活動,場麵顯得頗為滑稽,而中宗和韋後對此隻是感到好笑。這些事件顯示了唐中宗晚期朝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激烈程度以及皇帝本人對政務的懈怠態度,也為後來的曆史發展埋下了隱患。
史書評價
《舊唐書》:廉潔之士可約束貪婪之人,但賢明的大臣難以輔佐軟弱的君主。李顯誌向短淺,沉迷於近侍,心中缺乏遠大的規劃,不懂得創業的艱難,隻圖眼前的享樂。他曾被貶至房陵,曆經瘴癘之地的艱辛與幽囚之苦。最終得以生還,並非憑借自身之力,而是得益於張柬之等人的努力和狄仁傑的懇切奏請。
複位以後,高宗李顯未能深刻的反省,而繼續漫遊遊樂,忽視政務。他縱容皇後韋氏及其黨羽幹預朝政,導致朝廷失序;信任安樂公主等女子擾亂政權,使得朝綱紊亂。桓彥範、敬暉因此遭禍,節湣太子也因此起兵。最終,李顯雖貴為皇帝,卻難逃被毒害的命運。
總體而言,唐高宗李顯的表現比漢晉時期的惠帝、少帝略勝一籌,但如果不是後續有傑出人才繼位,大唐王朝的統治可能會因此動搖。
曆代評價
雖然李顯在位期間,采取了一係列積極措施:恢複唐朝舊製,免除租賦,設立十道巡察使和修文館學士,推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並通過和親政策,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尺帶珠丹,確保了邊疆的穩定。
然而,他也放縱皇後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幹預朝政,寵信武三思等人,導致這些權臣弄權專國,陷害功臣,為非作歹,致使朝政混亂。這種矛盾的治理方式既展現了他在某些方麵的努力,也暴露了他的統治弱點。
張柬之:“當年英王時期,陛下勇猛剛烈,備受讚譽。我之所以未立即鏟除武氏勢力,是希望陛下能親自處理,以彰顯天子威嚴。然而,如今局勢已非我們所能掌控,實在令人無奈!”
曆史學家呂思:唐高宗李顯是一位昏庸的君主。盡管他在房州期間飽經磨難,但複位後卻未能從中汲取教訓,未能清除武則天時期遺留的惡勢力,依舊沉溺於享樂,對國家大事缺乏應有的覺悟和行動。
在唐中宗李顯當政期間,在立儲一事上表現出了一定的猶豫與躊躇。起初,李重潤作為長子,在他滿月後便被高宗李治冊立為皇太孫並授予開府之職,此舉意在穩固其父李顯作為太子的地位,防止李顯像前兩位太子一樣遭到武則天的清除。
然而,隨著武則天逐漸掌握朝政大權,李重潤的皇太孫身份被輕易剝奪,並以庶人身份開始了長達十數年的囚居生活。直至其父李顯再次恢複了太子身份後,李重潤才得以重新獲得些許自由。但好景不長,因不滿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專權而私下議論,李重潤很快又陷入困境不幸遇害。
隨後,李顯又改立次子李重茂為太子。然而,當李顯於710年突然離世後,李重茂並未能順利登上皇位,反而是由李顯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登基為帝。
太平公主的影響力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女兒,她在唐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關鍵角色,憑借卓越的智慧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迅速成為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她不僅聰明機智,還展現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在朝廷內外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太平公主與兩位哥哥的關係密切,尤其在唐中宗和唐睿宗時期,她成為皇帝非常信任的顧問,常常參與重大決策,對當時的政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她的存在和活動鞏固了她在朝中的地位,使她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好飲酒作樂
據曆史記載,李顯有飲酒的習慣,偶爾會因過度飲酒而影響到了政務的處理。他不僅喜歡小酌,還熱衷於宴請群臣,舉辦盛大的宴會。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唐代宮廷生活的畫卷,也展示了當時皇室社交的一麵。
通過這些宴會,李顯與大臣們增進了彼此間的交流和聯係,同時也為宮廷生活增添了幾分輕鬆愉快的氛圍。然而,這種生活方式有時也會分散他對國事的關注,反映出他在治理國家和個人享樂之間的平衡上麵臨的挑戰。
與佛道兩教的關係
唐中宗在位期間積極支持佛教和道教,推動宗教文化的繁榮。他下令修建眾多寺廟和道觀,鼓勵宗教活動,為僧侶和道士創造有利環境。
這些舉措促進了宗教建築藝術的發展,增強了宗教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旨在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體現了他對精神文化和民眾信仰的重視。這一時期,宗教成為連接朝廷與百姓的重要紐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拒絕逐糧
景隆三年(709年),關中發生饑荒,米價飛漲,牛隻大量死亡。群臣建議唐中宗遷往東都洛陽以緩解糧食短缺,但韋皇後不願離開位於杜陵的家,便通過巫覡彭君卿等人對唐中宗進言:
“今年不宜東行。”當再次有臣子提議遷都時,唐中宗憤怒地迴應:“豈有逐糧天子!”最終,群臣隻得放棄此議。
天子拋石
在房陵地區,流傳著關於唐中宗李顯的一個傳奇故事。據說,李顯曾拋出一枚石子,說道:“若我還能重登皇位,願這石子不落。”奇跡般地,石子恰好停在樹杈上,沒有掉落。
房陵黃酒
房陵黃酒是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與當地氣溫、水質的緊密聯係而聞名。據傳,唐中宗李顯被貶為廬陵王後,帶來了宮廷釀酒秘方,並加入本地特有植物,用房陵糯米和地下井水,釀製出甘甜醇香的米酒。此酒性溫和,口感佳,具有活血養顏的功效,備受青睞。千百年來,房縣有“交了九月九,家家戶戶做黃酒”的民俗,黃酒也成為招待貴賓的上選。
喜打馬球
李顯不僅關愛家人,也十分注重自己的享受。早年顛沛流離的經曆使他在成為皇帝後更加珍惜自我善待的機會。他特別喜愛娛樂活動,尤其熱衷於打馬球——一種結合了騎馬和用球杆擊球的運動。這種遊戲在當時上流社會中風靡一時,成為了最高時尚。為了討好李顯,他的兩個女婿——長寧公主的夫婿楊慎交和安樂公主的丈夫武延秀——都苦練馬球技藝。
景龍三年(709年),唐朝與吐蕃恢複友好關係後,吐蕃使者提議進行一場友誼賽。比賽中,唐朝隊大獲全勝,展示了國威。參賽的四位王牌運動員中包括李顯的兩位女婿,以及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這場勝利不僅增進了兩國間的友誼,也讓馬球成為一項廣受歡迎的娛樂活動。
放任妻女弄權
武三思與韋後的親密關係在當時宮廷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據傳,有一天早上,唐中宗李顯上完早朝後,發現武三思和韋後衣衫不整地在床上賭博,而他自己竟然興致勃勃地加入其中,幫助數籌碼。安樂公主的到來更是讓這一場景顯得更加荒誕不經,幾人玩得非常盡興。張柬之等大臣擔心曆史重演——即女性統治者和親信的過度影響力導致的政治動蕩——力勸中宗除去武三思。然而,武三思和韋後反過來誣告張柬之等人陰謀反叛,促使中宗表麵上提升他們的官職,實際上卻將他們調離京城,路上遭遇不幸。
安樂公主野心勃勃,渴望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她試圖說服中宗廢黜太子李重俊,取而代之的是自己成為皇太女。在韋後和武三思的支持下,唐中宗確實考慮了廢黜太子的可能性。這激怒了李重俊,他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於景龍元年(707年)發動政變,成功除去了武三思和他的兒子武崇訓,並試圖攻入宮中對付韋後和安樂公主。
但因為力量懸殊,這場政變最終失敗,李重俊和李多祚遇害。韋後抓住機會,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將其貶謫出京,從而鞏固了自己的權力。
韋後開始公然售賣官爵,而中宗對此並未加以製止,一切似乎都按照她的意願進行。有一次,安樂公主準備了一份詔書,隻露出空白處讓中宗蓋章,而中宗竟未加細看便加蓋了玉璽。這種行為反映了中宗對朝廷事務的疏忽以及他對韋後及其女兒安樂公主的縱容。
此外,中宗的行為也逐漸變得輕浮。有一年的元宵節,在韋後的慫恿下,他帶著數千名打扮成平民的公主和宮女外出賞燈,結果大量宮女借此機會逃離皇宮。為了避免醜聞暴露,此事被悄悄掩蓋過去。另一次,中宗在宮內召集百官舉行拋球和拔河比賽,供自己和韋後娛樂。許多老臣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勝任此類活動,場麵顯得頗為滑稽,而中宗和韋後對此隻是感到好笑。這些事件顯示了唐中宗晚期朝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激烈程度以及皇帝本人對政務的懈怠態度,也為後來的曆史發展埋下了隱患。
史書評價
《舊唐書》:廉潔之士可約束貪婪之人,但賢明的大臣難以輔佐軟弱的君主。李顯誌向短淺,沉迷於近侍,心中缺乏遠大的規劃,不懂得創業的艱難,隻圖眼前的享樂。他曾被貶至房陵,曆經瘴癘之地的艱辛與幽囚之苦。最終得以生還,並非憑借自身之力,而是得益於張柬之等人的努力和狄仁傑的懇切奏請。
複位以後,高宗李顯未能深刻的反省,而繼續漫遊遊樂,忽視政務。他縱容皇後韋氏及其黨羽幹預朝政,導致朝廷失序;信任安樂公主等女子擾亂政權,使得朝綱紊亂。桓彥範、敬暉因此遭禍,節湣太子也因此起兵。最終,李顯雖貴為皇帝,卻難逃被毒害的命運。
總體而言,唐高宗李顯的表現比漢晉時期的惠帝、少帝略勝一籌,但如果不是後續有傑出人才繼位,大唐王朝的統治可能會因此動搖。
曆代評價
雖然李顯在位期間,采取了一係列積極措施:恢複唐朝舊製,免除租賦,設立十道巡察使和修文館學士,推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並通過和親政策,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尺帶珠丹,確保了邊疆的穩定。
然而,他也放縱皇後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幹預朝政,寵信武三思等人,導致這些權臣弄權專國,陷害功臣,為非作歹,致使朝政混亂。這種矛盾的治理方式既展現了他在某些方麵的努力,也暴露了他的統治弱點。
張柬之:“當年英王時期,陛下勇猛剛烈,備受讚譽。我之所以未立即鏟除武氏勢力,是希望陛下能親自處理,以彰顯天子威嚴。然而,如今局勢已非我們所能掌控,實在令人無奈!”
曆史學家呂思:唐高宗李顯是一位昏庸的君主。盡管他在房州期間飽經磨難,但複位後卻未能從中汲取教訓,未能清除武則天時期遺留的惡勢力,依舊沉溺於享樂,對國家大事缺乏應有的覺悟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