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方麵的成果


    1.平定東突厥


    在唐朝初期,對於東突厥的處理經曆了複雜的變遷。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成功擒獲了車鼻可汗,穩定了漠北地區,這標誌著唐朝對東突厥的一次重大勝利。然而,開耀元年(681年)的情況卻大為不同,當時歸降的東突厥領袖阿史那伏念再次自立為可汗,並與另一位突厥首領阿史德溫傅聯合進攻唐朝邊境。


    麵對這一挑戰,唐高宗任命裴行儉為主帥進行反擊。盡管初期遭遇挫折,但通過智謀,裴行儉成功地讓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相互猜疑,並最終迫使他們投降。然而,在迴京後,由於朝中大臣裴炎的嫉妒,李治決定違背承諾,處決了包括阿史那伏念在內的多名突厥降將,這一舉動嚴重損害了唐朝的信譽。


    這次事件不僅標誌著唐朝首次大規模屠殺歸降的少數民族首領,也激發了突厥貴族進一步的分裂活動。次年(682年),突厥餘部在骨咄祿的帶領下重新崛起,建立了後突厥政權,並頻繁侵擾唐朝邊境,給唐朝帶來了嚴重的安全威脅。李治不得不派遣程務挺加強邊防,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局麵。


    2.平定西突厥


    在高宗李治登基後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略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顯慶二年(657年),大將蘇定方等人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一帶),被擒。西突厥滅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3.對百濟與高句麗的征服


    永徽六年(655年),麵對高句麗與百濟聯軍對新羅的進攻,新羅派遣使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李治響應新羅的請求,先後派遣軍隊出擊高句麗和百濟。


    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邢國公蘇定方率軍成功平定了百濟,並將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及其太子隆等五十八名俘虜獻於東都洛陽紫微城的則天門。李治親自責問後,頒布詔書釋放了他們,標誌著百濟正式滅亡,這一事件被史書稱為“唐滅百濟之戰”。然而,百濟內部並未完全平息,隨後爆發了複國運動。直至龍朔三年(663年),在白江口戰役中,唐將劉仁軌大敗前來援助百濟的倭國軍隊,徹底打破了複國的希望,百濟國王逃亡至高句麗。


    總章元年(668年),唐朝軍隊繼續推進,最終攻占了高句麗的首都平壤,宣告高句麗的滅亡。通過這些軍事行動,唐朝不僅鞏固了其在東亞的地位,也展現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戰略決心。


    支持佛教的發展


    宗教建設方麵,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後,命令全國各州建立一所道觀和一所佛寺,共設358個州,則這一年營建的道觀和佛寺總計716所,標誌著唐代道教宮觀建設的一個高峰。在此之前,盡管高祖和太宗尊崇道教,但並未大規模增置道觀。而在高宗時期,道教的發展得到了顯著推動。唐高宗對佛教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


    他特別重視玄奘法師的佛經翻譯工作,這不僅幫助了更多人了解和學習佛教教義,也促進了宗教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在他的推動下,佛教活動變得更加頻繁和多樣化,極大地豐富了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也為文化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佛教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全國各地紛紛興建或擴建了眾多聞名遐邇的佛寺,成為信仰與藝術的聖地。


    其中,洛陽的龍門石窟最為突出。這一時期,龍門石窟的開鑿工程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展開了起來。無數技藝精湛的工匠們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將他們對佛法的虔誠與敬意融入每一刀、每一鑿之中。這些工匠不僅創造了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傑作,也留下了對信仰深深的敬畏之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龍門石窟逐漸展現出了其宏偉壯麗的姿態,成為了一座不可多得的佛教藝術寶庫。它吸引了來自四麵八方的信徒和遊客前來瞻仰朝拜,見證了佛教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龍門石窟不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那個時代精神追求的象征,曆經了歲月的洗禮,它依舊散發著無盡的魅力。


    七次移都就食


    在唐高宗李治統治期間,關中地區的經濟狀況因土地承載力的過度飽和和頻繁的自然災害而顯著惡化,導致該地區糧食產量銳減,難以滿足京師長安人口的需求。與此同時,唐朝初期的漕運體係尚未完善,將江南富饒之地的糧食轉運至長安相比起轉運到洛陽顯得尤為困難。


    麵對這樣的困境,為了確保朝廷和皇室的穩定供給,李治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策:率領後妃、官員及隨從前往東都洛陽就食。自顯慶二年(657年)首次遷往洛陽開始,直至弘道元年(683年)他在洛陽逝世,在這長達二十六年半的時間裏,李治共有七次帶領朝廷前往洛陽就食,且駐留洛陽的時間幾乎占據了其整個統治時期的一半。這一係列舉措不僅反映了當時關中地區經濟地位的下降,也展示了洛陽作為備用政治中心的重要性,並間接促進了洛陽的發展。


    調控物價應對經濟危機


    在唐高宗李治統治期間,從7世紀70年代開始,唐朝遭遇了一係列嚴重的自然災害和經濟挑戰。鹹亨元年(670年),穀物短缺情況尤為嚴重,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禁止釀酒以節約糧食資源。隨後的幾年裏,歉收、洪水、幹旱、蟲災以及饑饉接連不斷,對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永隆元年(680年),糧價飆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麵對這一危機,朝廷認為高物價是由於市場流通貨幣過多所致,因此決定大幅削減新幣鑄造,並加強對私鑄貨幣的打擊力度。同時,大量農民因不堪重負而逃離原籍,成為不登記、不納稅的流民,這對國家財政和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


    盡管麵臨這些嚴峻的經濟和財政挑戰,高宗仍然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為控製物價,朝廷實施了多項有效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在當時取得了部分成功,而且其影響深遠,貫穿了整個唐朝。例如,在調露元年(679年),政府甚至用穀物交換私鑄的錢幣,以減少市場上非法貨幣的數量。


    早在永徽六年(655年),京師便成立了常平署,作為調節市場價格的機構。當物資供應充足時,常平署會以高於市價的價格收購商品;而在物資短缺時期,則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出售,以此來穩定物價波動。這種機製後來被推廣到全國各州,設立了類似的糧倉,從而有效地緩解了物價浮動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然而,即使有這些努力,高宗去世時,經濟和財政危機仍未得到完全解決,留下了需要後繼者繼續應對的難題。


    大搞水木工程建設


    與此同時,唐高宗在位時也進行了大量土木工程建設,增加了民眾的勞役負擔。例如,在顯慶元年(656年),他下令重建隋煬帝時期的紫微宮正南門應天門;顯慶五年(660年),又在神都苑建造了宏偉的合璧宮。此外,龍朔三年(663年)對蓬萊宮(即大明宮)進行了大規模修繕,麟德二年(665年)在乾陽殿舊址上建成了新的乾元殿,並在洛陽建立了宿羽宮、高山宮和上陽宮等建築,這些宮殿無不以壯麗著稱。狄仁傑曾批評這些工程過於奢侈,耗費巨大。


    這些舉措不僅反映了李治對於文化和宗教建設的重視,也體現了當時唐朝國力的雄厚。不過,大規模的建築工程和頻繁的宗教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武則天的影響


    高宗同武則天是否為真愛,這事既複雜又充滿了爭議。曆史記錄往往側重於政治和社會的影響,而非個人情感。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他們的關係顯然是非常緊密的:李治對武則天有著高度的信任,並在她成為皇後之後逐漸賦予她更多的權力,最終讓她參與到了國家大事的決策中。這種信任與合作不僅加深了兩人之間的紐帶,也使得武則天能夠在政治上取得巨大的影響力。


    “鳳鳴朝陽”


    永淳元年(682年),盡管國家麵臨糧食短缺和外敵入侵的困境,高宗李治仍然決定在嵩山之南建造奉天宮,意圖遍封五嶽以彰顯皇權。麵對李善感的“當前國事艱難、民不聊生”的直言進諫,高宗並未改變其建設計劃。而李善感的這次勇敢勸諫打破了長達二十年無人敢直諫的局麵,被時人譽為“鳳鳴朝陽”。


    曾計劃遜位


    上元三年(676年),高宗李治的健康狀況因風疾惡化而愈發不佳,他考慮退位,將朝政大權交予天後武則天攝政。這一決定引起了宰相郝處俊的擔憂,他向李治進諫說:“陛下為何打算親自將皇位傳給天後?這天下乃是高祖與太宗所奠定的基礎,並非陛下個人之私產。陛下應當謹守宗廟,確保皇位傳承於李氏子孫之中,絕不可輕易讓國於他人,尤其是皇後。”郝處俊的話語強調了維護李唐皇室血脈正統性的重要性。李治聽從了他的建議,放棄了遜位的想法。


    得知此事後,武後采取行動鞏固自己的影響力。她召集了一批博學多才的文人學者,編纂了《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和《樂書》等著作,總計約一千餘卷。這些書籍不僅展示了她的文化修養,還通過傳播特定的思想觀念來影響朝廷和社會輿論。此外,武後秘密下令參與審查官員們的奏折,以此方式逐步分擔並削弱宰相的權力,從而加強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此番舉措顯示了武則天對權力運作的敏銳洞察力及她在政治舞台上的雄心壯誌。


    患病離世


    次年,即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前往奉天宮欲行封禪中嶽嵩山之禮,但因健康原因未能成行。隨著病情的惡化,唐高宗不得不將部分權力交給皇太子李顯,並任命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為輔政大臣。


    同年十二月,李治頒布詔書改元弘道,並命令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道教觀宇,根據各州等級設立不同數量的道士觀。這項政策導致了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道教建築興建活動。然而,由於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高宗最終未能親自登門宣讀赦免書,而是讓百姓在殿前聆聽。


    十二月丁巳日(12月27日)夜晚,高宗李治在東都洛陽的貞觀殿去世,享年五十六歲。他的遺詔指示簡樸辦理喪事,並允許皇太子在靈柩前行即位禮。同時,遺詔還規定軍國大事若有難以決斷之處,應由天後武則天處理。群臣追諡李治為天皇大帝,廟號高宗。後來,在天寶八年和天寶十三年,李治的諡號分別被追加為“天皇大聖皇帝”和“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彰顯了後代對其統治時期及個人品德的高度評價。


    結語


    盡管唐高宗李治在曆史上的形象有時被描繪得較為柔和,甚至在其統治期間受到皇後武則天影響力的籠罩,但他的領導確實為大唐王朝的持續繁榮和強盛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他的治理下,唐朝不僅保持了強大的國力,還在文化、藝術等領域達到了新的高峰。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繪畫、音樂及建築等方麵均取得了顯著成就,反映出一個開放包容且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因此,盡管曆史上對李治個人能力存在不同評價,但他對大唐盛世的貢獻不容忽視,其統治時期見證了帝國在多個方麵的重要進步和發展。


    關於高宗的一些趣聞逸事


    幼年時期的李治展現出了一種早熟的跡象。在他剛剛學會扶著床沿蹣跚學步之時,便對書寫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身邊的侍從們注意到他喜歡隨手塗鴉,於是便給了他紙張以引導他的興趣。令人驚訝的是,李治在紙的一角竟然寫出了一個“敕”字——這一符號在唐朝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它是皇帝對政事堂所議事項進行批準並頒布詔令的標誌。


    據說,當唐太宗得知此事後,認為這可能預示著某種不尋常的意義或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迷信與猜測,下令將那張紙焚毀,並嚴格指示周圍的人不得對外泄露此事。這種處理方式反映了當時皇室對於讖緯之說的謹慎態度,以及維護皇權神秘性的需求。


    微服私訪傾聽百姓故事


    在高宗李治執政期間,唐朝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長安城內,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學者匯聚於此。高宗皇帝還常常出宮微服私訪,到底層了解百姓們的生活,並與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故事。


    據說有一次,高宗皇帝在街頭上遇到了一個賣藝的老人。老人表演的是一種獨特的技藝,能用一根竹子吹出美妙的音樂。他被深深吸引住了,於是親自走上前去,與老人交談了起來。


    老人告訴李治,他的技藝是祖傳下來的,但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靠此為生。高宗皇帝聽了後,心生憐憫,當即便賞賜了老人一筆錢財,並下令讓宮廷樂師們向老人學習這種獨特的技藝。


    宮廷禦用畫師


    “永徽之治”標誌著一個繁榮與和平的時代,為唐朝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永徽年間的輝煌歲月裏,有一段佳話流傳到了今天。據說,有一日,唐高宗決定出宮微服私訪,深入長安的市井去體驗下民情。當高宗皇帝漫步至熱鬧非凡的集市上時,被一群圍聚的人群所吸引。於是他走到近前一看,原來是一位年輕的書生正在給圍觀的人們展示他手中的山水畫卷,那幅畫作十分生動逼真,仿佛能將人帶入一片寧靜的山水之間。這位書生名叫李逸,自幼便對繪畫懷有濃厚的熱情,曆經多年的磨礪,他終於練就了一手絕技。


    當高宗詢問其姓名時,李逸很恭敬地迴答了他,並且同他分享了自己追求藝術道路的感悟。這讓高宗對李逸的才華大為欣賞,當即便表示願意支持這位青年才俊的藝術追求,購買了他的作品,同時還邀請他進入皇宮,成為了宮廷禦用畫師。李逸懷著滿心的感激接受了皇帝這份榮譽,並決心以自己的筆觸記錄下大唐盛世的美好。就這樣,他的作品很快就在宮廷中贏得了讚譽,每一幅畫都成為了裝飾宮殿牆壁的藝術瑰寶,也為沉悶的宮廷生活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文化氣息。


    從此,李逸的名字也就傳遍了王朝上下,受到了眾人的敬重與喜愛。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李逸在宮中為皇帝畫畫時不幸打翻了墨汁,毀壞了一幅珍貴的畫作。麵對可能到來的責罰,他心中滿是忐忑和恐懼。但出乎他意料的是,高宗皇帝不僅沒有懲罰他,反而幽默地安慰道:“看來這墨汁也想為這幅畫增添一些獨特的韻味。”


    見皇帝並沒有責罰他,李逸大為感動,他暗下決心要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創作之中,於是,在高宗李治的鼓勵和支持下,畫畫的技藝日益精進。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逸的繪畫作品不僅在宮廷內廣受好評,還逐漸流傳到了民間,並成為了那個時代收藏家們競相追逐的藝術珍品。最終,李逸憑借其卓越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唐代曆史上一位備受尊敬的大畫家,其故事也在後世被大家津津樂道,廣為流傳。


    君臣之間


    圍繞著這位皇帝,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等待我們去發現。比如他與大臣們之間複雜的關係。有一次,高宗在朝堂上與一位大臣發生了爭執。


    大臣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肯讓步。李治卻笑著說:“愛卿,你如此執著,倒是讓朕想起了一個故事。”接著,他講述了一個關於固執己見的故事,大臣聽後,恍然大悟,主動向李治道歉。


    還有一次,宮廷內部發生了激烈的權力鬥爭。高宗帝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這場危機。在一次宴會上,高宗皇帝故意讓兩位爭鬥的大臣坐在相鄰的位置,然後在席間給他們講了一個關於團結的故事。兩位大臣聽後,深感慚愧,從此放下了成見,共同為國家效力。透過這些故事,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立體、生動的唐高宗李治。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皇帝,更是一個充滿情感與智慧的人。


    結語


    可以說,唐高宗李治是被低估的君王。盡管他在位期間沒有像其父唐太宗李世民那樣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開疆拓土聞名,但他在內政治理、法律改革、外交關係以及文化發展等方麵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貢獻。以下幾點進一步闡述為什麽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曆史認可:


    內政穩定與製度建設


    李治致力於鞏固中央集權,通過一係列政策強化了朝廷對地方的控製。他繼續推行科舉製度,為國家選拔人才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機會。此外,他還修訂和完善了《貞觀律》,即唐朝的基本法典,為後來的《永徽律》奠定了基礎,這對後世法律體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外交策略與國際地位


    在對外事務上,李治維持並擴展了與周邊民族的良好關係,包括吐蕃、突厥等重要勢力。這種和平穩定的外交環境不僅促進了貿易往來,也加強了文化交流,使唐朝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得以持續擴大。


    文化繁榮與發展


    高宗時期是唐代文化的一個高峰。在他的支持下,佛教獲得了極大發展,許多著名寺廟和佛塔建成;文學藝術同樣迎來了黃金時代,如詩人王勃、楊炯等人都是活躍於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此外,高宗本人也是一個文化愛好者,他鼓勵學術研究,推動了書籍編纂工作。


    個人品德與仁孝之道


    據史書記載,李治為人溫和謙遜,重視仁孝之道。對待臣子較為寬容的態度有助於營造一個相對和諧的政治氛圍,同時也體現了儒家理想的君主形象。這些品質在他治理國家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並贏得了當時及後世一些學者的好評。


    繼承和發展


    盡管李治並非以武力見長,但他繼承了太宗朝以來的盛世局麵,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更重要的是,他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為後來武則天執政時的某些方麵提供了先例和支持,間接地影響了中國曆史的發展軌跡。


    綜上所述,唐高宗李治作為一個被低估的君王,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法律進步等多個領域都做出了顯著貢獻,對於唐朝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曆史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曆史評價


    唐太宗: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資治通鑒》:無忌與褚遂良同心輔政,上亦尊禮二人,恭己以聽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呂思勉:唐朝對外的威力,以高宗時為極盛,然其衰機亦肇於是時。高宗的性質是失之於柔懦的。他即位之初,還能遵守太宗的成規,所以永徽之政,史稱其媲美貞觀。


    孟憲實:唐高宗外圓內方、膽大心細,凡他要做的事情,無不達成。沒有高宗 時代的發展、鞏固、鋪墊,貞觀之治就隻是短暫的高潮,開元盛世將成為 無源之水。無論用“君主無為”的傳統政治思想還是實際達成的事功來衡量,他都是一個成功的皇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憶l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憶lt並收藏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