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犯顏直諫的巍徵(8)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魏徵在中國曆史上以直言不諱的諫臣形象著稱,他的許多軼事典故不僅展現了他作為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氣,也揭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個性特點。以下是幾個流傳廣泛的關於魏徵的軼事:
不避故主
魏徵最初是為太子李建成效力,在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權力鬥爭中,魏徵站在了李建成一邊,為其出謀劃策。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後,追贈李建成、李元吉王爵及諡號,並重新安葬了二人。在下葬之日,魏徵和王珪作為李建成東宮舊僚,沒有選擇躲避,而是主動請求陪同送靈車至下葬地。這一舉動顯示了魏徵對舊主的忠誠,同時也贏得了李世民的理解和尊重,命令所有原東宮和齊王府的舊屬一同參加送葬儀式。
態度嫵媚
盡管有人認為魏徵為人疏慢,但李世民卻有不同的看法。據記載,李世民曾評價魏徵的態度“隻覺得是嫵媚”,這表明即使魏徵在朝堂上表現得嚴肅認真,但在李世民眼中,他的舉止卻是溫和而有吸引力的。這種評價反映了李世民對魏徵個人品質的認可,以及兩人之間超越常規君臣關係的信任和默契。
亡失一鏡
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感歎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段話深刻表達了李世民對於失去魏徵這樣一位能夠直言進諫的大臣的惋惜之情。魏徵離開後,李世民還派人前往其家中取迴了一封未完成的遺表,上麵簡短地提到了任用善人的重要性,並提醒李世民要警惕個人情感影響判斷力,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嗜吃醋芹
魏徵雖然在朝堂上以嚴肅的形象示人,但他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喜好。根據《龍城錄》的記載,魏徵特別喜歡吃一種名為“醋芹”的食物。有一次,李世民故意在宴會上準備了三杯醋芹來試探魏徵,結果發現魏徵對此美食情有獨鍾,很快就將它們吃完。麵對皇帝的玩笑,魏徵巧妙迴應說:“臣執作從事,就好這一口罷了。”這句話既體現了魏徵幽默風趣的一麵,也讓李世民對他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事後,李世民對魏徵的真誠感到敬佩,長時間的思考著這次交流的意義。
這些故事生動地描繪了魏徵作為一個曆史人物的多麵性,不僅展示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卓越貢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魏徵。通過這些軼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魏徵的性格特征及其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的特殊關係。
主要作品
魏徵作為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學家,其作品對於後世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雖然他個人的文集《魏徵集》二十卷在曆史流傳中已經散佚,但通過後人的整理與輯錄,我們仍然能夠窺見魏徵的部分文學創作和思想精華。
1. 《魏鄭公集》
- 清光緒年間,王浩輯錄了《魏鄭公集》四卷,其中收錄了魏徵的文章二十四篇、詩歌三十五首,並被編入《畿輔叢書》。這部輯錄為研究魏徵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2. 《群書治要》
- 魏徵奉命主持編撰的《群書治要》五十卷是一部重要的文獻匯編,它擷取了從五帝到晉代的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書中關於治國理政的精華,旨在為李世民提供治國安邦的曆史經驗參考。此書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對保存古代文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 《隋書》序論及其他史書總論
- 在編纂唐初八史的過程中,魏徵負責主修《隋書》,並親自撰寫了《隋書》的序論以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這些序論和總論體現了魏徵對曆史事件深刻的見解和嚴謹的態度,特別是他對《隋書》的貢獻,包括著名的《經籍誌》,極大地提升了該書的學術價值。
4. 自撰作品
- 魏徵還撰寫了一些其他著作,如《諸王善惡錄》,記錄了諸王的行為事跡,用以警示後人;此外,有關魏徵言論的記載也散見於《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等書籍之中,這些都是了解魏徵思想及其諫諍活動的重要來源。
5. 詩文收錄
- 除了上述專門著述外,《全唐文》和《全唐詩》也分別收錄了魏徵的文章和詩歌,進一步證明了他在文學領域的成就。他的詩歌多為祭祀樂歌,語言莊重典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禮儀製度。
盡管魏徵的原作大多已失傳,但他留下的作品以及後人對其言行的記錄,都為我們理解這位傑出的政治家、曆史學家和文學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魏徵的作品不僅是唐代文化的寶貴遺產,也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啟示。
籍貫爭議
關於魏徵的籍貫問題,曆史上確實存在一些不同的說法,但綜合各種文獻和碑記資料來看,較為一致的觀點是魏徵原籍為“巨鹿郡下曲陽縣”。以下是幾種主要的說法及其來源。
1. 巨鹿曲陽(或下曲陽)說:
- 據唐玄宗時期的《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記載,魏氏家族為“巨鹿曲陽人”。
- 《邙洛碑誌三百種》中《魏華墓誌》提到魏徵之孫魏華為“巨鹿下曲陽人”。
- 唐初杜淹在《文中子世家》中提及王通的門人中有“巨鹿魏徵”。
- 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編撰的《北史》記載魏徵的從兄魏收為“钜鹿下曲陽人也”。
- 唐憲宗時的《元和郡縣圖誌》、唐末的《魏公先廟碑》以及宋初的《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五·河北道四·相州安陽縣》均記載魏氏為“巨鹿曲陽”。
2. 內黃說:
- 《貞觀政要》提到:“魏徵,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這表明魏徵家族後來遷移到了相州的內黃。
3. 魏州曲城說:
- 五代時期修成的《舊唐書·卷七十一》載: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
- 北宋中期的《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則稱魏徵為“魏州曲城人”。
4. 其他說法:
- 《浙江魏氏分徙錄》中提到魏徵由曲陽遷至彰德府之安陽縣。
- 《晉州重修儒學明倫堂碑記》提到魏徵為“趙魏人”。
盡管有不同記載,但大多數史料都傾向於認為魏徵祖籍為“巨鹿郡下曲陽縣”。《辭海》修訂本也綜合諸說,指出魏徵為“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一說館陶(今屬河北)人”。現代學者趙才萱在其著作《大唐名相魏徵傳》中同樣支持這一觀點。因此,根據現有資料,可以得出結論:魏徵的祖籍應為巨鹿郡下曲陽縣,而他本人可能在晚年或其家族曾在相州之內黃居住過一段時間。這種解釋既符合多數曆史文獻的記載,也解決了部分記載之間的差異。
藝術形象
魏徵在曆史上的形象是一位直言不諱、忠誠正直的諫臣,而在後世的文化傳承中,他的形象逐漸被神化和藝術化,成為了美好官德與崇高人品的象征。尤其是在民間傳說、話本、戲曲以及小說等文學作品中,魏徵的形象更加豐富多彩,甚至帶有了超自然的色彩。
1. 神化形象
- 在一些傳說中,魏徵不僅在人間擔任名相,在地府和天堂也被視為良佐。有的故事將他描繪成半人半神的存在,賦予了他跨越陰陽兩界的特殊能力。
2. 《西遊記》中的魏徵
- 在明代吳承恩所著的小說《西遊記》裏,魏徵的故事得到了完整的敘述,特別是“夢斬涇河龍”的情節。根據小說裏描述,魏徵作為唐朝丞相,同時兼任地府曹官,負責監斬觸犯天條的涇河老龍王。老龍請求唐太宗李世民求情,但最終因魏徵午時三刻夢中靈魂出竅而被斬。這一事件導致老龍陰魂不散,不斷驚擾唐王,迫使魏徵采取措施保護李世民,包括派遣秦瓊、尉遲恭守衛宮門,並最終親自持劍守護後門。為了減輕兩位將軍的辛苦,唐王命畫師繪製他們的畫像貼於門前,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的門神文化。此外,《西遊記》中還描寫了魏徵大膽營救被押至地府受審的唐王,展現了其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的一麵。
3. 門神文化
- 由於《西遊記》中關於魏徵保護唐王的情節廣為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為了民間信仰中的門神。人們會在春節期間或需要避邪鎮宅時,在家門口張貼這三位英雄的畫像,以祈求平安吉祥。這種習俗不僅體現了人們對魏徵及其同僚英勇事跡的認可,也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於正義力量的崇敬和向往。
4. 其他傳說
- 除了《西遊記》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傳說圍繞著魏徵展開。例如,“香石伴隨下界”講述了魏徵如何通過特殊的石頭與神仙溝通;“雷劈贓官”則表現了他對腐敗官員毫不留情的態度。這些故事雖然未必基於真實的曆史事件,但卻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理想化的魏徵——一個既能在現實中為民請命,又能在神話世界裏伸張正義的人物。
總的看來,魏徵的藝術形象超越了單純的曆史人物範疇,成為了一種精神符號,代表著忠誠、智慧和勇氣。無論是作為曆史上真實的諫臣,還是文學作品中被神化的英雄,魏徵都以他的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中國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的發展。
不避故主
魏徵最初是為太子李建成效力,在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權力鬥爭中,魏徵站在了李建成一邊,為其出謀劃策。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後,追贈李建成、李元吉王爵及諡號,並重新安葬了二人。在下葬之日,魏徵和王珪作為李建成東宮舊僚,沒有選擇躲避,而是主動請求陪同送靈車至下葬地。這一舉動顯示了魏徵對舊主的忠誠,同時也贏得了李世民的理解和尊重,命令所有原東宮和齊王府的舊屬一同參加送葬儀式。
態度嫵媚
盡管有人認為魏徵為人疏慢,但李世民卻有不同的看法。據記載,李世民曾評價魏徵的態度“隻覺得是嫵媚”,這表明即使魏徵在朝堂上表現得嚴肅認真,但在李世民眼中,他的舉止卻是溫和而有吸引力的。這種評價反映了李世民對魏徵個人品質的認可,以及兩人之間超越常規君臣關係的信任和默契。
亡失一鏡
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感歎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段話深刻表達了李世民對於失去魏徵這樣一位能夠直言進諫的大臣的惋惜之情。魏徵離開後,李世民還派人前往其家中取迴了一封未完成的遺表,上麵簡短地提到了任用善人的重要性,並提醒李世民要警惕個人情感影響判斷力,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嗜吃醋芹
魏徵雖然在朝堂上以嚴肅的形象示人,但他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喜好。根據《龍城錄》的記載,魏徵特別喜歡吃一種名為“醋芹”的食物。有一次,李世民故意在宴會上準備了三杯醋芹來試探魏徵,結果發現魏徵對此美食情有獨鍾,很快就將它們吃完。麵對皇帝的玩笑,魏徵巧妙迴應說:“臣執作從事,就好這一口罷了。”這句話既體現了魏徵幽默風趣的一麵,也讓李世民對他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事後,李世民對魏徵的真誠感到敬佩,長時間的思考著這次交流的意義。
這些故事生動地描繪了魏徵作為一個曆史人物的多麵性,不僅展示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卓越貢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魏徵。通過這些軼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魏徵的性格特征及其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的特殊關係。
主要作品
魏徵作為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學家,其作品對於後世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雖然他個人的文集《魏徵集》二十卷在曆史流傳中已經散佚,但通過後人的整理與輯錄,我們仍然能夠窺見魏徵的部分文學創作和思想精華。
1. 《魏鄭公集》
- 清光緒年間,王浩輯錄了《魏鄭公集》四卷,其中收錄了魏徵的文章二十四篇、詩歌三十五首,並被編入《畿輔叢書》。這部輯錄為研究魏徵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2. 《群書治要》
- 魏徵奉命主持編撰的《群書治要》五十卷是一部重要的文獻匯編,它擷取了從五帝到晉代的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書中關於治國理政的精華,旨在為李世民提供治國安邦的曆史經驗參考。此書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對保存古代文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 《隋書》序論及其他史書總論
- 在編纂唐初八史的過程中,魏徵負責主修《隋書》,並親自撰寫了《隋書》的序論以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這些序論和總論體現了魏徵對曆史事件深刻的見解和嚴謹的態度,特別是他對《隋書》的貢獻,包括著名的《經籍誌》,極大地提升了該書的學術價值。
4. 自撰作品
- 魏徵還撰寫了一些其他著作,如《諸王善惡錄》,記錄了諸王的行為事跡,用以警示後人;此外,有關魏徵言論的記載也散見於《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等書籍之中,這些都是了解魏徵思想及其諫諍活動的重要來源。
5. 詩文收錄
- 除了上述專門著述外,《全唐文》和《全唐詩》也分別收錄了魏徵的文章和詩歌,進一步證明了他在文學領域的成就。他的詩歌多為祭祀樂歌,語言莊重典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禮儀製度。
盡管魏徵的原作大多已失傳,但他留下的作品以及後人對其言行的記錄,都為我們理解這位傑出的政治家、曆史學家和文學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魏徵的作品不僅是唐代文化的寶貴遺產,也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啟示。
籍貫爭議
關於魏徵的籍貫問題,曆史上確實存在一些不同的說法,但綜合各種文獻和碑記資料來看,較為一致的觀點是魏徵原籍為“巨鹿郡下曲陽縣”。以下是幾種主要的說法及其來源。
1. 巨鹿曲陽(或下曲陽)說:
- 據唐玄宗時期的《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記載,魏氏家族為“巨鹿曲陽人”。
- 《邙洛碑誌三百種》中《魏華墓誌》提到魏徵之孫魏華為“巨鹿下曲陽人”。
- 唐初杜淹在《文中子世家》中提及王通的門人中有“巨鹿魏徵”。
- 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編撰的《北史》記載魏徵的從兄魏收為“钜鹿下曲陽人也”。
- 唐憲宗時的《元和郡縣圖誌》、唐末的《魏公先廟碑》以及宋初的《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五·河北道四·相州安陽縣》均記載魏氏為“巨鹿曲陽”。
2. 內黃說:
- 《貞觀政要》提到:“魏徵,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這表明魏徵家族後來遷移到了相州的內黃。
3. 魏州曲城說:
- 五代時期修成的《舊唐書·卷七十一》載: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
- 北宋中期的《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則稱魏徵為“魏州曲城人”。
4. 其他說法:
- 《浙江魏氏分徙錄》中提到魏徵由曲陽遷至彰德府之安陽縣。
- 《晉州重修儒學明倫堂碑記》提到魏徵為“趙魏人”。
盡管有不同記載,但大多數史料都傾向於認為魏徵祖籍為“巨鹿郡下曲陽縣”。《辭海》修訂本也綜合諸說,指出魏徵為“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一說館陶(今屬河北)人”。現代學者趙才萱在其著作《大唐名相魏徵傳》中同樣支持這一觀點。因此,根據現有資料,可以得出結論:魏徵的祖籍應為巨鹿郡下曲陽縣,而他本人可能在晚年或其家族曾在相州之內黃居住過一段時間。這種解釋既符合多數曆史文獻的記載,也解決了部分記載之間的差異。
藝術形象
魏徵在曆史上的形象是一位直言不諱、忠誠正直的諫臣,而在後世的文化傳承中,他的形象逐漸被神化和藝術化,成為了美好官德與崇高人品的象征。尤其是在民間傳說、話本、戲曲以及小說等文學作品中,魏徵的形象更加豐富多彩,甚至帶有了超自然的色彩。
1. 神化形象
- 在一些傳說中,魏徵不僅在人間擔任名相,在地府和天堂也被視為良佐。有的故事將他描繪成半人半神的存在,賦予了他跨越陰陽兩界的特殊能力。
2. 《西遊記》中的魏徵
- 在明代吳承恩所著的小說《西遊記》裏,魏徵的故事得到了完整的敘述,特別是“夢斬涇河龍”的情節。根據小說裏描述,魏徵作為唐朝丞相,同時兼任地府曹官,負責監斬觸犯天條的涇河老龍王。老龍請求唐太宗李世民求情,但最終因魏徵午時三刻夢中靈魂出竅而被斬。這一事件導致老龍陰魂不散,不斷驚擾唐王,迫使魏徵采取措施保護李世民,包括派遣秦瓊、尉遲恭守衛宮門,並最終親自持劍守護後門。為了減輕兩位將軍的辛苦,唐王命畫師繪製他們的畫像貼於門前,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的門神文化。此外,《西遊記》中還描寫了魏徵大膽營救被押至地府受審的唐王,展現了其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的一麵。
3. 門神文化
- 由於《西遊記》中關於魏徵保護唐王的情節廣為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為了民間信仰中的門神。人們會在春節期間或需要避邪鎮宅時,在家門口張貼這三位英雄的畫像,以祈求平安吉祥。這種習俗不僅體現了人們對魏徵及其同僚英勇事跡的認可,也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於正義力量的崇敬和向往。
4. 其他傳說
- 除了《西遊記》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傳說圍繞著魏徵展開。例如,“香石伴隨下界”講述了魏徵如何通過特殊的石頭與神仙溝通;“雷劈贓官”則表現了他對腐敗官員毫不留情的態度。這些故事雖然未必基於真實的曆史事件,但卻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理想化的魏徵——一個既能在現實中為民請命,又能在神話世界裏伸張正義的人物。
總的看來,魏徵的藝術形象超越了單純的曆史人物範疇,成為了一種精神符號,代表著忠誠、智慧和勇氣。無論是作為曆史上真實的諫臣,還是文學作品中被神化的英雄,魏徵都以他的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中國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