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謙遜的謀略家杜如晦(上)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杜如晦,字克明,出生於585年,是唐代初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的出生地在京兆郡杜陵縣,即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作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吒的兒子,杜如晦出身於顯赫的京兆杜氏家族。
在隋朝末年動蕩的時期裏,杜如晦初入仕途,擔任了滏陽縣尉。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武德元年(618年),杜如晦遇到了他生命中的重要轉折點,被李世民——後來的唐太宗——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並很快晉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之後通過房玄齡的推薦,杜如晦進一步得到了李世民的認可,成為了秦王府的重要成員,接著又升任了陝東道大行台司勳郎中,並且成為了“十八學士”之首,這些學士們都是當時的文化精英。
李世民創建天策府時,杜如晦擔任了從事郎中這一要職。而在決定性的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杜如晦秘密參與了策劃,並成功輔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為了表彰他的貢獻,新即位的唐太宗任命杜如晦為兵部尚書,並賜予其蔡國公的封號。在貞觀年間(627-649年),杜如晦與房玄齡一同執掌朝政,二人合作無間,一個擅長謀劃,另一個則善於決斷,他們兩的協作被譽為“房謀杜斷”,成為了後世評價唐代良相的標準之一。兩人共同製定了許多重要的典章製度,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早年經曆
杜如晦自幼展現出了非凡的聰慧與悟性,對曆史和文學懷有濃厚的興趣,並樂於與人分享交流這些知識。在隋朝大業年間(605年—618年),他被征召為預備官員,很快便得到了吏部侍郎高孝基的高度賞識。高孝基對杜如晦的能力十分看重,認為他是能夠應對複雜局勢的人才,具備成為國家棟梁的潛力。出於這樣的欣賞,高孝基曾對杜如晦說道:“你擁有處理事務的卓越才能,應當成為國家的支柱,希望你能堅守這份美德。我打算先安排你擔任一個小職位,雖然俸祿不高,但這是一個開始。”
然而,盡管有著高孝基的認可和支持,杜如晦在滏陽縣尉的位置上並未停留太久。不久之後,他選擇了離開官職,返迴故裏,似乎是在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道路或等待更合適的時機來施展抱負。
秦府高參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隨著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揮師直指長安,並成功平定該地之後,杜如晦的命運迎來了轉折點。他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王府,擔任法曹參軍一職。不久之後,他又升任陝州總管府長史,迅速成為李世民身邊的親信謀士之一。
然而,太子李建成對秦王府中人才濟濟的局麵感到擔憂,擔心這些英才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李建成向父親唐高祖李淵建議,將秦王府的官員調派至各地任職。這一命令下達後,大量官員被外放,這使得秦王李世民深感憂慮。此時,記室房玄齡對李世民說:
“雖然許多優秀的幕僚都將離開,但這並不值得惋惜。唯有杜如晦,此人不僅聰慧過人,更能洞察事理,具備輔佐君王的能力。如果大王誌在一方,則無需此等人才;但若欲圖天下,那麽杜如晦將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聽了房玄齡的話,李世民恍然大悟,意識到險些錯失一位重要的謀臣。於是,他立即向李淵上書請求,這才得以保留杜如晦在秦王府中的職位。
武德元年(618年),隨著唐朝的建立,同年七月,麵對隴西薛舉的進犯,李世民率軍前往涇州進行討伐,雖初次交鋒失利,但薛舉不久病逝。李世民再次集結軍隊對抗薛仁杲,並任命杜如晦為隨軍顧問參與軍事決策。最終,薛仁杲兵敗投降,而後遭到處決。
武德二年(619年),當劉武周與宋金剛攻占太原時,杜如晦繼續追隨李世民出征,成功擊退了叛軍。到了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軍進攻洛陽的王世充,而後者又聯合了竇建德。在此期間,杜如晦憑借其卓越的戰略眼光和判斷力,輔助李世民先後擊敗竇建德和王世充。在一係列針對割據勢力的征戰中,杜如晦以其智慧和遠見卓識,成為了李世民身邊不可或缺的智囊,為唐朝初期的統一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玄武政變
隨著李世民在討伐各地叛亂中屢建奇功,他的聲望日隆,這引發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嫉妒。二人與唐高祖李淵的寵妃張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結,圖謀陷害李世民。一次,淮安王李神通因戰功獲封大片土地,而張婕妤的父親私底下向李淵索要這片地。當得知土地已賜予李神通後,他不甘心地通過張婕妤誣告李世民仗勢欺人,指使李神通奪走土地。另有一次,杜如晦騎馬路過尹德妃之父尹阿鼠的府邸時,被尹家仆人無理拽下馬來毆打,並辱罵不已。事後,尹阿鼠又借尹德妃之口向李淵進讒言,說是李世民讓杜如晦故意羞辱他。盡管李世民多次辯解,但李淵寵愛二妃,始終未能完全信任李世民。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了文學館,任命杜如晦為從事中郎,位列十八學士之首。李世民常常親臨文學館,與杜如晦等賢才討論經史,直至深夜。然而,太子李建成對此深感忌憚,認為秦王府中最令人憂心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因此,他向李淵進言,最終成功將房、杜二人逐出京師。
到了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試圖拉攏尉遲恭卻遭拒絕,轉而派人行刺未遂,便誣告李淵將尉遲恭關入大牢。李世民救出尉遲恭後,後者探知李建成和李元吉欲於昆明池設伏加害李世民。長孫無忌迅速通報給李世民,勸說其先發製人。
麵對兄弟之情與國家大義的抉擇,李世民猶豫不決。尉遲恭與其他忠臣日夜勸諫,強調不能因小仁而廢社稷大義。李世民終於決定召迴被逐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即使此舉意味著丟掉性命。為了安全起見,他們扮作道士秘密潛迴秦王府。
經過一番密謀,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一舉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事變成功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杜如晦則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同年十月,論功行賞之時,杜如晦因其卓越貢獻被授予兵部尚書一職,晉封蔡國公,並賜實封食邑一千三百戶,成為李世民最信賴的股肱之臣之一。這一係列事件不僅彰顯了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和領導能力,也見證了杜如晦作為謀略家的關鍵作用。
貞觀之始
貞觀二年(628年),太宗皇帝對杜如晦的才能給予了高度的信任與肯定,任命他為檢校侍中,並兼任吏部尚書,繼續總管東宮兵馬。在這一職位上,杜如晦展現了非凡的能力和責任感,贏得了廣泛的認可。
到了貞觀三年(629年),一場嚴重的旱災席卷了這片土地,麵對天災,太宗下令房玄齡、杜如晦以及長孫無忌等重臣前往名山大川舉行祈雨儀式,以求緩解旱情。同年,杜如晦接替了長孫無忌出任尚書右仆射,繼續負責官員選拔的重要工作,並與房玄齡並肩輔佐朝政。他們共同製定了朝廷的組織架構,確立了表彰賢能的標準,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盡心盡力。
杜如晦與房玄齡二人合作默契,相得益彰,他們的治理智慧和領導能力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讚譽,被譽為當時的良相典範。這段時期,不僅是唐朝初期政治清明、國力增強的關鍵階段,也是杜如晦個人職業生涯中的輝煌篇章。他與房玄齡聯手,不僅塑造了一個時代的政治風貌,更留下了後人難以忘懷的治國佳話。
英年早逝
在貞觀二年(628年),太宗皇帝對杜如晦的非凡才能寄予了深厚的信賴,任命他為檢校侍中,並兼任吏部尚書,繼續掌管東宮兵馬。杜如晦在這個重要職位上展現出了卓越的能力和高度的責任感,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讚譽。
到了貞觀三年(629年),一場嚴重的旱災席卷全國,唐太宗命令房玄齡、杜如晦以及長孫無忌等重臣前往名山大川舉行祈雨儀式,以期緩解旱情。同年,杜如晦接替了長孫無忌擔任尚書右仆射,繼續負責官員選拔這一關鍵工作,並與房玄齡並肩輔佐朝政。二人共同製定了朝廷的組織架構,他們的合作堪稱完美,治理智慧和領導能力得到了一致的認可,被譽為當時最優秀的宰相。
然而,好景不長,杜如晦英年早逝,這對太宗皇帝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為了表達對這位昔日摯友的深切懷念,李世民親自作詔書給著作郎虞世南,請求他為杜如晦撰寫碑文:“我和杜如晦之間的情誼深厚,今他不幸離世,追念往昔功績,我悲痛不已。希望你能領會我的心意,為杜如晦留下一篇動人的碑文。”
隨著時間流逝,唐太宗對杜如晦的思念依然未曾減退。賞賜房玄齡黃銀帶時,太宗因無法再將同樣的榮耀給予已故的杜如晦而潸然淚下,於是又準備了一條黃金帶,囑咐房玄齡將其帶到杜如晦的靈堂,希望能以此安慰好友的靈魂。貞觀五年(631年),每逢杜如晦的忌日,太宗皇帝都會派遣使者慰問其家人,賞賜之豐厚如同生前。他還特別封杜如晦的兒子杜荷為郡公,以示對其家族的尊重。
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舉行祭少牢儀式,表達了唐太宗對這些功臣的敬意和懷念。直到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又下令由閻立本繪製包括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在內的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畫像,並將它們置於淩煙閣之中,以紀念這些為唐朝建立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們。杜如晦位列第三,他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曆史的畫卷中,成為了後人緬懷的對象,也見證了他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那份超然的情誼。
在隋朝末年動蕩的時期裏,杜如晦初入仕途,擔任了滏陽縣尉。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武德元年(618年),杜如晦遇到了他生命中的重要轉折點,被李世民——後來的唐太宗——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並很快晉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之後通過房玄齡的推薦,杜如晦進一步得到了李世民的認可,成為了秦王府的重要成員,接著又升任了陝東道大行台司勳郎中,並且成為了“十八學士”之首,這些學士們都是當時的文化精英。
李世民創建天策府時,杜如晦擔任了從事郎中這一要職。而在決定性的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杜如晦秘密參與了策劃,並成功輔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為了表彰他的貢獻,新即位的唐太宗任命杜如晦為兵部尚書,並賜予其蔡國公的封號。在貞觀年間(627-649年),杜如晦與房玄齡一同執掌朝政,二人合作無間,一個擅長謀劃,另一個則善於決斷,他們兩的協作被譽為“房謀杜斷”,成為了後世評價唐代良相的標準之一。兩人共同製定了許多重要的典章製度,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早年經曆
杜如晦自幼展現出了非凡的聰慧與悟性,對曆史和文學懷有濃厚的興趣,並樂於與人分享交流這些知識。在隋朝大業年間(605年—618年),他被征召為預備官員,很快便得到了吏部侍郎高孝基的高度賞識。高孝基對杜如晦的能力十分看重,認為他是能夠應對複雜局勢的人才,具備成為國家棟梁的潛力。出於這樣的欣賞,高孝基曾對杜如晦說道:“你擁有處理事務的卓越才能,應當成為國家的支柱,希望你能堅守這份美德。我打算先安排你擔任一個小職位,雖然俸祿不高,但這是一個開始。”
然而,盡管有著高孝基的認可和支持,杜如晦在滏陽縣尉的位置上並未停留太久。不久之後,他選擇了離開官職,返迴故裏,似乎是在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道路或等待更合適的時機來施展抱負。
秦府高參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隨著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揮師直指長安,並成功平定該地之後,杜如晦的命運迎來了轉折點。他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王府,擔任法曹參軍一職。不久之後,他又升任陝州總管府長史,迅速成為李世民身邊的親信謀士之一。
然而,太子李建成對秦王府中人才濟濟的局麵感到擔憂,擔心這些英才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李建成向父親唐高祖李淵建議,將秦王府的官員調派至各地任職。這一命令下達後,大量官員被外放,這使得秦王李世民深感憂慮。此時,記室房玄齡對李世民說:
“雖然許多優秀的幕僚都將離開,但這並不值得惋惜。唯有杜如晦,此人不僅聰慧過人,更能洞察事理,具備輔佐君王的能力。如果大王誌在一方,則無需此等人才;但若欲圖天下,那麽杜如晦將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聽了房玄齡的話,李世民恍然大悟,意識到險些錯失一位重要的謀臣。於是,他立即向李淵上書請求,這才得以保留杜如晦在秦王府中的職位。
武德元年(618年),隨著唐朝的建立,同年七月,麵對隴西薛舉的進犯,李世民率軍前往涇州進行討伐,雖初次交鋒失利,但薛舉不久病逝。李世民再次集結軍隊對抗薛仁杲,並任命杜如晦為隨軍顧問參與軍事決策。最終,薛仁杲兵敗投降,而後遭到處決。
武德二年(619年),當劉武周與宋金剛攻占太原時,杜如晦繼續追隨李世民出征,成功擊退了叛軍。到了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軍進攻洛陽的王世充,而後者又聯合了竇建德。在此期間,杜如晦憑借其卓越的戰略眼光和判斷力,輔助李世民先後擊敗竇建德和王世充。在一係列針對割據勢力的征戰中,杜如晦以其智慧和遠見卓識,成為了李世民身邊不可或缺的智囊,為唐朝初期的統一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玄武政變
隨著李世民在討伐各地叛亂中屢建奇功,他的聲望日隆,這引發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嫉妒。二人與唐高祖李淵的寵妃張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結,圖謀陷害李世民。一次,淮安王李神通因戰功獲封大片土地,而張婕妤的父親私底下向李淵索要這片地。當得知土地已賜予李神通後,他不甘心地通過張婕妤誣告李世民仗勢欺人,指使李神通奪走土地。另有一次,杜如晦騎馬路過尹德妃之父尹阿鼠的府邸時,被尹家仆人無理拽下馬來毆打,並辱罵不已。事後,尹阿鼠又借尹德妃之口向李淵進讒言,說是李世民讓杜如晦故意羞辱他。盡管李世民多次辯解,但李淵寵愛二妃,始終未能完全信任李世民。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了文學館,任命杜如晦為從事中郎,位列十八學士之首。李世民常常親臨文學館,與杜如晦等賢才討論經史,直至深夜。然而,太子李建成對此深感忌憚,認為秦王府中最令人憂心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因此,他向李淵進言,最終成功將房、杜二人逐出京師。
到了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試圖拉攏尉遲恭卻遭拒絕,轉而派人行刺未遂,便誣告李淵將尉遲恭關入大牢。李世民救出尉遲恭後,後者探知李建成和李元吉欲於昆明池設伏加害李世民。長孫無忌迅速通報給李世民,勸說其先發製人。
麵對兄弟之情與國家大義的抉擇,李世民猶豫不決。尉遲恭與其他忠臣日夜勸諫,強調不能因小仁而廢社稷大義。李世民終於決定召迴被逐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即使此舉意味著丟掉性命。為了安全起見,他們扮作道士秘密潛迴秦王府。
經過一番密謀,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一舉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事變成功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杜如晦則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同年十月,論功行賞之時,杜如晦因其卓越貢獻被授予兵部尚書一職,晉封蔡國公,並賜實封食邑一千三百戶,成為李世民最信賴的股肱之臣之一。這一係列事件不僅彰顯了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和領導能力,也見證了杜如晦作為謀略家的關鍵作用。
貞觀之始
貞觀二年(628年),太宗皇帝對杜如晦的才能給予了高度的信任與肯定,任命他為檢校侍中,並兼任吏部尚書,繼續總管東宮兵馬。在這一職位上,杜如晦展現了非凡的能力和責任感,贏得了廣泛的認可。
到了貞觀三年(629年),一場嚴重的旱災席卷了這片土地,麵對天災,太宗下令房玄齡、杜如晦以及長孫無忌等重臣前往名山大川舉行祈雨儀式,以求緩解旱情。同年,杜如晦接替了長孫無忌出任尚書右仆射,繼續負責官員選拔的重要工作,並與房玄齡並肩輔佐朝政。他們共同製定了朝廷的組織架構,確立了表彰賢能的標準,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盡心盡力。
杜如晦與房玄齡二人合作默契,相得益彰,他們的治理智慧和領導能力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讚譽,被譽為當時的良相典範。這段時期,不僅是唐朝初期政治清明、國力增強的關鍵階段,也是杜如晦個人職業生涯中的輝煌篇章。他與房玄齡聯手,不僅塑造了一個時代的政治風貌,更留下了後人難以忘懷的治國佳話。
英年早逝
在貞觀二年(628年),太宗皇帝對杜如晦的非凡才能寄予了深厚的信賴,任命他為檢校侍中,並兼任吏部尚書,繼續掌管東宮兵馬。杜如晦在這個重要職位上展現出了卓越的能力和高度的責任感,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讚譽。
到了貞觀三年(629年),一場嚴重的旱災席卷全國,唐太宗命令房玄齡、杜如晦以及長孫無忌等重臣前往名山大川舉行祈雨儀式,以期緩解旱情。同年,杜如晦接替了長孫無忌擔任尚書右仆射,繼續負責官員選拔這一關鍵工作,並與房玄齡並肩輔佐朝政。二人共同製定了朝廷的組織架構,他們的合作堪稱完美,治理智慧和領導能力得到了一致的認可,被譽為當時最優秀的宰相。
然而,好景不長,杜如晦英年早逝,這對太宗皇帝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為了表達對這位昔日摯友的深切懷念,李世民親自作詔書給著作郎虞世南,請求他為杜如晦撰寫碑文:“我和杜如晦之間的情誼深厚,今他不幸離世,追念往昔功績,我悲痛不已。希望你能領會我的心意,為杜如晦留下一篇動人的碑文。”
隨著時間流逝,唐太宗對杜如晦的思念依然未曾減退。賞賜房玄齡黃銀帶時,太宗因無法再將同樣的榮耀給予已故的杜如晦而潸然淚下,於是又準備了一條黃金帶,囑咐房玄齡將其帶到杜如晦的靈堂,希望能以此安慰好友的靈魂。貞觀五年(631年),每逢杜如晦的忌日,太宗皇帝都會派遣使者慰問其家人,賞賜之豐厚如同生前。他還特別封杜如晦的兒子杜荷為郡公,以示對其家族的尊重。
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舉行祭少牢儀式,表達了唐太宗對這些功臣的敬意和懷念。直到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又下令由閻立本繪製包括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在內的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畫像,並將它們置於淩煙閣之中,以紀念這些為唐朝建立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們。杜如晦位列第三,他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曆史的畫卷中,成為了後人緬懷的對象,也見證了他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那份超然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