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明後暗的君王


    在與各藩鎮的戰爭中,唐憲宗李純重用了宦官,並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擔任左右神策將軍、兼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和招討處置使等要職,作為統帥帶兵出征。然而,在一次弓箭庫使劉希光因貪贓被查辦的事件中,吐突承璀受到了牽連。因此,唐憲宗將吐突承璀外放為淮南監軍。事後,憲宗詢問宰相李絳:


    “朕將吐突承璀任為外官怎麽樣呢?”李絳迴答說:“外界想不到陛下忽然能夠這麽做。”


    憲宗迴應道:“此人隻是一個家奴而已。以往,朕覺得使喚他的時間很長了,所以因私情恩寵而寬宥了他。倘若他有違紀犯法的行為,朕拋棄他,就如丟掉一根毫毛一般輕易!”


    長期的心力交瘁使得唐憲宗尋求精神上的寄托,他逐漸崇信起了佛教。晚年時,憲宗下令將鳳翔(今陝西扶風)法門寺的佛骨迎至長安,這一舉動引發了王公貴族及黎民百姓競相施舍奉養的熱潮。刑部侍郎韓愈為此上疏,懇切諫阻。唐憲宗勃然大怒,準備對韓愈處以極刑。但後來在裴度等人的勸諫下,最終決定將韓愈貶為潮州刺史。


    此外,為了求取長生不老之藥,唐憲宗又轉向道教。元和十三年(818年),他下詔征求方士。寵臣皇甫鎛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柳泌的人,此人聲稱可以配製長生藥。次年,唐憲宗開始服用長生藥,但藥物的影響使他的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斥責或誅貶身邊的宦官。這些情況不僅反映了唐憲宗在削藩過程中用人上的複雜心態,也揭示了他在政治壓力下的個人信仰和行為變化。


    盡管唐憲宗李純在削弱藩鎮勢力方麵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李純對宗教的過度依賴和對長生不老的追求,也為他的統治帶來了負麵影響,尤其是在他的性格轉變和決策方式上產生了不利影響。這也表明,即使是英明的君主,在麵對個人欲望和信仰時,也可能做出不利於國家和個人的選擇。


    皇位繼承的波折


    憲宗李純原配是唐代宗長女升平公主與郭子儀第六子郭曖的女兒——郭貴妃。作為代宗的重孫,按輩分計算,郭貴妃實際上是李純的表姑,二人的聯姻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郭貴妃為李純誕下了第三皇子遂王李宥,而另一位後妃紀美人則生下了皇長子鄧王李寧。


    盡管李宥身份尊貴,僅比李寧年輕兩歲,但憲宗卻選擇了立長不立貴的原則,在元和四年(809年)正式冊立李寧為太子。不幸的是,元和六年(811年)底,李寧早逝,這使得關於新太子的人選再次成為了朝廷內外熱議的話題。當時形成了兩派勢力:一派由深受憲宗寵信的宦官吐突承璀領導,主張立澧王李惲(本名李寬)為繼承人;另一派以宦官梁守謙、王守澄及大多數朝臣為代表,鑒於郭氏家族的顯赫地位,他們力薦郭貴妃所生的遂王李宥(即後來的唐穆宗李恆)。最終,唐憲宗李純同意了冊立三皇子遂王李宥為太子,但卻遲遲未立郭貴妃為皇後,導致太子李宥的地位一度不夠穩固。


    身罹不測


    至元和十四年(819年)末,因長期服用金丹,李純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到了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他甚至取消了元旦朝會,令群臣深感憂慮。然而,在義成軍節度使劉悟入宮覲見並傳出“陛下身體平安”的消息後,朝廷內外才稍微鬆了一口氣。然而,就在同一天夜裏,唐憲宗李純在長安大明宮的中和殿遭遇了宦官陳弘誌等人的謀害,享年四十三歲。


    陳弘誌、王守澄等人對外宣稱皇帝是因為服用長生藥而亡,並與中尉馬進潭、梁守謙、劉承偕、韋元素等人合謀擁立三皇子李宥繼位,即唐穆宗。吐突承璀及其支持的澧王李惲也在此次政變中身遭不幸。同年五月,群臣為憲宗上諡號為“聖神章武孝皇帝”,廟號憲宗,並將其安葬於景陵。到了大中三年(849年),憲宗之子唐宣宗李忱追封其父為“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以此緬懷這位曾試圖重現大唐輝煌的帝王。


    結語: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唐朝迎來了被稱為“元和中興”的複興時期。麵對地方藩鎮勢力坐大、中央權威式微的局麵,憲宗通過一係列果敢的軍事征討和平息叛亂措施,成功削弱了地方藩鎮的自主性,解決了長期困擾唐朝的藩鎮割據問題,暫時恢複了中央政府對全國的有效控製。同時,他重視吏治整頓,任用賢能如裴度、李絳等名臣推行改革,使得朝政清明高效,經濟得以複蘇,文化繁榮昌盛。憲宗個人也很重視法律建設,組織修訂法令以求司法公正,並大力支持佛教的發展,促進了宗教文化的繁榮。然而,晚年受長生不老思想影響,沉迷於道教丹藥,最終早早離世,結束了其15年的統治。盡管如此,唐憲宗的努力和貢獻,為唐朝後期的曆史留下了深刻印記,成為後人緬懷的一段光輝歲月。


    關於憲宗皇帝的軼事典故


    不立皇後


    根據《舊唐書·後妃傳》的記載,唐憲宗李純在位時,後宮中受寵的女性眾多。他特別注意到貴妃郭氏出身於顯赫家族,擔心如果立她為皇後,郭氏可能會限製他對其他妃嬪的寵愛。因此,李純遲遲沒有立皇後。現代研究者認為,唐憲宗的顧慮並不是害怕皇後專權,而是擔憂外戚勢力過大,影響皇權。從憲宗開始,唐朝後續的幾位皇帝——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也都效仿此做法,未立皇後。實際上,史書中提到的皇後多是在她們的兒子登基後追封的。


    有誌河湟


    一次,當憲宗查看天下地圖時,注意到了因安史之亂而失去的河湟地區(現今的青海東部和甘肅西部一帶),不禁萌生了恢複這片舊土的願望。翰林學士李絳曾勸說皇帝不要過度聚斂財富,但憲宗解釋道,國家的政令無法覆蓋河南、河北的多個州郡,而河湟地區的廣袤土地仍處於異族統治之下,這讓他感到祖宗蒙羞,日夜想著如何洗雪恥辱。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認為有必要積累足夠的財力。否則,即使宮廷內開支節儉,多餘的財富也無實際用途。


    最終,在大中年間(847-860年),即憲宗去世多年後,唐軍利用吐蕃內部紛爭的機會,成功收複了河隴三州七關之地。憲宗的第十三子唐宣宗李忱感歎道:


    “先帝憲宗常常掛念河湟,遺憾的是未能完成這項偉大事業就離開了人世。如今我們應當繼承先人的遺誌,商議為順宗和憲宗兩廟獻上諡號,以此彰顯祖先的光輝,並向後世展示。”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唐憲宗不僅是一位有著遠大抱負的君主,他在處理國家大事時表現出的決心和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對於皇權穩固和個人欲望之間的微妙平衡。同時,憲宗對河湟地區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恢複失地的強烈願望,這種願望在他之後的幾代帝王中得到了延續,直到他的兒子宣宗實現了這一夙願。


    曆史評價


    下麵這段文字是唐代詩人韓愈對憲宗平定淮西叛亂這一曆史事件的頌揚:


    當憲宗皇帝繼位之時,他環顧四周,感慨萬千。他心中懷揣著對文臣武將的信任與期待,同時也憂慮著國家的命運和皇室的安寧。在平定了吳蜀兩地之後,朝廷的目光轉向了山東,並迅速將其納入版圖。魏博的將領率先響應朝廷號召,六州相繼歸順。然而,淮蔡地區的割據勢力卻自恃強大,公然反抗中央權威。


    麵對淮蔡的挑釁,憲宗果斷下令討伐,卻遭遇了周邊勢力的勾結作梗。更甚者,他們暗中派遣刺客,意圖加害於朝廷重臣。正當戰事不利、京師內部人心惶惶之際,眾大臣紛紛勸說憲宗采取安撫政策。但憲宗皇帝不為所動,堅信天命所歸,決定繼續堅定地執行討逆之策。


    最終,在宰相裴度等人的支持下,憲宗堅持了自己的判斷,成功地完成了對淮蔡的征服。這場持續四年的征戰,起初並未得到所有官員的支持,但在憲宗堅定不移的決心麵前,逐漸消除了疑慮。正是由於憲宗的英明決斷,才使得淮蔡之戰得以勝利,進而穩定了國內局勢,吸引了四方邊夷前來朝貢。隨後,憲宗開設明堂,以彰顯其治國理政的能力。


    五代劉昫對憲宗的評價充滿了讚美與敬仰,他通過幾句精煉的話語概括了憲宗在位期間的關鍵政績和領導特質:


    1. 在貞元年間,由於皇帝控製力的減弱,各地出現了許多叛亂勢力,猶如盜賊盤踞。然而到了章武(憲宗諡號)時期,憲宗展現了其非凡的魄力,成功地平息了這些叛亂。當時有賢能的宰相輔佐,他們不僅展示了德行的力量,也展現了軍事上的實力。憲宗時期的元和之治,成為了後世傳頌的美好時代。


    2. 章武皇帝心中懷揣著對過往恥辱的憤怒,積極尋求良策來鞏固國家。早期,他得到了杜邠公的幫助,任命高崇文討伐了叛將劉辟;中期,又得力於武丞相的戰略規劃和軍隊訓練,支持了憲宗明智的決策;最後,在裴晉公(裴度)的領導下,憲宗得以展示軍威,徹底清除了兩河地區的長期叛亂。憲宗的果斷決策真是令人欽佩!


    3. 憲宗展現出了非凡的英勇氣概,他的威嚴和恩德深入人心,贏得了臣民的尊敬和支持。


    宋歐陽修和司馬光對唐憲宗李純的評價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晚期統治中的失誤。


    歐陽修評述:


    憲宗皇帝以其剛強、明智和果斷著稱,自登基之初便立下了平定叛亂的決心。麵對割據勢力,他能夠采納忠臣的謀略,不被眾人的議論所左右,最終達成了削平叛亂的偉大勝利。特別是當吳元濟被鏟除後,那些強大的藩鎮和勇猛的將領紛紛表示願意悔過自新,歸順朝廷。這一時期,唐朝的威望幾乎恢複到了鼎盛時期的水平。從這一點來看,憲宗治下的優劣對比一目了然。


    然而,在統治後期,憲宗開始任用了不合適的人選,導致未能完成其宏偉的事業,甚至遭遇了個人的不幸。這表明,即使是聰明睿智的君主,一旦受到小人的蒙蔽,國家也可能陷入困境。小人誤國,不僅限於昏庸之君,即便是賢明的君主,若有所惑,也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司馬光評述:


    憲宗成功地平定了各地的叛亂,幾乎實現了國家的和平與穩定。但他的偉大事業之所以沒有得到善終,原因在於他過於追求短期的成功,而忽視了建立長遠的信任。這種短視的行為削弱了他的統治基礎,使得他在晚年無法鞏固自己的成就。


    憲宗皇帝突然離世的原因


    關於唐憲宗李純遇害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是否為宦官陳弘誌所弑殺以及穆宗李恆以及其母郭貴妃(後來的懿安郭皇後)是否參與了這一陰謀。盡管新舊《唐書》都記載憲宗是被宦官陳弘誌等人謀害而亡,但曆史上存在不同的觀點: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憲宗李純是在820年正月被宦官陳弘誌等人謀害的。這種說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學界的定論。


    穆宗與郭貴妃的嫌疑:一些曆史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明末清初的史家王夫之認為,雖然陳弘誌是直接行兇者,但真正的幕後主使可能是郭貴妃和她的兒子唐穆宗李恆。近現代曆史學家陳寅恪也有類似的觀點,認為穆宗可能涉及謀害其父的陰謀。1992年,黃永年的文章進一步將此事與元和後期黨爭聯係起來,提出穆宗是“元和逆黨”的主兇。


    經過證據分析,支持穆宗和郭貴妃參與弑君的說法基於以下幾點:


    1.陳弘誌未受懲罰:憲宗走後,穆宗並未處罰弑君的兇手陳弘誌,反而將其外放為淮南監軍。


    2.對特定官員的優待:穆宗即位之初,特別榮寵兵部郎中薛放、駕部員外郎丁公著和翰林學士杜元穎,這些人被認為可能與弑君有關。


    3.處理宮內方士:穆宗即位後不久,下令杖斃柳泌及僧人大通,並流放宮中方士,遠貶皇甫鎛、李道古,這些行動似乎是為了掩蓋憲宗服食丹藥而亡的事實。


    4.尊崇郭貴妃:穆宗迅速冊封其母郭貴妃為皇太後,並給予郭家極高的榮譽,這可能是在掩飾弑君後的不安。


    這件事情的後續影響


    唐宣宗李忱,作為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子,在他即位後改變了對郭太後的態度,奉養禮節變得較為冷淡,這也被解讀為他對穆宗弑逆行為有所了解的表現。


    學術界仍有爭論


    盡管有上述種種跡象指向穆宗和郭貴妃,但學術界對此仍有分歧。部分學者質疑“元和逆黨”說的真實性,認為沒有足夠的直接證據證明唐穆宗直接參與了弑君事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憶l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憶lt並收藏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