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女帝歲月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一係列來自官員、宗室成員、四夷首領及宗教人士的請願活動達到了高潮,他們請求武則天改國號為周,並賜予皇帝李旦姓氏“武”。在所謂“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的祥瑞之兆下,武則天於九月九日(10月16日)這天登基稱帝,大赦天下,正式改唐為周,開啟天授紀元。這標誌著曆史上著名的“武周革命”開始。十一日,群臣為她上尊號“聖神皇帝”,並設立武氏七廟,同時將洛陽定為神都,長安作為西京副都。


    如意元年(692年)正月,武則天引見存撫使所舉之人,不論賢愚,全部提拔,並授予各種官職進行試用,試官製度由此開始;同年,武則天采納建議收複安西四鎮,此舉增強了邊疆的穩定。長壽二年(693年),她在萬象神宮主持祭典,並加號“金輪聖神皇帝”,繼續鞏固其統治合法性。麵對西突厥和後突厥的侵擾,武則天派遣將領成功的抵禦外敵。


    證聖元年(695年),武則天進一步加尊號為“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但不久後又去除了“慈氏越古”之號。這一年,天樞建成,銘刻著對她的歌頌與對唐朝的貶黜。而薛懷義因失寵縱火焚毀天堂和明堂,促使她下令重建明堂,並於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三月落成,名為“通天宮”。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武則天鑄成象征九州的大鼎,並親自作《曳鼎歌》以示慶祝。同年,武則天派兵平定了契丹叛亂,彰顯了中央政府的實力。此外,她果斷處理了來俊臣等酷吏的罪行,迴應了民間對於公正的唿聲。


    實行新政減輕農民負擔


    武則天統治時期,她采取了“勸農桑,薄賦役”的政策,以此促進農業發展減輕農民的負擔。她將農業生產的成效作為地方官吏考核的重要標準,鼓勵官員積極開墾荒地、增加糧食儲備,並對表現優異者予以獎勵;而那些因苛政導致民眾流離失所的官員,則麵臨懲罰。均田製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政策的效果,通過合理分配土地給農民,確保了每個農戶都能獲得足夠的耕地資源。這不僅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帶來了豐收,也使得農業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堅實支柱。


    隨著農業繁榮,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蓬勃發展,百姓生活更加安定富足。武則天通過這些政策,成功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提升了民眾生活水平,同時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這些措施也體現了她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為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尊崇女性價值


    麟德三年(666年),武則天推動女性首次在封禪典禮中擔任重要職位。並提出《請親祭地祗表》,主張由皇後主持女性先祖的祭祀儀式,從而打破了男性主導的傳統。在封禪泰山時,武則天擔任亞獻,使禪禮成為純女性參與的重要場合,顯著提升了女性在國家禮儀中的地位。


    上元元年,武則天提議將父在為母服喪期從一年延長至三年,不僅體現了對女性的尊崇。也改變了傳統禮製,強調了母親在家庭和社會中的重要性。武則天稱帝後,公開征召“女史”,組建了一個由女性組成的參政群體。這些女官負責草詔製敕,如上官婉兒,她就可以參與決斷百官奏折。


    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也為後世女性參政樹立了典範。武則天還規定婚禮中新婦無需下跪,僅男方需跪拜,體現了對女性尊嚴的關注。通過這些舉措,武則天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性別限製,還為女性爭取到了更多的社會尊重和權利,促進了當時社會風氣的進步。


    推行告密製度


    在位期間,武則天推行了告密製度,規定任何人皆可告密且不受私審限製,告密者享受優待,若所告符合旨意還能破格升遷。這導致酷吏如索元禮、周興等人掌管製獄,使用酷刑逼供,引發了一場殘酷的政治迫害,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任用酷吏維護政權


    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和打擊反對勢力,武則天啟用了一批酷吏,這些人通過嚴厲的審訊和懲罰措施來維護她的權威。並繼承了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汙的傳統,經常與宰相討論刺史、縣令的任命,並派遣使者依據“六條”考察州縣官員的表現,確保他們清正稱職。


    這些舉措反映了武則天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能夠在必要時采取強硬手段,同時也懂得適時調整政策,以維持政權的長期穩定。盡管使用酷吏的方式備受爭議,但武則天最終還是成功地控製了局麵,並逐步轉向更為溫和的治理方式。


    終結酷吏時代


    稱帝後的第二年,即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開始對酷吏進行了內部清理。她首先利用酷吏來俊臣鏟除了另一位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隨著政治局勢逐漸穩定,武則天意識到酷吏政治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決定結束這一局麵。於是,她下令處決了來俊臣,標誌著酷吏時代的終結。


    打擊貪官重用賢才


    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其官位高低,武則天都堅持嚴懲不貸;而對於賢才,則予以破格提拔。她特別器重那些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並對有才能和學識的人士給予高度賞識,一一加以重用。這種用人之道不僅彰顯了她的領導智慧,也促進了政治清明和社會穩定。


    《資治通鑒》對此評價道:“太後雖以祿位籠絡人心,但對不稱職者,不久即予以罷黜,甚至加以刑罰。她掌握著刑賞大權,駕馭天下,政令由己出,明察善斷,因此當時的英才豪傑也競相為她所用。”


    推動文化事業發展


    武則天在位期間,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召集了文學侍臣周茂思、範履冰等人編纂了一係列重要著作,如《要覽》《字海》及《樂書要錄》等。其中,《字海》收錄了她所創製的所有新文字,盡管該書現已散佚,但其對語言文字的貢獻不可忽視。


    《樂書要錄》是一部唐代極具史料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容沿襲前說外,大部分記載富有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雖然現今僅存第五、六、七卷,但它為研究唐代音樂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此書不僅記錄了當時的音樂理論,還反映了當時宮廷和社會音樂生活的實際情況。


    此外,武則天改製音樂機構,將內教坊改名為雲韶府,專門負責雅樂的學習與表演,極大地促進了宮廷音樂的發展。她的這些改革措施標誌著唐代音樂從早期的雅樂向中期燕樂、俗樂的過渡,為後世音樂風格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應對威脅維護邊境安全


    武則天執政時期至武周建立以後,唐朝與周邊各國的軍事活動頻繁,特別是在西域和西南方向,以及應對北方突厥的威脅。


    西域戰事


    - 安西四鎮爭奪:載初元年(689年),吐蕃一度占領安西四鎮。長壽元年(692年),王孝傑率軍擊敗吐蕃,收複安西四鎮,結束了唐蕃在該地區的長期爭奪。


    - 對抗西突厥:長壽二年(693年)至延載元年(694年),王孝傑連續擊敗西突厥和吐蕃聯軍,鞏固了唐朝在西域的地位。久視元年(700年),郭虔瓘攻破中亞拔汗那十六座城池,並平定其反叛勢力。


    - 北庭都護府設立: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在庭州設立北庭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確保絲綢之路暢通無阻。


    西南威懾吐蕃


    - 邊境衝突:長壽三年(694年),王孝傑再次擊破吐蕃軍隊,攻占泥熟沒斯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唐軍在素羅汗山之戰中失利,但通過離間計削弱了吐蕃的實力。聖曆二年(699年),吐蕃將領論欽陵被殺,讚婆投降。


    - 洪源穀之戰:久視元年(700年),唐休璟在洪源穀大敗吐蕃,斬首兩千五百餘級。


    - 郭元振的外交勝利: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成功威懾吐蕃,使其獻馬三千匹、黃金三萬斤及大量牛羊,同時修築和戎城和白亭軍,擴展涼州疆界一千五百裏。


    北方戰況(突厥)


    - 後突厥崛起與交戰:永淳元年(682年),東突厥複國為後突厥政權,連年侵犯唐朝邊境。長壽三年(694年),王孝傑大破突厥軍;默啜可汗隨後多次入侵,但在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和王孝傑的打擊下被迫撤退。


    - 契丹叛亂: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起兵反周,攻陷營州,曆時十三個月後被平定。聖曆二年(699年),契丹餘黨再度作亂,最終由李楷固、駱務整徹底平定。


    通過這些軍事行動,武則天不僅穩固了唐朝對西域和西南邊疆的控製,還有效抵禦了北方突厥的威脅,維護了唐朝邊疆的安全與發展。


    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


    武則天在位期間,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並通過贈送珍貴禮物和接受外國使節來訪等方式,展現了唐朝的強大國力和開放姿態。


    - 與日本的交流:早在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贈予日本(當時稱為倭國)兩隻大熊貓和七十張毛皮,體現了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這些在日本曆史上都有過記載。


    - 鑄造“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延載元年(694年),在波斯大酋長阿羅憾等人的倡議下,各國胡商集資百萬億錢購買銅鐵,在洛陽鑄造了一座名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紀念碑。這座天樞不僅是對武則天統治的歌頌,也成為當時國際間文化交流和技術合作的一個象征。


    - 與阿拉伯帝國的互動: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阿拉伯帝國(大食)派遣使者向武則天進獻了一隻獅子作為禮物,象征著權威與力量。然而,考慮到獅子飼養成本高昂且需大量肉類,最終決定將獅子退迴。此舉展示了武則天務實的態度以及對國家資源的有效管理。


    - 接待東羅馬帝國使節:大足元年(701年),東羅馬帝國(拂菻國)派遣使節訪問長安,朝見武則天。這次訪問加強了雙方的政治聯係,並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通過這些外交活動,武則天不僅鞏固了唐朝的國際地位,還推動了不同文明間的相互了解與合作,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值得銘記的曆史篇章。


    解決繼承人問題


    聖曆元年(698年),在多方壓力下,尤其是宰相狄仁傑等人關於母子親情及李唐正統性的勸說下,武則天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經過深思熟慮,她最終決定立原太子李顯為皇儲,以此迴應社會期望並確保政權穩定。


    懈怠政務轉向個人享樂


    武則天解決繼承人問題後,逐漸將注意力轉向個人享樂,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與佛寺。她晚年寵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因年輕美貌而備受寵愛,常打扮得花枝招展。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為討好二張,甚至甘願為他們牽馬執鞭。隨著武則天年邁體弱,她對朝政的直接控製力減弱,轉而依賴二張作為耳目。這導致二張兄弟逐漸介入政務,並卷入了對宰相魏元忠的陷害事件中,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緊張局勢。


    被迫退位還朝政於唐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臥床不起,身邊僅剩張易之、張昌宗侍奉。此時,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聯合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聯合禁軍統領李多祚,以二張謀反為由發動政變,成功殺死了二張兄弟,並包圍了武則天所在的集仙殿,要求她退位。麵對壓力,武則天被迫於二十三日傳位於李顯,次日李顯在通天宮即位,恢複國號為唐,一切製度複舊。退位後的武則天遷居上陽宮,李顯定期探視,並給予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宮廷最後的歲月


    晚年的武則天盡管善於掩飾衰老,但在退位後卻不再修飾,麵容顯得憔悴。一次,李顯探望時見到如此狀態,感到震驚不已。武則天哭訴道:“我把你從房陵接迴神都,本是為了托付天下,但五賊(指參與政變的五位大臣)貪功,使我驚動至此。”李顯聽後悲泣下跪謝罪,這一事件可能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得以繼續參與朝政。


    神龍元年十一月(705年),武則天在上陽宮仙居殿去世,享年八十二歲(按《新唐書》)。她的遺詔去除了帝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後”,並赦免了王皇後、蕭淑妃兩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親屬的罪責。第二年五月,武則天與高宗合葬於乾陵,結束了她波瀾壯闊的一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憶l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憶lt並收藏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