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臨危登基:唐肅宗李亨麵臨的挑戰(中)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危難中肩負重任
安祿山叛亂爆發之後,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離開長安,並向西逃往四川避難。在此危急時刻,太子李亨並未隨行,而是選擇留在北方,意圖組織力量進行抵抗。在成為皇帝之前,唐肅宗便已隨同父親唐玄宗經曆了逃亡的艱辛與困苦。當局勢急轉直下,長安落入叛軍之手時,他在靈武匆忙被擁立成為新帝,並肩負起了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的重任。麵對如此嚴峻的局麵,唐肅宗並沒有畏懼退縮,而是展現出了非凡的決心和領導力,即位後采取了一係列果斷而有效的軍事措施來應對危機。
重組軍隊平定叛亂
唐肅宗深知軍事力量對於穩定政權和恢複國家秩序的重要性,因此即位後迅速著手重組軍隊,並任命了郭子儀等有能力的將領來領導部隊。郭子儀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很快組織起了一支有效的抵抗力量,用以對抗叛亂分子。不久之後,郭子儀推薦了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二人攜手合作,共同進軍河北地區。在常山(今河北正定)會師後,他們成功擊敗了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收複了大片失地,穩定了河北局勢。
到了758年,唐肅宗集結了一支由郭子儀統領的超過二十萬大軍,向安祿山之子安慶緒發起進攻。麵對唐軍的強大攻勢,安慶緒被迫退守鄴城並加強了防禦工事。郭子儀等人隨即對鄴城實施了包圍。為了救援被困的安慶緒,史思明從範陽出動了十三萬兵力前往解鄴城之圍。
759年,唐肅宗因未及時任命元帥統率軍隊,導致唐軍各部在麵對外部威脅時缺乏統一指揮,行動協調困難。此時,史思明率領的叛軍大舉逼近城下,唐朝官軍被迫與之展開激戰。同年十月,鑒於戰局的緊迫性,唐肅宗決定親自領軍出征,以圖扭轉戰局。然而,這一決定引起了朝中大臣們的深切憂慮。群臣紛紛上表諫言,指出親征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不利影響。考慮到各方的意見和國家的長遠利益,唐肅宗最終接受了大臣們的建議,放棄了親自出征的計劃,轉而尋求其他戰略來應對危機。
史思明率叛軍進攻河陽,派驍將劉龍仙到城外挑戰,李光弼派白孝德斬了劉龍仙,叛軍大驚。史思明列戰船數百艘,並在前麵設置火船,想要燒掉浮橋。李光弼先準備了長竿數百,用巨木承擔其根部,在其頭部氈裹鐵叉,以阻止火船,使得火船沒法前進,最終自己燃燒殆盡。鐵叉又阻止了戰船,唐軍在橋上發射炮石攻擊叛軍的戰船,被擊中的叛軍戰船都被打沉,叛軍無法取勝,這才不得不撤退離開。隨後,史思明手下的將領李日越、高庭暉都投降了李光弼。
當史思明再度揮師河陽,意圖重奪此戰略要地時,李光弼巧妙部署,派遣鳳翔節度使李抱玉率軍增援河陽。麵對叛軍的猛烈攻勢,李抱玉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戰略,內外夾攻,給予敵軍沉重打擊,造成了大量傷亡。在這場激戰中,唐軍不僅成功抵禦了敵人的進攻,還擒獲了叛軍的重要將領徐璜玉和李秦授。史思明起初並不知曉己方將領已被俘虜的消息。為了瓦解敵軍士氣,李光弼下令將俘虜驅至河邊示眾。這一舉動讓史思明目睹了戰敗的事實,意識到局勢不利,不得不撤軍以圖他謀。
不久之後,史思明再次發動攻勢,派遣大將李歸仁率領五千精銳鐵騎直撲陝州。然而,這一次迎接他們的是神策兵馬使衛伯玉的奇襲。盡管衛伯玉手下的騎兵數量遠不及敵軍,但他憑借出色的戰術指揮,僅用數百騎兵便擊潰了李歸仁的部隊,迫使李歸仁狼狽逃竄。這一係列勝利彰顯了唐軍將領們的卓越軍事才能和靈活應變的能力。
頒布詔令安撫民眾
安史之亂,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削弱了國家的實力和社會結構。為了安撫百姓,唐肅宗頒布了一係列詔書,宣布赦免了部分罪犯,減輕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的稅負,以此來緩解社會緊張情緒,促進社會秩序的恢複與和諧。同時,唐肅宗推行了一係列減輕民眾負擔、恢複社會秩序和促進農業生產的政策。
唐肅宗知道,唯有讓人民生活得到實際的改善,才能真正鞏固國家的穩定與複興。因此,他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減免賦稅,提供救濟,幫助農民重建家園,恢複耕種。同時,他還致力於修複因戰爭而破壞的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以促進交通和貿易的複蘇。此外,唐肅積極整頓吏治,確保政令暢通,為社會秩序的迅速恢複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這些努力,他不僅緩解了民眾的生活困境,還逐步恢複了社會的生機與活力,為唐朝的再次繁榮奠定了基礎。
肅宗的這些舉措體現了他對民生的高度關注和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深刻理解,贏得了後世的高度評價。
提拔賢能治理朝政朝廷
在政治上,唐肅宗嚐試進行改革,努力優化中央朝政的結構,減少官僚體係中的腐敗現象,力求提高朝廷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肅宗希望通過這些措施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廉潔、高效的運作機製,從而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肅宗知道,這個關鍵時刻,王朝很需要賢才的幫助來共同治理國家。因此,他提拔了一批忠誠且有才幹的人士。比如,他重用了顏真卿——這位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更是一位忠臣,因為堅決反對安祿山而廣受尊敬。此外,唐肅宗還任命了張鎬為宰相,以提高朝廷的工作效率。他希望能在賢能之士的幫助下,更好地處理國家事務,恢複社會秩序,並帶領百姓走出戰爭的陰影。
確立“五都”體係
唐肅宗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對國家的行政中心進行了多次調整。天寶元年,唐玄宗曾重新命名京師、東都和北都為西京、東京和北京,即形成了以京兆、河南、太原為主的“三京”體係。安史之亂後,“三京”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將荊州設為南都,並命名為江陵府,其官吏設置等同於京兆。同年,成都從南京恢複為蜀郡,不再是五京之一。
至此,“五京”體係轉變為由中都、東都、西都、北都和南都組成的新格局。成都被降級的同時,鳳翔的地位保持不變,而江陵作為新的南都崛起。上元二年(761年),唐肅宗宣布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包括更改年號為至德,采用建子月為歲首,並大赦天下。同時,肅宗取消了京兆、河南、太原、鳳翔四京及江陵南都的稱號,試圖去除浮華,展現收複失地的決心。
不過,這些改變並未持續太久。寶應元年(762年)二月,唐肅宗再次大赦天下,並重新確立了京兆為上都、河南為東都、鳳翔為西都、江陵為南都、太原為北都的“五都”體係。這次調整不僅反映了當時政治局勢的變化,也體現了肅宗對國家治理結構的深刻思考。
限製唐玄宗
唐玄宗避難的地方在西蜀,而唐肅宗即位靈武,形成皇帝與太上皇並存的特殊狀態。玄宗通過頒行誥旨、委派宰相等方式對肅宗政治進行滲透和幹預,肅宗則力圖減弱玄宗的影響。玄宗迴京後,肅宗通過罷免玄宗委任宰相、逼迫玄宗遷宮西內、離散玄宗身邊親信等手段,使其逐漸喪失政治權力,直至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父子倆人相繼駕崩,代宗即位,“二元格局”方告解體。
關注民生
唐肅宗以其寬厚仁慈的統治風格而被後世銘記。在他執政期間,曾多次頒布特赦令,不僅為那些因戰爭或政治原因而入獄的人帶來了希望,也展現了他對治理國家的包容態度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注。通過這些舉措,唐肅宗試圖在動蕩之後重建社會秩序,撫慰民心,促進國家的穩定與發展。
注重文化教育
同時,唐肅宗非常重視文化與教育的發展,他鼓勵文人學士參與到國家政事中來,認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對於國家的治理至關重要。在肅宗皇帝的支持下,文學藝術在當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榮,許多學者也得以在寬鬆的政治環境中自由表達思想,貢獻自己的才智,這對唐朝的文化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實施榷鹽法
安史之亂後,兩京淪陷,中原地區遭受了巨大的破壞。由於戰亂導致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而開支卻不斷增加,唐朝政府的賦稅收入主要依賴於相對穩定的江南和四川地區。這兩個地方以產鹽聞名,因此,唐朝廷特別重視鹽稅和鹽業帶來的收益。乾元元年(758年),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唐肅宗任命第五琦為鹽鐵鑄錢使,開始實施榷鹽法。這項政策規定,在所有產鹽的地方設立“監院”作為管理機構。製鹽的家庭會被登記在特殊的戶籍上,稱為亭戶,國家免除他們的其他勞役,讓他們專注於製鹽工作。
所生產的鹽全部由官府收購,禁止私人買賣。官府則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出售食鹽:每鬥鹽原本隻賣十錢,現在加價到一百一十錢出售。通過這樣的措施,榷鹽法推行後,朝廷每年從鹽稅中獲得的收入達到了四十萬緡,大大緩解了財政壓力。這一政策不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幫助穩定了動蕩時期的經濟狀況。
禍起蕭牆
在朝廷裏,自從魚朝恩之後,唐肅宗李亨開始信任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等人,讓他們掌握了重要的軍政權力,宦官的勢力因此變得越來越強大。同時,唐肅宗還非常寵愛張皇後,並放任她幹涉朝堂上的事。因為張皇後的阻撓,唐肅宗甚至都不能去探望他的父親——前皇帝唐玄宗。
至德二年(757年)初,性格陰險狡猾,善於察言觀色的宦官李輔國,為了迎合受唐肅宗寵愛的張良娣,兩人逐漸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建寧王李倓察覺到兩人這種不正常的關係可能對朝政造成不利的影響,便多次向唐肅宗進諫表達擔憂。然而卻引起了李輔國和張良娣的不滿,他們轉而誣告建寧王圖謀不軌,聲稱他心懷嫉妒,意圖謀害廣平王李豫,並且覬覦元帥之位。
而唐肅宗聽信了這些指控,一時怒起,下令賜死了建寧王李倓。這一事件讓廣平王李豫感到深深的不安,他意識到宮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殘酷,甚至一度考慮要采取極端手段,以消除潛在的威脅。不過,在智囊李泌的冷靜分析與勸阻之下,李豫最終放棄了這樣的念頭,選擇了更為謹慎的處理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野心開始膨脹起來的張皇後(張良娣)與李輔國之間也產生了矛盾。張皇後想要廢黜唐肅宗指定的太子李豫,改立自己的兒子越王為新的儲君,並且計劃著欲除掉李輔國和程元振。誰知後來非但沒能成功,她自己也沒落得好下場。
晚年健康問題
由於長期的戰爭與繁忙的政務,唐肅宗李亨的身體遭受了重創。據史料記載,唐肅宗在位時疾病纏身,處理朝政時常需要借助旁人之力。盡管唐肅宗身體欠佳,且當政時困難重重,他仍然竭力維係朝廷的正常運作,為唐朝的複興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時任太子的肅宗重用宦官魚朝恩和李輔國,致使宦官勢力日益膨脹。
太子監國理政
上元二年(761年)末,唐肅宗因重病纏身,無法繼續處理朝政,遂命太子李豫監國,以維持國家的正常運作。然而,隨著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的到來,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先是唐玄宗駕崩,緊接著是唐肅宗的病情急劇惡化,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也因此達到了白熱化。
驚嚇中離世
張皇後擔心太子李豫因其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的顯著功績而難以駕馭,萌生了廢黜太子的想法。她秘密召見了自己的兒子越王李係入宮,圖謀改立他為新的繼承人。為了達成目的,張皇後請求太子協助除掉權勢極大的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但遭到了太子的拒絕。意識到自己的計劃受阻,張皇後與內官朱輝光等人進一步密謀,在唐肅宗即將離世的關鍵時刻發動政變。然而,程元振事先得知了他們的陰謀,並迅速將情況告知了李輔國。兩人立刻采取行動,調動禁軍保護太子李豫的安全,同時逮捕了張皇後及其同黨,並將她囚禁起來。就在這一係列事件發生的當夜,受到驚嚇的唐肅宗不幸去世。
安祿山叛亂爆發之後,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離開長安,並向西逃往四川避難。在此危急時刻,太子李亨並未隨行,而是選擇留在北方,意圖組織力量進行抵抗。在成為皇帝之前,唐肅宗便已隨同父親唐玄宗經曆了逃亡的艱辛與困苦。當局勢急轉直下,長安落入叛軍之手時,他在靈武匆忙被擁立成為新帝,並肩負起了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的重任。麵對如此嚴峻的局麵,唐肅宗並沒有畏懼退縮,而是展現出了非凡的決心和領導力,即位後采取了一係列果斷而有效的軍事措施來應對危機。
重組軍隊平定叛亂
唐肅宗深知軍事力量對於穩定政權和恢複國家秩序的重要性,因此即位後迅速著手重組軍隊,並任命了郭子儀等有能力的將領來領導部隊。郭子儀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很快組織起了一支有效的抵抗力量,用以對抗叛亂分子。不久之後,郭子儀推薦了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二人攜手合作,共同進軍河北地區。在常山(今河北正定)會師後,他們成功擊敗了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收複了大片失地,穩定了河北局勢。
到了758年,唐肅宗集結了一支由郭子儀統領的超過二十萬大軍,向安祿山之子安慶緒發起進攻。麵對唐軍的強大攻勢,安慶緒被迫退守鄴城並加強了防禦工事。郭子儀等人隨即對鄴城實施了包圍。為了救援被困的安慶緒,史思明從範陽出動了十三萬兵力前往解鄴城之圍。
759年,唐肅宗因未及時任命元帥統率軍隊,導致唐軍各部在麵對外部威脅時缺乏統一指揮,行動協調困難。此時,史思明率領的叛軍大舉逼近城下,唐朝官軍被迫與之展開激戰。同年十月,鑒於戰局的緊迫性,唐肅宗決定親自領軍出征,以圖扭轉戰局。然而,這一決定引起了朝中大臣們的深切憂慮。群臣紛紛上表諫言,指出親征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不利影響。考慮到各方的意見和國家的長遠利益,唐肅宗最終接受了大臣們的建議,放棄了親自出征的計劃,轉而尋求其他戰略來應對危機。
史思明率叛軍進攻河陽,派驍將劉龍仙到城外挑戰,李光弼派白孝德斬了劉龍仙,叛軍大驚。史思明列戰船數百艘,並在前麵設置火船,想要燒掉浮橋。李光弼先準備了長竿數百,用巨木承擔其根部,在其頭部氈裹鐵叉,以阻止火船,使得火船沒法前進,最終自己燃燒殆盡。鐵叉又阻止了戰船,唐軍在橋上發射炮石攻擊叛軍的戰船,被擊中的叛軍戰船都被打沉,叛軍無法取勝,這才不得不撤退離開。隨後,史思明手下的將領李日越、高庭暉都投降了李光弼。
當史思明再度揮師河陽,意圖重奪此戰略要地時,李光弼巧妙部署,派遣鳳翔節度使李抱玉率軍增援河陽。麵對叛軍的猛烈攻勢,李抱玉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戰略,內外夾攻,給予敵軍沉重打擊,造成了大量傷亡。在這場激戰中,唐軍不僅成功抵禦了敵人的進攻,還擒獲了叛軍的重要將領徐璜玉和李秦授。史思明起初並不知曉己方將領已被俘虜的消息。為了瓦解敵軍士氣,李光弼下令將俘虜驅至河邊示眾。這一舉動讓史思明目睹了戰敗的事實,意識到局勢不利,不得不撤軍以圖他謀。
不久之後,史思明再次發動攻勢,派遣大將李歸仁率領五千精銳鐵騎直撲陝州。然而,這一次迎接他們的是神策兵馬使衛伯玉的奇襲。盡管衛伯玉手下的騎兵數量遠不及敵軍,但他憑借出色的戰術指揮,僅用數百騎兵便擊潰了李歸仁的部隊,迫使李歸仁狼狽逃竄。這一係列勝利彰顯了唐軍將領們的卓越軍事才能和靈活應變的能力。
頒布詔令安撫民眾
安史之亂,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削弱了國家的實力和社會結構。為了安撫百姓,唐肅宗頒布了一係列詔書,宣布赦免了部分罪犯,減輕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的稅負,以此來緩解社會緊張情緒,促進社會秩序的恢複與和諧。同時,唐肅宗推行了一係列減輕民眾負擔、恢複社會秩序和促進農業生產的政策。
唐肅宗知道,唯有讓人民生活得到實際的改善,才能真正鞏固國家的穩定與複興。因此,他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減免賦稅,提供救濟,幫助農民重建家園,恢複耕種。同時,他還致力於修複因戰爭而破壞的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以促進交通和貿易的複蘇。此外,唐肅積極整頓吏治,確保政令暢通,為社會秩序的迅速恢複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這些努力,他不僅緩解了民眾的生活困境,還逐步恢複了社會的生機與活力,為唐朝的再次繁榮奠定了基礎。
肅宗的這些舉措體現了他對民生的高度關注和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深刻理解,贏得了後世的高度評價。
提拔賢能治理朝政朝廷
在政治上,唐肅宗嚐試進行改革,努力優化中央朝政的結構,減少官僚體係中的腐敗現象,力求提高朝廷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肅宗希望通過這些措施能夠建立一個更加廉潔、高效的運作機製,從而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肅宗知道,這個關鍵時刻,王朝很需要賢才的幫助來共同治理國家。因此,他提拔了一批忠誠且有才幹的人士。比如,他重用了顏真卿——這位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更是一位忠臣,因為堅決反對安祿山而廣受尊敬。此外,唐肅宗還任命了張鎬為宰相,以提高朝廷的工作效率。他希望能在賢能之士的幫助下,更好地處理國家事務,恢複社會秩序,並帶領百姓走出戰爭的陰影。
確立“五都”體係
唐肅宗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對國家的行政中心進行了多次調整。天寶元年,唐玄宗曾重新命名京師、東都和北都為西京、東京和北京,即形成了以京兆、河南、太原為主的“三京”體係。安史之亂後,“三京”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將荊州設為南都,並命名為江陵府,其官吏設置等同於京兆。同年,成都從南京恢複為蜀郡,不再是五京之一。
至此,“五京”體係轉變為由中都、東都、西都、北都和南都組成的新格局。成都被降級的同時,鳳翔的地位保持不變,而江陵作為新的南都崛起。上元二年(761年),唐肅宗宣布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包括更改年號為至德,采用建子月為歲首,並大赦天下。同時,肅宗取消了京兆、河南、太原、鳳翔四京及江陵南都的稱號,試圖去除浮華,展現收複失地的決心。
不過,這些改變並未持續太久。寶應元年(762年)二月,唐肅宗再次大赦天下,並重新確立了京兆為上都、河南為東都、鳳翔為西都、江陵為南都、太原為北都的“五都”體係。這次調整不僅反映了當時政治局勢的變化,也體現了肅宗對國家治理結構的深刻思考。
限製唐玄宗
唐玄宗避難的地方在西蜀,而唐肅宗即位靈武,形成皇帝與太上皇並存的特殊狀態。玄宗通過頒行誥旨、委派宰相等方式對肅宗政治進行滲透和幹預,肅宗則力圖減弱玄宗的影響。玄宗迴京後,肅宗通過罷免玄宗委任宰相、逼迫玄宗遷宮西內、離散玄宗身邊親信等手段,使其逐漸喪失政治權力,直至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父子倆人相繼駕崩,代宗即位,“二元格局”方告解體。
關注民生
唐肅宗以其寬厚仁慈的統治風格而被後世銘記。在他執政期間,曾多次頒布特赦令,不僅為那些因戰爭或政治原因而入獄的人帶來了希望,也展現了他對治理國家的包容態度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注。通過這些舉措,唐肅宗試圖在動蕩之後重建社會秩序,撫慰民心,促進國家的穩定與發展。
注重文化教育
同時,唐肅宗非常重視文化與教育的發展,他鼓勵文人學士參與到國家政事中來,認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對於國家的治理至關重要。在肅宗皇帝的支持下,文學藝術在當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榮,許多學者也得以在寬鬆的政治環境中自由表達思想,貢獻自己的才智,這對唐朝的文化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實施榷鹽法
安史之亂後,兩京淪陷,中原地區遭受了巨大的破壞。由於戰亂導致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而開支卻不斷增加,唐朝政府的賦稅收入主要依賴於相對穩定的江南和四川地區。這兩個地方以產鹽聞名,因此,唐朝廷特別重視鹽稅和鹽業帶來的收益。乾元元年(758年),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唐肅宗任命第五琦為鹽鐵鑄錢使,開始實施榷鹽法。這項政策規定,在所有產鹽的地方設立“監院”作為管理機構。製鹽的家庭會被登記在特殊的戶籍上,稱為亭戶,國家免除他們的其他勞役,讓他們專注於製鹽工作。
所生產的鹽全部由官府收購,禁止私人買賣。官府則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出售食鹽:每鬥鹽原本隻賣十錢,現在加價到一百一十錢出售。通過這樣的措施,榷鹽法推行後,朝廷每年從鹽稅中獲得的收入達到了四十萬緡,大大緩解了財政壓力。這一政策不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幫助穩定了動蕩時期的經濟狀況。
禍起蕭牆
在朝廷裏,自從魚朝恩之後,唐肅宗李亨開始信任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等人,讓他們掌握了重要的軍政權力,宦官的勢力因此變得越來越強大。同時,唐肅宗還非常寵愛張皇後,並放任她幹涉朝堂上的事。因為張皇後的阻撓,唐肅宗甚至都不能去探望他的父親——前皇帝唐玄宗。
至德二年(757年)初,性格陰險狡猾,善於察言觀色的宦官李輔國,為了迎合受唐肅宗寵愛的張良娣,兩人逐漸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建寧王李倓察覺到兩人這種不正常的關係可能對朝政造成不利的影響,便多次向唐肅宗進諫表達擔憂。然而卻引起了李輔國和張良娣的不滿,他們轉而誣告建寧王圖謀不軌,聲稱他心懷嫉妒,意圖謀害廣平王李豫,並且覬覦元帥之位。
而唐肅宗聽信了這些指控,一時怒起,下令賜死了建寧王李倓。這一事件讓廣平王李豫感到深深的不安,他意識到宮廷內部權力鬥爭的殘酷,甚至一度考慮要采取極端手段,以消除潛在的威脅。不過,在智囊李泌的冷靜分析與勸阻之下,李豫最終放棄了這樣的念頭,選擇了更為謹慎的處理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野心開始膨脹起來的張皇後(張良娣)與李輔國之間也產生了矛盾。張皇後想要廢黜唐肅宗指定的太子李豫,改立自己的兒子越王為新的儲君,並且計劃著欲除掉李輔國和程元振。誰知後來非但沒能成功,她自己也沒落得好下場。
晚年健康問題
由於長期的戰爭與繁忙的政務,唐肅宗李亨的身體遭受了重創。據史料記載,唐肅宗在位時疾病纏身,處理朝政時常需要借助旁人之力。盡管唐肅宗身體欠佳,且當政時困難重重,他仍然竭力維係朝廷的正常運作,為唐朝的複興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時任太子的肅宗重用宦官魚朝恩和李輔國,致使宦官勢力日益膨脹。
太子監國理政
上元二年(761年)末,唐肅宗因重病纏身,無法繼續處理朝政,遂命太子李豫監國,以維持國家的正常運作。然而,隨著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的到來,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先是唐玄宗駕崩,緊接著是唐肅宗的病情急劇惡化,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也因此達到了白熱化。
驚嚇中離世
張皇後擔心太子李豫因其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的顯著功績而難以駕馭,萌生了廢黜太子的想法。她秘密召見了自己的兒子越王李係入宮,圖謀改立他為新的繼承人。為了達成目的,張皇後請求太子協助除掉權勢極大的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但遭到了太子的拒絕。意識到自己的計劃受阻,張皇後與內官朱輝光等人進一步密謀,在唐肅宗即將離世的關鍵時刻發動政變。然而,程元振事先得知了他們的陰謀,並迅速將情況告知了李輔國。兩人立刻采取行動,調動禁軍保護太子李豫的安全,同時逮捕了張皇後及其同黨,並將她囚禁起來。就在這一係列事件發生的當夜,受到驚嚇的唐肅宗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