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技進步


    唐玄宗在位期間,對科技的發展也給予了高度重視。開元五年(717年),他聽聞和尚一行學識淵博,尤其是擅長天文曆法,便邀請他到京師,還安排他住在皇宮的光太殿,這樣方便他隨時過來向一行和尚諮詢治國理政之道。到了開元九年(721年),唐玄宗又下令讓一行和尚改革舊曆,以糾正其中的誤差。為此,一行首先設計並製造了一種名為“黃道遊儀”的天文儀器,用來精確測定黃道的變化。利用這一工具,一行和尚進行了詳細的天文觀測,測量出了二十八宿與北極星之間的角度。他的觀測結果顯示,實際的恆星位置與古籍記載存在差異,這表明恆星並非固定不動,而是會逐漸移動。


    這一發現比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哈雷在1718年提出的恆星自行理論早了近一千年。在此基礎上,一行和尚又設計了一種名為“覆矩圖”的儀器,並運用勾股定理進行了計算。他發現,南北兩地相距351裏80步(約等於今天的129.22公裏),與北極高度相差一度。這一成果代表了世界上首次對於子午線長度的測量嚐試,雖然精度有限,但方法科學合理,與現代測量值(111.3公裏\/度)很接近。


    此外,一行還主導編纂了《大衍曆》,這是唐代天文學的一項重要成就。基於黃道遊儀的研究,一行和尚參考了曆代曆法的優點,於開元十五年(727年)完成了初稿。在他去世以後,由張說和陳玄景繼續完成,最終在開元十七年(729年)頒布實施。《大衍曆》引入了更準確的“定氣”概念,能夠更好地推算出符合農時的二十四節氣。相比之前的曆法,《大衍曆》更加精確,成為後世曆法改革的重要參考。通過這些工作,一行和尚不僅為中國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科學遺產。玄而宗皇帝對科學研究的支持,也促進了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彰顯了唐朝的文化繁榮和技術進步。


    玄宗時期的外交政策


    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國力鼎盛,中外交往非常活躍。這一時期的外交關係覆蓋了廣泛的地理範圍,從東亞的高麗、新羅、百濟(均位於朝鮮半島),到日本、越南(古代稱為林邑)、尼泊爾(古代稱為泥婆羅)、緬甸(驃國)、泰國(赤土)、柬埔寨(真臘)、印度尼西亞(如室利佛逝和訶陵)、印度次大陸(天竺)以及遠至斯裏蘭卡(獅子國)、阿拉伯地區(大食)和伊朗(波斯)。這些國家與唐朝之間有著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各國的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及遊客紛紛來到中國,而唐朝的使者、僧侶和商人也不斷前往國外。據統計,當時與唐朝保持友好往來並互通使節的亞非國家超過70個。為了更好地管理這些國際交流,唐朝設立了鴻臚寺負責接待外國使節和賓客,並在各地建立商館為外商提供住宿,同時設立互市監和市舶司來監管對外貿易。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和敦煌等城市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樞紐,其中長安尤為突出。


    長安不僅是政治中心,也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許多外國商人選擇在長安的“西市”開設店鋪,長期居住;國子監接收了大量的外國留學生,而在長安定居的外國人家庭數量達到了4000至5000家之多。這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使得唐朝的文化影響力擴展到了更廣闊的區域。總之,唐玄宗時代的外交政策不僅加強了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也推動了文化的交流和技術的傳播,體現了那個時代中國的繁榮與開放。


    統治後期滿足現狀沉迷享樂


    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創了開元盛世後,逐漸滿足於現狀,沉溺於享樂之中,失去了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和節儉之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因寵妃武惠妃的讒言,他將太子李瑛及兩位弟弟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誅除。武惠妃離開後,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直至聽聞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遂不顧禮節將其納入宮中。楊玉環不僅容貌出眾,還擅長音律歌舞,深得玄宗歡心,並在天寶四載(745年)八月被冊封為貴妃。


    寵妃子信奸臣


    隨著對楊貴妃寵愛日增,玄宗變得越發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朝廷內外為了迎合他的喜好,競相進貢珍稀物品,戶部郎中王鉷每年額外貢獻巨額錢財供宮中宴賜,玄宗對此不加追問,反而對其愈發優待。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相繼被罷免,取而代之的是善於阿諛奉承的李林甫。李林甫以“口蜜腹劍”著稱,通過收買玄宗身邊的人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以此來迎合玄宗需求,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得以恣意妄為,最終導致天下貢物盡入其手。


    為了討好楊貴妃,玄宗下令設立專門團隊為其製作華服,並開辟千裏貢道隻為讓她能吃到新鮮荔枝。楊貴妃家族因此權勢顯赫,兄長楊國忠成為宰相,三位姐姐也被封為夫人,享受榮華富貴。然而,這種奢華生活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矛盾。楊國忠專權弄法,貴族官僚們競相攀比奢華,激起民間不滿,表麵上的繁榮掩蓋不了日益激化的各種危機。


    安祿山為了博得玄宗與楊貴妃的歡心,在得知玄宗計劃擴建華清宮浴池時,特意用白玉石打造魚龍鳧雁和石蓮花置於其中,贏得了玄宗的讚賞。每當前往華清宮,楊貴妃及其姐妹都會隨行,她們的豪華車馬隊伍引發了市民的反感。盡管如此,玄宗依舊每年到華清宮避寒,沉迷於酒色之中,忽視了國家治理。這些行為加劇了社會矛盾,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標誌著唐朝由盛轉衰的開始。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盛世之後,逐漸失去了對國家危機的警覺,反而轉向了一係列對外戰爭。


    隨著政治腐敗和黑暗的加劇,邊疆將領為了貪功求官,肆意挑釁邊境衝突,使得戰亂頻仍。李隆基的好戰態度進一步助長了這種局勢,打破了初期相對穩定的邊境局麵,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使唐朝元氣大傷。


    對外關係惡化


    - 與吐蕃的關係:西邊與吐蕃的關係迅速惡化,雙方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長期以來的友好關係。


    - 南詔國衝突:西南方向,由於邊疆將領的驕橫跋扈,原本可以平息的衝突不斷升級,迫使唐朝不得不征兵對抗南詔,結果先後有二十萬唐兵因戰或病而喪生。


    安史之亂爆發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利用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和兵力空虛的機會,聯合同羅、奚、契丹等民族組成約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當時唐朝已經多年未經曆大規模戰爭,民眾缺乏戰鬥經驗,河北州縣麵對叛軍攻勢迅速瓦解,地方官員或逃或降。


    潼關之戰與哥舒翰的失敗


    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軍攻占了東都洛陽後,繼續向西進發,潼關成為了防守首都長安的最後一道重要防線。唐玄宗任命哥舒翰為元帥,率領近二十萬軍隊駐守潼關。然而,這支軍隊多為臨時湊集,戰鬥力參差不齊,並非精銳之師。


    此時,唐玄宗和宰相楊國忠對哥舒翰的信任不足,擔心他會擁兵自重,因此頻繁派遣宦官前往潼關施壓,要求哥舒翰主動出擊。哥舒翰本人則認為潼關地勢險要,宜守不宜攻,主張堅守待機。然而,在皇帝和楊國忠的持續壓力下,哥舒翰最終被迫出戰。


    哥舒翰決定在靈寶(今河南三門峽市)與叛軍交戰。由於準備不足、士氣低落以及地形不利,唐軍在戰鬥中遭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本人也在混戰中被俘,隨後被送往洛陽,不久後被叛軍謀害。這一失敗直接導致了長安的門戶洞開,迫使唐玄宗倉皇逃離京城,前往蜀地避難。


    長安陷落倉皇逃亡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隨著安祿山叛軍的長驅直入,長安最終失守。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倉皇出逃,帶領皇室成員和部分官員向西撤退。在逃亡途中,一行人到達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西),這裏發生了改變曆史進程的一幕。


    隨行的將士們因局勢動蕩、前途未卜而心生不滿,擔心楊國忠及其家族會成為叛軍的目標,進而危及自身安全。於是,士兵們嘩變,斬殺了楊國忠,並要求處理楊貴妃以平民憤。麵對這一危機,李隆基無奈之下,被迫下令賜死楊貴妃,以安撫軍心。這段插曲不僅反映了當時局勢的緊張和複雜,也成為了中國曆史上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


    李隆基繼續向西南方向逃亡,最終抵達成都避難,設立臨時朝廷,史稱“蜀中行宮”。與此同時,太子李亨並未隨同南下,而是選擇北上朔方(今寧夏靈武一帶)。在那裏,李亨得到了當地將領和士卒的支持,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這一舉動標誌著唐朝進入了安史之亂最嚴重的時期,同時也開啟了新的政治格局。


    唐肅宗的即位迅速穩定了北方局勢,為抵抗叛軍提供了新的領導核心。然而,這也意味著唐朝從此開始了雙帝並存的局麵,進一步加劇了國家內部的政治分裂。盡管如此,李亨的努力最終為平定安史之亂奠定了基礎,逐步恢複了唐朝的統治秩序


    太子即位應對叛亂


    唐肅宗李亨即位後,迅速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軍事措施來應對安史之亂。他從河西、安西征調了萬餘名精兵,並召迴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大軍,使得靈武地區軍威大振。同時,肅宗任命新的朝官與將帥,建立起一套高效的軍事指揮係統,並對抗擊叛軍進行了全麵部署。應肅宗之請,迴紇也派遣精銳騎兵前來助戰。此時,恰逢叛軍內部發生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害,導致叛軍士氣低落,戰鬥力削弱,形勢急轉直下。


    太上皇歲月


    至德二載(757年),隨著安祿山被除,局勢逐漸穩定,李隆基得以從成都返迴長安,居住在興慶宮(南內),並被尊為太上皇。在此期間,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他的生活主要由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和內侍監高力士照料,妹妹玉真公主以及舊時的宮女和梨園弟子則時常陪伴左右,為他提供娛樂。


    淒涼的晚年生活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輔國為了鞏固自己的恩寵,向肅宗進讒言,聲稱:“太上皇居住在興慶宮,經常與外界人士往來,陳玄禮和高力士圖謀不利於陛下。如今六軍將士皆為靈武勳臣,對此感到不安,我雖盡力勸解但未能奏效,不得不將此情況上報。”利用肅宗患病的機會,李輔國矯詔強行安排玄宗遷居西內。當玄宗一行經過夾城時,李輔國率領五百名射生將領劍拔弩張地攔住去路,場麵極為緊張。玄宗驚恐萬分,幾乎墜馬,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才得以安全遷居甘露殿。


    事後,肅宗並未責怪李輔國,反而予以安慰。不久之後,玄宗的幾位親信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至巫州;陳玄禮被迫退休;玉真公主也被迫搬出宮廷,前往玉真觀居住。從此,玄宗隻身一人,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生活變得異常淒涼。為了填補空缺,肅宗另外選派了一百多名後宮女子到西內負責灑掃工作。


    抑鬱中離世


    晚年的李隆基憂鬱寡歡,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寶應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這位曾經開創開元盛世的偉大君主,在孤獨中駕崩,享年78歲。他被追諡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清朝為了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有時將其廟號寫作“元宗”。


    結語:李隆基的一生充滿了輝煌與遺憾。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迎來了最為繁榮的時期——開元盛世。這一時期,國家經濟蓬勃發展,文化繁榮昌盛,成為了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高峰。唐玄宗不僅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還通過一係列積極的人事和製度改革,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唐朝的強大國力。他重視人才、重用賢能,使得朝廷上下充滿活力,政府效率顯著提升。同時,他也大力推動文化交流與學術研究,促進了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空前繁榮。


    然而,晚年的某些決策失誤和個人情感影響了他的判斷。對楊貴妃的過度寵愛以及對安祿山等邊將的過度信任,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這場動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使無數家庭流離失所,經濟遭受重創,社會秩序陷入混亂。李隆基也因此失去了政治權力,在晚年過上了困苦的生活,被迫遠離京城,避難於成都。


    唐玄宗李隆基的經曆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起伏,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縮影。他的成功與失敗都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權力、情感與國家治理之間的複雜關係。盡管晚年他遭遇了挫折,但他在開元盛世時期的卓越貢獻,仍然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後人緬懷和反思的對象。


    曆史評價


    唐玄宗李隆基的統治時期,特別是在開元年間,是中國曆史上一個不可多得的黃金時代。在他的領導下,唐朝不僅達到了自身的巔峰,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文明輝煌的一個縮影。這一時期,國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詩歌、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商業貿易活躍,絲綢之路重現繁榮,中外交流頻繁,使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帝國之一。


    然而,曆史總是雙麵的。盡管唐玄宗初期帶來了諸多成就,以他英明的領導和睿智的政策推動了唐朝進入“開元盛世”,使這一時期文化繁榮、經濟發達、軍事強盛,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耀眼的時代之一,至今仍被人們緬懷與讚頌。但他在位後期的一些決策失誤和個人偏好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尤其是對楊貴妃的寵愛和對邊將安祿山的信任失察,直接引發了安史之亂。這場長達八年的叛亂不僅動搖了唐朝的根基,還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與動蕩。它也提醒我們,權力的高度集中和個人情感的過度影響可能會對國家命運產生深遠的影響。


    李商隱: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鋪陳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張說、蘇頲、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蘇轍:唐玄宗、憲宗,皆中興之主也。玄宗繼中、睿之亂,政紊於內,而外無藩鎮分裂之患,約己任賢,而貞觀之治可複也。憲宗承代、德之弊,政僨於朝,而畿甸之外皆為畔國,將以求治,則其勢尤難。雖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終,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開唐統,賢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蘇頲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繼以張嘉貞、張說,守而勿失。


    崔群:玄宗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廷、韓休、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係非輕。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為亂之始,臣獨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此理亂之分也。


    關於李隆基的一些軼事典故


    嗬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從小就很有大誌,在宮裏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裏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 ”隨之揚長而去,武則天知道後,非常驚訝,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更加寵愛他。


    封禪泰山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出現了“開元盛世”,朝中大臣上書力請玄宗東封泰山。玄宗經過一番謙讓之後,欣然首肯,於開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725年11月20日)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當大隊人馬浩浩蕩蕩來到泰山西側的時候,突然東北風大作,從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隨從人員住的帳篷被風撕破,官員們亂作一團。封禪使張說本來就為封禪之事忙得焦頭爛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更使他手足無措。


    為了穩定人心,他不得不出來打圓場說:“大家不要慌張,陛下是天子,如今禦駕出宮,定會驚天動地,這是東海之神來接皇上封禪的。”張說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靜下來,及至來到泰山腳下,天果然變得麗日晴和。但是,到了李隆基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風大作,寒氣徹骨。天氣的再度變故,不禁使李隆基心神不寧。他停止飲食,肅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誠地向蒼天禱告:“我自即帝位以來,得到蒼天的佐助,國家昌盛,萬民安泰。我來登封泰山,本欲為萬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麽過失,不配來泰山封禪,請上天來懲罰我本人;如果是隨從的人員沒有福分參加封禪,亦請上天降罪於我,隨從的兵士和騎乘的馬匹確實受不了徹骨的寒風,請蒼天暫停風寒吧。”李隆基祈禱之後,果然風靜樹止,山間的氣溫隨之轉暖。為了紀念這次成功的封禪,李隆基還親自撰寫了《紀泰山銘》一文,刻在山頂大觀峰。


    大興燈展


    據《明皇雜錄》記載,李隆基在東都洛陽的時候,遇上正月十五日夜,於是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影,同時設庭燎,自宮禁至於殿庭,皆設蠟炬,連屬不絕。當時有一個名叫毛順的工匠,巧思結創,用彩色繒帛製出燈樓30間,高150尺,懸掛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鏘然成韻。又用燈做成龍鳳、虎豹騰躍的樣子,似乎不像人力所為。


    李楊之愛


    中國許多文學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專一的皇帝,民間習稱他為“唐明皇”,《異聞錄》載《唐明皇遊月宮》一事。他和楊貴妃的故事,透過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千古傳誦。


    不夜之宴


    開元十三年(725),李隆基泰山封禪後,在洛京廣達樓舉行夜宴,宰相蘇頲作此詩記錄了這件事情,詩雲:“東嶽封迴宴洛京,西墉通晚會公卿。樓台絕勝宜春苑,燈火還同不夜城。正睹人間朝市樂,忽聞天上管弦聲。酺來萬舞群臣醉,喜戴千年聖主明。”前幾句都在描寫宴會,“通晚”、“不夜城”、“萬舞”等詞語可以看出宴會盛大且通宵達旦的特點,最後一句“喜戴千年聖主明”是對君主的讚美,描繪了一幅群臣同樂的宴會場景,充分體現了唐代酺宴熱烈的歡慶場景以及當時民眾參與感與共享安樂的滿足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憶l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憶lt並收藏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