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唐睿宗:權力旋渦中的擔當與謙讓(上)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第四子,初名李旭輪。於龍朔二年(662年)六月己未日誕生在長安。作為最小的兒子,他自幼便受到父親唐高宗的特別寵愛。出生不久之後便被封為殷王,並授予冀州大都督、單於大都護及右金吾衛大將軍之職。
唐睿宗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但他的實際統治時間並不長。第一次在位是在684年至690年期間,稱為唐睿宗或唐孝敬皇帝。
第二次在位則是從710年至712年,在此期間他正式被稱為唐睿宗。盡管睿宗的直接統治時期較短,但他在位期間及作為太上皇時對國家仍有若幹影響和貢獻。
成年後的李旦展現出了謙恭好學的性格特點,尤其擅長書法,並對文字訓詁之學有深入的研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爵位和官職也經曆了多次變遷。總章二年(669年),他徙封為冀王,並改名為“李輪”。至儀鳳三年(679年),李輪擔任了洛州牧的重要職務。
上元二年(675年),李輪被徙封為相王,並授予右衛大將軍一職。而在永淳二年(683年),他又一次更改了自己的名字,這一次改為“李旦”,並且再次受封為豫王。這一係列的變化不僅反映了當時政治局勢的波動,也體現了皇子身份地位的複雜性及其與皇權之間的緊密聯係。
傀儡皇帝
684年,武則天廢黜了中宗李顯,改立睿宗李旦為皇帝,並自己臨朝執政,掌控一切政事。她還以睿宗的名義更改年號為“文明”,並冊封他的妻子劉氏為皇後,長子李成器為皇太子。實際上,唐睿宗是被軟禁在了宮中,不能參與任何政務,過起了傀儡皇帝的生活。他不僅不能自由進出宮廷,就連在皇宮內的行動也受到限製。
當時,英國公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宰相裴炎試圖勸說武則天將政權歸還給睿宗,但此舉反而讓他被指控謀反並處決。武則天隨後派出大軍平定了揚州的叛亂,徐敬業也被擊敗身亡。
686年正月,武則天宣布打算將政權歸還給睿宗。然而,睿宗深知這是母親在試探他,於是多次上表推辭,請求武則天繼續執政。武則天順勢“接受”了他的請求,繼續臨朝掌控政事。
到了688年,武承嗣獻給武則天一塊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白石,聲稱是在洛水中發現的。武則天非常高興,稱這塊石頭為“寶圖”,後來又改名為“天授聖圖”,並自封為“聖母神皇”。作為皇帝的睿宗不僅無力阻止這一切,還得陪同武則天前往洛水參加盛大的“拜洛受圖”典禮。
期間,琅琊王李衝和越王李貞等人起兵反對武則天,但都以失敗告終,他們本人也遭遇了不幸。此外,多位唐朝宗室成員,包括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不是被迫自殺,就是在公開斬首或流放途中去世。這一係列事件幾乎讓李唐宗室遭受了滅頂之災。
改姓為武
690年,侍禦史傅遊藝帶領關中九百名百姓上表請求武則天稱帝。在各方勢力的強烈要求下,包括百官、宗室成員、外戚、少數民族首領,甚至僧尼和道士的支持下,唐睿宗也迫於形勢,不得不上表請求母親稱帝,並請求賜予他武姓。
同年10月16日,武則天正式登基成為了皇帝,並建立了武周政權。而睿宗被降為了皇嗣,名字恢複為“輪”,並賜姓武氏,稱為“武輪”。他搬到了東宮居住,享有與皇太子相同的禮儀待遇。他的兒子李成器則降為皇孫。從此,唐睿宗成為了武氏家族及其支持者的攻擊目標,開始了他的艱難皇嗣生涯。
691年,魏王武承嗣的支持者張嘉福煽動民眾請願,要求廢黜唐睿宗的皇嗣身份,並改立武承嗣為太子。盡管有反對聲音,但最終武承嗣未能如願。武則天在一次重要祭祀典禮上選擇了武承嗣而非李旦作為亞獻,這也顯示了她對睿宗態度的冷淡。
693年,因為拒絕了武則天寵婢韋團兒的引誘,唐睿宗遭到了誣告,說他的妃子們使用巫術詛咒武則天。結果兩位妃子被秘密處決。睿宗非但不敢提及此事,還在武則天麵前表現得若無其事。雖然韋團兒後來因企圖加害睿宗而被處理掉了,但睿宗還是失去了接見官員的權利。之後,他再次被誣告謀反,武則天指派酷吏來俊臣調查此案。一位名叫安金藏的樂工剖腹自證清白,武則天因此不再懷疑唐睿宗,並停止了這次調查,使睿宗免遭不測。
安國相王
698年,在大臣狄仁傑和王方慶的勸說下,武則天決定將政權逐漸歸還給李氏家族。於是派人接迴了被流放的廬陵王李顯,並準備重新立他為皇太子。唐睿宗為了避免與兄長爭位,多次以生病為理由不去上朝,並請求讓儲君之位給李顯。同年10月,武則天正式恢複了李顯的皇太子地位。
次年,即699年,睿宗被重新封為了相王,名字也從“武輪”改迴“李旦”。他還擔任了太子右衛帥,又遙領安北大都護。為了緩和李氏與武氏之間的緊張關係,武則天組織了一次兩族子弟的盟誓儀式,唐睿宗作為李氏代表之一參與其中。
701年,麵對突厥的入侵,唐睿宗被任命為名義上的天兵道元帥,但實際上並未親自出征。突厥退兵後,他擔任了左右羽林衛大將軍。702年,當突厥再次進犯並州時,唐睿宗被任命為並州牧及安北道行軍元帥,後來又轉任雍州牧。
到了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禪位給唐中宗李顯。在這個過程中,唐睿宗負責指揮南衙禁軍,幫助抓捕了張易之、張昌宗等武則天的親信。因此,他被授予太尉職位,並成為宰相級別的官員,得到了“安國相王”的稱號。但不久後睿宗就辭去了這些高級職務。唐中宗李顯曾有意立弟弟為皇太子,但唐睿宗婉拒了他這一提議。
政變登基
710年7月3日,唐中宗去世後,韋皇後立李重茂為新皇帝,並以皇太後身份攝政,意圖效仿武則天篡奪政權。她迅速控製了禁軍和朝廷的各部門,準備清除異己。
作為前皇帝的叔父,唐睿宗被任命為太尉,與太平公主一起成為韋皇後奪權的主要障礙。韋皇後及其黨羽計劃除掉他們,但睿宗之子李隆基在京師秘密招攬人才,與太平公主密謀推翻韋皇後。
兵部侍郎崔日用原本是韋皇後一黨,但擔心受到牽連,將韋皇後的陰謀告知了李隆基。7月21日,李隆基在禁軍將領葛福順、李仙鳧等人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成功除掉了韋皇後、安樂公主及其主要黨羽,並迎父親唐睿宗入宮輔佐少帝李重茂。
唐睿宗攜李重茂登上安福門安撫民眾。隨著局勢的穩定,李隆基掌握了禁軍的控製權,李重茂被迫讓位給了叔父。盡管唐睿宗起初拒絕,但在李隆基和其他親信的勸說下,唐睿宗最終接受了皇位,於7月25日這一天,在太極殿第二次登基為帝,並且改元景雲,恢複李重茂為溫王。
對於太子之位的選擇
在睿宗看來,嫡長子李成器和有功之臣李隆基都有資格繼承儲君之位。李成器主動辭讓,認為國家危急時應優先考慮有功之人,加上政變功臣們的支持,睿宗皇帝最終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內禪退位
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其政治影響力逐漸增強,當下成為了太平公主幹預朝政的主要障礙。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勢,太平公主試圖更換太子,她在朝野中散布流言,質疑李隆基作為非嫡長子的太子資格。
但這些流言因為唐睿宗的公開宣諭而未能得逞。太平公主還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耳目,密切監視他的行動,並與大臣如竇懷貞結成同盟,密謀對付李隆基。隨著時間推移,她與李隆基之間的矛盾愈發公開化。有一次,太平公主在宣政殿光範門內召集宰相,暗示他們應勸皇帝改立太子,但遭到了宋璟的堅決反對。
711年2月23日,睿宗皇帝采納了姚崇、宋璟、張說的建議,任命太子李隆基監國,並削去可能威脅太子地位的幾位親王的兵權,同時計劃讓太平公主遷居蒲州。然而,太平公主通過哭訴成功留在了京城,並迫使姚崇和宋璟被貶出朝廷。
盡管睿宗有意禪位給兒子李隆基,但在群臣的勸阻下未能實現。隻能選擇將大部分政務交給李隆基處理,自己則保留了軍務裁決及五品以上官員任免的權力。712年9月8日,因彗星的出現被視為不祥之兆,唐睿宗正式禪位給李隆基,成為太上皇。不過仍然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和重大刑案的裁決權,並繼續在太極殿接受朝賀,自稱為“朕”,而新皇帝李隆基則自稱“予”。
與此同時,太平公主憑借著太上皇的信任,在朝中勢力龐大,七位宰相中就有五人是她的門生。她還曾試圖廢黜李隆基,但因宰相陸象先反對未果。睿宗一度考慮讓李隆基外出巡邊,但最終推遲到了次年八月。
713年7月29日,為了奪迴完全的權力,李隆基發動了先天政變,率羽林軍鏟除了太平公主的黨羽,包括竇懷貞等人,並誅除了太平公主。唐睿宗得知政變消息後,與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門避亂。確認李隆基已平定局勢後,睿宗這才宣布竇懷貞等人的罪狀,正式歸政於李隆基,退居百福殿,安享晚年。
至此,李隆基全麵掌握了朝政大權。
唐睿宗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但他的實際統治時間並不長。第一次在位是在684年至690年期間,稱為唐睿宗或唐孝敬皇帝。
第二次在位則是從710年至712年,在此期間他正式被稱為唐睿宗。盡管睿宗的直接統治時期較短,但他在位期間及作為太上皇時對國家仍有若幹影響和貢獻。
成年後的李旦展現出了謙恭好學的性格特點,尤其擅長書法,並對文字訓詁之學有深入的研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爵位和官職也經曆了多次變遷。總章二年(669年),他徙封為冀王,並改名為“李輪”。至儀鳳三年(679年),李輪擔任了洛州牧的重要職務。
上元二年(675年),李輪被徙封為相王,並授予右衛大將軍一職。而在永淳二年(683年),他又一次更改了自己的名字,這一次改為“李旦”,並且再次受封為豫王。這一係列的變化不僅反映了當時政治局勢的波動,也體現了皇子身份地位的複雜性及其與皇權之間的緊密聯係。
傀儡皇帝
684年,武則天廢黜了中宗李顯,改立睿宗李旦為皇帝,並自己臨朝執政,掌控一切政事。她還以睿宗的名義更改年號為“文明”,並冊封他的妻子劉氏為皇後,長子李成器為皇太子。實際上,唐睿宗是被軟禁在了宮中,不能參與任何政務,過起了傀儡皇帝的生活。他不僅不能自由進出宮廷,就連在皇宮內的行動也受到限製。
當時,英國公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宰相裴炎試圖勸說武則天將政權歸還給睿宗,但此舉反而讓他被指控謀反並處決。武則天隨後派出大軍平定了揚州的叛亂,徐敬業也被擊敗身亡。
686年正月,武則天宣布打算將政權歸還給睿宗。然而,睿宗深知這是母親在試探他,於是多次上表推辭,請求武則天繼續執政。武則天順勢“接受”了他的請求,繼續臨朝掌控政事。
到了688年,武承嗣獻給武則天一塊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白石,聲稱是在洛水中發現的。武則天非常高興,稱這塊石頭為“寶圖”,後來又改名為“天授聖圖”,並自封為“聖母神皇”。作為皇帝的睿宗不僅無力阻止這一切,還得陪同武則天前往洛水參加盛大的“拜洛受圖”典禮。
期間,琅琊王李衝和越王李貞等人起兵反對武則天,但都以失敗告終,他們本人也遭遇了不幸。此外,多位唐朝宗室成員,包括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不是被迫自殺,就是在公開斬首或流放途中去世。這一係列事件幾乎讓李唐宗室遭受了滅頂之災。
改姓為武
690年,侍禦史傅遊藝帶領關中九百名百姓上表請求武則天稱帝。在各方勢力的強烈要求下,包括百官、宗室成員、外戚、少數民族首領,甚至僧尼和道士的支持下,唐睿宗也迫於形勢,不得不上表請求母親稱帝,並請求賜予他武姓。
同年10月16日,武則天正式登基成為了皇帝,並建立了武周政權。而睿宗被降為了皇嗣,名字恢複為“輪”,並賜姓武氏,稱為“武輪”。他搬到了東宮居住,享有與皇太子相同的禮儀待遇。他的兒子李成器則降為皇孫。從此,唐睿宗成為了武氏家族及其支持者的攻擊目標,開始了他的艱難皇嗣生涯。
691年,魏王武承嗣的支持者張嘉福煽動民眾請願,要求廢黜唐睿宗的皇嗣身份,並改立武承嗣為太子。盡管有反對聲音,但最終武承嗣未能如願。武則天在一次重要祭祀典禮上選擇了武承嗣而非李旦作為亞獻,這也顯示了她對睿宗態度的冷淡。
693年,因為拒絕了武則天寵婢韋團兒的引誘,唐睿宗遭到了誣告,說他的妃子們使用巫術詛咒武則天。結果兩位妃子被秘密處決。睿宗非但不敢提及此事,還在武則天麵前表現得若無其事。雖然韋團兒後來因企圖加害睿宗而被處理掉了,但睿宗還是失去了接見官員的權利。之後,他再次被誣告謀反,武則天指派酷吏來俊臣調查此案。一位名叫安金藏的樂工剖腹自證清白,武則天因此不再懷疑唐睿宗,並停止了這次調查,使睿宗免遭不測。
安國相王
698年,在大臣狄仁傑和王方慶的勸說下,武則天決定將政權逐漸歸還給李氏家族。於是派人接迴了被流放的廬陵王李顯,並準備重新立他為皇太子。唐睿宗為了避免與兄長爭位,多次以生病為理由不去上朝,並請求讓儲君之位給李顯。同年10月,武則天正式恢複了李顯的皇太子地位。
次年,即699年,睿宗被重新封為了相王,名字也從“武輪”改迴“李旦”。他還擔任了太子右衛帥,又遙領安北大都護。為了緩和李氏與武氏之間的緊張關係,武則天組織了一次兩族子弟的盟誓儀式,唐睿宗作為李氏代表之一參與其中。
701年,麵對突厥的入侵,唐睿宗被任命為名義上的天兵道元帥,但實際上並未親自出征。突厥退兵後,他擔任了左右羽林衛大將軍。702年,當突厥再次進犯並州時,唐睿宗被任命為並州牧及安北道行軍元帥,後來又轉任雍州牧。
到了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禪位給唐中宗李顯。在這個過程中,唐睿宗負責指揮南衙禁軍,幫助抓捕了張易之、張昌宗等武則天的親信。因此,他被授予太尉職位,並成為宰相級別的官員,得到了“安國相王”的稱號。但不久後睿宗就辭去了這些高級職務。唐中宗李顯曾有意立弟弟為皇太子,但唐睿宗婉拒了他這一提議。
政變登基
710年7月3日,唐中宗去世後,韋皇後立李重茂為新皇帝,並以皇太後身份攝政,意圖效仿武則天篡奪政權。她迅速控製了禁軍和朝廷的各部門,準備清除異己。
作為前皇帝的叔父,唐睿宗被任命為太尉,與太平公主一起成為韋皇後奪權的主要障礙。韋皇後及其黨羽計劃除掉他們,但睿宗之子李隆基在京師秘密招攬人才,與太平公主密謀推翻韋皇後。
兵部侍郎崔日用原本是韋皇後一黨,但擔心受到牽連,將韋皇後的陰謀告知了李隆基。7月21日,李隆基在禁軍將領葛福順、李仙鳧等人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成功除掉了韋皇後、安樂公主及其主要黨羽,並迎父親唐睿宗入宮輔佐少帝李重茂。
唐睿宗攜李重茂登上安福門安撫民眾。隨著局勢的穩定,李隆基掌握了禁軍的控製權,李重茂被迫讓位給了叔父。盡管唐睿宗起初拒絕,但在李隆基和其他親信的勸說下,唐睿宗最終接受了皇位,於7月25日這一天,在太極殿第二次登基為帝,並且改元景雲,恢複李重茂為溫王。
對於太子之位的選擇
在睿宗看來,嫡長子李成器和有功之臣李隆基都有資格繼承儲君之位。李成器主動辭讓,認為國家危急時應優先考慮有功之人,加上政變功臣們的支持,睿宗皇帝最終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內禪退位
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其政治影響力逐漸增強,當下成為了太平公主幹預朝政的主要障礙。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勢,太平公主試圖更換太子,她在朝野中散布流言,質疑李隆基作為非嫡長子的太子資格。
但這些流言因為唐睿宗的公開宣諭而未能得逞。太平公主還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耳目,密切監視他的行動,並與大臣如竇懷貞結成同盟,密謀對付李隆基。隨著時間推移,她與李隆基之間的矛盾愈發公開化。有一次,太平公主在宣政殿光範門內召集宰相,暗示他們應勸皇帝改立太子,但遭到了宋璟的堅決反對。
711年2月23日,睿宗皇帝采納了姚崇、宋璟、張說的建議,任命太子李隆基監國,並削去可能威脅太子地位的幾位親王的兵權,同時計劃讓太平公主遷居蒲州。然而,太平公主通過哭訴成功留在了京城,並迫使姚崇和宋璟被貶出朝廷。
盡管睿宗有意禪位給兒子李隆基,但在群臣的勸阻下未能實現。隻能選擇將大部分政務交給李隆基處理,自己則保留了軍務裁決及五品以上官員任免的權力。712年9月8日,因彗星的出現被視為不祥之兆,唐睿宗正式禪位給李隆基,成為太上皇。不過仍然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和重大刑案的裁決權,並繼續在太極殿接受朝賀,自稱為“朕”,而新皇帝李隆基則自稱“予”。
與此同時,太平公主憑借著太上皇的信任,在朝中勢力龐大,七位宰相中就有五人是她的門生。她還曾試圖廢黜李隆基,但因宰相陸象先反對未果。睿宗一度考慮讓李隆基外出巡邊,但最終推遲到了次年八月。
713年7月29日,為了奪迴完全的權力,李隆基發動了先天政變,率羽林軍鏟除了太平公主的黨羽,包括竇懷貞等人,並誅除了太平公主。唐睿宗得知政變消息後,與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門避亂。確認李隆基已平定局勢後,睿宗這才宣布竇懷貞等人的罪狀,正式歸政於李隆基,退居百福殿,安享晚年。
至此,李隆基全麵掌握了朝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