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二度登基: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上)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中宗李顯,原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他生於長安,在不同的階段被封為周王、英王,並在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後成為皇太子。683年,李顯首次即位為帝,但不久後在684年就被母親武則天廢黜並流放到均州和房州。直到698年,他才被召迴洛陽再次立為皇太子。最終,在705年的“神龍政變”中,李顯複位成為皇帝。
李顯在位期間,致力於恢複唐朝的傳統製度,減輕了人民的賦稅負擔,並設立了十道巡察使來監督地方治理。他還建立了修文館學士職位以促進學術研究,推動了與吐蕃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並通過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持帶珠丹實行和親政策,維護了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然而,李顯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他對皇後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的放縱,以及對武三思等人的寵信,導致朝政混亂,一些功臣遭到陷害,國家權力被濫用,這給他的統治帶來了負麵影響。
剛登基便失去皇位
唐中宗李顯,656年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在其兩位皇兄——李弘與李賢分別遭遇早亡和廢黜之後被立為皇太子。682年正月,隨著長孫李重潤的出生,唐高宗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在李重潤滿月時不僅更改年號為永淳,還破例將繈褓中的李重潤立為皇太孫。
然而,好景不長,683年12月,隨著唐高宗李治病逝,李顯繼承了皇位,但即位後的唐中宗因政治上的庸弱,隻得依賴於被尊為皇太後的母親武則天。李顯試圖通過提拔韋後的親屬來構建自己的勢力,特別是欲擢升韋玄貞為侍中一事,引起了輔政大臣裴炎的反對,並最終導致了武則天對他的不滿。結果,在684年二月,即位僅55天的李顯就被武則天廢黜為廬陵王,失去了皇位,而他的弟弟李旦則成為了新的皇帝,即唐睿宗。
流放的日子
李顯被廢黜後,曾被軟禁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和房州(今湖北房縣)長達十四年,期間隻有妃子韋氏陪伴。這段時期對李顯來說非常艱難,他與韋氏相依為命,共同經曆了許多困苦。武則天成為女皇後,李唐宗室成員遭受了大量屠戮,這讓李顯感到極度恐懼。盡管有一些宗室成員如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等人試圖起兵反對武則天並恢複廬陵王的皇位,但這些行動反而加劇了李顯的擔憂。
在這段充滿不安的日子裏,李顯常常夜不能寐,甚至一度考慮過自盡,但都被韋氏勸阻。韋氏安慰他說,禍福難料,不必急於求死。兩人在這段時間裏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李顯向韋氏承諾,如果有一天能夠重獲自由,絕不會忘記她的付出和支持。
再次被立為儲君
與此同時,武則天麵臨著選擇繼承人的問題,在立子還是立侄之間猶豫不決。這時,大臣狄仁傑提出了建議,強調立子更能保證李唐王朝的延續,並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啟用兩個兒子(指李顯和李旦),就像修複了鸚鵡的兩隻翅膀,可以再次飛翔。
武則天接受了這個建議,決定重新考慮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帝位,最終決定了李顯的命運轉折點。在698年(聖曆元年)三月,武則天以李顯需要到洛陽治療疾病為由,秘密派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將李顯及其家人召迴。這標誌著李顯結束了多年的流放生活,返迴了洛陽。同年九月,武則天再次立李顯為皇太子。
謹慎維護與武氏的關係
重獲太子身份後,李顯采取了謹慎的態度,努力與母親武則天的家族建立和諧關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決定通過聯姻加強與武氏家族的聯係。因此,他的長女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為魏王武承嗣的兒媳;而幼女安樂公主則嫁給了武則天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成為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
痛失愛子
然而,這種政治聯姻並未能完全避免家庭內部的衝突。到了701年(長安元年)九月,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和他的妻子永泰公主年輕氣盛,對祖母武則天寵信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感到不滿。張易之向武則天誣告他們詆毀朝廷,導致武則天下令迫使李重潤、永泰公主以及她的丈夫武延基自盡。由於這次事件牽涉到皇室成員,但武則天沒有進一步擴大調查範圍,事情也就此平息。
二度稱帝
704年,武則天因病住在迎仙宮,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在她身邊侍奉,外人無法接近。朝中的大臣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和袁恕己等人,看到機會,開始秘密策劃除掉張氏兄弟,並計劃擁立李顯為帝。
到了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情加重。正月,宰相張柬之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了“神龍政變”。他們率領五百多名羽林軍士兵,突然衝入玄武門,在迎仙宮內殺死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同一天,相王李旦也指揮南衙禁兵加強警備,配合這次行動。麵對這一局勢,武則天無力抵抗,先是命令太子李顯監國,第二天就正式傳位給李顯。隔了一天後,李顯再次登基成為皇帝,並宣布大赦天下。
迴複唐朝國號
李顯即位後,首先表彰了弟弟相王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擁立之功。他封李旦為安國相王,授予太尉職位,並讓他參與最高決策;還給太平公主加封為鎮國太平公主。此外,參與政變的主要官員如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也都得到了升遷和獎勵。二月份,李顯恢複了唐朝的國號,所有的製度和禮儀都恢複到唐永淳年之前的模樣,標誌著唐朝的正式複辟。
重用韋氏
李顯複位後,迅速立韋氏為皇後,並不顧大臣們的勸阻,破格追封嶽父為王,還讓韋後參與到朝政中。他還將安樂公主,即韋後的女兒,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此外,上官婉兒被封為昭容,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這使她掌握了相當大的權力。
韋後與武三思之間的關係頗為曖昧,而韋後也十分信任這位兒女親家武三思。兩人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在朝廷中占據了重要位置。李顯似乎對這種情況感到無力幹預,導致韋後和武三思在朝政中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這些舉措不僅顯示出李顯對韋後的深厚感情和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對朝政的掌控力有限。盡管張柬之等功臣在複辟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李顯似乎對他們並不完全信任,這進一步削弱了他的統治基礎。這樣的局麵使得朝廷內部權力鬥爭複雜化,也為後來的政治動蕩埋下了伏筆。
早在唐中宗李顯即位之初,就對妻子韋氏極為信任和重用。甚至不顧眾大臣的反對,破格提拔了韋氏的兄弟韋玄貞為侍中,並表示,即便把天下交給韋玄貞也無妨。這一決定引起了朝中不少人的不滿。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武則天以李顯意圖將天下交予韋玄貞為由,廢黜了他,並將其流放到了均州,降封為廬陵王。
而李顯再次登上皇位後,立即確認了韋氏的皇後身份,並允許她參與朝政。似乎沒有吸取武則天把持朝政所帶來的教訓,這樣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朝廷內部的不穩定。
複位後與韋後的糾葛
705年,在張柬之等忠臣的支持下,中宗李顯得以複位,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這次重返權力巔峰後,李顯對皇後韋氏及其家族頗為依賴。韋皇後野心勃勃,試圖效仿武則天,逐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權力。隨著時間推移,她的權力欲望愈發膨脹,甚至在後期萌生了篡位的念頭。
這一時期,宮廷內部的政治鬥爭異常激烈,各方勢力明爭暗鬥,局勢緊張而複雜。韋後的強勢介入不僅加劇了宮廷內的不穩定,也給中宗李顯的統治帶來了重重挑戰。
外交成就
對突厥:
景龍二年(708年),唐朝將領張仁願在漠南突厥地區建立了三受降城體係,這一進攻型軍事重鎮係統成為唐朝控製北疆的重要據點,嚴重削弱了後突厥國的勢力。後突厥默啜可汗被迫撤至漠北,最終導致後突厥國力大減,並在唐朝與迴紇的聯合攻擊下走向滅亡。
對吐蕃:
在金城公主和親之前,唐朝軍隊多次擊敗吐蕃軍,特別是在唐休璟、陳大慈和郭元振的指揮下,取得了顯著勝利。郭元振甚至率軍深入青海,逼近吐蕃讚普的牙帳,迫使吐蕃求和並進貢馬匹、金銀及大量牛羊。
和親政策:
景龍三年(709年),中宗將養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尺帶珠丹為妻,通過和親政策進一步穩定了兩國關係,確保了邊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些外交和軍事行動不僅展示了唐朝的強大實力,也促進了邊境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短暫的帝王生涯
唐中宗李顯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起伏。他統治時期的宮廷內權力鬥爭尤為激烈,妻子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頻繁幹涉朝政,導致宮廷局勢混亂不堪。最終,在710年,李顯竟被韋皇後謀害,結束了他短暫的第二次皇帝生涯,這一結局令人不禁惋惜。
雖然李顯力求掌控局麵,但在複雜的宮廷政治和權臣如武三思的強勢麵前顯得力不從心。即便如此,他在第二次登基期間仍然做出了積極貢獻,致力於恢複唐朝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並推動了文化的複蘇與發展。
李顯在位期間,致力於恢複唐朝的傳統製度,減輕了人民的賦稅負擔,並設立了十道巡察使來監督地方治理。他還建立了修文館學士職位以促進學術研究,推動了與吐蕃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並通過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持帶珠丹實行和親政策,維護了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然而,李顯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他對皇後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的放縱,以及對武三思等人的寵信,導致朝政混亂,一些功臣遭到陷害,國家權力被濫用,這給他的統治帶來了負麵影響。
剛登基便失去皇位
唐中宗李顯,656年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在其兩位皇兄——李弘與李賢分別遭遇早亡和廢黜之後被立為皇太子。682年正月,隨著長孫李重潤的出生,唐高宗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在李重潤滿月時不僅更改年號為永淳,還破例將繈褓中的李重潤立為皇太孫。
然而,好景不長,683年12月,隨著唐高宗李治病逝,李顯繼承了皇位,但即位後的唐中宗因政治上的庸弱,隻得依賴於被尊為皇太後的母親武則天。李顯試圖通過提拔韋後的親屬來構建自己的勢力,特別是欲擢升韋玄貞為侍中一事,引起了輔政大臣裴炎的反對,並最終導致了武則天對他的不滿。結果,在684年二月,即位僅55天的李顯就被武則天廢黜為廬陵王,失去了皇位,而他的弟弟李旦則成為了新的皇帝,即唐睿宗。
流放的日子
李顯被廢黜後,曾被軟禁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和房州(今湖北房縣)長達十四年,期間隻有妃子韋氏陪伴。這段時期對李顯來說非常艱難,他與韋氏相依為命,共同經曆了許多困苦。武則天成為女皇後,李唐宗室成員遭受了大量屠戮,這讓李顯感到極度恐懼。盡管有一些宗室成員如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等人試圖起兵反對武則天並恢複廬陵王的皇位,但這些行動反而加劇了李顯的擔憂。
在這段充滿不安的日子裏,李顯常常夜不能寐,甚至一度考慮過自盡,但都被韋氏勸阻。韋氏安慰他說,禍福難料,不必急於求死。兩人在這段時間裏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李顯向韋氏承諾,如果有一天能夠重獲自由,絕不會忘記她的付出和支持。
再次被立為儲君
與此同時,武則天麵臨著選擇繼承人的問題,在立子還是立侄之間猶豫不決。這時,大臣狄仁傑提出了建議,強調立子更能保證李唐王朝的延續,並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啟用兩個兒子(指李顯和李旦),就像修複了鸚鵡的兩隻翅膀,可以再次飛翔。
武則天接受了這個建議,決定重新考慮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帝位,最終決定了李顯的命運轉折點。在698年(聖曆元年)三月,武則天以李顯需要到洛陽治療疾病為由,秘密派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將李顯及其家人召迴。這標誌著李顯結束了多年的流放生活,返迴了洛陽。同年九月,武則天再次立李顯為皇太子。
謹慎維護與武氏的關係
重獲太子身份後,李顯采取了謹慎的態度,努力與母親武則天的家族建立和諧關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決定通過聯姻加強與武氏家族的聯係。因此,他的長女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為魏王武承嗣的兒媳;而幼女安樂公主則嫁給了武則天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成為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
痛失愛子
然而,這種政治聯姻並未能完全避免家庭內部的衝突。到了701年(長安元年)九月,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和他的妻子永泰公主年輕氣盛,對祖母武則天寵信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感到不滿。張易之向武則天誣告他們詆毀朝廷,導致武則天下令迫使李重潤、永泰公主以及她的丈夫武延基自盡。由於這次事件牽涉到皇室成員,但武則天沒有進一步擴大調查範圍,事情也就此平息。
二度稱帝
704年,武則天因病住在迎仙宮,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在她身邊侍奉,外人無法接近。朝中的大臣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和袁恕己等人,看到機會,開始秘密策劃除掉張氏兄弟,並計劃擁立李顯為帝。
到了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情加重。正月,宰相張柬之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發動了“神龍政變”。他們率領五百多名羽林軍士兵,突然衝入玄武門,在迎仙宮內殺死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同一天,相王李旦也指揮南衙禁兵加強警備,配合這次行動。麵對這一局勢,武則天無力抵抗,先是命令太子李顯監國,第二天就正式傳位給李顯。隔了一天後,李顯再次登基成為皇帝,並宣布大赦天下。
迴複唐朝國號
李顯即位後,首先表彰了弟弟相王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擁立之功。他封李旦為安國相王,授予太尉職位,並讓他參與最高決策;還給太平公主加封為鎮國太平公主。此外,參與政變的主要官員如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也都得到了升遷和獎勵。二月份,李顯恢複了唐朝的國號,所有的製度和禮儀都恢複到唐永淳年之前的模樣,標誌著唐朝的正式複辟。
重用韋氏
李顯複位後,迅速立韋氏為皇後,並不顧大臣們的勸阻,破格追封嶽父為王,還讓韋後參與到朝政中。他還將安樂公主,即韋後的女兒,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此外,上官婉兒被封為昭容,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這使她掌握了相當大的權力。
韋後與武三思之間的關係頗為曖昧,而韋後也十分信任這位兒女親家武三思。兩人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在朝廷中占據了重要位置。李顯似乎對這種情況感到無力幹預,導致韋後和武三思在朝政中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這些舉措不僅顯示出李顯對韋後的深厚感情和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對朝政的掌控力有限。盡管張柬之等功臣在複辟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李顯似乎對他們並不完全信任,這進一步削弱了他的統治基礎。這樣的局麵使得朝廷內部權力鬥爭複雜化,也為後來的政治動蕩埋下了伏筆。
早在唐中宗李顯即位之初,就對妻子韋氏極為信任和重用。甚至不顧眾大臣的反對,破格提拔了韋氏的兄弟韋玄貞為侍中,並表示,即便把天下交給韋玄貞也無妨。這一決定引起了朝中不少人的不滿。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武則天以李顯意圖將天下交予韋玄貞為由,廢黜了他,並將其流放到了均州,降封為廬陵王。
而李顯再次登上皇位後,立即確認了韋氏的皇後身份,並允許她參與朝政。似乎沒有吸取武則天把持朝政所帶來的教訓,這樣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朝廷內部的不穩定。
複位後與韋後的糾葛
705年,在張柬之等忠臣的支持下,中宗李顯得以複位,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這次重返權力巔峰後,李顯對皇後韋氏及其家族頗為依賴。韋皇後野心勃勃,試圖效仿武則天,逐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權力。隨著時間推移,她的權力欲望愈發膨脹,甚至在後期萌生了篡位的念頭。
這一時期,宮廷內部的政治鬥爭異常激烈,各方勢力明爭暗鬥,局勢緊張而複雜。韋後的強勢介入不僅加劇了宮廷內的不穩定,也給中宗李顯的統治帶來了重重挑戰。
外交成就
對突厥:
景龍二年(708年),唐朝將領張仁願在漠南突厥地區建立了三受降城體係,這一進攻型軍事重鎮係統成為唐朝控製北疆的重要據點,嚴重削弱了後突厥國的勢力。後突厥默啜可汗被迫撤至漠北,最終導致後突厥國力大減,並在唐朝與迴紇的聯合攻擊下走向滅亡。
對吐蕃:
在金城公主和親之前,唐朝軍隊多次擊敗吐蕃軍,特別是在唐休璟、陳大慈和郭元振的指揮下,取得了顯著勝利。郭元振甚至率軍深入青海,逼近吐蕃讚普的牙帳,迫使吐蕃求和並進貢馬匹、金銀及大量牛羊。
和親政策:
景龍三年(709年),中宗將養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尺帶珠丹為妻,通過和親政策進一步穩定了兩國關係,確保了邊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些外交和軍事行動不僅展示了唐朝的強大實力,也促進了邊境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短暫的帝王生涯
唐中宗李顯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起伏。他統治時期的宮廷內權力鬥爭尤為激烈,妻子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頻繁幹涉朝政,導致宮廷局勢混亂不堪。最終,在710年,李顯竟被韋皇後謀害,結束了他短暫的第二次皇帝生涯,這一結局令人不禁惋惜。
雖然李顯力求掌控局麵,但在複雜的宮廷政治和權臣如武三思的強勢麵前顯得力不從心。即便如此,他在第二次登基期間仍然做出了積極貢獻,致力於恢複唐朝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並推動了文化的複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