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中之治:從宮廷風雲的複雜篇章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846年,唐武宗的突然離開使得宮廷內風雲突變。宦官們為了爭奪權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在這場權力較量中,唐武宗的叔叔李忱,在宦官馬元贄的支持下,最終登上了皇位,成為唐宣宗。隨著李黨的失勢,曾經權傾一時的李德裕,被貶到了遙遠的崖州,這也標誌著長達四十年的牛李黨爭正式畫上了句號。這一轉變不僅重塑了朝廷的政治格局,也為晚唐曆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唐宣宗李忱即位後,迅速展現了其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堅定的決心。深知國家已陷入衰落的新皇,立誌要挽救唐朝於危難之中。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漸衰,邊防虛弱,吐蕃趁機攻略河西諸州。從乾元元年(758年)至大曆十一年(776年),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沙州軍民與吐蕃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到了大中年間(847年-859年)初,唐朝抓住機會收複了原州、樂州、秦州三州和七關(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蕭關),極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統治的鬥誌。不久之後,吐蕃將領尚恐熱率軍在瓜州進行劫掠,激起了當地人民和士兵的強烈不滿。
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吐蕃占領的沙州首領張議潮秘密組織豪傑,密謀歸唐。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見時機成熟,發動起義,成功驅逐了吐蕃守將,光複沙州,並派遣使者繞道天德城向朝廷告捷。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張議潮又陸續收複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
大中五年(849年)八月,張議潮派遣其兄張議潭及地方人士入朝獻上瓜、沙等十一州的地圖和戶籍,標誌著除了涼州之外,河西地區幾乎全部迴歸到唐朝的控製之下。
對於張議潮等人的英勇行為,唐宣宗李忱深感欣慰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他下詔褒獎,並任命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後又設立了歸義軍,統領上述十一州,同時授予張議潮節度使、觀察處置使之職,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等榮譽職位,並給予豐厚的食邑。同時,對參與歸唐行動的其他有功人員也進行了封賞。
宣宗李忱自豪地表示,憲宗曾有意收複河、湟地區,但因中原戰事繁忙未能實現。而今,自己完成了先皇未竟的心願,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這一係列事件不僅顯示了唐朝在麵對外部侵略時的堅韌不拔,也體現了朝廷內部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精神風貌。唐宣宗日夜操勞,勤勉治國,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讓人們看到了複興的希望。
通過這些積極的舉措,唐宣宗為動蕩不安的晚唐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讚譽和支持。在政治方麵,唐宣宗高度重視官吏的選拔,他審慎挑選人才,並特別注重科舉製度,從而為國家選拔出了一批傑出的官員。
宣宗不僅加強了法律的執行力度,還通過一係列措施鞏固了皇權。大中朝的吏治建設因此備受史學家讚譽,範祖禹曾稱讚道:
“百吏奉法,政治清明,海內安靖近十五年。”
這種良好的吏治不僅確保了政府機構的高效運作,還為經濟建設與邊疆穩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宣宗的治理成果不僅體現在短期內的社會安定和經濟複蘇,更為長遠的國家發展打下了基礎,並成為後世評價其統治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經濟領域,宣宗推行了一係列旨在促進農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政策措施。他積極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並減輕了賦稅負擔,這些舉措使得百姓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通過這些政策,國家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也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唐宣宗的經濟改革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還促進了商業活動的活躍,為整個社會帶來了繁榮的氣息。他的努力不僅緩解了民眾的生活壓力,也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這些措施贏得了民心,進一步鞏固了政權的穩定。
大中五年(851年)二月,唐宣宗李忱任命戶部侍郎裴休為鹽鐵轉運使。針對自太和年間(827年-835年)以來江淮米漕運效率低下的問題——每年僅能成功運送約二十萬斛至渭倉,裴休上任後推行了漕法十條改革措施,顯著提高了運輸效率,使每年運達渭倉的米量增至一百二十萬斛。
同年七月,《續唐曆》二十二卷修成,該書由崔龜從、韋澳、李荀、張彥遠等人編撰,補充了柳芳《唐曆》中未涵蓋的憲宗朝曆史。此外,李忱還命令宰相崔鉉與學士崔瑑、薛逢編撰《續會要》四十卷,記錄了從德宗到宣宗時期的史事,並於大中七年(853年)十月完成。
大中七年五月,左衛率府倉曹張戣整理了一千二百五十條相似的法令條文,分為一百二十一門類,編纂成《刑法統類》(亦稱《大中刑法統類》),獻給朝廷。這部法律匯編開創了《刑統》這種刑事法律編纂體例,將相關的敕、令、格、式等附在律文之後,極大地增強了法律條文的實用性和查找的便捷性,對五代及宋朝的立法技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些改革和編纂工作不僅提升了行政效率,也豐富和完善了唐朝的法律體係,展示了唐宣宗時期在政治和法律上的積極作為。
在民族關係方麵,唐宣宗采取了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邊疆的安寧。他的外交策略展現了唐朝後期少見的靈活性與務實態度,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成功地處理了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
宣宗不僅注重與鄰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和平共處,還積極尋求合作與交流,確保了邊境地區的長期穩定。這種靈活且富有遠見的外交方針,不僅減少了邊患,也為國內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大中元年(847年)六月,唐宣宗以鴻臚卿李業為冊黠戛斯可汗使,持節赴黠戛斯冊封其王子為英武誠明可汗。宣宗的外交成就,成為了他統治時期的一大亮點,彰顯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
然而,宣宗皇帝的表麵形象容易給人造成誤解。盡管他看似容易被宦官左右,但實際上,即位後的宣宗勵精圖治,致力於加強皇權並抑製宦官勢力。唐宣宗不僅在表麵上維持了與宦官的關係,更在暗中推行了一係列鞏固皇權的改革措施。他巧妙地平衡了各方力量,逐步削弱了宦官的影響力,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
唐宣宗執政期間,以勤儉節約的態度管理國家,關心民眾生活,減輕了百姓的稅務負擔,並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特別是他在位期間成功恢複了河湟地區,擴展疆域達三千裏之外,不僅加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還洗刷了長達兩百年的恥辱。這些成就使得大唐的國力得到了顯著的恢複和發展。
因為唐宣宗的年號是“大中”,所以這段繁榮時期被曆史學家稱為“大中之治”。它經常被拿來與漢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朝早期的貞觀之治相提並論,而宣宗也被視為像漢文帝、漢景帝和唐太宗那樣的賢明君主。即帝位後,致力於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麵。
但在大中十一年之後,唐宣宗逐漸對國家事務失去了興趣,轉而沉迷於追求長生不老的方法和神仙之術。這期間,宦官的權力又開始抬頭,並且在東南地區獲得了大量的經濟特權。另外,唐宣宗為人多疑且苛察,這種性格使得朝廷上下不得不粉飾太平,以迎合皇帝的期望。他和武宗一樣對道教的崇奉達到了近乎癡迷的程度,一心夢想通過服用丹藥來獲得長生不老。
這種對個人信仰的過度追求,不僅影響了他的健康,也逐漸削弱了他的決策能力。唐宣宗對道教的執著雖然反映了他內心的某種精神寄托,但也導致他在晚年更加依賴丹藥,忽視了實際的政治和民生問題。然而,長期服用丹藥最終損害了宣宗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了他的判斷力和領導力。這一時期,王朝表麵的安定與繁榮背後,實際上隱藏著日益加深的危機。
859,唐宣宗由於服用丹藥過量去世,他的離開不僅標誌著一個短暫複興時代的結束,也為晚唐的曆史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場變故揭示了“大中之治”表麵下的脆弱性,預示著國家未來將麵臨更多的挑戰和動蕩。
從大中十二年開始,南方多個地區如容廣、嶺南、湖南、江西、宣歙以及武寧等地的軍隊接連發生士兵驅逐將領的事件。特別是在大中十三年,由於徐州(武寧)的節度使康季榮對待士兵非常苛刻,最終被自己的士兵趕下了台。
唐宣宗李忱即位後,迅速展現了其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堅定的決心。深知國家已陷入衰落的新皇,立誌要挽救唐朝於危難之中。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漸衰,邊防虛弱,吐蕃趁機攻略河西諸州。從乾元元年(758年)至大曆十一年(776年),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沙州軍民與吐蕃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到了大中年間(847年-859年)初,唐朝抓住機會收複了原州、樂州、秦州三州和七關(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蕭關),極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統治的鬥誌。不久之後,吐蕃將領尚恐熱率軍在瓜州進行劫掠,激起了當地人民和士兵的強烈不滿。
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吐蕃占領的沙州首領張議潮秘密組織豪傑,密謀歸唐。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見時機成熟,發動起義,成功驅逐了吐蕃守將,光複沙州,並派遣使者繞道天德城向朝廷告捷。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張議潮又陸續收複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
大中五年(849年)八月,張議潮派遣其兄張議潭及地方人士入朝獻上瓜、沙等十一州的地圖和戶籍,標誌著除了涼州之外,河西地區幾乎全部迴歸到唐朝的控製之下。
對於張議潮等人的英勇行為,唐宣宗李忱深感欣慰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他下詔褒獎,並任命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後又設立了歸義軍,統領上述十一州,同時授予張議潮節度使、觀察處置使之職,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等榮譽職位,並給予豐厚的食邑。同時,對參與歸唐行動的其他有功人員也進行了封賞。
宣宗李忱自豪地表示,憲宗曾有意收複河、湟地區,但因中原戰事繁忙未能實現。而今,自己完成了先皇未竟的心願,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這一係列事件不僅顯示了唐朝在麵對外部侵略時的堅韌不拔,也體現了朝廷內部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精神風貌。唐宣宗日夜操勞,勤勉治國,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讓人們看到了複興的希望。
通過這些積極的舉措,唐宣宗為動蕩不安的晚唐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讚譽和支持。在政治方麵,唐宣宗高度重視官吏的選拔,他審慎挑選人才,並特別注重科舉製度,從而為國家選拔出了一批傑出的官員。
宣宗不僅加強了法律的執行力度,還通過一係列措施鞏固了皇權。大中朝的吏治建設因此備受史學家讚譽,範祖禹曾稱讚道:
“百吏奉法,政治清明,海內安靖近十五年。”
這種良好的吏治不僅確保了政府機構的高效運作,還為經濟建設與邊疆穩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宣宗的治理成果不僅體現在短期內的社會安定和經濟複蘇,更為長遠的國家發展打下了基礎,並成為後世評價其統治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經濟領域,宣宗推行了一係列旨在促進農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政策措施。他積極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並減輕了賦稅負擔,這些舉措使得百姓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通過這些政策,國家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也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唐宣宗的經濟改革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還促進了商業活動的活躍,為整個社會帶來了繁榮的氣息。他的努力不僅緩解了民眾的生活壓力,也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這些措施贏得了民心,進一步鞏固了政權的穩定。
大中五年(851年)二月,唐宣宗李忱任命戶部侍郎裴休為鹽鐵轉運使。針對自太和年間(827年-835年)以來江淮米漕運效率低下的問題——每年僅能成功運送約二十萬斛至渭倉,裴休上任後推行了漕法十條改革措施,顯著提高了運輸效率,使每年運達渭倉的米量增至一百二十萬斛。
同年七月,《續唐曆》二十二卷修成,該書由崔龜從、韋澳、李荀、張彥遠等人編撰,補充了柳芳《唐曆》中未涵蓋的憲宗朝曆史。此外,李忱還命令宰相崔鉉與學士崔瑑、薛逢編撰《續會要》四十卷,記錄了從德宗到宣宗時期的史事,並於大中七年(853年)十月完成。
大中七年五月,左衛率府倉曹張戣整理了一千二百五十條相似的法令條文,分為一百二十一門類,編纂成《刑法統類》(亦稱《大中刑法統類》),獻給朝廷。這部法律匯編開創了《刑統》這種刑事法律編纂體例,將相關的敕、令、格、式等附在律文之後,極大地增強了法律條文的實用性和查找的便捷性,對五代及宋朝的立法技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些改革和編纂工作不僅提升了行政效率,也豐富和完善了唐朝的法律體係,展示了唐宣宗時期在政治和法律上的積極作為。
在民族關係方麵,唐宣宗采取了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邊疆的安寧。他的外交策略展現了唐朝後期少見的靈活性與務實態度,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成功地處理了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
宣宗不僅注重與鄰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和平共處,還積極尋求合作與交流,確保了邊境地區的長期穩定。這種靈活且富有遠見的外交方針,不僅減少了邊患,也為國內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大中元年(847年)六月,唐宣宗以鴻臚卿李業為冊黠戛斯可汗使,持節赴黠戛斯冊封其王子為英武誠明可汗。宣宗的外交成就,成為了他統治時期的一大亮點,彰顯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
然而,宣宗皇帝的表麵形象容易給人造成誤解。盡管他看似容易被宦官左右,但實際上,即位後的宣宗勵精圖治,致力於加強皇權並抑製宦官勢力。唐宣宗不僅在表麵上維持了與宦官的關係,更在暗中推行了一係列鞏固皇權的改革措施。他巧妙地平衡了各方力量,逐步削弱了宦官的影響力,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
唐宣宗執政期間,以勤儉節約的態度管理國家,關心民眾生活,減輕了百姓的稅務負擔,並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特別是他在位期間成功恢複了河湟地區,擴展疆域達三千裏之外,不僅加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還洗刷了長達兩百年的恥辱。這些成就使得大唐的國力得到了顯著的恢複和發展。
因為唐宣宗的年號是“大中”,所以這段繁榮時期被曆史學家稱為“大中之治”。它經常被拿來與漢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朝早期的貞觀之治相提並論,而宣宗也被視為像漢文帝、漢景帝和唐太宗那樣的賢明君主。即帝位後,致力於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麵。
但在大中十一年之後,唐宣宗逐漸對國家事務失去了興趣,轉而沉迷於追求長生不老的方法和神仙之術。這期間,宦官的權力又開始抬頭,並且在東南地區獲得了大量的經濟特權。另外,唐宣宗為人多疑且苛察,這種性格使得朝廷上下不得不粉飾太平,以迎合皇帝的期望。他和武宗一樣對道教的崇奉達到了近乎癡迷的程度,一心夢想通過服用丹藥來獲得長生不老。
這種對個人信仰的過度追求,不僅影響了他的健康,也逐漸削弱了他的決策能力。唐宣宗對道教的執著雖然反映了他內心的某種精神寄托,但也導致他在晚年更加依賴丹藥,忽視了實際的政治和民生問題。然而,長期服用丹藥最終損害了宣宗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了他的判斷力和領導力。這一時期,王朝表麵的安定與繁榮背後,實際上隱藏著日益加深的危機。
859,唐宣宗由於服用丹藥過量去世,他的離開不僅標誌著一個短暫複興時代的結束,也為晚唐的曆史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場變故揭示了“大中之治”表麵下的脆弱性,預示著國家未來將麵臨更多的挑戰和動蕩。
從大中十二年開始,南方多個地區如容廣、嶺南、湖南、江西、宣歙以及武寧等地的軍隊接連發生士兵驅逐將領的事件。特別是在大中十三年,由於徐州(武寧)的節度使康季榮對待士兵非常苛刻,最終被自己的士兵趕下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