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武周代唐:武則天的時代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武則天的故事尤其引人矚目。公元690年,當她成功平息了徐敬業的叛亂後,武則天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廢黜自己的兒子唐睿宗,親自登上了皇位,並改國號為“周”,這一時期被史家稱為“武周”。這個時刻不僅標誌著武則天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稱帝的女性,也開啟了中國曆史的新篇章。
成為皇帝之後,武則天將洛陽選定為新的首都,賦予它“神都”的尊貴稱號。她封睿宗為皇嗣,以確保皇位繼承的平穩過渡。在她的治理下,洛陽迅速崛起,成為政治、文化與藝術的璀璨中心,閃耀於東方大地。
作為一位英明的統治者,武則天提出了一係列具有前瞻性的施政方針,共十二條。這些政策旨在鼓勵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負擔,減少不必要的政府開支,停止無謂的戰爭,提拔那些有才能卻出身低微的官員,並且開放言路,接納各方意見。通過這些改革措施,國家經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人口登記冊上的家庭數量從約380萬戶激增至650萬戶,見證了那個時代的繁榮與昌盛。
武則天在稱“天後”時,即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勸農桑,薄賦役”的政策建議。為確保這一方針的落實,朝廷將農業生產的發展作為地方官吏考核的重要標準。州縣官員若能有效開墾田地、使百姓家中有餘糧,則會受到獎賞;反之,如因苛政導致民眾流離失所,則會受到懲罰。
掌權後,武則天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延攬農學家編撰《兆人本業記》,並將此書頒發至各州縣,作為地方官員指導農業生產的參考。麵對均田製開始瓦解和民戶逃亡現象增多的情況,她采取了較為寬容的土地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促進了社會穩定。
由於這些政策的實施,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相對安定,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均取得了顯著進步。根據記載,從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全國戶口數從380萬戶增加到了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相當高的增長率,反映了當時經濟和社會的繁榮。
通過輕徭薄賦與鼓勵生產的措施,武則天不僅穩固了政權基礎,還為唐朝後期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農業政策體現了對民生的關注和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
武則天以其駕馭臣子的能力著稱,她鼓勵人才自薦,並通過殿試和武舉等方式選拔和快速晉升官吏,盡管有時會出現人員過多或晉升過快的問題,但對不稱職的官員也會立即進行降職處理。她慧眼識才,培養了一批有能力的官員,如唐休璟、狄仁傑等人,這些官員多為非士族出身,這有助於擴大統治階層的基礎並削弱士族的影響力,從而加強了政權的穩固性。
在武則天的大力支持下,這些傑出人才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共同打造了一個充滿活力和智慧的朝廷。他們不僅提高了朝廷的工作效率,還為帝國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改革措施。通過任用這些賢才,武則天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同時提高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和廣泛性,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治理人才。她的統治不僅增強了國家的實力,還開創了一個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時代。
此外,在與高宗共同執政期間,武則天下詔修訂《氏族誌》,更名為《姓氏錄》,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這一措施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導致中唐以後出現了“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局麵。特別是安史之亂後,許多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而獲得五品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使得從前士庶之間的嚴格界限逐漸消失,無論鄭姓還是李姓,都難以辨別是舊士族還是新士族。通過這些改革,武則天成功地改變了唐代的社會結構,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和公平性。
武則天繼承了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汙的政策,高度重視州縣官員的清正與稱職。她經常與宰相討論刺史、縣令的人選,並派遣使者依據“六條”標準巡察州縣,嚴格考核官吏的表現。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員,不論其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而對於清正廉明、正直不阿的臣僚,則給予高度器重和破格提拔。通過嚴格的吏治整頓和明確的賞罰製度,武則天確保了政府機構的高效運作。她不僅嚴厲打擊腐敗行為,還積極提拔賢才,這使得她的統治得到了廣泛的擁護和支持。她的知人善任和果斷決策,為唐朝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這種用人機製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武則天深刻理解納諫的重要性,在其提出的諫言十二事中,“廣開言路”和“杜絕讒言”占據了重要位置。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設立了銅匭於朝堂,鼓勵百姓上書言事,這一舉措極大地拓寬了意見表達的渠道。盡管武則天政令嚴明、刑罰嚴峻,在決策時果敢決斷,但她對直言敢諫的臣民表現出極大的敬重。她不僅盡量采納他們的建議,即使這些言論有時顯得尖銳或冒犯,她也能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免予追究責任。因此,在她的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而獲罪,直言不諱在朝廷中蔚然成風。這種開放的言論環境使得下情得以順暢地上達,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則天自參與朝政至在位期間,采取了一係列提升女性地位的措施,這些舉措不僅改變了當時的社會習俗,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1. 封禪典禮中的女性角色:麟德三年(666年),在武則天的推動下,女性首次在封禪典禮中擔任重要職位。她提出《請親祭地祗表》,指出祭祀太後時由清一色男性大臣參加的舊製“恐未周備”,主張在祭祀女性先祖時應由皇後主持。這一建議得到了高宗的認可。因此,在封禪泰山時,除了宦官外,禪禮成為純女性的場麵,武則天擔任亞獻,太宗妃燕氏擔任終獻,祭祀過世的高祖夫人和太宗夫人。此舉大大提升了女性在國家禮儀中的地位。
2. 延長父在為母服喪期:上元元年,武則天提出的十二條建言中包括提議將父在為母服喪期從一年延長至三年。在此之前,根據禮製規定,母死父在時子女服喪期僅一年,而母死父已逝或父死母在時服喪期則為三年。學者認為,延長父在為母服喪期是武則天提高女性地位的重要舉措之一,旨在尊崇女性的價值。
3. 組建參政女官群體:武則天稱帝後,公開征召和選拔“女史”,將其納入宮廷行政體係中。《司馬慎微墓誌》記載,載初年間,潁川郡王武載德被敕令征召侍奉皇太後,由此形成了一個由女性組成的參政群體。如司馬慎微之妻李氏、殷履直之妻顏氏、韋餘慶之妻裴氏、張守讓之妻及鄧國夫人竇氏等人均成為“女史”,負責草詔製敕。其中,上官婉兒更是深受武則天重用,百官奏折多由其參與決斷。盡管大多數參政女官在武則天退位後返迴原職,但她們的存在和貢獻顯著提升了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4. 製定新婚俗——新婦不跪:為了進一步提高女性的地位,武則天改革了中國古代婚禮習俗。傳統上,男女新人會在婚禮中同時跪拜。武則天規定舉行婚禮時,男方需跪拜而女方無需下跪。宋人高承所撰《事物紀原》記載:“唐武後欲尊婦人,始易今拜。”敦煌壁畫中的《婚禮圖》也描繪了這一時期新婦不跪的新風俗,體現了武則天對女性尊嚴的關注與提升。
通過這些政策和行動,武則天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性別限製,還為女性爭取到了更多的社會尊重和權利。她的努力不僅促進了當時社會風氣的進步,也為後世女性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礎。武則天的改革反映了她作為一位傑出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以及她對於性別平等和社會變革的深刻理解。
在武則天的推動下,科舉製度得到了新發展。首次引入殿試和武舉,為有才華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晉升機會。這些考試吸引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士人,特別是關東和江南的學者,他們被稱作“北門學士”。這些人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活力,為朝廷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軍事方麵,武則天重設安西四鎮以抵禦後突厥的侵擾,並成功平定了東北契丹的“營州之亂”。這些行動對於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此外,在武則天的統治下,社會文化也有所發展,佛教盛行,佛寺建設頻繁,龍門石窟的擴建便是這一時期的象征。因此,後人評價她的統治“承前啟後”,既繼承了貞觀之治的優點,又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在文化藝術領域方麵,武周時期更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佛教在此時達到了鼎盛,佛寺如繁星般點綴著大地,每一座寺廟不僅是信仰的殿堂,也是藝術與文化的寶庫。壁畫、雕塑、建築藝術在這裏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了後世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上下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詩歌、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形式,也都蓬勃發展了起來,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這一時期的繁榮不僅表現在物質和文化上的成就,還體現在它所營造的社會氛圍——一個開放、包容,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時代。武則天對人才的重視,促進了文化的蓬勃發展。
武則天深知她手中的權力來之不易,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她不得不采取一係列嚴厲的控製措施。麵對那些膽敢挑戰她權威的人,武則天展現了鐵腕的一麵。如徐敬業等反對派,在她的果斷鎮壓下迅速瓦解,成為了警示他人的前車之鑒。
即便是唐宗室親王和支持唐朝的大臣和將領們,也未能在這場席卷而來的風暴中幸免。大規模的清洗如同暴風雨般降臨,無情地掃除了任何潛在的威脅。武則天還巧妙地利用了告密製度,這一做法,就像是在宮廷中撒下了一張無形的大網,嚴密監控著每一個官員的一舉一動。
告密成為了一種令人畏懼的力量,使得朝堂上下人人自危,謹慎行事。這一舉措不僅強化了她的統治,也有效地遏製了內部的反叛和陰謀。盡管這些手段顯得冷酷無情,但它們確實在短期內鞏固了武則天的權力基礎,確保了她的統治不受挑戰。她在維護自身權威的同時,也展示了一個政治家為實現國家穩定所必需的決心與手腕。
武則天甚至推廣了酷吏製度,扶持了如武三思和上官婉兒這樣的親信,使他們成為了她手中最鋒利的劍。這些親信在她的授意下,執行了一係列強硬措施,鞏固了她的統治基礎。然而,這些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她的權力,卻也在朝堂上引發了諸多的爭議,並且成為了後世批評她的焦點。
晚年,在狄仁傑的建議下,她重新確立了李顯為太子,睿宗李旦則被封為了相王。這個決策也為後來唐朝的複辟埋下了伏筆。
705年,當武則天因病體弱時,一場政變悄然在醞釀著。宰相張柬之與將軍李多祚等人決定采取行動,他們果斷誅殺了女皇的男寵張易之兄弟,並迫使武則天退位。隨後,中宗李顯再次登基,唐朝得以複辟還朝,曆史上稱為“神龍革命”。
然而,由於中宗李顯缺乏政治經驗,他的統治充滿了不確定性。加上受皇後韋氏、女兒安樂公主,以及武氏家族成員的影響,許多有功之臣如張柬之等遭到流放或迫害。
朝廷內部權力鬥爭不斷,局勢動蕩不安。韋氏和安樂公主野心勃勃,意圖複製武則天的道路,掌握最高權力。她們聯手企圖迫使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但最終均告失敗,太子不幸被害。這一事件,進一步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緊張局勢,更揭示了宮廷鬥爭的殘酷與險惡。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毒害了中宗李顯,並擁立溫王李重茂(即殤帝)為帝,企圖進一步加害相王唐睿宗。
但這個時候,局勢卻發生了逆轉。
相王的兒子李隆基在其姑母太平公主的幫助下,發起了“唐隆之變”。在這場精心策劃的政變中,李隆基成功消滅了韋氏和武氏的勢力,並擁立唐睿宗複辟為帝,就此恢複了唐朝的正統統治。
唐睿宗複位之後,立即讓兒子李隆基當了太子,並同意讓妹妹太平公主參與政事。這一決定雖然暫時穩定了局勢,但也就此埋下了權力鬥爭的種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兩人的權力之爭也愈發激烈。隨後,唐睿宗決定退位,李隆基順利繼位,成為唐玄宗。新皇帝登基後,憑借果斷的政治手腕和出色的領導能力,迅速贏得了朝廷和民間的尊敬。
不久,唐玄宗察覺到太平公主及其支持者可能構成的威脅,並指控他們計劃發動羽林軍兵變。麵對這一潛在危機,玄宗迅速采取行動,及時發兵控製了局麵,逮捕了太平公主及其追隨者,從而穩固了自己的統治。
唐玄宗李隆基的這些果斷舉措,不僅結束了自武則天以來長期存在的女性主政局麵,也鞏固了他的皇權。這些行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通過清除內亂和潛在威脅,唐玄宗為大唐帶來了新的穩定與繁榮,開啟了開元盛世的局麵。
成為皇帝之後,武則天將洛陽選定為新的首都,賦予它“神都”的尊貴稱號。她封睿宗為皇嗣,以確保皇位繼承的平穩過渡。在她的治理下,洛陽迅速崛起,成為政治、文化與藝術的璀璨中心,閃耀於東方大地。
作為一位英明的統治者,武則天提出了一係列具有前瞻性的施政方針,共十二條。這些政策旨在鼓勵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負擔,減少不必要的政府開支,停止無謂的戰爭,提拔那些有才能卻出身低微的官員,並且開放言路,接納各方意見。通過這些改革措施,國家經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人口登記冊上的家庭數量從約380萬戶激增至650萬戶,見證了那個時代的繁榮與昌盛。
武則天在稱“天後”時,即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勸農桑,薄賦役”的政策建議。為確保這一方針的落實,朝廷將農業生產的發展作為地方官吏考核的重要標準。州縣官員若能有效開墾田地、使百姓家中有餘糧,則會受到獎賞;反之,如因苛政導致民眾流離失所,則會受到懲罰。
掌權後,武則天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延攬農學家編撰《兆人本業記》,並將此書頒發至各州縣,作為地方官員指導農業生產的參考。麵對均田製開始瓦解和民戶逃亡現象增多的情況,她采取了較為寬容的土地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促進了社會穩定。
由於這些政策的實施,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相對安定,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均取得了顯著進步。根據記載,從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全國戶口數從380萬戶增加到了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相當高的增長率,反映了當時經濟和社會的繁榮。
通過輕徭薄賦與鼓勵生產的措施,武則天不僅穩固了政權基礎,還為唐朝後期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農業政策體現了對民生的關注和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
武則天以其駕馭臣子的能力著稱,她鼓勵人才自薦,並通過殿試和武舉等方式選拔和快速晉升官吏,盡管有時會出現人員過多或晉升過快的問題,但對不稱職的官員也會立即進行降職處理。她慧眼識才,培養了一批有能力的官員,如唐休璟、狄仁傑等人,這些官員多為非士族出身,這有助於擴大統治階層的基礎並削弱士族的影響力,從而加強了政權的穩固性。
在武則天的大力支持下,這些傑出人才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共同打造了一個充滿活力和智慧的朝廷。他們不僅提高了朝廷的工作效率,還為帝國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改革措施。通過任用這些賢才,武則天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同時提高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和廣泛性,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治理人才。她的統治不僅增強了國家的實力,還開創了一個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時代。
此外,在與高宗共同執政期間,武則天下詔修訂《氏族誌》,更名為《姓氏錄》,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這一措施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導致中唐以後出現了“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局麵。特別是安史之亂後,許多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而獲得五品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使得從前士庶之間的嚴格界限逐漸消失,無論鄭姓還是李姓,都難以辨別是舊士族還是新士族。通過這些改革,武則天成功地改變了唐代的社會結構,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和公平性。
武則天繼承了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汙的政策,高度重視州縣官員的清正與稱職。她經常與宰相討論刺史、縣令的人選,並派遣使者依據“六條”標準巡察州縣,嚴格考核官吏的表現。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員,不論其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而對於清正廉明、正直不阿的臣僚,則給予高度器重和破格提拔。通過嚴格的吏治整頓和明確的賞罰製度,武則天確保了政府機構的高效運作。她不僅嚴厲打擊腐敗行為,還積極提拔賢才,這使得她的統治得到了廣泛的擁護和支持。她的知人善任和果斷決策,為唐朝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這種用人機製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武則天深刻理解納諫的重要性,在其提出的諫言十二事中,“廣開言路”和“杜絕讒言”占據了重要位置。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設立了銅匭於朝堂,鼓勵百姓上書言事,這一舉措極大地拓寬了意見表達的渠道。盡管武則天政令嚴明、刑罰嚴峻,在決策時果敢決斷,但她對直言敢諫的臣民表現出極大的敬重。她不僅盡量采納他們的建議,即使這些言論有時顯得尖銳或冒犯,她也能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免予追究責任。因此,在她的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而獲罪,直言不諱在朝廷中蔚然成風。這種開放的言論環境使得下情得以順暢地上達,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則天自參與朝政至在位期間,采取了一係列提升女性地位的措施,這些舉措不僅改變了當時的社會習俗,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1. 封禪典禮中的女性角色:麟德三年(666年),在武則天的推動下,女性首次在封禪典禮中擔任重要職位。她提出《請親祭地祗表》,指出祭祀太後時由清一色男性大臣參加的舊製“恐未周備”,主張在祭祀女性先祖時應由皇後主持。這一建議得到了高宗的認可。因此,在封禪泰山時,除了宦官外,禪禮成為純女性的場麵,武則天擔任亞獻,太宗妃燕氏擔任終獻,祭祀過世的高祖夫人和太宗夫人。此舉大大提升了女性在國家禮儀中的地位。
2. 延長父在為母服喪期:上元元年,武則天提出的十二條建言中包括提議將父在為母服喪期從一年延長至三年。在此之前,根據禮製規定,母死父在時子女服喪期僅一年,而母死父已逝或父死母在時服喪期則為三年。學者認為,延長父在為母服喪期是武則天提高女性地位的重要舉措之一,旨在尊崇女性的價值。
3. 組建參政女官群體:武則天稱帝後,公開征召和選拔“女史”,將其納入宮廷行政體係中。《司馬慎微墓誌》記載,載初年間,潁川郡王武載德被敕令征召侍奉皇太後,由此形成了一個由女性組成的參政群體。如司馬慎微之妻李氏、殷履直之妻顏氏、韋餘慶之妻裴氏、張守讓之妻及鄧國夫人竇氏等人均成為“女史”,負責草詔製敕。其中,上官婉兒更是深受武則天重用,百官奏折多由其參與決斷。盡管大多數參政女官在武則天退位後返迴原職,但她們的存在和貢獻顯著提升了女性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4. 製定新婚俗——新婦不跪:為了進一步提高女性的地位,武則天改革了中國古代婚禮習俗。傳統上,男女新人會在婚禮中同時跪拜。武則天規定舉行婚禮時,男方需跪拜而女方無需下跪。宋人高承所撰《事物紀原》記載:“唐武後欲尊婦人,始易今拜。”敦煌壁畫中的《婚禮圖》也描繪了這一時期新婦不跪的新風俗,體現了武則天對女性尊嚴的關注與提升。
通過這些政策和行動,武則天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性別限製,還為女性爭取到了更多的社會尊重和權利。她的努力不僅促進了當時社會風氣的進步,也為後世女性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礎。武則天的改革反映了她作為一位傑出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以及她對於性別平等和社會變革的深刻理解。
在武則天的推動下,科舉製度得到了新發展。首次引入殿試和武舉,為有才華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晉升機會。這些考試吸引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士人,特別是關東和江南的學者,他們被稱作“北門學士”。這些人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活力,為朝廷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軍事方麵,武則天重設安西四鎮以抵禦後突厥的侵擾,並成功平定了東北契丹的“營州之亂”。這些行動對於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此外,在武則天的統治下,社會文化也有所發展,佛教盛行,佛寺建設頻繁,龍門石窟的擴建便是這一時期的象征。因此,後人評價她的統治“承前啟後”,既繼承了貞觀之治的優點,又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在文化藝術領域方麵,武周時期更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佛教在此時達到了鼎盛,佛寺如繁星般點綴著大地,每一座寺廟不僅是信仰的殿堂,也是藝術與文化的寶庫。壁畫、雕塑、建築藝術在這裏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了後世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上下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詩歌、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形式,也都蓬勃發展了起來,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這一時期的繁榮不僅表現在物質和文化上的成就,還體現在它所營造的社會氛圍——一個開放、包容,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時代。武則天對人才的重視,促進了文化的蓬勃發展。
武則天深知她手中的權力來之不易,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她不得不采取一係列嚴厲的控製措施。麵對那些膽敢挑戰她權威的人,武則天展現了鐵腕的一麵。如徐敬業等反對派,在她的果斷鎮壓下迅速瓦解,成為了警示他人的前車之鑒。
即便是唐宗室親王和支持唐朝的大臣和將領們,也未能在這場席卷而來的風暴中幸免。大規模的清洗如同暴風雨般降臨,無情地掃除了任何潛在的威脅。武則天還巧妙地利用了告密製度,這一做法,就像是在宮廷中撒下了一張無形的大網,嚴密監控著每一個官員的一舉一動。
告密成為了一種令人畏懼的力量,使得朝堂上下人人自危,謹慎行事。這一舉措不僅強化了她的統治,也有效地遏製了內部的反叛和陰謀。盡管這些手段顯得冷酷無情,但它們確實在短期內鞏固了武則天的權力基礎,確保了她的統治不受挑戰。她在維護自身權威的同時,也展示了一個政治家為實現國家穩定所必需的決心與手腕。
武則天甚至推廣了酷吏製度,扶持了如武三思和上官婉兒這樣的親信,使他們成為了她手中最鋒利的劍。這些親信在她的授意下,執行了一係列強硬措施,鞏固了她的統治基礎。然而,這些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她的權力,卻也在朝堂上引發了諸多的爭議,並且成為了後世批評她的焦點。
晚年,在狄仁傑的建議下,她重新確立了李顯為太子,睿宗李旦則被封為了相王。這個決策也為後來唐朝的複辟埋下了伏筆。
705年,當武則天因病體弱時,一場政變悄然在醞釀著。宰相張柬之與將軍李多祚等人決定采取行動,他們果斷誅殺了女皇的男寵張易之兄弟,並迫使武則天退位。隨後,中宗李顯再次登基,唐朝得以複辟還朝,曆史上稱為“神龍革命”。
然而,由於中宗李顯缺乏政治經驗,他的統治充滿了不確定性。加上受皇後韋氏、女兒安樂公主,以及武氏家族成員的影響,許多有功之臣如張柬之等遭到流放或迫害。
朝廷內部權力鬥爭不斷,局勢動蕩不安。韋氏和安樂公主野心勃勃,意圖複製武則天的道路,掌握最高權力。她們聯手企圖迫使太子李重俊發動兵變,但最終均告失敗,太子不幸被害。這一事件,進一步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緊張局勢,更揭示了宮廷鬥爭的殘酷與險惡。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毒害了中宗李顯,並擁立溫王李重茂(即殤帝)為帝,企圖進一步加害相王唐睿宗。
但這個時候,局勢卻發生了逆轉。
相王的兒子李隆基在其姑母太平公主的幫助下,發起了“唐隆之變”。在這場精心策劃的政變中,李隆基成功消滅了韋氏和武氏的勢力,並擁立唐睿宗複辟為帝,就此恢複了唐朝的正統統治。
唐睿宗複位之後,立即讓兒子李隆基當了太子,並同意讓妹妹太平公主參與政事。這一決定雖然暫時穩定了局勢,但也就此埋下了權力鬥爭的種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兩人的權力之爭也愈發激烈。隨後,唐睿宗決定退位,李隆基順利繼位,成為唐玄宗。新皇帝登基後,憑借果斷的政治手腕和出色的領導能力,迅速贏得了朝廷和民間的尊敬。
不久,唐玄宗察覺到太平公主及其支持者可能構成的威脅,並指控他們計劃發動羽林軍兵變。麵對這一潛在危機,玄宗迅速采取行動,及時發兵控製了局麵,逮捕了太平公主及其追隨者,從而穩固了自己的統治。
唐玄宗李隆基的這些果斷舉措,不僅結束了自武則天以來長期存在的女性主政局麵,也鞏固了他的皇權。這些行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通過清除內亂和潛在威脅,唐玄宗為大唐帶來了新的穩定與繁榮,開啟了開元盛世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