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犯顏直諫的巍徵(2)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轉仕太宗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曆史的車輪無情地碾過李唐皇室的兄弟情誼。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一舉鏟除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徹底改變了唐朝的政治格局。在這場宮廷劇變之後,李世民聽聞魏徵曾多次勸說李建成將自己調離權力中心,便下令召見這位直言不諱的謀士。當被問及為何要挑撥他們兄弟關係時,周圍的人無不為魏徵捏一把汗。
然而,魏徵毫不畏懼,坦然答道:“如果先太子采納了我的建議,今日的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李世民素來敬重魏徵的才能與正直,此刻更因他的一片赤誠而動容,決定赦免其罪,並授予詹事府主簿一職,將這位曾經的敵方幕僚納入自己的麾下。
不久後,李世民晉升魏徵為諫議大夫,並在同年七月十一日賦予他一項重任——前往河北安撫李建成、李元吉舊部,授權他在必要時可以自主決策。魏徵抵達磁州時,恰逢押解前東宮千牛李誌安和齊王護軍李思行前往長安的囚車經過。麵對這一情況,魏徵對副使李桐客表達了深切的憂慮:既然朝廷已經宣布赦免所有前東宮和齊王府的人員,那麽繼續押送二人迴京勢必會引起其他人的恐慌與不信。
為了國家的利益,他認為應當立即釋放李思行等人,以示朝廷信守承諾的決心。古有雲:“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更何況現在手中握有便宜行事的權力,更應果斷行動,不負君主的信任。李桐客讚同魏徵的觀點,兩人當即釋放了李思行等人,並向李世民上書報告此事。李世民閱後大為讚賞,對其處理方式表示滿意。同年八月,隨著李淵禪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為帝,開啟了貞觀之治的新篇章。作為對魏徵忠誠與智慧的認可,李世民封其為钜鹿縣男,以此表彰他對新朝的貢獻。魏徵的正直與遠見,贏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信賴。
犯顏直諫
李世民心懷建立盛世的理想,常在自己的寢宮召見魏徵,探討國家治理的得失。魏徵不僅具備治國理政的才能,而且性格耿直,從不因權勢而退縮或屈服。每當與李世民討論國事時,他總是直言不諱,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李世民對魏徵的忠誠與智慧深感欽佩,曾感慨地說:“你前後進諫的事宜多達兩百餘項,若非出於至誠為國之心,又怎能如此堅持?”
貞觀元年(627年),魏徵被擢升為尚書左丞。有一次,李世民欲征兵,中書令封德彝提議將一些雖未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的“中男”也一並征召入伍。李世民同意了這一提議,並下達敕令。然而,魏徵卻堅決反對簽署此令,認為此舉違背了朝廷一貫強調的誠信原則,且不符合軍隊管理的實際需求。盡管李世民因此大怒,責問魏徵為何如此固執,但魏徵冷靜地指出,陛下即位之初承諾免除百姓所欠官府債務,以及減免關中地區的租稅等政策未能徹底落實,已多次失信於民。此外,對於地方官員的信任問題,魏徵認為應當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以誠信治國。李世民聽後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確實存在過失,遂采納魏徵的建議,不再征點中男為兵,並賞賜給魏徵一隻金甕,表彰他的忠言直諫。
貞觀二年(628年),嶺南地區部落首領馮盎與談殿之間的紛爭引起了朝廷的關注。麵對連續不斷的謀反指控,李世民原本打算派遣大軍進行討伐。然而,魏徵再次站出來勸阻,指出馮盎並無實際叛亂行為,且考慮到嶺南路途遙遠、環境惡劣,不宜興師動眾。他建議通過派遣使臣表達誠意的方式解決問題。李世民采納了魏徵的建議,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馮盎派其子馮智戴隨使臣迴朝,表明歸順之意。事後,李世民感歎道:“魏徵僅憑一紙詔書便平定了嶺南,勝過十萬大軍。”為此,他又一次重賞了魏徵。
盡管魏徵備受信任,但也難免遭受無端指責。有人誹謗魏徵庇護親友,雖然經過調查並無實據,但溫彥博還是提醒魏徵應注意避嫌。對此,魏徵提出了更為深遠的觀點,他認為君臣之間應如同一體,共同致力於國家大事,而非僅僅追求表麵的行為痕跡。他進一步闡述了良臣與忠臣的區別:良臣不僅能為自己贏得美名,還能讓君主獲得榮耀,確保國家長治久安;而忠臣往往因為過於剛直而導致自身遭禍,甚至使君主陷入困境,最終隻留下一個空洞的名聲。李世民被魏徵的話深深打動,再次賞賜給他五百匹絹,表達了對這位賢臣的高度認可和支持。
李世民曾對身邊的大臣說:“我聽說西域有一個胡族商人,為了珍藏一顆寶珠,竟割開自己的肉將寶珠藏入體內。這樣的事情真的存在嗎?”大臣們迴答:“確實有這樣的事。”李世民接著感慨道:“人們都知道此人愛財如命,不惜以身試險。然而,官員因受賄而觸法,帝王追求奢華導致國破家亡,這些行為與胡族商人的愚蠢又有何異?”魏徵隨即引用孔子的故事迴應道:“魯哀公曾對孔子說,有人健忘到搬家時會忘記帶妻子。孔子答道,還有更嚴重的,夏桀、商紂二王便是貪戀外物而忘記了自身的安危。”李世民深感讚同,強調他與大臣們應同心協力,相互輔助,避免成為後人恥笑的對象。
同年十月,發生了一件令李世民懊悔不已的事。瀛州刺史盧祖尚不願前往交州任職,並多次推辭。這下激怒了李世民,他在盛怒之下下令處決了盧祖尚。事後,太宗皇帝意識到自己的決定過於草率。在一次討論中,當被問及齊文宣帝為人如何時,魏徵講述了齊文宣帝雖狷狂暴躁,但在麵對青州長史魏愷拒絕赴任光州長史一事上,能夠聽從合理的意見,最終寬恕了魏愷。李世民聽後反思道:“朕之前處理盧祖尚之事確實過於粗暴,不如齊文宣帝的寬容大度。”因此,李世民下令恢複了盧祖尚子孫的門蔭,以此表達自己的悔意和改正的決心。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曆史的車輪無情地碾過李唐皇室的兄弟情誼。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一舉鏟除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徹底改變了唐朝的政治格局。在這場宮廷劇變之後,李世民聽聞魏徵曾多次勸說李建成將自己調離權力中心,便下令召見這位直言不諱的謀士。當被問及為何要挑撥他們兄弟關係時,周圍的人無不為魏徵捏一把汗。
然而,魏徵毫不畏懼,坦然答道:“如果先太子采納了我的建議,今日的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李世民素來敬重魏徵的才能與正直,此刻更因他的一片赤誠而動容,決定赦免其罪,並授予詹事府主簿一職,將這位曾經的敵方幕僚納入自己的麾下。
不久後,李世民晉升魏徵為諫議大夫,並在同年七月十一日賦予他一項重任——前往河北安撫李建成、李元吉舊部,授權他在必要時可以自主決策。魏徵抵達磁州時,恰逢押解前東宮千牛李誌安和齊王護軍李思行前往長安的囚車經過。麵對這一情況,魏徵對副使李桐客表達了深切的憂慮:既然朝廷已經宣布赦免所有前東宮和齊王府的人員,那麽繼續押送二人迴京勢必會引起其他人的恐慌與不信。
為了國家的利益,他認為應當立即釋放李思行等人,以示朝廷信守承諾的決心。古有雲:“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更何況現在手中握有便宜行事的權力,更應果斷行動,不負君主的信任。李桐客讚同魏徵的觀點,兩人當即釋放了李思行等人,並向李世民上書報告此事。李世民閱後大為讚賞,對其處理方式表示滿意。同年八月,隨著李淵禪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為帝,開啟了貞觀之治的新篇章。作為對魏徵忠誠與智慧的認可,李世民封其為钜鹿縣男,以此表彰他對新朝的貢獻。魏徵的正直與遠見,贏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信賴。
犯顏直諫
李世民心懷建立盛世的理想,常在自己的寢宮召見魏徵,探討國家治理的得失。魏徵不僅具備治國理政的才能,而且性格耿直,從不因權勢而退縮或屈服。每當與李世民討論國事時,他總是直言不諱,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李世民對魏徵的忠誠與智慧深感欽佩,曾感慨地說:“你前後進諫的事宜多達兩百餘項,若非出於至誠為國之心,又怎能如此堅持?”
貞觀元年(627年),魏徵被擢升為尚書左丞。有一次,李世民欲征兵,中書令封德彝提議將一些雖未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的“中男”也一並征召入伍。李世民同意了這一提議,並下達敕令。然而,魏徵卻堅決反對簽署此令,認為此舉違背了朝廷一貫強調的誠信原則,且不符合軍隊管理的實際需求。盡管李世民因此大怒,責問魏徵為何如此固執,但魏徵冷靜地指出,陛下即位之初承諾免除百姓所欠官府債務,以及減免關中地區的租稅等政策未能徹底落實,已多次失信於民。此外,對於地方官員的信任問題,魏徵認為應當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以誠信治國。李世民聽後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確實存在過失,遂采納魏徵的建議,不再征點中男為兵,並賞賜給魏徵一隻金甕,表彰他的忠言直諫。
貞觀二年(628年),嶺南地區部落首領馮盎與談殿之間的紛爭引起了朝廷的關注。麵對連續不斷的謀反指控,李世民原本打算派遣大軍進行討伐。然而,魏徵再次站出來勸阻,指出馮盎並無實際叛亂行為,且考慮到嶺南路途遙遠、環境惡劣,不宜興師動眾。他建議通過派遣使臣表達誠意的方式解決問題。李世民采納了魏徵的建議,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馮盎派其子馮智戴隨使臣迴朝,表明歸順之意。事後,李世民感歎道:“魏徵僅憑一紙詔書便平定了嶺南,勝過十萬大軍。”為此,他又一次重賞了魏徵。
盡管魏徵備受信任,但也難免遭受無端指責。有人誹謗魏徵庇護親友,雖然經過調查並無實據,但溫彥博還是提醒魏徵應注意避嫌。對此,魏徵提出了更為深遠的觀點,他認為君臣之間應如同一體,共同致力於國家大事,而非僅僅追求表麵的行為痕跡。他進一步闡述了良臣與忠臣的區別:良臣不僅能為自己贏得美名,還能讓君主獲得榮耀,確保國家長治久安;而忠臣往往因為過於剛直而導致自身遭禍,甚至使君主陷入困境,最終隻留下一個空洞的名聲。李世民被魏徵的話深深打動,再次賞賜給他五百匹絹,表達了對這位賢臣的高度認可和支持。
李世民曾對身邊的大臣說:“我聽說西域有一個胡族商人,為了珍藏一顆寶珠,竟割開自己的肉將寶珠藏入體內。這樣的事情真的存在嗎?”大臣們迴答:“確實有這樣的事。”李世民接著感慨道:“人們都知道此人愛財如命,不惜以身試險。然而,官員因受賄而觸法,帝王追求奢華導致國破家亡,這些行為與胡族商人的愚蠢又有何異?”魏徵隨即引用孔子的故事迴應道:“魯哀公曾對孔子說,有人健忘到搬家時會忘記帶妻子。孔子答道,還有更嚴重的,夏桀、商紂二王便是貪戀外物而忘記了自身的安危。”李世民深感讚同,強調他與大臣們應同心協力,相互輔助,避免成為後人恥笑的對象。
同年十月,發生了一件令李世民懊悔不已的事。瀛州刺史盧祖尚不願前往交州任職,並多次推辭。這下激怒了李世民,他在盛怒之下下令處決了盧祖尚。事後,太宗皇帝意識到自己的決定過於草率。在一次討論中,當被問及齊文宣帝為人如何時,魏徵講述了齊文宣帝雖狷狂暴躁,但在麵對青州長史魏愷拒絕赴任光州長史一事上,能夠聽從合理的意見,最終寬恕了魏愷。李世民聽後反思道:“朕之前處理盧祖尚之事確實過於粗暴,不如齊文宣帝的寬容大度。”因此,李世民下令恢複了盧祖尚子孫的門蔭,以此表達自己的悔意和改正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