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712年至756年),也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有“李三郎”之稱,其母為竇德妃。李隆基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決,且多才多藝,擅長騎射,並精通音律和曆法等學問。


    李隆基的政治生涯始於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710年7月21日,他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了“唐隆政變”,成功鏟除了韋後集團,為自己的政治崛起鋪平了道路。兩年後的712年9月8日,父親唐睿宗李旦禪位於他,李隆基正式登基稱帝,在長安太極宮即位。為了鞏固權力,鏟除了太平公主,徹底掌握了國家最高統治權。


    在位前期,李隆基積極推行改革措施,任用賢能如姚崇、宋璟等人,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曆史上的極盛時期——開元盛世。這一時期的繁榮不僅體現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還包括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例如,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立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皮羅閣為雲南王;封迴紇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這些舉措加強了中央政權對邊疆民族的控製,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到了執政後期,李隆基逐漸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寵信奸臣,特別是對楊貴妃的寵愛以及對安祿山等人的信任失誤,最終引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標誌著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折點。


    756年,由於安史之亂的影響,太子李亨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直至762年5月3日於長安神龍殿病逝,享年78歲。被追諡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清朝時為了避免與清聖祖康熙帝名諱衝突,有時會將他的廟號寫作“元宗”。


    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既是開創開元盛世的偉大君主,也是導致唐朝走向衰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藝術家和音樂家,更是一位複雜而矛盾的政治領袖。後世對於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在唐朝乃至整個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早年經曆


    李隆基在685年9月8日出生於東都洛陽,當時他的父親李旦唐睿宗名義上是皇帝,而實際權力則掌握在他祖母武則天的手中。武則天在前一年廢黜了李隆基的伯父唐中宗李顯,並立他父親為帝。盡管唐睿宗正值壯年,但武則天仍然把持朝政,睿宗隻能居住在別殿,不能參與治理國家。


    在李隆基出生前後,朝廷內部鬥爭激烈,武則天通過嚴厲的手段鎮壓反對派,導致許多皇室成員和官員受到迫害。到了687年2月19日,剛剛兩歲的李隆基被封為楚王。兩年後,武則天命令睿宗把李隆基過繼給已故太子李弘,作為其子嗣。


    隨著武則天在690年正式稱帝,建立了自己的周朝,李隆基的父親睿宗被迫退位,搬到了東宮居住。到了691年,七歲的李隆基開始了他的宮廷教育和官職安排。然而,同年八月,由於有人私自拜見皇嗣,引起了武則天的不滿,相關人員遭到嚴懲,李隆基和他的兄弟們隨後被限製在宮中,幾乎與外界隔絕,度過了長達十餘年的幽閉生活。這段時期雖然對年輕的李隆基來說充滿了挑戰,但也鍛煉了他的意誌和能力,為他後來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帝王打下了基礎。


    由皇孫降為臨淄王


    在武則天稱帝後的693年1月18日,李隆基從皇孫的位置被降封為了臨淄王。這一年對李隆基來說尤為艱難:他的母親竇妃遭到誣告,被指控使用巫術詛咒他人,在正月初二後不久便與另一位妃子劉妃一起秘密地被他的祖母武則天秘密處決於宮中,連埋在什麽地方都不知道。同年八月,李隆基的父親也被誣陷有謀反的意圖,幸好太常公人安金藏以極端的方式自證清白,證明了皇嗣的無辜,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災難。在失去母親之後,李隆基由父親的妾室豆盧氏和他的姨媽竇氏撫養長大。


    父親獲封相王


    到了699年,隨著武則天的年紀漸長,她接受了大臣狄仁傑等人的建議,放棄了立侄子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於是,中宗李顯被接迴洛陽並重新立為了太子,而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則被封為相王。這一時期,李隆基開始在朝廷中擔任一些職務,包括在親衛府任職和負責管理皇帝的馬匹。


    705年,當時20歲的李隆基目睹了一場重大政變,這場由張柬之領導的朝臣發動的神龍政變,成功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結束了她的時代,使唐中宗得以複位。這次事件不僅改變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對年輕的李隆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默默發展支持者


    在705年,即神龍元年,李隆基的職位變更為了衛尉少卿。到了708年4月,他又被任命為潞州別駕。在這段時間裏,他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悄悄地聚集了一批有才華和勇氣的支持者。這個親軍組織最早由唐太宗創建,成員是從勇敢的武士中挑選出來的,他們穿著虎紋衣服,在狩獵時隨侍在皇帝左右。武則天時期,這支隊伍擴大到了千人規模,而到了唐中宗李顯統治時期,則進一步擴展為萬人規模。李隆基十分重視這支力量,並在其間發展了自己的影響力。


    政變奪權


    然而,隨著武則天去世,朝政逐漸落入了懦弱的唐中宗李顯手中,而實際權力卻漸漸轉移到了他的妻子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手裏。她們倆模仿武則天的方式行事,讓韋皇後的兄長掌握大權,並且縱容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導致朝廷腐敗。最終,在710年,中宗李顯被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害。韋皇後企圖還想效仿婆婆成為女皇。


    麵對這樣的局勢,李隆基與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她的兒子薛崇簡等人密謀策劃,決定采取行動。他們沒有事先通知李隆基的父親相王李旦,以免連累他,而是迅速行動起來。710年7月21日傍晚,李隆基帶領一群支持者進入了禁苑,並得到了幾位軍官的支持。當夜他們突襲了羽林營,並成功策反了羽林軍,攻入皇宮。而守衛內宮的士兵也都紛紛倒戈響應,最終韋皇後及其黨羽被消滅,這段曆史被稱為“唐隆政變”。


    未來繼承人


    等政變成功後,李隆基才向父親報告了整個過程。相王對李隆基表達了感激之情,稱讚他平定了國家的危機。當天,李隆基便被改封為平王,並被授予了多個重要職務。不久之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當時的傀儡皇帝李重茂退位,唐睿宗李旦再次登基。關於太子的選擇,盡管按照傳統應立嫡長子宋王李成器,但鑒於李隆基在政變中的功績,最終唐睿宗還是選擇立李隆基為太子,認可了他的能力和貢獻。這一決定,也標誌著李隆基正式成為了未來的繼承人。


    日益尖銳的姑侄矛盾


    太平公主因為在擁立她哥睿宗這事上有功,逐漸便養成了幹預朝政的習慣。她覺得太子李隆基過於精明能幹,擔心他會妨礙自己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因此一直想更換太子。而李隆基顯然不願意成為別人手中的棋子,也有意要削弱太平公主的勢力。起初,睿宗處理事務時會先聽取太平公主的意見,然後再諮詢太子李隆基的看法,但隨著時間推移,他越來越傾向於支持太子。這使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變得日益尖銳。


    監國理政


    到了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甚至大膽地將宰相們召集到宣政殿光範門內,試圖說服他們更換太子,不過遭到了宰相宋璟的堅決反對,她的計劃未能成功。麵對兩人之間不斷升級的衝突,唐睿宗感到非常擔憂。同年二月,當有術士預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時,睿宗決定采取行動緩和局勢,遂頒布詔書讓太子監國,即監督國家大事。


    睿宗退位


    隨著局勢的發展,睿宗在712年(景雲三年)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為了避免李唐江山再次陷入混亂中,他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退位,將帝位傳給了李隆基,並改元為先天。盡管如此,睿宗仍然保留了一些關鍵權力,如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重要軍政決策權。這一舉動進一步激化了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緊張關係。


    據傳,太平公主聯合了一些朝中重臣和將領,密謀推翻李隆基,並策劃利用禦林軍從北麵、南衙兵從南麵發動政變奪權,甚至考慮在李隆基的食物中下毒。然而,這些陰謀被魏知古透露給了李隆基。


    得知消息後,李隆基與心腹大臣王琚、張說、崔日用等人商議,決定搶先一步采取行動。於是,他召集自己的兄弟岐王李範和薛王李業,以及幾位忠誠的支持者,包括郭元振、王毛仲、薑皎、李令問、王守一、高力士和李守德,共同策劃了一次反擊,以確保自己的地位和安全。


    先天政變


    713年7月29日,即先天二年七月甲子日,李隆基決定采取果斷行動以清除威脅。他命令親信王毛仲帶領三百多名武裝家兵騎馬待命。李隆基則親自率領一群最信任的助手,包括太仆少卿李令問、內侍高力士等,首先對太平公主的關鍵支持者展開了突襲。他們迅速行動,先是除掉了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和李慈,緊接著逮捕了太平公主的重要盟友賈膺福和李猷,隨後又鏟除了宰相岑羲和蕭至忠。尚書右仆射竇懷貞在混亂中自盡。麵對黨羽幾乎被全部清除的局麵,太平公主被迫逃進了一座佛寺避難。三天後,她返迴皇宮,希望得到寬恕。盡管睿宗出麵請求兒子赦免太平公主,但李隆基拒絕了這一請求,最終下令將太平公主誅除。


    這次事件被稱為“先天政變”,標誌著李隆基徹底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政變成功後,李隆基改元為“開元”,這不僅象征著一個新的開始,也表達了他勵精圖治、重振唐朝輝煌的決心。


    選拔人才整頓朝政


    在清除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之後,李隆基雖然成功的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局勢依然充滿了挑戰。兵變對朝廷造成了不小的打擊,而吏治混亂和腐敗問題急需得到解決。意識到這一點後,李隆基決心通過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之士來整頓朝政,特別是任命合適的宰相。李隆基在這方麵展現出了敏銳的眼光,能夠根據時代的需求選拔人才。


    比如,在開元初年,國家需要一位有能力的領導人來撥亂反正,將國家引迴正軌。李隆基選擇了多謀善斷的姚崇擔任宰相。兩人在渭川會麵時,姚崇提出了“十事要說”,這是一係列關於治理國家的重要建議,包括不貪求邊疆戰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的大臣、防止皇族和宦官專權等。李隆基對他的這些提議表示了讚同,姚崇這才同意出任宰相一職。


    整治外戚滅蝗災


    姚崇上任後,立即著手幫助李隆基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貶逐了部分功臣,杜絕了非正式渠道任命官員(斜封官)的現象,並整治了外戚勢力。此外,麵對黃河兩岸地區爆發的嚴重蝗災,姚崇在李隆基的支持下,積極指揮滅蝗工作。玄宗皇帝下令各郡縣全力投入消滅蝗蟲的工作,並對有功人員給予獎勵。得益於玄宗皇帝的堅定支持和宰相姚崇的有效組織,蝗災終於得到了有效的控製,避免了進一步蔓延。


    打擊貪腐依法治國


    隨著國家逐漸步入正軌,唐玄宗開始推行以法治國的策略。姚崇雖然在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局勢穩定,他的一些行為,如打擊政敵、招權納賄和形成小團體,逐漸不合時宜。因此,姚崇被撤換。接下來,玄宗選擇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擔任宰相。宋璟為政期間,直言不諱地提出建議,不計私恩,嚴格要求自己,並繼續執行姚崇時期行之有效的政策。他高度重視人才選拔,堅持公正無私,甚至對親屬也更加嚴格。然而,由於工作上的失誤以及一些過於保守的做法,宋璟最終也被免職。


    宋璟罷相後,張嘉貞短暫接任宰相之職。然而不久之後,文武雙全、才德兼備的張說取代了張嘉貞的位置,成為唐玄宗的重要輔臣。張說上任後,在多個領域推行了一係列重大改革。


    軍事改革:在軍事方麵,張說裁減了20萬邊防軍,精簡軍隊規模,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和效率。同時,他將府兵製改為募兵製,解決了長期以來府兵製下的種種弊端,如士兵服役負擔過重、軍隊戰鬥力下降等問題。這一改革即增強了國防力量,也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張說對宰相機構進行了重要改革,將“政事堂”改名為“中書門下”,進一步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增強了中書省的權力。這一改革使得中央政府的運作更加高效有序,減少了行政冗餘,提高了決策效率。


    文化教育發展:張說領導了麗正書院(後改名為集賢殿書院),大力推動學術研究和文化發展。麗正書院成為了當時的文化中心,吸引了眾多學者前來講學和研究,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和學術的進步。這一時期,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達到了頂峰。這一時期,不僅軍事和政治製度得到了優化,文化事業也蓬勃發展,唐朝迎來了一個繁榮穩定的黃金時代。


    泰山封禪彰顯權威


    在725年11月20日,即唐朝開元十三年十月辛酉這一天,唐玄宗李隆基在大臣張說的組織下,帶領朝廷官員、皇室成員和各地領袖前往泰山舉行了一次重要的封禪儀式。這次活動不僅是對國家繁榮昌盛的慶祝,也象征著皇帝權威達到了新的高度。


    打破門第提拔能臣


    唐玄宗特別重視選拔真正有能力和品德的人才擔任公職。他打破了以往重門第、輕能力的選官傳統,實行唯才是舉的新政策。有一次,玄宗聽說了一位名叫張九齡的年輕人。他出身普通家庭,但才華橫溢,品德高尚。盡管沒有顯赫的背景,他的名聲卻因學識和正直而遠播。於是,玄宗決定親自見見這個年輕人。麵試中,張九齡的表現非常出色,提出了許多關於如何改善民生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寶貴建議。玄宗大為讚賞,當即任命張九齡為重要官員。


    這一舉動震驚了整個朝廷,也給無數有誌之士帶來了希望——不論出身,隻要有真才實學,就能得到重用。然而,在張說之後擔任宰相的人因為內部不和陸續被免職。直到張九齡的上任,這位來自廣東地區的人才以其卓越的能力獲得了玄宗的信任。


    作為宰相,張九齡繼承並發揚了唐玄宗李隆基重視人才的傳統政策。他堅信選拔官員應注重個人的品德和能力,而非家庭背景或出身。在吏部負責官員選拔時,張九齡始終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力求為國家選出最優秀的人才。


    尤為難得的是,張九齡不僅在用人上堅持原則,在麵對皇帝的決策失誤時,他也敢於誠懇地提出批評和建議。即使對於給予自己機會的唐玄宗,張九齡也毫不畏懼地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展現了他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憶l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憶lt並收藏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