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宗時期:盛世下的暗流與變革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明領導下,唐王朝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他的治國方略和實踐不僅在當時取得了顯著成效,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樹立了一個理想的治國典範。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太宗晚年對四子魏王李泰的偏愛逐漸顯現,這引發了太子李承乾與李泰之間激烈的儲位爭奪戰,使得朝政局勢變得動蕩不安。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密謀起兵逼宮,企圖通過武力解決這場爭端,但不幸的是,這一計劃最終敗露,導致他被廢黜。
麵對儲君之位的真空,太宗最初傾向於立魏王李泰為太子。然而,李泰曾直言不諱地表示,若自己登基,將會除掉自己的兒子而傳位給晉王李治,以此威脅其弟。這一言論傳到了李治耳中,後者遂將此事稟報給父皇。與此同時,廢太子李承乾也承認,自己之所以謀反,實因擔憂李泰覬覦太子之位。
麵對諸子之間的激烈爭鬥,唐太宗深感痛心與無奈,決定重新審視儲君人選。他帶著晉王李治來到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積等重臣麵前,太宗情緒激憤,甚至一度欲拔劍自刎以表達內心的痛苦。長孫無忌等人急忙上前勸阻,並諫言立晉王李治為儲君,認為這是穩定朝局的最佳選擇。
經過深思熟慮,唐太宗最終采納了眾臣的意見,正式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此舉不僅平息了宮廷內部的紛爭,也為唐朝未來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段曆史不僅反映了唐太宗作為一位父親的複雜情感,更展示了他在關鍵時刻做出明智決策的能力,確保了國家的長遠利益。
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正式下詔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之後經常帶李治上朝,讓他觀看自己處理政務,有時還讓他參與議事,並多次稱讚他的才能。這樣,唐太宗確保了權力的平穩過渡,同時也培養了兒子的治國能力。李治深感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重大,他雖然不像兄長那樣鋒芒畢露,但內心也充滿了激情壯誌,想要成為像父皇一樣的賢明君主。每日,李治都非常虔誠地跟隨父皇學習治國之道,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李治以謙遜和勤奮的態度,認真學習父皇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智慧,力求在未來能夠繼承並發揚貞觀之治的輝煌。於是,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逐漸贏得了朝臣和百姓們的信任與支持。他的穩重和責任感,也成為了朝野上下對他寄予厚望的基礎。然而,朝堂之上暗流湧動。一些老臣見新太子李治性格溫和,便企圖借此機會擴張自己的勢力。盡管年輕,李治卻展現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智慧。他表麵上像似對這一切懵懂無知,但實則卻是在暗中精心布局謀劃,悄然培養自己的心腹力量。
有一天早朝,一位大臣提議削減對邊疆的物資支持,以此充實國庫。麵對這一建議,李治挺身而出,言辭懇切地闡述了邊疆穩定對於國家安全和繁榮的重要性。他的講解條理清晰、並情真意切地指出,邊疆的安全是國家穩定的基石,任何削弱邊防的行為都將會帶來難以估量的風險。
太宗皇帝滿意地看著兒子的表現,對他的成熟與睿智讚賞有加。這次應對不僅展現了太子李治的政治智慧,也贏得了朝臣們的尊重與信任。他的堅定立場和深思熟慮的見解,使他這個新太子在朝堂上初步樹立起了自己的權威,更為將來順利地掌握大權奠定了基礎。時光匆匆,太子李治在太宗皇帝的悉心教導下逐漸成長為了一位成熟且穩重的儲君。他以謙遜和勤奮的態度,不斷學習治國之道,力求在未來能夠繼承並發揚貞觀之治的輝煌。
而這時的武媚娘還隻是後宮中一位微不足道的才人。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親眼目睹了太子李治在朝堂上的英姿,不禁暗自傾慕。那一刻,武媚娘意識到,這位年輕的太子不僅肩負著國家的命運,也將影響無數人的未來,包括她自己。不過當時的她絕沒有料到,自己日後竟會成為改寫大唐命運的關鍵人物。此時此刻,一切都在平靜的表象下悄然醞釀。武媚娘憑借自己的智慧、魅力和對政治的敏感,在後宮中逐漸嶄露頭角。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皇帝計劃討伐高句麗,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當發兵日期基本確定後,李治顯得非常憂慮,整天哭泣,並請求通過快馬傳遞他生活和工作的情況以及邊境的報告,唐太宗都同意了。這便是用快馬奏事的開始。
後來,當太宗皇帝的大軍勝利歸來時,李治非常關心父親的健康。據傳,當時唐太宗身上長了一個嚴重的毒瘡,李治親自為他處理傷口,甚至用嘴吸出膿液。他還扶著父親的車輦,連續多日步行跟隨,展現了對父親深深的孝心和關懷。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在終南山的翠微宮去世。臨終前,他特別向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托付後事,強調太子李治仁孝,並囑咐二人要好好的輔佐新君。還安慰太子李治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二人在,你即位後就不用擔憂了。”
隨著太宗皇帝的駕崩,五天後,太子李治迴到京城。六月一日,22歲的李治正式登基為帝,成為高宗。六月十日,剛即位的高宗任命舅父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與褚遂良共同輔政。李治對兩人非常尊敬,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因此在他統治初期,國家安定繁榮,呈現出類似貞觀之治的良好局麵。
七月三日,有關部門提議更改一些官職名稱以避諱新皇帝的名字,但高宗認為先帝“世民”二字未被避諱,起初不同意。相關部門解釋說,按照禮製,先帝兩個名字不必全部避諱,而高宗單名則應嚴格避諱。最終,唐高宗接受了這個意見。
新皇登基帶來了朝堂上下一片新氣象。高宗李治雖然年輕,卻是一位充滿雄心壯誌的皇帝。即位之初,便廣納賢才,將李積、蘇定方、薛仁貴等英勇無畏的將領招致麾下,讓他們在邊疆戰場上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這些將領不僅為大唐王朝贏得了無數榮耀,還為國家的安全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同時,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賢臣如智囊團般輔佐新皇,為國家治理出謀劃策。他們推行均田製,確保土地分配公平,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通過這些政策,李治不僅鞏固了內政,也為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八月,河東發生地震,高宗派遣使者前往慰問災民,並免除當地三年賦稅。
同月,他任命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李積為尚書左仆射及同中書門下三品。十八日,太宗被安葬在昭陵。九月十二日,高宗加封鄜州刺史、荊王李元景為司徒,前任安州都督、吳王李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追贈梁國公房玄齡為太尉,申國公高士廉為司徒,蔣國公屈突通為左仆射,並允許他們在太宗廟庭陪祭。
這段時期,唐朝在新皇的領導下繼續保持著穩定和發展。但高宗在位初期所麵臨的不僅僅是內政上的挑戰,還有來自外部的壓力。北方的突厥部落依舊虎視眈眈,西方的領土擴張亟待鞏固。高宗並未被這些困難所嚇倒,相反,他充分利用父親李世民留下的強大軍隊和穩固的政治基礎,去積極應對朝堂內外的挑戰。
麵對北方的威脅,高宗采取了一係列精心策劃的軍事行動,最終使唐朝的邊境逐漸穩定了下來。特別是對西突厥的勝利,不僅擴展了唐朝的影響力至中亞地區,也彰顯了其不凡的軍事實力和戰略眼光。在東方,他與新羅結盟,共同對抗東北的強敵——高句麗和百濟。白江口之戰成為了東亞曆史上的一段佳話,唐軍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這場戰役不僅彰顯了唐朝的軍事實力,也為新羅統一朝鮮半島鋪平了道路,進一步鞏固了唐朝在東亞的霸權地位。通過這些輝煌的軍事成就,高宗不僅證明了自己的領導能力,也為大唐的繁榮昌盛開辟了新的篇章。就此,李治以其智慧和勇氣,成功地應對了內外挑戰,鞏固了唐朝的國基。
高宗深諳父皇的治國理念,繼承並發揚了貞觀時期的優良傳統,勵精圖治,致力於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唐朝的輝煌。在他的治理下,這時期充滿改革與創新的風氣。高宗繼續推行太宗時期的各項政策,並積極應對新的挑戰,推動了一係列旨在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
這些努力穩定了政權,也進一步鞏固了唐朝的繁榮與穩定。與此同時,高宗在外交、內政等方麵也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確保了國家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安寧。盡管麵臨諸多挑戰,唐高宗依然帶領著唐朝走向一個新的盛世,從而也證明了自己作為一位合格繼承者的實力。這段過渡時期不僅是對唐高宗個人能力的考驗,也是唐朝從一個輝煌時代邁向另一個輝煌時代的轉折點。
然而,在其父李世民離世不久,高宗李治就把父親的才人迎迴了宮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則天成為了高宗身邊不可或缺的存在。她的地位也愈發穩固,到後來與高宗李治並稱“二聖”,共同執掌國政。
登基之初,武則天便已深得高宗的寵信。有一天,高宗因頭疼病發作,無法處理諸多朝政事務,便喚來武則天商量。她蓮步輕移,眼神中透著聰慧狡黠,輕聲細語幾句卻句句切中要害,提出的幾條建議令李治大為讚賞。從此,高宗愈發的倚重武則天了。雖然朝中大臣頗有微詞,但高宗仿若不聞。武則天便趁機在朝堂上培養自己的心腹勢力。武則天深知李治的性情,常伴君側之時,既能溫柔似水,解其煩憂;又表現的果敢睿智,與之共商國事。於是,唐高宗漸漸習慣了大事小事都要與她商議的習慣。
遺憾的是,高宗李治的身體每況愈下。武則天一麵細心照顧著丈夫,一麵不動聲色地握緊權柄。高宗有時清醒過來,望著身邊的武則天,心中充滿了矛盾。他怎能不知道她的野心?但又割舍不下對她的那份感情,以及這麽多年來與她共同理政的依賴。
最終,高宗在糾結與無奈中英年早逝,而武則天離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又近了一步。
唐高宗李治離去後,唐朝的曆史仿若陷入了一場風暴。太子李顯登基,號唐中宗。但隨著唐中宗與武則天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宮廷的寧靜瞬間被擊碎。在兩股勢力持續較勁之際,武則天當機立斷,率先發難,廢黜中宗李顯為廬陵王,改立其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此舉不僅昭示著唐朝曆史的新轉折,也暗示著武則天即將邁向權力的巔峰。
唐高宗在位期間推行了一係列意義重大的改革和決策,這些舉措對唐朝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但貞觀二十三年,高宗李治即位之初,皇權實則為其舅父長孫無忌所掌握。麵對關隴貴族對朝政的把控,李治內心漸生不滿,遂暗中籌謀奪迴權力。不久,他便覓得關鍵盟友,即日後的武則天。那時,身為太宗才人的武媚娘,於太宗駕崩後被迫入感業寺為尼。李治借由某些手段將其重新迎迴宮廷,成為他的重要助力。
為削弱關隴世家的權勢,李治與武媚娘決意先從宮廷內部入手,提議廢黜當時的皇後王氏,而立武媚娘為後。此議引發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朝堂保守派大臣們的強烈抵製。這使高宗深知,必須采取更為果敢的行動。故而在隨後的數年裏,二人齊心協力,在朝廷中構建起全新的政治聯盟,逐步消解了舊勢力的影響。
至永徽六年(公元 655 年),高宗已然能夠掌控朝堂局勢,終成功廢黜王皇後,且將包括長孫無忌在內的諸多老臣或罷黜或流放。此等一係列舉措,不僅昭示著高宗已然完全掌控了皇權,更為其推行新政掃除了障礙。通過這般努力,高宗得以實行自己的治國理念,鞏固了中央集權,也為唐朝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總而言之,雖然高宗即位之初,處於其父李世民的耀眼光芒籠罩之下,略顯黯淡,但憑借自身的智慧與謀略,逐步收迴皇權,更借一係列改革推動了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他的貢獻也不可忽視。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太宗晚年對四子魏王李泰的偏愛逐漸顯現,這引發了太子李承乾與李泰之間激烈的儲位爭奪戰,使得朝政局勢變得動蕩不安。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密謀起兵逼宮,企圖通過武力解決這場爭端,但不幸的是,這一計劃最終敗露,導致他被廢黜。
麵對儲君之位的真空,太宗最初傾向於立魏王李泰為太子。然而,李泰曾直言不諱地表示,若自己登基,將會除掉自己的兒子而傳位給晉王李治,以此威脅其弟。這一言論傳到了李治耳中,後者遂將此事稟報給父皇。與此同時,廢太子李承乾也承認,自己之所以謀反,實因擔憂李泰覬覦太子之位。
麵對諸子之間的激烈爭鬥,唐太宗深感痛心與無奈,決定重新審視儲君人選。他帶著晉王李治來到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積等重臣麵前,太宗情緒激憤,甚至一度欲拔劍自刎以表達內心的痛苦。長孫無忌等人急忙上前勸阻,並諫言立晉王李治為儲君,認為這是穩定朝局的最佳選擇。
經過深思熟慮,唐太宗最終采納了眾臣的意見,正式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此舉不僅平息了宮廷內部的紛爭,也為唐朝未來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段曆史不僅反映了唐太宗作為一位父親的複雜情感,更展示了他在關鍵時刻做出明智決策的能力,確保了國家的長遠利益。
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正式下詔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之後經常帶李治上朝,讓他觀看自己處理政務,有時還讓他參與議事,並多次稱讚他的才能。這樣,唐太宗確保了權力的平穩過渡,同時也培養了兒子的治國能力。李治深感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重大,他雖然不像兄長那樣鋒芒畢露,但內心也充滿了激情壯誌,想要成為像父皇一樣的賢明君主。每日,李治都非常虔誠地跟隨父皇學習治國之道,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李治以謙遜和勤奮的態度,認真學習父皇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智慧,力求在未來能夠繼承並發揚貞觀之治的輝煌。於是,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逐漸贏得了朝臣和百姓們的信任與支持。他的穩重和責任感,也成為了朝野上下對他寄予厚望的基礎。然而,朝堂之上暗流湧動。一些老臣見新太子李治性格溫和,便企圖借此機會擴張自己的勢力。盡管年輕,李治卻展現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智慧。他表麵上像似對這一切懵懂無知,但實則卻是在暗中精心布局謀劃,悄然培養自己的心腹力量。
有一天早朝,一位大臣提議削減對邊疆的物資支持,以此充實國庫。麵對這一建議,李治挺身而出,言辭懇切地闡述了邊疆穩定對於國家安全和繁榮的重要性。他的講解條理清晰、並情真意切地指出,邊疆的安全是國家穩定的基石,任何削弱邊防的行為都將會帶來難以估量的風險。
太宗皇帝滿意地看著兒子的表現,對他的成熟與睿智讚賞有加。這次應對不僅展現了太子李治的政治智慧,也贏得了朝臣們的尊重與信任。他的堅定立場和深思熟慮的見解,使他這個新太子在朝堂上初步樹立起了自己的權威,更為將來順利地掌握大權奠定了基礎。時光匆匆,太子李治在太宗皇帝的悉心教導下逐漸成長為了一位成熟且穩重的儲君。他以謙遜和勤奮的態度,不斷學習治國之道,力求在未來能夠繼承並發揚貞觀之治的輝煌。
而這時的武媚娘還隻是後宮中一位微不足道的才人。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親眼目睹了太子李治在朝堂上的英姿,不禁暗自傾慕。那一刻,武媚娘意識到,這位年輕的太子不僅肩負著國家的命運,也將影響無數人的未來,包括她自己。不過當時的她絕沒有料到,自己日後竟會成為改寫大唐命運的關鍵人物。此時此刻,一切都在平靜的表象下悄然醞釀。武媚娘憑借自己的智慧、魅力和對政治的敏感,在後宮中逐漸嶄露頭角。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皇帝計劃討伐高句麗,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當發兵日期基本確定後,李治顯得非常憂慮,整天哭泣,並請求通過快馬傳遞他生活和工作的情況以及邊境的報告,唐太宗都同意了。這便是用快馬奏事的開始。
後來,當太宗皇帝的大軍勝利歸來時,李治非常關心父親的健康。據傳,當時唐太宗身上長了一個嚴重的毒瘡,李治親自為他處理傷口,甚至用嘴吸出膿液。他還扶著父親的車輦,連續多日步行跟隨,展現了對父親深深的孝心和關懷。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在終南山的翠微宮去世。臨終前,他特別向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托付後事,強調太子李治仁孝,並囑咐二人要好好的輔佐新君。還安慰太子李治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二人在,你即位後就不用擔憂了。”
隨著太宗皇帝的駕崩,五天後,太子李治迴到京城。六月一日,22歲的李治正式登基為帝,成為高宗。六月十日,剛即位的高宗任命舅父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與褚遂良共同輔政。李治對兩人非常尊敬,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因此在他統治初期,國家安定繁榮,呈現出類似貞觀之治的良好局麵。
七月三日,有關部門提議更改一些官職名稱以避諱新皇帝的名字,但高宗認為先帝“世民”二字未被避諱,起初不同意。相關部門解釋說,按照禮製,先帝兩個名字不必全部避諱,而高宗單名則應嚴格避諱。最終,唐高宗接受了這個意見。
新皇登基帶來了朝堂上下一片新氣象。高宗李治雖然年輕,卻是一位充滿雄心壯誌的皇帝。即位之初,便廣納賢才,將李積、蘇定方、薛仁貴等英勇無畏的將領招致麾下,讓他們在邊疆戰場上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這些將領不僅為大唐王朝贏得了無數榮耀,還為國家的安全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同時,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賢臣如智囊團般輔佐新皇,為國家治理出謀劃策。他們推行均田製,確保土地分配公平,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通過這些政策,李治不僅鞏固了內政,也為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八月,河東發生地震,高宗派遣使者前往慰問災民,並免除當地三年賦稅。
同月,他任命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李積為尚書左仆射及同中書門下三品。十八日,太宗被安葬在昭陵。九月十二日,高宗加封鄜州刺史、荊王李元景為司徒,前任安州都督、吳王李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追贈梁國公房玄齡為太尉,申國公高士廉為司徒,蔣國公屈突通為左仆射,並允許他們在太宗廟庭陪祭。
這段時期,唐朝在新皇的領導下繼續保持著穩定和發展。但高宗在位初期所麵臨的不僅僅是內政上的挑戰,還有來自外部的壓力。北方的突厥部落依舊虎視眈眈,西方的領土擴張亟待鞏固。高宗並未被這些困難所嚇倒,相反,他充分利用父親李世民留下的強大軍隊和穩固的政治基礎,去積極應對朝堂內外的挑戰。
麵對北方的威脅,高宗采取了一係列精心策劃的軍事行動,最終使唐朝的邊境逐漸穩定了下來。特別是對西突厥的勝利,不僅擴展了唐朝的影響力至中亞地區,也彰顯了其不凡的軍事實力和戰略眼光。在東方,他與新羅結盟,共同對抗東北的強敵——高句麗和百濟。白江口之戰成為了東亞曆史上的一段佳話,唐軍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這場戰役不僅彰顯了唐朝的軍事實力,也為新羅統一朝鮮半島鋪平了道路,進一步鞏固了唐朝在東亞的霸權地位。通過這些輝煌的軍事成就,高宗不僅證明了自己的領導能力,也為大唐的繁榮昌盛開辟了新的篇章。就此,李治以其智慧和勇氣,成功地應對了內外挑戰,鞏固了唐朝的國基。
高宗深諳父皇的治國理念,繼承並發揚了貞觀時期的優良傳統,勵精圖治,致力於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唐朝的輝煌。在他的治理下,這時期充滿改革與創新的風氣。高宗繼續推行太宗時期的各項政策,並積極應對新的挑戰,推動了一係列旨在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
這些努力穩定了政權,也進一步鞏固了唐朝的繁榮與穩定。與此同時,高宗在外交、內政等方麵也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確保了國家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安寧。盡管麵臨諸多挑戰,唐高宗依然帶領著唐朝走向一個新的盛世,從而也證明了自己作為一位合格繼承者的實力。這段過渡時期不僅是對唐高宗個人能力的考驗,也是唐朝從一個輝煌時代邁向另一個輝煌時代的轉折點。
然而,在其父李世民離世不久,高宗李治就把父親的才人迎迴了宮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則天成為了高宗身邊不可或缺的存在。她的地位也愈發穩固,到後來與高宗李治並稱“二聖”,共同執掌國政。
登基之初,武則天便已深得高宗的寵信。有一天,高宗因頭疼病發作,無法處理諸多朝政事務,便喚來武則天商量。她蓮步輕移,眼神中透著聰慧狡黠,輕聲細語幾句卻句句切中要害,提出的幾條建議令李治大為讚賞。從此,高宗愈發的倚重武則天了。雖然朝中大臣頗有微詞,但高宗仿若不聞。武則天便趁機在朝堂上培養自己的心腹勢力。武則天深知李治的性情,常伴君側之時,既能溫柔似水,解其煩憂;又表現的果敢睿智,與之共商國事。於是,唐高宗漸漸習慣了大事小事都要與她商議的習慣。
遺憾的是,高宗李治的身體每況愈下。武則天一麵細心照顧著丈夫,一麵不動聲色地握緊權柄。高宗有時清醒過來,望著身邊的武則天,心中充滿了矛盾。他怎能不知道她的野心?但又割舍不下對她的那份感情,以及這麽多年來與她共同理政的依賴。
最終,高宗在糾結與無奈中英年早逝,而武則天離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又近了一步。
唐高宗李治離去後,唐朝的曆史仿若陷入了一場風暴。太子李顯登基,號唐中宗。但隨著唐中宗與武則天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宮廷的寧靜瞬間被擊碎。在兩股勢力持續較勁之際,武則天當機立斷,率先發難,廢黜中宗李顯為廬陵王,改立其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此舉不僅昭示著唐朝曆史的新轉折,也暗示著武則天即將邁向權力的巔峰。
唐高宗在位期間推行了一係列意義重大的改革和決策,這些舉措對唐朝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但貞觀二十三年,高宗李治即位之初,皇權實則為其舅父長孫無忌所掌握。麵對關隴貴族對朝政的把控,李治內心漸生不滿,遂暗中籌謀奪迴權力。不久,他便覓得關鍵盟友,即日後的武則天。那時,身為太宗才人的武媚娘,於太宗駕崩後被迫入感業寺為尼。李治借由某些手段將其重新迎迴宮廷,成為他的重要助力。
為削弱關隴世家的權勢,李治與武媚娘決意先從宮廷內部入手,提議廢黜當時的皇後王氏,而立武媚娘為後。此議引發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朝堂保守派大臣們的強烈抵製。這使高宗深知,必須采取更為果敢的行動。故而在隨後的數年裏,二人齊心協力,在朝廷中構建起全新的政治聯盟,逐步消解了舊勢力的影響。
至永徽六年(公元 655 年),高宗已然能夠掌控朝堂局勢,終成功廢黜王皇後,且將包括長孫無忌在內的諸多老臣或罷黜或流放。此等一係列舉措,不僅昭示著高宗已然完全掌控了皇權,更為其推行新政掃除了障礙。通過這般努力,高宗得以實行自己的治國理念,鞏固了中央集權,也為唐朝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總而言之,雖然高宗即位之初,處於其父李世民的耀眼光芒籠罩之下,略顯黯淡,但憑借自身的智慧與謀略,逐步收迴皇權,更借一係列改革推動了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他的貢獻也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