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妍出現在眾人麵前的時候,他們一個接一個的跪了下來,除了劉妍慌忙去攙扶,其他所有人都連忙下馬行禮,不敢受這數萬人的跪拜,等到龐德到的時候,看到的正是數萬百姓跪在劉妍麵前,其他人或是俯身,或是半跪行禮,隻有劉妍下馬彎腰攙扶的場景。


    他不是沒見過大場麵,他在戍邊的時候也曾見過數萬羌人和數萬將士的廝殺,親自上過戰場,但卻從沒見過數萬的百姓跟著一個刺史走了兩個多時辰,路上還源源不斷的有更多的百姓參與,他們不聲不響的跟在後麵,就為了跪下來感謝她!


    他們也不知道要喊她,就沒想過如果她沒有出來他們怎麽辦嗎?


    難道他們還要一直跟著嗎?


    什麽也沒帶就這麽跟了上來,如果劉妍擔心自己的安危沒有出來見他們,他們還要繼續跟著她嗎?


    或者說,他們就這麽相信她一定會過來見他們嗎?


    他或許有些明白了,為什麽聽說他要跟劉妍一起去並州的時候,周圍鄰裏那樣的羨慕了。


    他們打心眼兒裏信任她的一切。


    如此人心,與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相較又如何?


    當然,此時的劉妍可不知道,這麽一會兒又多一個把她和劉邦對比的人。


    她一直覺得自己在臉皮厚度上比之劉邦遠遠不如,她的模板應該是漢武帝劉徹,或者非要說的話,光武帝劉秀也行,高祖就不必了,但偏偏總有人把她跟劉邦對比,以後也要無數次被誇讚高祖之風,而這還是一個誇獎,讓她怪不得勁兒的。


    現在劉妍的心裏五味雜陳,她最開始的理想是讓百姓過好日子,後來變成了想要那個位置來實現理想,現在居然變成了為了那個位置對百姓好。


    雖然做法是一樣,達到的結果也一樣,但目的竟然在不知不覺間變了。


    她不應該這樣的。


    無論怎麽樣,她不能改變自己的初心,更何況她還沒有成功呢,如果剛剛開始就已經改變了誌向,那和那些被她鄙夷的昏君庸君又有多大的差別呢?


    她應該時刻警醒自己才是啊。


    劉妍從花團錦簇的名利中清醒過來,當天夜裏休息的時候就給曹操寄去了信,把今天下午經過的事和自己的心路曆程原原本本的記了下來,並且問候了曹操的想法,最後希望如果有一天,他感覺自己再次迷失了,一定要把信拿出來,把她喚醒,如果不行就打她一頓,絕對不能讓她迷失。


    曹操和劉妍相識十數年,了解對方就跟了解自己似的,如果她真的變了,那曹操才是最能夠讓自己清醒的人,而曹操也沒辜負劉妍的信任,鄭重的同意了劉妍的請求,並且檢討了自己,認為自己也有很多事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利益,所以要和她共勉,劉妍這才滿意的點點頭。


    就說嘛,不可能她犯錯而曹操沒有問題嘛,還真別說,有個朋友陪你犯錯確實很安心了。


    …………


    並州與涼州相似,都與異族相鄰,飽受侵擾。


    說實話,劉妍在涼州治理的很好,不僅多次抵禦外敵,還帶著涼州將士殺了出去,讓他們不敢來涼州進犯,但相應的,他們就跑到了臨近的並州去,而劉妍現在又追到了並州……


    劉妍當然可以再來一次,讓他們不敢來並州,但這顯然治標不治本,如果劉妍換了地方他們還會迴來,所以她得想辦法讓他們不敢再來。


    如今她在並州,涼州兵馬信賴她,幽州刺史是劉虞,字伯安,東海恭王劉強的後裔,劉妍叔父,為人謙和,深受百姓愛戴,對小輩們也很好,軍師才能不夠,和異族交往主要靠外交手段,所以三州聯合主導一定是劉妍。


    匈奴是大患,涼州並州他都來侵擾,和大漢是世仇了,涼州還時常受到羌族的侵擾,不過隻要劉妍還在北方,他們就不敢來犯,而且憑借涼州很難滅了他,這件事可以暫且放下。


    幽州主要是烏桓,但他後麵還有鮮卑,如果滅烏桓就要再麵對鮮卑了,犯不上,不如先讓烏桓不敢來大漢,等以後再把兩個地方一起收拾了。


    現在考慮的主要就是匈奴。


    滅了匈奴,就解決了心腹大患,而且可以震懾其他異族,讓至少十年內不敢來犯。


    涼州和幽州還算富裕,可以自行準備糧草,但並州也就那樣,有點兒困難,所以劉妍還得朝大戶借點兒糧草。


    當然了,劉妍嘴上說的好聽,有借有還,還寫了借條,世家豪族也就安心借糧給她了,然後嘴上抹蜜的劉妍就聯合三州一齊上書,說要組織滅匈奴行動,還特地標注自備糧草,這當然引起了軒然大波。


    主要是之前有過這種行動,無一不以失敗告終,這次以劉妍為主導怎麽可能會成功?


    沒必要再冒這個險,浪費人力物力。


    但沒辦法,就算他們想的對又能怎樣呢?


    劉妍這次給劉宏送了三斛葡萄酒,給張讓趙忠一人一斛,這樣大的成本,劉宏怎麽會不同意呢?


    反正匈奴總是要打,他們也不花費多少銀子,對吧。


    於是三州聯軍就這麽形成了。


    三州將士都是善於戰爭的男兒,更有無數願意投身於滅匈奴行動的兒郎們,但這次主動出擊,劉妍下了死命令,三州隻要弓馬嫻熟的兒郎,必須在二十以上,三十五以下,各縣選拔報名的適齡人上交於郡,各郡選拔交於州府,然後由刺史親自選拔,總共就要十二萬人,三州各出四萬,其餘人繼續守城,春耕以後立即動身。


    類似於皇甫嵩、董卓等將領都想要來參戰,但劉妍都拒絕了,表示隻動用三州現有力量,也就是說會用涼州馬騰、韓遂這樣有名聲的將軍,並州張揚、張遼、呂布,幽州的公孫瓚等在州府裏有勇猛評價的人為先鋒。


    當然,劉妍這些想法是受到賈詡和戲誌才一致肯定的,戲誌才還誇獎了劉妍的軍事才能,然後劉妍推辭了兩句,就接受了誇讚,然後才跟其他兩州刺史寫信說明。


    然後也不管兩位刺史心裏怎麽想的,通知了下去就開始發布政令,自顧自先在並州境內選拔了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綜:共添青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枕星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枕星河並收藏綜:共添青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