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在鎌倉時代,曰本覺心和尚曆經千辛萬苦,以絕大毅力遠赴中國有“五山十刹之首”之稱的徑山寺求取大乘佛法,而佛法求沒求到不清楚,味噌——也就是豆豉醬的製作方法他倒是求到了。
等他迴國之後,便組織本寺僧侶與信眾開始試製豆鼓醬,準備大規模生產,以為護法之資本,而醬成之後,他發現浮於其上的“豉油”鹹鮮可口,竟然別有風味,味道極好,於是曰本便有了醬油——醬油的別稱便叫醬鼓油、鼓油。
當然,關於曰本醬油的來曆也有很多種其他說法,像是覺心和尚試製豆鼓醬失敗,造出了一缸烏水,在扔掉之前深覺可惜便嚐了嚐,於是便發現了醬油,以及醬油在唐代便由鑒真和尚傳入日本、在明代才由移民傳入日本等多種考據。
現在真實情況如何已經很難說清了,畢竟曰本近代以前沒有記載史料的傳統,過了這麽久到底是怎麽迴事誰也說不準,誰也無法肯定——除了韓國人,韓國人堅信醬油是朝鮮大發明家世宗大王發明的,然後又傳入了中國和曰本。
反正他們在網上一直這麽說,應該也快拿去申遺了。
至於古法醬油釀製工藝……
基本原料為豆、麥和鹽。其中豆類的植物蛋白負責轉化成氨基酸以提供鮮味,蕎麥或小麥的澱粉負責變成葡萄糖提供甜味,鹽則負責提供鹹味,順便對抗雜菌,使釀造能順利完成。
原料有了,便可以進入製麹環節。第一步是清洗蒸煮,大豆水份不足,麹菌便無法增殖,但如果水份過多,將會嚴重影響成品質量,所以在蒸煮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觀察,一般要保證大豆的含水量在47%左右。
等大豆蒸煮好後,再將麥子幹炒後混入,然後再加入麹菌。麹菌在高溫下會迅速增殖,增殖過程中需要大量氧氣,所以還需要一刻不停地攪拌,是個辛苦活。
等麹菌增殖完畢,麹菌的菌絲便開始發育,開始分解豆和麥。
這過程一般需要三天,整個過程中麹菌會釋放出大量的熱,必須時刻觀察,及時人工幹預,將溫度保持在40度以下,不然將來得到的就不是醬油,而是臭臭的納豆——在40度以上,納豆菌等雜菌會更加活躍,但也不能低於24度,不然麹菌會停止發育或是幹脆死掉。
等這過程完成之後,就得到了“麹”,這時便可往裏加鹽水,由未來需要的鹹度決定,量通常是“麹”的1.2倍——這一步如果改成加鹽粒,將來成品就會是味噌。
等加完鹽水後,便可以將“鹽水麹”裝入木桶或瓦缸熟成,時間至少要一年,但這一年時間並不是不管它了,而是要不斷檢查攪拌,注入空氣,以保證微生物存活。
古代釀造師主要日常工作,其實就是“我該怎麽保證微生物活著,還心情很愉快”,裏麵有很多小技巧,比如用木桶還是瓦缸,夏天多久攪一下,冬天要不要用稻草包起來,下雨天要不要多攪兩下,天氣太熱了是不是要降下溫等等,通常就是所謂的“家傳秘技”。
等一年之後,微生物們幹完活了,這時便可以把缸裏的東西倒出來,用布包裹好,然後壓榨,榨出來的就是帶各種微生物的生醬油,隨後再把生醬油加熱煮沸,把微生物殺死,就得到了最終成品——醬油。
醬油的具體釀造工藝阿滿可能不清楚,畢竟她的職業是“原始忍者”,不是藏人匠,但大概過程她還是知道一點的,深知這是個辛苦活,要花一整年時間不說,還需要大量的“家傳秘技”,傳兒不傳女的那種,覺得原野想賺這份錢真是異想天開。
但原野頭太鐵,非要去幹她也沒辦法,已經準備了一肚子詞,想了好多騷話,準備邊幹邊叨叨他是個敗家子,整天就知道浪費,但沒想到原野完全不按套路來,讓她無話可說,差點當場憋到腦梗——原野在幹什麽,她根本看不懂,完全和她以前見過的醬油釀製過程不同。
原野先是指揮眾人將豆餅、蕎麥殼、稻穀殼都扔進了幾口大缸裏並加入大量的水,然後淋澆了少量氣味刺鼻的液體並指揮桃井兄弟戴著口罩不停攪拌,等拌勻了,又將缸直接抬到壘好的土灶上用小火燒。
其間眾人輪流看著火保持溫度,煮了一天一夜約十二個時辰之後,他又命令桃井兄弟將缸都抬下來。等放置到恢複常溫,他又往裏慢慢傾倒一種奇怪的藥粉,邊倒還邊將一根根小紙棍戳進去拿出來再放到另一種液體中,直到小紙棍顏色不再改變為止。
然後他就宣布大功告成了,將缸都蓋好運到後院存放,接著就神魂不屬,嘀咕著什麽“稀鹽酸應該可以通過水蒸汽冷凝迴收”、“缸腐蝕程度比預期要好”、“用土堿直接平衡酸堿度應該也能管用”、“應該吃不死人吧”之類讓人聽不懂的話,又鑽進他那間嚴禁他人進入的屋子裏去了,開始規劃生產設備圖紙——這次是試生產,真要大量投產,他還需要設計一下專用的設備,比如上點陶瓷管、省力攪拌工具什麽的。
阿滿目送他離開,又看看扔在後院沒人管的缸,一個勁撓頭。
這是什麽情況,這真的是在釀造醬油嗎?
看不懂啊,從原料就看不懂,豆餅也就算了,怎麽還加進去那麽多蕎麥殼、稻穀殼?
這樣弄出來人真的能吃嗎?
這不對吧?
她實在想不明白,又跑去找原野,但原野現在很忙,沒空鳥她,隻讓她看著那幾口缸,有事再叫他。
一直到第六天,原野才掀開蓋子看了看裏麵,想了想,就又把人都叫來,直接把裏麵的東西用布包裹壓榨後煮沸,得到大半缸棕黑色液體,然後又往裏麵加了小半缸的淡鹽水,重新補滿一缸。
阿滿抱著缸看了一會兒,再聞聞味,又伸手蘸了點兒嚐了嚐,一時陷入沉思——混蛋啊,好像還真是醬油,鹹鹹的,微微有點甜,還很鮮。
這是到底是怎麽迴事啊?
她的世界觀都混亂了,原來世界一直是這麽運轉的嗎?醬油這東西根本不需要一年時間才能釀出來,甚至連豆子麥子也不用,用些牲口吃的飼料就能釀出來?這麽多年她竟然毫無所覺,完全沒有發現啊!
她一時覺得自己這十餘歲的大好年華全活到狗身上了,腦子徹底亂了,怎麽也想不明白,感覺像仙術一樣,太超乎常理了,而原野看她發愣,猶豫一下也伸手蘸了一點嚐了嚐——他的專業是化工機械,這套工藝還是曰本人搞出來的,戰後曰本人糧食緊缺,沒法用大豆釀醬油,於是就想出了稀鹽酸水解法,用豆粕、麥麩皮、稻穀麩皮來製醬油。
原理說白了很簡單,醬油需要將蛋白質轉化為各類氨基酸,將澱粉轉為葡萄糖,古法釀造用的是各類微生物來緩慢分解轉化,需要時間極長不說,轉化率也不太高,而現代曰本人直接上了稀鹽酸,以代替各類微生物快速完成水解轉化,不但效率大增,以前微生物不喜歡的原材料也能用了,可以大大節省口糧。
現代很多醬油生產廠商依舊在用這種方法,或是折衷一下,半釀半水解,畢竟用古法釀造醬油太花時間了,在市場競爭中很吃虧,非常容易被人按在地上打,不信可以去看看醬油瓶子,有些配料表裏就帶有稀鹽酸這種輔料——這種是老實人,有些用了也不寫。
當然,中國更多用的是從蘇聯引進的“低鹽固態工藝”生產醬油,5天就可以生產一批,效率比古法釀造提升了7200%,隻是那種工藝要求的設備太高了,廠地太大,原野搞不定,最後還是覺得稀鹽酸水解法最靠譜。
慢是慢了點,要花七八天的時間,比五天就能出貨要差不少,效率下降了一大截,但這種工藝最適合他這種穿越落難者,完全可以各種手搓。
至於稀鹽酸怎麽來的,曰本不缺硫磺,那有硫磺、鹽之類礦物質的情況下,怎麽土法合成硫酸,再怎麽用硫酸合成鹽酸,再怎麽稀釋,這些翻翻高中化學課本就行了,所有上過高中的人都能做到。
最後用來清理稀鹽酸殘餘、平衡酸堿度的碳酸鈉也一樣,在生活中能找到土堿的情況下,怎麽土法合成碳酸鈉,翻翻高中課本一樣能搞定。
其他情況也類似,缺點試管啊、試劑啊什麽的,想想土辦法就行了,難不倒原野。
就是隻有一個問題,這些土辦法合成的化學試劑純度全不夠,生產之後的化學殘留物一定超標,原野伸手蘸完了醬油很猶豫,一時沒敢往嘴裏塞——也沒先拿雞、驢什麽的試試,該吃不死人吧?
他隻是上學時在圖書館看過相關生產工藝的古早論文,實操還是第一次,生產完了心裏很虛,有點不自信,但他轉念一想,曰本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未必有多講究,他們都沒吃死沒理由他就會吃死,更何況他現在還吃著重金屬超標的鹽呢,再吃點化學殘留物超標的醬油也該沒事。
想到這裏,他也當了試驗品,舔了舔手指,慢慢品了品味道。
嗯……確實是醬油的味道,感覺還行,嚐不出什麽怪味!
他轉頭望向“見多識廣的本地人”,詢問她的意見:“你覺得有哪裏不對嗎?”
阿滿神情很迷茫:“好像……沒有不對的地方,就是顏色有點太亮紅色了,我以前見過的醬油好像顏色都比較深,會發汙。”
其實沒有不對的地方才是最大的不對,這七八天就幹完了藏人匠需要幹一年的活,還是用了些垃圾幹完的,味道還挺好,這也太不對了吧!
這合理嗎?這不合理啊!
她現在還是沒想明白這到底是怎麽迴事,感覺世界很荒謬,很扭曲,常識都被原野這個克蘇魯給汙染了,而原野想了想,再看看醬油顏色,判斷是兩次加熱過程中不知哪次出了問題,疑似焦化不夠,不過這可以彌補。
他又去拿了一個小壇子來,舀了兩勺放進缸裏,順便攪了攪,又向阿滿問道:“現在呢?現在顏色對不對?不對我再加兩勺!”
阿滿看著這一幕,看著醬油顏色變成了亮棕色,小腦袋瓜子嗡嗡的——之前就在嗡嗡的,現在又不理解了,更加嗡嗡的。
什麽?醬油顏色還能調嗎?這以前也沒聽說過啊!
難道,我身為甲賀活命流第二智者,以前竟然白活了?竟然是個孤陋寡聞之輩?
她的世界觀終於徹底混亂了,終於被原野這個克蘇魯徹底汙染了,已經無法繼續理解這個世界!
等他迴國之後,便組織本寺僧侶與信眾開始試製豆鼓醬,準備大規模生產,以為護法之資本,而醬成之後,他發現浮於其上的“豉油”鹹鮮可口,竟然別有風味,味道極好,於是曰本便有了醬油——醬油的別稱便叫醬鼓油、鼓油。
當然,關於曰本醬油的來曆也有很多種其他說法,像是覺心和尚試製豆鼓醬失敗,造出了一缸烏水,在扔掉之前深覺可惜便嚐了嚐,於是便發現了醬油,以及醬油在唐代便由鑒真和尚傳入日本、在明代才由移民傳入日本等多種考據。
現在真實情況如何已經很難說清了,畢竟曰本近代以前沒有記載史料的傳統,過了這麽久到底是怎麽迴事誰也說不準,誰也無法肯定——除了韓國人,韓國人堅信醬油是朝鮮大發明家世宗大王發明的,然後又傳入了中國和曰本。
反正他們在網上一直這麽說,應該也快拿去申遺了。
至於古法醬油釀製工藝……
基本原料為豆、麥和鹽。其中豆類的植物蛋白負責轉化成氨基酸以提供鮮味,蕎麥或小麥的澱粉負責變成葡萄糖提供甜味,鹽則負責提供鹹味,順便對抗雜菌,使釀造能順利完成。
原料有了,便可以進入製麹環節。第一步是清洗蒸煮,大豆水份不足,麹菌便無法增殖,但如果水份過多,將會嚴重影響成品質量,所以在蒸煮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觀察,一般要保證大豆的含水量在47%左右。
等大豆蒸煮好後,再將麥子幹炒後混入,然後再加入麹菌。麹菌在高溫下會迅速增殖,增殖過程中需要大量氧氣,所以還需要一刻不停地攪拌,是個辛苦活。
等麹菌增殖完畢,麹菌的菌絲便開始發育,開始分解豆和麥。
這過程一般需要三天,整個過程中麹菌會釋放出大量的熱,必須時刻觀察,及時人工幹預,將溫度保持在40度以下,不然將來得到的就不是醬油,而是臭臭的納豆——在40度以上,納豆菌等雜菌會更加活躍,但也不能低於24度,不然麹菌會停止發育或是幹脆死掉。
等這過程完成之後,就得到了“麹”,這時便可往裏加鹽水,由未來需要的鹹度決定,量通常是“麹”的1.2倍——這一步如果改成加鹽粒,將來成品就會是味噌。
等加完鹽水後,便可以將“鹽水麹”裝入木桶或瓦缸熟成,時間至少要一年,但這一年時間並不是不管它了,而是要不斷檢查攪拌,注入空氣,以保證微生物存活。
古代釀造師主要日常工作,其實就是“我該怎麽保證微生物活著,還心情很愉快”,裏麵有很多小技巧,比如用木桶還是瓦缸,夏天多久攪一下,冬天要不要用稻草包起來,下雨天要不要多攪兩下,天氣太熱了是不是要降下溫等等,通常就是所謂的“家傳秘技”。
等一年之後,微生物們幹完活了,這時便可以把缸裏的東西倒出來,用布包裹好,然後壓榨,榨出來的就是帶各種微生物的生醬油,隨後再把生醬油加熱煮沸,把微生物殺死,就得到了最終成品——醬油。
醬油的具體釀造工藝阿滿可能不清楚,畢竟她的職業是“原始忍者”,不是藏人匠,但大概過程她還是知道一點的,深知這是個辛苦活,要花一整年時間不說,還需要大量的“家傳秘技”,傳兒不傳女的那種,覺得原野想賺這份錢真是異想天開。
但原野頭太鐵,非要去幹她也沒辦法,已經準備了一肚子詞,想了好多騷話,準備邊幹邊叨叨他是個敗家子,整天就知道浪費,但沒想到原野完全不按套路來,讓她無話可說,差點當場憋到腦梗——原野在幹什麽,她根本看不懂,完全和她以前見過的醬油釀製過程不同。
原野先是指揮眾人將豆餅、蕎麥殼、稻穀殼都扔進了幾口大缸裏並加入大量的水,然後淋澆了少量氣味刺鼻的液體並指揮桃井兄弟戴著口罩不停攪拌,等拌勻了,又將缸直接抬到壘好的土灶上用小火燒。
其間眾人輪流看著火保持溫度,煮了一天一夜約十二個時辰之後,他又命令桃井兄弟將缸都抬下來。等放置到恢複常溫,他又往裏慢慢傾倒一種奇怪的藥粉,邊倒還邊將一根根小紙棍戳進去拿出來再放到另一種液體中,直到小紙棍顏色不再改變為止。
然後他就宣布大功告成了,將缸都蓋好運到後院存放,接著就神魂不屬,嘀咕著什麽“稀鹽酸應該可以通過水蒸汽冷凝迴收”、“缸腐蝕程度比預期要好”、“用土堿直接平衡酸堿度應該也能管用”、“應該吃不死人吧”之類讓人聽不懂的話,又鑽進他那間嚴禁他人進入的屋子裏去了,開始規劃生產設備圖紙——這次是試生產,真要大量投產,他還需要設計一下專用的設備,比如上點陶瓷管、省力攪拌工具什麽的。
阿滿目送他離開,又看看扔在後院沒人管的缸,一個勁撓頭。
這是什麽情況,這真的是在釀造醬油嗎?
看不懂啊,從原料就看不懂,豆餅也就算了,怎麽還加進去那麽多蕎麥殼、稻穀殼?
這樣弄出來人真的能吃嗎?
這不對吧?
她實在想不明白,又跑去找原野,但原野現在很忙,沒空鳥她,隻讓她看著那幾口缸,有事再叫他。
一直到第六天,原野才掀開蓋子看了看裏麵,想了想,就又把人都叫來,直接把裏麵的東西用布包裹壓榨後煮沸,得到大半缸棕黑色液體,然後又往裏麵加了小半缸的淡鹽水,重新補滿一缸。
阿滿抱著缸看了一會兒,再聞聞味,又伸手蘸了點兒嚐了嚐,一時陷入沉思——混蛋啊,好像還真是醬油,鹹鹹的,微微有點甜,還很鮮。
這是到底是怎麽迴事啊?
她的世界觀都混亂了,原來世界一直是這麽運轉的嗎?醬油這東西根本不需要一年時間才能釀出來,甚至連豆子麥子也不用,用些牲口吃的飼料就能釀出來?這麽多年她竟然毫無所覺,完全沒有發現啊!
她一時覺得自己這十餘歲的大好年華全活到狗身上了,腦子徹底亂了,怎麽也想不明白,感覺像仙術一樣,太超乎常理了,而原野看她發愣,猶豫一下也伸手蘸了一點嚐了嚐——他的專業是化工機械,這套工藝還是曰本人搞出來的,戰後曰本人糧食緊缺,沒法用大豆釀醬油,於是就想出了稀鹽酸水解法,用豆粕、麥麩皮、稻穀麩皮來製醬油。
原理說白了很簡單,醬油需要將蛋白質轉化為各類氨基酸,將澱粉轉為葡萄糖,古法釀造用的是各類微生物來緩慢分解轉化,需要時間極長不說,轉化率也不太高,而現代曰本人直接上了稀鹽酸,以代替各類微生物快速完成水解轉化,不但效率大增,以前微生物不喜歡的原材料也能用了,可以大大節省口糧。
現代很多醬油生產廠商依舊在用這種方法,或是折衷一下,半釀半水解,畢竟用古法釀造醬油太花時間了,在市場競爭中很吃虧,非常容易被人按在地上打,不信可以去看看醬油瓶子,有些配料表裏就帶有稀鹽酸這種輔料——這種是老實人,有些用了也不寫。
當然,中國更多用的是從蘇聯引進的“低鹽固態工藝”生產醬油,5天就可以生產一批,效率比古法釀造提升了7200%,隻是那種工藝要求的設備太高了,廠地太大,原野搞不定,最後還是覺得稀鹽酸水解法最靠譜。
慢是慢了點,要花七八天的時間,比五天就能出貨要差不少,效率下降了一大截,但這種工藝最適合他這種穿越落難者,完全可以各種手搓。
至於稀鹽酸怎麽來的,曰本不缺硫磺,那有硫磺、鹽之類礦物質的情況下,怎麽土法合成硫酸,再怎麽用硫酸合成鹽酸,再怎麽稀釋,這些翻翻高中化學課本就行了,所有上過高中的人都能做到。
最後用來清理稀鹽酸殘餘、平衡酸堿度的碳酸鈉也一樣,在生活中能找到土堿的情況下,怎麽土法合成碳酸鈉,翻翻高中課本一樣能搞定。
其他情況也類似,缺點試管啊、試劑啊什麽的,想想土辦法就行了,難不倒原野。
就是隻有一個問題,這些土辦法合成的化學試劑純度全不夠,生產之後的化學殘留物一定超標,原野伸手蘸完了醬油很猶豫,一時沒敢往嘴裏塞——也沒先拿雞、驢什麽的試試,該吃不死人吧?
他隻是上學時在圖書館看過相關生產工藝的古早論文,實操還是第一次,生產完了心裏很虛,有點不自信,但他轉念一想,曰本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未必有多講究,他們都沒吃死沒理由他就會吃死,更何況他現在還吃著重金屬超標的鹽呢,再吃點化學殘留物超標的醬油也該沒事。
想到這裏,他也當了試驗品,舔了舔手指,慢慢品了品味道。
嗯……確實是醬油的味道,感覺還行,嚐不出什麽怪味!
他轉頭望向“見多識廣的本地人”,詢問她的意見:“你覺得有哪裏不對嗎?”
阿滿神情很迷茫:“好像……沒有不對的地方,就是顏色有點太亮紅色了,我以前見過的醬油好像顏色都比較深,會發汙。”
其實沒有不對的地方才是最大的不對,這七八天就幹完了藏人匠需要幹一年的活,還是用了些垃圾幹完的,味道還挺好,這也太不對了吧!
這合理嗎?這不合理啊!
她現在還是沒想明白這到底是怎麽迴事,感覺世界很荒謬,很扭曲,常識都被原野這個克蘇魯給汙染了,而原野想了想,再看看醬油顏色,判斷是兩次加熱過程中不知哪次出了問題,疑似焦化不夠,不過這可以彌補。
他又去拿了一個小壇子來,舀了兩勺放進缸裏,順便攪了攪,又向阿滿問道:“現在呢?現在顏色對不對?不對我再加兩勺!”
阿滿看著這一幕,看著醬油顏色變成了亮棕色,小腦袋瓜子嗡嗡的——之前就在嗡嗡的,現在又不理解了,更加嗡嗡的。
什麽?醬油顏色還能調嗎?這以前也沒聽說過啊!
難道,我身為甲賀活命流第二智者,以前竟然白活了?竟然是個孤陋寡聞之輩?
她的世界觀終於徹底混亂了,終於被原野這個克蘇魯徹底汙染了,已經無法繼續理解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