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一般分層流和紊流,層流即水層中各點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層流,它的速度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較暢,流水中各點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為0.1厘米時,即可由層流轉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衝擊處溶蝕力更大,因為衝擊地點壓力大,溶蝕量增加,如按實驗資料,地下水在不承壓狀態下,岩隙每年擴大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壓後,可增加到每年擴大岩隙達5毫米,即承壓後溶蝕力增加15倍。衝擊洞頂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衝蝕、溶蝕出石鍋地形。


    石鍾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於地下水沿節理下透並在洞頂滴下處,進行溶蝕成一深穴如鍾形的結果。如果地下水豐富,沿節理齊流出時,則石鍾形態可變成一條凹入的頂槽。石鍾隻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鍾頂即見一溶孔存在,這在石鍋中是沒有的。整個石鍋就是在一塊岩麵上形成的,而石鍾分布是依據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鍋成片分布不同。


    洞兩側還有邊槽發育。這是由於地下水麵季節性存在的表示。因為水麵附近溶蝕力最大之故。凹入的邊槽在古書中稱為“石床”,因為邊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邊槽有幾層就表示地下水麵季節性有變動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麵,洪水期水麵那樣,洞中常有小河流貫(如在淩霄岩、燕岩等)。


    鍾乳石、石筍、石柱、石幕等石灰華沉積不多,也是腳洞沉積地形的特點。因為腳洞雨期充水,紊流衝蝕,石灰質很難沉積在岩麵之上,形成灰華沉積。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團龍”“飛鳳”“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態。


    腳洞是地麵流水流入石山體內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內高,呈廣闊低平洞口,常為較冷空氣積聚洞內,屬於“冷洞”型洞穴。因為冷空氣比重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無怪夏日人們在此避暑了。廣東雲浮淩霄岩且有地下河貫通。


    腳洞沿地下水麵向四周沿節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麵的河流時,地表上的河流會立即把水量轉向腳洞流下,使地麵河流下遊成為無水旱穀,這種現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中國已有腳洞進行地下掠水或劫奪的記載。當腳洞貫穿了整個石山山體時,就被稱為“穿洞”了。桂林北麵的靈川就是這樣形成和得名的。


    穿洞


    當腳洞上升之後,高出地下水麵時,穿過石峰的腳洞,就叫做“穿洞”。這是由於地殼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麵下降了。從前的腳洞就成為沒有流水、積水的幹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麵,變成為於半山上的洞穴,由於洞穴穿過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於不斷侵蝕、崩塌,變成一個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這種奇異的地形,每成為當地風景區,如陽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狀得名,故又名明月洞。


    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懸天空美景,成為名勝。它們都是上升了的腳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時(60多萬年前),這裏是一條地下河所在。當時地麵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階地麵。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卻不呈月亮山形態,而是保存良好的腳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頂,邊槽有多層,石鍋、石鍾的發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積的洞底等。


    穿洞畢竟和腳洞不同,因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於是無水的洞穴給石灰華沉積帶來良好的保存環境,鍾乳石、石筍、石柱、石幕、灰華階地(包括灰華田)最為發育,還有平緩洞底可發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稱為“無底洞”。洞口及洞頂每因長期受侵蝕、溶蝕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廣大,崩石塞道,洞內大廳又可因崩落而顯得特別高大,破壞平坦的洞頂地形。例如桂林蘆笛岩就是以各種石鍾乳出名,遊覽道路要靠鑿開鍾乳石林來開辟。


    桂林七星岩以四十五個洞連成,主洞長達814米,貫穿著八大廳堂,五個出口;全部洞穴長達3公裏,分為三層,最下一層仍為腳洞;中層大洞廳堂高27米,寬48米,由二層腳洞崩陷合成;有邊槽(稱白石天篷),腳下聽到地下洞穴的“空穀傳聲”。中心部分較低,即大教場處,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別被命名為“無底深潭”、“癩子潭”、“雙獅守龍潭”等。在茅茅頭石山(即光明山),除蘆笛岩外,還有大岩(長達875米,唐代僧人墨跡亦已被鈣膜保護起來,墨跡如新)、飛絲岩、穿岩等四個穿洞貫穿,這種穿洞是戰時避難地點,因為洞底平坦,廳堂廣大,支洞眾多,戰時工廠、學校、醫院倉庫均可利用。


    象鼻山


    象鼻山位於桂林市東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隻大象站在江邊伸鼻吸水而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側拾級而上,可達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對穿酷似大象的一對眼睛,由右眼下行數十級到南極洞,洞壁刻“南極洞天”四字。再上行數十步到水月洞,高1米,深2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滿月。


    宋代有位叫薊[ji]北處士的遊客,以《水月》為題,寫下這樣的絕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象鼻山有曆代石刻文物50餘件,多刻在水月洞內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張孝祥的《朝陽亭記》、範成大的《複水月洞銘》和陸遊的《詩禮》。盤石級而上,直通山頂,即見一座古老的磚塔矗立山頭。遠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劍柄,又像一個古雅的寶瓶,所以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此塔建於明代,高13米,須彌座為雙層八角形,雕有普賢菩薩像,因名“普賢塔”。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桂林市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萬年智慧”的曆史文化名片,“萬年智慧”是桂林重量級文化名片。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桂林萬年智慧聖地主題景區,是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甑皮岩是中國製陶技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甑皮岩發現的“陶雛器”填補世界陶器起源空白點,甑皮岩“陶雛器”所使用的“雙料混煉”技術,讓甑皮岩先民們將上萬年前的智慧完美地呈現於世人麵前。由於甑皮岩陶雛器的發現,桂林成為“萬年人類智慧聖地”。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象山區凱風路與萬福路交會處。甑皮岩遺址是華南乃至東南亞地區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的典型代表,遺址年代距今—7000年,曆次考古發掘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存。考古研究表明,甑皮岩先民是現代華南人和東南亞人的古老祖先之一,甑皮岩文化代表了距今-7000年間古人類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一種最佳適應方式。甑皮岩遺址一方麵反映了甑皮岩先民傑出的創新能力與文明成就,同時也承載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發展的重要曆史信息,在國家“一帶一路”文化戰略中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甑皮岩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成為全國150處重大遺址和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龍勝縣東南部和平鄉境內,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大小不一,層層疊疊,高低錯落,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這就是龍脊梯田。龍脊梯田距龍勝縣城27公裏,距桂林市80公裏,景區麵積共66平方公裏,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雖然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像龍脊梯田這樣規模的實屬罕見。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完工於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曆史。


    貓兒山是“山海經第一山”《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招搖山,其位於廣西興安縣。貓兒山景區處於桂林“金三角”(興安一資源―龍勝)旅遊區的中央,與縣城三大旅遊景點(桂林樂滿地休閑世界、古靈渠、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碑園)遙相唿應,成為桂林旅遊圈的旅遊精品。


    貓兒山是“桂林一興安一資源―龍勝―桂林”旅遊環線的精品,主峰海拔2141.5米,號稱“華南第一峰”,是漓江、潯江、資江發源地。景區內經初步調查現有景點75個,其中一級景點13個,二級景點30個,三級景點32個。華南絕頂、穿仙洞、通天道、華南虎、貓嶽佛光、睡美人、鐵杉薈萃、漓江源、杜鵑花廊、龍潭、十裏大峽穀、劍崖大瀑布以及1996年發現的美國二戰援華飛機(飛虎隊)失事之地等是貓兒山的代表景點,整個景區是集科教、攬勝、探險、獵奇、度假、避暑、竹木經濟開發、緬懷革命先烈與紀念國際友人為一體的綜合性國際旅遊景區。


    坐落在漓江之畔的獨秀峰·王城景區,是以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峰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為地域範圍的精品旅遊景區。這裏有z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牆,有保護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城內的獨秀峰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環列,為萬山之尊。南朝文學家顏延之詠獨秀峰的詩“未若獨秀者,峨峨郛[fu]邑間”是現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詩歌。其峰頂是觀賞桂林全城景色的最好去處,自古以來為名士所向往。登306級石階可至峰頂,峰頂上有獨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旅遊有一月有餘,卻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遺憾。


    月亮山位於桂林市平樂縣青龍鄉郡塘村,截至2024年10月,是中國所有月亮山當中最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當地村民準備把這裏建設成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同時,這裏也非常適合戶外攀岩運動。


    3a級風景名勝區八角寨又名雲台山,主峰海拔814米,因主峰有八個翹角而得名,八角寨景區分布範圍82.57平方公裏,其發育豐富,被有關專家譽為“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觀”。其山勢融“泰山之雄、華山之陡、峨眉之秀”於一體。八角寨東、西、南三麵均為懸崖絕壁,隻有沿著西南坡的一條古老、陡峻崎嶇的曲徑可登山頂。八角寨景區有“降龍岩”“群螺觀天”“龍頭香”“龍脊天梯”“幽穀棧道”等130多處景點,均為天然景點。


    八角寨山頂有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平台宋元時代,始建天心寺。僧侶眾多,香火鼎盛。當地村民於八角寨側建造\"降龍庵\",為登臨八角寨勝增添了一個好去處。穿越\"東麵一線天\",上\"天脊\",下\"天梯\",走棧道。


    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桂林市資源縣梅溪鄉福竹村境內,地處湘桂交界的越城岒山脈腹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處在廣西資源縣-湖南新寧縣近南北向展布的由白堊係下統紫紅色礫岩、砂岩組成的狹長紅層盆地。


    國家森林公園在1億4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早世沉積了厚達2000多米的巨厚層鈣質膠結紫紅色礫岩、砂礫岩、泥岩紅層,景區東北部紅層厚1783.64米,南部紅層厚2189.07米。“頂斜、身陡、麓緩”是八角寨景區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發展豐度上有“大、多、長、密、厚”五大特征。


    蘆笛岩洞穴位於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頭山(又稱光明山)南側,是中國旅遊洞穴之一。蘆笛岩過去常有野貓和小獸出沒,因而叫它“野貓岩”。後來又因洞口附近叢生蘆荻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來音色柔美,於是人們就把洞名改為“蘆笛岩”。昔日野獸出沒的地方,如今已變成了“人間仙境”,被譽為“地下藝術宮殿”。


    桂林旅遊景點堯山位於桂林市東郊,距市中心8公裏,主峰海拔909.3米,是桂林市內最高的山,因周唐時在山上建有堯帝廟而得名。堯山被譽為欣賞桂林山水的最佳去處,山頂東南方可以看到天然臥佛。這裏還有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靖江王陵以及在此出土的梅瓶。


    天門山


    天門山景區方圓10平方公裏,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三十八岩、十九澗、二潭、六泉、八石等構成“百卉穀生態景園”。還有匯天下本草於一地的百藥穀。主峰“三娘石”宛如一柱擎天,“天門壁畫”“天脊”“一線天”“忘憂泉”“桃花島”“天門古寺”等20多處絕好佳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拜師修煉下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喜歡15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喜歡152並收藏拜師修煉下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