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擴編
抗日:從戰術穿插到火力覆蓋 作者:時空旅行者的藍白情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雲峰村,又是喜氣洋洋的一日,同時也是繁忙的開始。
一下多了七八百人,安置這些人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營區要擴展,幾百人要吃飯;
人不是越多越好,一個村根本養不活這麽多人,這些都需要生活管家沈振華去的解決。
帶迴來的數千斤糧食聽起來很多,平均到七八百人也就人均幾斤,吃完了就得吃庫存。
好在之前有存糧,由於人員暴增了數倍,存糧勉強隻夠支撐兩個月,缺的隻能購買或者去想別的辦法。
糧食的問題還能撐一段時間,住房是急需解決的,沈振華提出的方案就是大家動手自己建;
所需建材就地取材,主體用土磚,隻需要取粘土置於磚模中成形曬幹即可。
屋頂同樣用土瓦,直接在後山取土燒製,所需木材就去山林中砍。
為了盡可能多的安置下新增的人員,全部采用大通鋪的模式住宿,每間可住下二三十人,隻需建幾十間就行。
聽起來很多,但幹活的人也多,七八百人平均下來十幾個人蓋一間房,還有老鄉幫助,加班加點幹的也快。
在這之前隻能部分借住在老鄉家、張家和擠在原來的營房內,另外分流一部分人去飛龍塞,總之不能讓凍著。
由於是給自己建住宿的房子,所以眾人幹活的熱情很高,僅僅一天時間就把所需的土磚製作好了;
曬幹需要一段時間,期間去準備其他建材,雖然有很多困難,但隻要開動腦筋都能解決。
沈振華在老七叔等人的協助下忙的連軸轉,但效果也很明顯,這個冬天整個雲峰村成了大工地,人人參與。
期間,沈振華還委托張家在鎮上和縣城購買了幾百條棉被、棉服,再加上繳獲的鬼子棉大衣,足夠所有人保暖了,總共花去了數千銀元。
軍服全部用從鬼子身上剝下來的改製,這些工作就交給婦救會,用土染糧染成土灰色。
四百多個俘虜兵全部編入三連,每個排新增100餘人,300多個礦工大部分流到飛龍寨;
編入一排,在上麵開荒種紅薯,解決吃飯的問題。
農閑時製作火藥、地雷,沈振華打算在飛龍寨建軍工廠,這些礦工就是最好的工人。
這些人平時還要參加軍事訓練,亦兵亦民。
飛龍寨之前就能住下大幾百個土匪,現在安置300礦工完全沒有問題,糧食可以通過開荒秋紅薯、土豆、玉米來解決,這些作物對土地的要求不高。
經過擴充後的三連二、三、四排,每個排轄4個班,班轄3個組,每個組13人,組下麵4個3人戰鬥小組;
沈振華的創意很好的解決了編製不足問題,每一級指揮的單元也隻有三到四個,指揮起來不會太困難。
這樣一個步兵排就增加到160人(加上排長、副排長和司號員、通信員),機炮排增加到80人(2個班),連部40人,偵察班40人,輜重班40人,全連680人(不包括一排)。
這樣將所有的戰俘都編入了戰鬥部隊,這些都是國府軍的老兵,隻需要用政治教育改造好他們的思想就行。
勞動也是一種政治教育,國府軍的絕大部分士兵都來於貧苦老百姓,雲峰村百姓的生活讓他們對未來看到了希望;
通過訴苦大會比較,他們發現雲峰村的老鄉之所以能吃飽穿暖,根本原因就在於減租減息和取消了苛捐雜稅,而這些都來自於八路軍的政策。
此時政治教育再跟上去,就讓這些新戰士對八路軍有了歸屬感,盼著八路軍有一天能到自己的家鄉,這樣自己的家人也能吃飽穿暖。
徐夕,雲峰村家家戶戶掛燈籠、貼對聯、包餃子。
三連也搬進了新建好的營房內,蓋上了暖和的被子,雖然條件依然很艱苦,但可以吃飽穿暖,不用再借宿在老鄉家。
營區內同樣掛上了紅燈籠,炊事班在早早的剁肉包餃子,豬肉白菜餡的,女民兵和婦救會的骨幹都過來幫忙。
沈振華也終於放下了手中的活,這裏看看,那裏轉轉;
一大早就和朱日東等人騎馬趕往飛雲寨看望一排,並且為他們捎去了幾扇豬肉。
上午十點多,一行人趕到了飛雲寨,樂濤帶著人下山接應,樂嗬嗬的說道:
“你們來的正好,有口福了!這幾天在山上打了幾頭野豬;
這些畜生也想著過年,拱掉了我們不少莊稼,正好拿他們的肉來賠償。”
沈振華一聽野豬就想到了保護動物,好在現在沒有這個規定,敢禍害莊稼就對它們不客氣。
想到這裏沈振華就哈哈一笑道:
“靠山吃山,敢來禍害莊稼的畜生統統拿來祭五髒六腑;
一鍋燉了,加餐,我們也跟著打打牙祭。”
眾人說說笑笑的就上了山,沈振華等人先是實地察看了一排種下的冬小麥,在山寨軍民的精心照料下長勢不錯。
山上土地貧瘠,大部分的土地不適合種小麥,但也有一部分可以種,剩下的種其他作物。
華夏人對種地有著特殊的執念,上了月球和太空都要種菜,更何況是擁有土壤的山上。
“指導員,飛龍寨內和後山適合種植的地方很多,之前土匪家屬就有耕種,光熟地就有近百畝;
後麵又陸陸續續開耕了200多畝生地,年後打算種土豆,收獲土豆後種產量更高的紅薯,基本上能滿足山寨人員的口糧。”
沈振華聽完後很是開心,補充道:
“不僅要種糧食,還要飼養家禽和牲畜,特別是豬和羊,豬羊的糞便可以改良土地;
肉類更是可以改善夥食,吃肉多了吃糧就少了,同時還要多種蔬菜水果。
幾百壯勞力在山上,周邊都是土地,大膽的開荒;
從後年開始,你們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有節餘支援部隊。
你們既是戰鬥員,又是生產員,後麵還要是軍工廠,未來三連的後勤基地,能做到嗎?”
樂濤大聲地迴答道:
“保證完成任務!”
“好,你們生產抓的還算合格,一會看看你們的訓練,兩條腿走路,一條都不能瘸。”
沈振華說完後就和朱日東返迴山寨內,樂濤則吹響了聚兵的軍號。
之前還在忙碌的軍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跑步向訓練場集結。
他們幹活的時候都是攜帶武器的,統一架在旁邊,平時生產,軍號響起提上槍就能作戰。
等到沈振華等人趕到訓練場的時,山寨的所有人員已經集合完畢,分成了四個方陣;
第一個方陣是一排,下轄三個步兵班,加上連部128人;
第二個方陣是男民兵排,這些大部分是上山的礦工,總人數346人;
第三個方陣是女民兵,是原來山寨的婦女,81人;
第四方陣是小孩和15歲以下的少年,55人。
小孩大部分沒有配帶槍支,使用的是自製的梭標和冷兵器,隻有少量的手槍和老掉牙的步槍,都是土匪淘汰下來的。
女民兵使用的是土匪淘汰下來的步槍,甚至還有鳥銃。
男民兵使用的也是繳獲土匪的國械,五花八門,沒有機槍,平均兩個人一支步槍,其他的用冷兵器替代。
一排的裝備日械、國械都有,有手一槍,每個班兩挺機槍,還有部分擲彈筒,是山寨裝備最好的。
盡管他們缺槍少彈,但精神飽滿,隊列整齊,看的沈振華、朱日東連連點頭。
“連長同誌,部隊集結完畢,請求操練——排長樂濤。”
朱日東迴了一個禮後大聲地說道:
“開始!”
一下多了七八百人,安置這些人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營區要擴展,幾百人要吃飯;
人不是越多越好,一個村根本養不活這麽多人,這些都需要生活管家沈振華去的解決。
帶迴來的數千斤糧食聽起來很多,平均到七八百人也就人均幾斤,吃完了就得吃庫存。
好在之前有存糧,由於人員暴增了數倍,存糧勉強隻夠支撐兩個月,缺的隻能購買或者去想別的辦法。
糧食的問題還能撐一段時間,住房是急需解決的,沈振華提出的方案就是大家動手自己建;
所需建材就地取材,主體用土磚,隻需要取粘土置於磚模中成形曬幹即可。
屋頂同樣用土瓦,直接在後山取土燒製,所需木材就去山林中砍。
為了盡可能多的安置下新增的人員,全部采用大通鋪的模式住宿,每間可住下二三十人,隻需建幾十間就行。
聽起來很多,但幹活的人也多,七八百人平均下來十幾個人蓋一間房,還有老鄉幫助,加班加點幹的也快。
在這之前隻能部分借住在老鄉家、張家和擠在原來的營房內,另外分流一部分人去飛龍塞,總之不能讓凍著。
由於是給自己建住宿的房子,所以眾人幹活的熱情很高,僅僅一天時間就把所需的土磚製作好了;
曬幹需要一段時間,期間去準備其他建材,雖然有很多困難,但隻要開動腦筋都能解決。
沈振華在老七叔等人的協助下忙的連軸轉,但效果也很明顯,這個冬天整個雲峰村成了大工地,人人參與。
期間,沈振華還委托張家在鎮上和縣城購買了幾百條棉被、棉服,再加上繳獲的鬼子棉大衣,足夠所有人保暖了,總共花去了數千銀元。
軍服全部用從鬼子身上剝下來的改製,這些工作就交給婦救會,用土染糧染成土灰色。
四百多個俘虜兵全部編入三連,每個排新增100餘人,300多個礦工大部分流到飛龍寨;
編入一排,在上麵開荒種紅薯,解決吃飯的問題。
農閑時製作火藥、地雷,沈振華打算在飛龍寨建軍工廠,這些礦工就是最好的工人。
這些人平時還要參加軍事訓練,亦兵亦民。
飛龍寨之前就能住下大幾百個土匪,現在安置300礦工完全沒有問題,糧食可以通過開荒秋紅薯、土豆、玉米來解決,這些作物對土地的要求不高。
經過擴充後的三連二、三、四排,每個排轄4個班,班轄3個組,每個組13人,組下麵4個3人戰鬥小組;
沈振華的創意很好的解決了編製不足問題,每一級指揮的單元也隻有三到四個,指揮起來不會太困難。
這樣一個步兵排就增加到160人(加上排長、副排長和司號員、通信員),機炮排增加到80人(2個班),連部40人,偵察班40人,輜重班40人,全連680人(不包括一排)。
這樣將所有的戰俘都編入了戰鬥部隊,這些都是國府軍的老兵,隻需要用政治教育改造好他們的思想就行。
勞動也是一種政治教育,國府軍的絕大部分士兵都來於貧苦老百姓,雲峰村百姓的生活讓他們對未來看到了希望;
通過訴苦大會比較,他們發現雲峰村的老鄉之所以能吃飽穿暖,根本原因就在於減租減息和取消了苛捐雜稅,而這些都來自於八路軍的政策。
此時政治教育再跟上去,就讓這些新戰士對八路軍有了歸屬感,盼著八路軍有一天能到自己的家鄉,這樣自己的家人也能吃飽穿暖。
徐夕,雲峰村家家戶戶掛燈籠、貼對聯、包餃子。
三連也搬進了新建好的營房內,蓋上了暖和的被子,雖然條件依然很艱苦,但可以吃飽穿暖,不用再借宿在老鄉家。
營區內同樣掛上了紅燈籠,炊事班在早早的剁肉包餃子,豬肉白菜餡的,女民兵和婦救會的骨幹都過來幫忙。
沈振華也終於放下了手中的活,這裏看看,那裏轉轉;
一大早就和朱日東等人騎馬趕往飛雲寨看望一排,並且為他們捎去了幾扇豬肉。
上午十點多,一行人趕到了飛雲寨,樂濤帶著人下山接應,樂嗬嗬的說道:
“你們來的正好,有口福了!這幾天在山上打了幾頭野豬;
這些畜生也想著過年,拱掉了我們不少莊稼,正好拿他們的肉來賠償。”
沈振華一聽野豬就想到了保護動物,好在現在沒有這個規定,敢禍害莊稼就對它們不客氣。
想到這裏沈振華就哈哈一笑道:
“靠山吃山,敢來禍害莊稼的畜生統統拿來祭五髒六腑;
一鍋燉了,加餐,我們也跟著打打牙祭。”
眾人說說笑笑的就上了山,沈振華等人先是實地察看了一排種下的冬小麥,在山寨軍民的精心照料下長勢不錯。
山上土地貧瘠,大部分的土地不適合種小麥,但也有一部分可以種,剩下的種其他作物。
華夏人對種地有著特殊的執念,上了月球和太空都要種菜,更何況是擁有土壤的山上。
“指導員,飛龍寨內和後山適合種植的地方很多,之前土匪家屬就有耕種,光熟地就有近百畝;
後麵又陸陸續續開耕了200多畝生地,年後打算種土豆,收獲土豆後種產量更高的紅薯,基本上能滿足山寨人員的口糧。”
沈振華聽完後很是開心,補充道:
“不僅要種糧食,還要飼養家禽和牲畜,特別是豬和羊,豬羊的糞便可以改良土地;
肉類更是可以改善夥食,吃肉多了吃糧就少了,同時還要多種蔬菜水果。
幾百壯勞力在山上,周邊都是土地,大膽的開荒;
從後年開始,你們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有節餘支援部隊。
你們既是戰鬥員,又是生產員,後麵還要是軍工廠,未來三連的後勤基地,能做到嗎?”
樂濤大聲地迴答道:
“保證完成任務!”
“好,你們生產抓的還算合格,一會看看你們的訓練,兩條腿走路,一條都不能瘸。”
沈振華說完後就和朱日東返迴山寨內,樂濤則吹響了聚兵的軍號。
之前還在忙碌的軍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跑步向訓練場集結。
他們幹活的時候都是攜帶武器的,統一架在旁邊,平時生產,軍號響起提上槍就能作戰。
等到沈振華等人趕到訓練場的時,山寨的所有人員已經集合完畢,分成了四個方陣;
第一個方陣是一排,下轄三個步兵班,加上連部128人;
第二個方陣是男民兵排,這些大部分是上山的礦工,總人數346人;
第三個方陣是女民兵,是原來山寨的婦女,81人;
第四方陣是小孩和15歲以下的少年,55人。
小孩大部分沒有配帶槍支,使用的是自製的梭標和冷兵器,隻有少量的手槍和老掉牙的步槍,都是土匪淘汰下來的。
女民兵使用的是土匪淘汰下來的步槍,甚至還有鳥銃。
男民兵使用的也是繳獲土匪的國械,五花八門,沒有機槍,平均兩個人一支步槍,其他的用冷兵器替代。
一排的裝備日械、國械都有,有手一槍,每個班兩挺機槍,還有部分擲彈筒,是山寨裝備最好的。
盡管他們缺槍少彈,但精神飽滿,隊列整齊,看的沈振華、朱日東連連點頭。
“連長同誌,部隊集結完畢,請求操練——排長樂濤。”
朱日東迴了一個禮後大聲地說道:
“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