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將軍此言差矣,”另一名大臣道:“江大人說的都是實話,關於行軍作戰、上陣殺敵一事我等都是外行,還得要上將軍運籌帷幄才行。”
“上陣殺敵?”孟案冷哼一聲:“現在不是要跟敵人戰鬥,而是自己的百姓,這些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你們讓我帶著兵馬去打自己的老百姓?!”
打外人和打老百姓不一樣,殺敵人他孟案自然半點不怕,可現在要殺自己的百姓。
別的且不論,孟案自己都是一無所有的平民出身。
當初若不是公孫止一手提拔,他早就被這些吃人不吐骨頭的士族吃得骨頭都不剩了,還能有今天?
“上將軍說得不錯,”一名大人說:“現在問題的根本不是打仗的事,我們麵對的是自己的百姓,不是敵人的戰車。殺敵人跟殺百姓是不一樣的,讓將士們把尖刀對準自己的同胞,誰做的出來?”
“都是些烏合之眾,雖說各封地的造反人數加起來有二十萬之多,但也不過是些在土裏麵刨食旳蟻聚之兵。”陳大人說:“瓦合之卒罷了,組建起來的軍隊都是一盤散沙,派兵去平了就是。
待將叛亂平息後,再將造反軍的首領抓起來當眾車裂,看以後誰還敢再造反?”
“陳大人說得如此簡單,想來是早就替本官做好謀劃了,”孟案嘲諷地看著陳大人:“據我所知,這些造反的百姓當中好像還有陳氏封地的老百姓?
既然陳大人都說是些烏合之眾,怎麽陳氏族人沒有壓住這次叛亂,反而讓這些人打到江城了?”
陳大人:“……”
江大人:“上將軍說這話就沒意思了,現在是在討論叛軍的事。”
孟案:“你們倒是滿口的仁義道德,說得比唱的好聽。你們倒是能雲淡風輕地坐在這朝堂上,動動嘴皮子就完了。當真要出兵去殺百姓的不是你們,日後背負千古罵名的也不是你們,所以才能有恃無恐!”
閔先生站在殿前,皺著眉,看似一臉為難的模樣,卻一句話都不說,隔岸觀火一般看著他們吵。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坐在閔先生案幾下方的秦川說話了,秦川升了官,位置也換了:“一個國家,隻有百姓安寧了,國家才能強盛。
出兵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要解決問題,否則即使這次派兵出去解決了叛亂,也是治標不治本,這樣的事情還會再次發生。”
“秦大人說得對,內憂外患,均不足懼,惟國人不幸心死,斯可憂耳。”一名大臣說:“一個國家的根本在於民,民安則國強。現在迫在眉睫的問題不是出兵,而是該如何安撫民心,否則大啟危矣!”
江大人:“周大人未免危言聳聽了,不過是些烏合之眾,怎麽就上升到國家存亡上去了。”
“江大人以為我是在危言聳聽?”周景說:“江大人飽讀詩書,應當知道揚湯止沸的道理。這次看似是百姓叛亂,但若是不究其根源,解決隱藏在這背後的問題。
隻是一昧地以暴力手段壓製,根本問題沒有解決,那麽這種叛亂的事就會永不停歇!
水開了,你加一點水把溫度降下來,難道還能次次燒開了都加水?”
“即使要解決根源問題,”一個白發蒼蒼,已經告老的士族大臣說:“那也要先穩住叛軍,這是當務之急,否則真讓他們打到大安,讓大啟成為列國笑話事小,倘若稍有閃失,真的讓他們攻破大安城,那就真的是萬事休矣了。”
“張老說得對,”陳大人說:“不管該怎麽安撫民心,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解決眼前的問題。”
一直在看戲的閔先生終於開口了:“這就是我今日請各位大人來的原因,這些都是百姓,硬打肯定是不行的,但若是放任不管那就更不行了。
老實說,我跟上將軍也想過無數的辦法。
我們現在是內憂外患,若是處理不好,不但可能會引起其餘各國再次趁虛而入,重新組織聯軍攻打我們。而且還很有可能會激起其餘沒有造反的地方的百姓也跟著造反。”
眾人終於停止了爭吵,良久的沉默後,一名大人說:“據說造反大軍攻破江城後就駐守在江城,並沒有繼續向大安進軍,不如……先派一個使者過去與他們談判?”
“開什麽玩笑?!”江衛說:“與叛軍談判?!這簡直是可笑至極!”
“別的不說,起碼也要弄清楚他們到底想要什麽,接下來才能有應對方案,”周景說:“那不如,江大人想個好辦法?”
江衛:“照我說,直接大軍碾過去,一下就收拾幹淨了。”
“江大人好大的口氣,”孟案不是個正經的讀書人,平時看的書也是兵書,罵起人來就格外的直白難聽,不像那些文人,繞來繞去的:“那不如我請君上下份文書,封江大人為平叛大將軍,請江大人領兵出征?也好讓列國看看,江大人是如何英明神武,毫不留情地打殺自己的百姓的?”
江衛:“……”
“既然大家都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閔先生說:“那便暫時用翟大人這個辦法吧,別的不說,起碼要先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麽,我們才能采取接下來的行動。”
吵了這幾個時辰了,總算暫時想到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最後朝廷派出一名使臣,去江城跟那些造反軍談判。
幾天後,談判的使臣帶著談判後的結果迴來了,叛軍們說是他們的本意並不是要造反,也不是要跟國君作對。
畢竟是個人都知道造反是死罪,若不是實在沒有活路了,誰會自尋死路?
他們隻是想討迴一個公道,並且發誓要殺盡欺壓他們的士族,一個活口都不留。
隻要趙玦將這些喪盡天良的士族交給他們,任由他們處置,並且給他們留一條活路,他們立刻退兵。
否則的話,哪怕他們打得最後隻剩一個人,也要將所有士族屠殺幹淨。
這消息一傳出來,轟動了整個大安城,幾家歡喜幾家愁,士族們總算開始害怕了,前段日子跟趙玦叫板的氣焰蕩然無存。
個個偃旗息鼓,乖得跟什麽似的。
這些人不是傻的,真到那個時候,誰也保不準趙玦會不會真的將他們扔出去平民憤。
眾怒難犯的道理普通人都懂,他們這些飽讀詩書,養尊處優的士族子弟們就更不用提了。
任你平時有再多的錢,再大的權利又如何?哪怕你手眼通天,能撼動一個國家的根基。
權勢滔天,家族夠硬的時候甚至能決定國君的人選。
可若是真的犯了眾怒的時候,下邊的人真的要造反,除非你的人數和武力值都足夠龐大,能夠與之抗衡,否則就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等著被那些殺紅了眼的反賊們剝皮抽筋。
士族的力量再強大能有國家強大?要知道就連一個王朝都能摧毀,又何況是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往今來,有多少王朝是因為這樣的事湮滅在曆史的長河中的?
平民們則都在幸災樂禍地看笑話,並且開始肆無忌憚地討論,想知道在這種時候,國君究竟是要棄車保帥,還是要棄帥保車,當然誰是車誰是帥,那就不得而知了。
徐鳳鳴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倒是挺淡定的,不慌不忙地寫了一封信交給鄭琰,讓他送去安陽給宋扶。
鄭琰:“公子,你又使喚我。”
徐鳳鳴理所當然:“不然呢?這裏還有別的人可以使喚嗎?”
鄭琰:“……公子,你好歹客氣點,你這麽理直氣壯的,我都要開始懷疑誰是我主子了。”
“你是我主子,行了吧?”徐鳳鳴說:“主子,我求你了,你快去送信吧,別耽誤了大事。”
鄭琰嚇了一跳:“公子,這我可當不起,要是讓殿下知道了,他不得要了我的命?再說我走了,誰來保護你們?”
徐鳳鳴:“這可是丞相府,你當是什麽地方?什麽人都能來?再說不是還有謝潛嗎?身為丞相府的劍客,為了自己的顏麵,他也不會讓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殺人的吧?”
鄭琰:“公子,你不能用你們正常人的眼光去衡量刺客,刺客都是不要臉的。”
“你去不去?”徐鳳鳴耐心告罄,眉毛一揚,憋著個不懷好意的笑:“你再廢話,你信不信我現在就有辦法要了你的命?”
“去去去,”鄭琰告饒,他接了信,朝薑冕的院子那邊望了望,徐鳳鳴說:“別看了,子敬不在,跟紹之出去了。”
鄭琰:“……”
鄭琰把信揣進懷裏,臨走之前,摸去了薑冕房間,在他案幾上放了個拳頭大小的白玉雕刻的小罐子。
這小罐子呈葫蘆狀,煞是精致小巧,晶瑩剔透,能隱隱約約看清楚裏麵裝的東西,壺蓋上還有兩根金線編的穗子,上麵各墜了兩顆拇指大小血色的珊瑚珠,很是好看 。
這小珠子看似平平無奇,實則暗藏玄機,一顆珠子裏麵裝了驅邪避邪的朱砂,另一顆裏麵則裝了沉香。
鄭琰手指在那小葫蘆上摸了摸,想著薑冕那麽白,又那麽俊秀溫和,不知道將這小葫蘆掛在腰上時是個什麽模樣。
他一想到薑冕,身上那獨屬於刺客特有的陰鷙之氣和那一身的血腥氣似乎瞬間蕩然無存,整個人都溫柔明亮了起來,臉上那笑容如沐春風,似乎比庭院裏的陽光更加燦爛。
鄭琰在薑冕房間裏站了一會兒,這才走了。
薑冕跟尹紹之特意去大安城轉了一會兒,整個大安城都在議論有關於百姓造反的事。
薑冕幾人住在丞相府,聽到的消息自然都是最全麵的,兩個人沒心思聽這些百姓們撲風捉影的胡謅。
兩個人刻意去各大糧鋪轉了轉,打聽了一下糧食的價格。
果不其然,自從造反一事傳開後,糧食的價格又漲了。
直到申時,兩人才迴丞相府。
薑冕一迴來,徐鳳鳴就跟他匯報:“子敬,我讓鄭琰幫我送信去了。”
薑冕愣了愣,突然笑了:“這跟我有什麽關係?鳳鳴兄想讓他幹什麽犯不著跟我說。”
徐鳳鳴:“……行吧,算是我多管閑事了。”
薑冕:“……”
尹紹之聞言搖搖頭,笑道:“我說你們這些人啊,真是……也不知道是不是被你們那些繁文縟節約束的失去了自我,明明很簡單的事,卻非要複雜化。大事如此,小事亦是如此,如今牽扯到自己身上了,也還是如此。”
薑冕知道他們是在拿自己開涮,不想跟他們繼續糾結,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在這種有關於情愛的事上他是個生手,再掰扯下去自己也隻會被他們打趣。
為了避免成為徐鳳鳴和尹紹之的消遣對象,薑冕十分識趣地迴自己小院了。
他一迴房間便瞧見了放在案幾上那個小葫蘆,薑冕走過去拿起葫蘆打開看了看,裏麵裝的是滿滿一葫蘆蜜餞。
薑冕一看就知道這葫蘆是誰送的,他拿著那葫蘆佇立良久,他說不清不楚自己現在是個什麽心情,是該高興還是該傷心,隻是心裏像是不輕不重被人摁了一下似的,有點疼。
鄭琰去送信這幾天,那謝潛不知道是不是被徐鳳鳴說中了,平時他都是從來看不見人影的,這幾天都有意無意地在丞相府晃悠。
薑冕遇見過他好幾次,有時候在房頂上,有時候在廊椅上,有時候在閔先生身後,還有時候走路都能跟他走個碰麵。
薑冕性子溫吞,見麵時會客氣地跟他點點頭以示禮貌。
繼使臣與江城叛軍談判的幾天後,士族們不但出奇地安靜,連最開始主張直接出兵的江衛和身為太後母族的陳氏家族都閉了嘴,個個龜縮在家裏。
就連華陽殿的太後這段日子都恰到好處的病了,連日未曾踏出華陽殿一步。
隻因所有人都知道,造反的人矛頭直指他們,他們現在說什麽都會被認定是狡辯。
無論這些士族背地裏搞了什麽小動作,平時又是如何欺壓良民的,趙玦自然不可能真的把這些士族交出去平民憤。
真是那樣,那丟的就是趙玦,以及啟國列祖列宗的臉。
朝廷先後派出去好幾波使臣去江城談判,做出了減免賦稅、以及發放賑災糧,並且作出承諾,隻要他們散了,絕對不會有秋後算賬這樣的事發生。
最終都無功而返,造反的百姓們統一口徑,就要這些士族的命,否則誓不罷休。
去了這麽多使者都沒用,最後隻得身為丞相的閔先生親自去江城談判。
幾天後,閔先生迴來了,進王宮見了趙玦後,已經能勉強下床的趙玦召開了朝會。
趙玦形容枯槁,坐在王案後,默不作聲地環視一遍殿內眾人,半晌,緩緩開口道:“事到如今,孤也不想再跟你們算這本爛賬。這麽多年,你們仗著祖上餘蔭,做了多少天怒人怨的事你們自己心裏比誰都清楚……”
“君上!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當即有人開始叫冤:“這都是那群反賊……”
“究竟是真是假,孤想你們自個心裏比誰都清楚,”趙玦久病不愈,說起話來氣力不濟,聲音也不大,語速還有點慢,然而卻那獨屬於君王的威嚴卻半分未減:“你們犯不著跟孤喊冤,現在想要你們命的不是孤,是江城那二十萬被你們逼得沒有活路的老百姓!咳咳……”
趙玦情緒激動,又咳嗽起來,田福忙上前去替他撫背,趙玦示意田福走開:“從事發到今日,朝廷中派出了多少使臣?又給了多豐厚的條件去談判?可他們都不要,就是死活要你們的命!
哪怕最後死了也要殺光你們,現在你們跟孤說你們冤枉?
你們若是真的冤枉,自認為無愧於心,大可以現在就去跟江城的老百姓對峙!讓孤看看你們究竟有多冤枉!”
眾人沉默,趙玦看著那些低眉垂首的人,哂笑一聲:“你們不是冤枉嗎?怎麽現在一個個都不吭聲了?”
趙玦說完,又咳嗽兩聲:“丞相兩日前再次去了江城談判,他們仍然不鬆口,就是想讓孤交出你們,還說隻要孤願意交出你們,他們馬上就地解散。那你們說,孤到底要不要將你們交出去化解這次危機?”
眾人:“……”
“君上息怒,”周景說:“以臣愚見,這些百姓們隻是氣過了頭,歸根結底,他們也是被逼得太狠了,是以才有此一說。
有傳言,當地的賦稅每年都在漲,百姓們本來就舉步維艱,哪怕是豐收的時候,都有交完賦稅後餘糧不夠,不少人被餓死的情況。
去年幹旱,賦稅更是不減反增,所以才激起了民憤。
歸根結底是他們沒飯吃隻有等死,所以才會這樣,隻要能解決了這個問題,臣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趙玦:“說得好聽,關鍵是怎麽解決?孤要的是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是緩兵之計!否則最開始這幾年過去,一切又迴到了以前的樣子,到時候再讓他們來造孤的反嗎?”
“臣也是這個意思,”周景說:“如今天下五分,我大啟地處北方,地廣物瘠,世代國君無一不在為迴到中原所努力。
然而大啟建國兩百餘年,先有外患,如今又有內憂,無疑是法度有問題,隻要究其根本,查缺補漏,完善法度,那麽就一定能解決問題。”
趙玦聽了這話氣總算消了一點,周景說得沒錯,啟國建國兩百年來,除了烈祖帶著啟國走向富強之外便再也沒有進步。
這些年來,啟國不但沒有走向強國之路,反而隱隱有頹敗之勢,隻不過暫時還不明顯,所以沒有顯露出來罷了。
然而逐漸走向衰落卻是不爭的事實,不但趙玦,就連趙勝都感覺到了,所以才會在有生之年,徹底把軍隊抓在了自己手中。
若非如此,趙勝當初就不會讓同樣驍勇善戰的趙瑾去鎮守玉璧關,反而提拔了毫無家世背景的孟案做了上將軍。
趙玦深知啟國再不做出改變,就會步洛陽王室以及這幾百年間被亡國滅種的國家的後路,所以才不留餘力跟閔先生做出種種改革。
趙玦坐在王案後凝神沉思良久,喊了閔先生一聲,閔先生起身走至殿中央,趙玦說:“這件事交給你了,秦川、周景,你二人協助丞相,務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製定出穩妥的方案,這件事情必須要盡快解決。”
秦川、周景走至殿中央領命。
“上陣殺敵?”孟案冷哼一聲:“現在不是要跟敵人戰鬥,而是自己的百姓,這些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你們讓我帶著兵馬去打自己的老百姓?!”
打外人和打老百姓不一樣,殺敵人他孟案自然半點不怕,可現在要殺自己的百姓。
別的且不論,孟案自己都是一無所有的平民出身。
當初若不是公孫止一手提拔,他早就被這些吃人不吐骨頭的士族吃得骨頭都不剩了,還能有今天?
“上將軍說得不錯,”一名大人說:“現在問題的根本不是打仗的事,我們麵對的是自己的百姓,不是敵人的戰車。殺敵人跟殺百姓是不一樣的,讓將士們把尖刀對準自己的同胞,誰做的出來?”
“都是些烏合之眾,雖說各封地的造反人數加起來有二十萬之多,但也不過是些在土裏麵刨食旳蟻聚之兵。”陳大人說:“瓦合之卒罷了,組建起來的軍隊都是一盤散沙,派兵去平了就是。
待將叛亂平息後,再將造反軍的首領抓起來當眾車裂,看以後誰還敢再造反?”
“陳大人說得如此簡單,想來是早就替本官做好謀劃了,”孟案嘲諷地看著陳大人:“據我所知,這些造反的百姓當中好像還有陳氏封地的老百姓?
既然陳大人都說是些烏合之眾,怎麽陳氏族人沒有壓住這次叛亂,反而讓這些人打到江城了?”
陳大人:“……”
江大人:“上將軍說這話就沒意思了,現在是在討論叛軍的事。”
孟案:“你們倒是滿口的仁義道德,說得比唱的好聽。你們倒是能雲淡風輕地坐在這朝堂上,動動嘴皮子就完了。當真要出兵去殺百姓的不是你們,日後背負千古罵名的也不是你們,所以才能有恃無恐!”
閔先生站在殿前,皺著眉,看似一臉為難的模樣,卻一句話都不說,隔岸觀火一般看著他們吵。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坐在閔先生案幾下方的秦川說話了,秦川升了官,位置也換了:“一個國家,隻有百姓安寧了,國家才能強盛。
出兵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要解決問題,否則即使這次派兵出去解決了叛亂,也是治標不治本,這樣的事情還會再次發生。”
“秦大人說得對,內憂外患,均不足懼,惟國人不幸心死,斯可憂耳。”一名大臣說:“一個國家的根本在於民,民安則國強。現在迫在眉睫的問題不是出兵,而是該如何安撫民心,否則大啟危矣!”
江大人:“周大人未免危言聳聽了,不過是些烏合之眾,怎麽就上升到國家存亡上去了。”
“江大人以為我是在危言聳聽?”周景說:“江大人飽讀詩書,應當知道揚湯止沸的道理。這次看似是百姓叛亂,但若是不究其根源,解決隱藏在這背後的問題。
隻是一昧地以暴力手段壓製,根本問題沒有解決,那麽這種叛亂的事就會永不停歇!
水開了,你加一點水把溫度降下來,難道還能次次燒開了都加水?”
“即使要解決根源問題,”一個白發蒼蒼,已經告老的士族大臣說:“那也要先穩住叛軍,這是當務之急,否則真讓他們打到大安,讓大啟成為列國笑話事小,倘若稍有閃失,真的讓他們攻破大安城,那就真的是萬事休矣了。”
“張老說得對,”陳大人說:“不管該怎麽安撫民心,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解決眼前的問題。”
一直在看戲的閔先生終於開口了:“這就是我今日請各位大人來的原因,這些都是百姓,硬打肯定是不行的,但若是放任不管那就更不行了。
老實說,我跟上將軍也想過無數的辦法。
我們現在是內憂外患,若是處理不好,不但可能會引起其餘各國再次趁虛而入,重新組織聯軍攻打我們。而且還很有可能會激起其餘沒有造反的地方的百姓也跟著造反。”
眾人終於停止了爭吵,良久的沉默後,一名大人說:“據說造反大軍攻破江城後就駐守在江城,並沒有繼續向大安進軍,不如……先派一個使者過去與他們談判?”
“開什麽玩笑?!”江衛說:“與叛軍談判?!這簡直是可笑至極!”
“別的不說,起碼也要弄清楚他們到底想要什麽,接下來才能有應對方案,”周景說:“那不如,江大人想個好辦法?”
江衛:“照我說,直接大軍碾過去,一下就收拾幹淨了。”
“江大人好大的口氣,”孟案不是個正經的讀書人,平時看的書也是兵書,罵起人來就格外的直白難聽,不像那些文人,繞來繞去的:“那不如我請君上下份文書,封江大人為平叛大將軍,請江大人領兵出征?也好讓列國看看,江大人是如何英明神武,毫不留情地打殺自己的百姓的?”
江衛:“……”
“既然大家都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閔先生說:“那便暫時用翟大人這個辦法吧,別的不說,起碼要先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麽,我們才能采取接下來的行動。”
吵了這幾個時辰了,總算暫時想到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最後朝廷派出一名使臣,去江城跟那些造反軍談判。
幾天後,談判的使臣帶著談判後的結果迴來了,叛軍們說是他們的本意並不是要造反,也不是要跟國君作對。
畢竟是個人都知道造反是死罪,若不是實在沒有活路了,誰會自尋死路?
他們隻是想討迴一個公道,並且發誓要殺盡欺壓他們的士族,一個活口都不留。
隻要趙玦將這些喪盡天良的士族交給他們,任由他們處置,並且給他們留一條活路,他們立刻退兵。
否則的話,哪怕他們打得最後隻剩一個人,也要將所有士族屠殺幹淨。
這消息一傳出來,轟動了整個大安城,幾家歡喜幾家愁,士族們總算開始害怕了,前段日子跟趙玦叫板的氣焰蕩然無存。
個個偃旗息鼓,乖得跟什麽似的。
這些人不是傻的,真到那個時候,誰也保不準趙玦會不會真的將他們扔出去平民憤。
眾怒難犯的道理普通人都懂,他們這些飽讀詩書,養尊處優的士族子弟們就更不用提了。
任你平時有再多的錢,再大的權利又如何?哪怕你手眼通天,能撼動一個國家的根基。
權勢滔天,家族夠硬的時候甚至能決定國君的人選。
可若是真的犯了眾怒的時候,下邊的人真的要造反,除非你的人數和武力值都足夠龐大,能夠與之抗衡,否則就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等著被那些殺紅了眼的反賊們剝皮抽筋。
士族的力量再強大能有國家強大?要知道就連一個王朝都能摧毀,又何況是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往今來,有多少王朝是因為這樣的事湮滅在曆史的長河中的?
平民們則都在幸災樂禍地看笑話,並且開始肆無忌憚地討論,想知道在這種時候,國君究竟是要棄車保帥,還是要棄帥保車,當然誰是車誰是帥,那就不得而知了。
徐鳳鳴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倒是挺淡定的,不慌不忙地寫了一封信交給鄭琰,讓他送去安陽給宋扶。
鄭琰:“公子,你又使喚我。”
徐鳳鳴理所當然:“不然呢?這裏還有別的人可以使喚嗎?”
鄭琰:“……公子,你好歹客氣點,你這麽理直氣壯的,我都要開始懷疑誰是我主子了。”
“你是我主子,行了吧?”徐鳳鳴說:“主子,我求你了,你快去送信吧,別耽誤了大事。”
鄭琰嚇了一跳:“公子,這我可當不起,要是讓殿下知道了,他不得要了我的命?再說我走了,誰來保護你們?”
徐鳳鳴:“這可是丞相府,你當是什麽地方?什麽人都能來?再說不是還有謝潛嗎?身為丞相府的劍客,為了自己的顏麵,他也不會讓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殺人的吧?”
鄭琰:“公子,你不能用你們正常人的眼光去衡量刺客,刺客都是不要臉的。”
“你去不去?”徐鳳鳴耐心告罄,眉毛一揚,憋著個不懷好意的笑:“你再廢話,你信不信我現在就有辦法要了你的命?”
“去去去,”鄭琰告饒,他接了信,朝薑冕的院子那邊望了望,徐鳳鳴說:“別看了,子敬不在,跟紹之出去了。”
鄭琰:“……”
鄭琰把信揣進懷裏,臨走之前,摸去了薑冕房間,在他案幾上放了個拳頭大小的白玉雕刻的小罐子。
這小罐子呈葫蘆狀,煞是精致小巧,晶瑩剔透,能隱隱約約看清楚裏麵裝的東西,壺蓋上還有兩根金線編的穗子,上麵各墜了兩顆拇指大小血色的珊瑚珠,很是好看 。
這小珠子看似平平無奇,實則暗藏玄機,一顆珠子裏麵裝了驅邪避邪的朱砂,另一顆裏麵則裝了沉香。
鄭琰手指在那小葫蘆上摸了摸,想著薑冕那麽白,又那麽俊秀溫和,不知道將這小葫蘆掛在腰上時是個什麽模樣。
他一想到薑冕,身上那獨屬於刺客特有的陰鷙之氣和那一身的血腥氣似乎瞬間蕩然無存,整個人都溫柔明亮了起來,臉上那笑容如沐春風,似乎比庭院裏的陽光更加燦爛。
鄭琰在薑冕房間裏站了一會兒,這才走了。
薑冕跟尹紹之特意去大安城轉了一會兒,整個大安城都在議論有關於百姓造反的事。
薑冕幾人住在丞相府,聽到的消息自然都是最全麵的,兩個人沒心思聽這些百姓們撲風捉影的胡謅。
兩個人刻意去各大糧鋪轉了轉,打聽了一下糧食的價格。
果不其然,自從造反一事傳開後,糧食的價格又漲了。
直到申時,兩人才迴丞相府。
薑冕一迴來,徐鳳鳴就跟他匯報:“子敬,我讓鄭琰幫我送信去了。”
薑冕愣了愣,突然笑了:“這跟我有什麽關係?鳳鳴兄想讓他幹什麽犯不著跟我說。”
徐鳳鳴:“……行吧,算是我多管閑事了。”
薑冕:“……”
尹紹之聞言搖搖頭,笑道:“我說你們這些人啊,真是……也不知道是不是被你們那些繁文縟節約束的失去了自我,明明很簡單的事,卻非要複雜化。大事如此,小事亦是如此,如今牽扯到自己身上了,也還是如此。”
薑冕知道他們是在拿自己開涮,不想跟他們繼續糾結,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在這種有關於情愛的事上他是個生手,再掰扯下去自己也隻會被他們打趣。
為了避免成為徐鳳鳴和尹紹之的消遣對象,薑冕十分識趣地迴自己小院了。
他一迴房間便瞧見了放在案幾上那個小葫蘆,薑冕走過去拿起葫蘆打開看了看,裏麵裝的是滿滿一葫蘆蜜餞。
薑冕一看就知道這葫蘆是誰送的,他拿著那葫蘆佇立良久,他說不清不楚自己現在是個什麽心情,是該高興還是該傷心,隻是心裏像是不輕不重被人摁了一下似的,有點疼。
鄭琰去送信這幾天,那謝潛不知道是不是被徐鳳鳴說中了,平時他都是從來看不見人影的,這幾天都有意無意地在丞相府晃悠。
薑冕遇見過他好幾次,有時候在房頂上,有時候在廊椅上,有時候在閔先生身後,還有時候走路都能跟他走個碰麵。
薑冕性子溫吞,見麵時會客氣地跟他點點頭以示禮貌。
繼使臣與江城叛軍談判的幾天後,士族們不但出奇地安靜,連最開始主張直接出兵的江衛和身為太後母族的陳氏家族都閉了嘴,個個龜縮在家裏。
就連華陽殿的太後這段日子都恰到好處的病了,連日未曾踏出華陽殿一步。
隻因所有人都知道,造反的人矛頭直指他們,他們現在說什麽都會被認定是狡辯。
無論這些士族背地裏搞了什麽小動作,平時又是如何欺壓良民的,趙玦自然不可能真的把這些士族交出去平民憤。
真是那樣,那丟的就是趙玦,以及啟國列祖列宗的臉。
朝廷先後派出去好幾波使臣去江城談判,做出了減免賦稅、以及發放賑災糧,並且作出承諾,隻要他們散了,絕對不會有秋後算賬這樣的事發生。
最終都無功而返,造反的百姓們統一口徑,就要這些士族的命,否則誓不罷休。
去了這麽多使者都沒用,最後隻得身為丞相的閔先生親自去江城談判。
幾天後,閔先生迴來了,進王宮見了趙玦後,已經能勉強下床的趙玦召開了朝會。
趙玦形容枯槁,坐在王案後,默不作聲地環視一遍殿內眾人,半晌,緩緩開口道:“事到如今,孤也不想再跟你們算這本爛賬。這麽多年,你們仗著祖上餘蔭,做了多少天怒人怨的事你們自己心裏比誰都清楚……”
“君上!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當即有人開始叫冤:“這都是那群反賊……”
“究竟是真是假,孤想你們自個心裏比誰都清楚,”趙玦久病不愈,說起話來氣力不濟,聲音也不大,語速還有點慢,然而卻那獨屬於君王的威嚴卻半分未減:“你們犯不著跟孤喊冤,現在想要你們命的不是孤,是江城那二十萬被你們逼得沒有活路的老百姓!咳咳……”
趙玦情緒激動,又咳嗽起來,田福忙上前去替他撫背,趙玦示意田福走開:“從事發到今日,朝廷中派出了多少使臣?又給了多豐厚的條件去談判?可他們都不要,就是死活要你們的命!
哪怕最後死了也要殺光你們,現在你們跟孤說你們冤枉?
你們若是真的冤枉,自認為無愧於心,大可以現在就去跟江城的老百姓對峙!讓孤看看你們究竟有多冤枉!”
眾人沉默,趙玦看著那些低眉垂首的人,哂笑一聲:“你們不是冤枉嗎?怎麽現在一個個都不吭聲了?”
趙玦說完,又咳嗽兩聲:“丞相兩日前再次去了江城談判,他們仍然不鬆口,就是想讓孤交出你們,還說隻要孤願意交出你們,他們馬上就地解散。那你們說,孤到底要不要將你們交出去化解這次危機?”
眾人:“……”
“君上息怒,”周景說:“以臣愚見,這些百姓們隻是氣過了頭,歸根結底,他們也是被逼得太狠了,是以才有此一說。
有傳言,當地的賦稅每年都在漲,百姓們本來就舉步維艱,哪怕是豐收的時候,都有交完賦稅後餘糧不夠,不少人被餓死的情況。
去年幹旱,賦稅更是不減反增,所以才激起了民憤。
歸根結底是他們沒飯吃隻有等死,所以才會這樣,隻要能解決了這個問題,臣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趙玦:“說得好聽,關鍵是怎麽解決?孤要的是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是緩兵之計!否則最開始這幾年過去,一切又迴到了以前的樣子,到時候再讓他們來造孤的反嗎?”
“臣也是這個意思,”周景說:“如今天下五分,我大啟地處北方,地廣物瘠,世代國君無一不在為迴到中原所努力。
然而大啟建國兩百餘年,先有外患,如今又有內憂,無疑是法度有問題,隻要究其根本,查缺補漏,完善法度,那麽就一定能解決問題。”
趙玦聽了這話氣總算消了一點,周景說得沒錯,啟國建國兩百年來,除了烈祖帶著啟國走向富強之外便再也沒有進步。
這些年來,啟國不但沒有走向強國之路,反而隱隱有頹敗之勢,隻不過暫時還不明顯,所以沒有顯露出來罷了。
然而逐漸走向衰落卻是不爭的事實,不但趙玦,就連趙勝都感覺到了,所以才會在有生之年,徹底把軍隊抓在了自己手中。
若非如此,趙勝當初就不會讓同樣驍勇善戰的趙瑾去鎮守玉璧關,反而提拔了毫無家世背景的孟案做了上將軍。
趙玦深知啟國再不做出改變,就會步洛陽王室以及這幾百年間被亡國滅種的國家的後路,所以才不留餘力跟閔先生做出種種改革。
趙玦坐在王案後凝神沉思良久,喊了閔先生一聲,閔先生起身走至殿中央,趙玦說:“這件事交給你了,秦川、周景,你二人協助丞相,務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製定出穩妥的方案,這件事情必須要盡快解決。”
秦川、周景走至殿中央領命。